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介绍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介绍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介绍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介绍

  1. 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 想象、思维的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 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

  4. 情绪、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高年级学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虽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综上可以看出,父母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教育。

  拓展知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

  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挨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4.能够形成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一是组合系统;二是四群运算。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心理活动特点

  1. 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渴望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

  例如,他们会对自然现象、动物行为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追问相关的问题。

  2. 注意力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容易被新鲜、有趣的刺激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

  比如,在课堂上可能会因为窗外飞过的小鸟或者同桌的小动作而分心。

  3. 情绪容易波动:喜怒哀乐表现得较为明显,情绪转换较快。

  像在得到表扬时会兴高采烈,受到批评时可能会沮丧难过,但这种情绪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4. 自我中心倾向:在思考和看待问题时,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比如在游戏中,可能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忽视了其他小伙伴的想法。

  5. 模仿能力强: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和态度,特别是对身边亲近的人或喜欢的角色。

  他们可能会模仿老师的讲课方式、家长的说话语气等。

  二、心理发展规律

  1.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低年级学生主要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思考,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低年级可能需要通过实物来理解数字概念,高年级则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计算和推理。

  2. 道德观念逐渐形成:从最初对行为对错的简单判断,到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深层含义,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比如,开始明白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3.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自尊心逐渐增强。

  他们会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努力表现得更好以获得认可。

  4. 人际关系意识增强:从主要与家人交往,逐渐扩展到与同学、老师等更多人的交往,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人际冲突。

  比如,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努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

  5. 学习兴趣和动机逐渐分化: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对不同学科和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出现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对语文感兴趣,有的则更偏爱数学或体育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心理活动和发展可能会有所不同。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6742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