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吁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初中生来说,目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就成为迫切需要。

  目前,二期课改要求积极推进和落实生命教育,但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形式、制度均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注意挖掘学科内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的智慧与能力。

  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逐步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与能力。

  3、促成学生生命活动的升华。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由于地理学科和人类活动休戚相关,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向更高层次攀登,生命活动更加充实。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资源,整合有利教育资源。

  地理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地震和火山》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地震虽然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科学道理去做,还是可以减轻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讲《台风》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规避台风灾害的风险作为教学的内容处理。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生命活力。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3、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掌握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感悟生命教育。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如在 “河流与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样的气候”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如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又如,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3、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领会生命教育。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适时开展一些“人与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

  4、利用地理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2)出板报: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

  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3)开网站:此外,在学校网站上,结合教材专题中生命教育的题材,开通生命教育专题网页,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说出来。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