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科院的发展必要

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科院的发展必要



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科院的发展必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近10多年来见诸报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何为素质,何谓人文素质,怎样提高人文素质,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人文素质又如何等等问题。都是有识之士热切关注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素质”一词认同的一种概念。所谓人文素质,又称人文素养,就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如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人文素养虽是人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但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提高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即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从而提高人的品位。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医科院校教师加强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医科院校教师加强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1、提高文化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有人把医学院校的师生戏称为被浸泡过的标本,此话虽有失公允,但医学院校的气氛缺乏生动与灵气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社会科学是让人充满人的智慧与灵气的科学,是让人懂得人生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是让人更富创造性的科学。大量事实表明,艺术修养高的、形象思维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性更强。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现代医学表明,创造性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训练逻辑思维,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工夫在专业知识之外的原因就在于此。被誉为“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文学给了他丰富而浪漫的想象,科学给了他深厚而求实的基础。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琴声呼唤出他大量的科学灵感。药王孙思邈,“解剖学之父”维萨里,“不作良相、愿作良医”的名医吕留良、傅青主等等也莫不是德艺双馨、文理皆通的典范。

  2、提高文化素养是适应教育任务转变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人类正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学校教育的短短几年内不可能让学生学习到,也没有必要学习到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托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也写道: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在分析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指出:“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即从知识的传授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把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要成功地实现这一任务的转变,就必须造就文理兼通、博闻强记的高素质的教师。

  3、提高文化素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日本学者池见酉次郎甚至提出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可见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紧密。这是由医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感情有意识的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所以,心理、社会因素既可导致疾病,又可治疗疾病,并且对人类健康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才较其他专业人才更需具备宽广高深的文化素养。古云: “夫为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世。”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 “孰知医之为道…… 其理精妙如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非精凿确切之人,不可学也……”.医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帮助病人与疾病做斗争。历史上名医、良医首先是“儒医”,其道理也就在于此。而医学院校医院的医师不仅承担治病教人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也是其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两项使命,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二、医科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般认为,医学院校师资的知识结构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常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外语水平、语文和逻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等7个方面。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建国后我国的医科院校绝大多数是独立建制,由此带来与综合性大学的分离,学校文化底蕴不足。文化氛围的欠缺,难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以及生物医学模式束缚,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生物医学,而人文社会科学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出现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因为人文知识的学习无法直接满足社会和个体功利化或价值(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从而呈现“生物医学课程肥大症”与“人文课程缺乏症”的状况,其结果是导致广大医学教师人文素养极度缺乏。据哈医大1984年对某医药院校部分师资的知识结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述七个指标达到全优者占5.6%;专业、基础、相关学科、外语四项指标达到全优者13.2%,只是专业水平高,其他各项均属一般者占33%,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较好者仅占10%.少数教师表达能力低下,叙述不清,词不达意或平淡乏味,语病丛生,严重影响了教学,医疗和科研。这一状况是长期以来,医药院校重理轻文,课程模式僵化,对教师基本文化素养培训不够等原因造成的后果。因此,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医科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教师群体分散,工作性质灵活,学校难于进行集中管理和培训;同时,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一些教师重实在、实惠、实用、实际,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文素养的认识未到位,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巨大系统工程,有待领导的重视,并提供相应条件;有待社会大环境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待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人文素质的认识等等。面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危机,我们应该拿出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勇气和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人文科学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廓清认识的误区,积极地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

  首先,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医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因此,针对这实际情况,学校从几方面着手,改善师资队伍及其知识结构。第一,从综合性大学中引进文、史、哲、艺类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日趋合理化。第二,鼓励教师攻读非专业学位,扩充如语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第三,选送新进师资到综合性大学接受人文知识的系统培训和思维方式训练,让其感受人文氛围,提升人文境界。

  其次,进行系列人文素质讲座

  具有人文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但缺乏人文知识,要提高人文素养是困难的。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的长期积淀与内化的结果。为提高广大教师人文素质,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邀请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很有建树的学者做文化、心理、创新、艺术等系列讲座,并将其纳入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学分登记,对教师知识面的扩大、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确立人文素养评价标准

  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作风、治学态度、言谈举止、文化教养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其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往往会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从而对学生表现为“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但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加之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在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没有真正把人文素养提到应有的地位。今后的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应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结合,达到启发学生心志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考察教学过程中是否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考察教师是否为人师表等。为保证其客观公正,应采取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同行以及组织等方面综合测评。同时,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养。

  第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创办各种协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使教师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体会应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因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增强教师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升华。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使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自觉主动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崭新的面貌、全新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作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培训上,切忌急功近利,而要建立长期、全面的规划,持之以恒,并严格把人文素养作为考核、聘任、晋职、晋级的参考因素,比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