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关系来看,它们应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但是,两者在保持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又可以在诸多方面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这种学科间的融合更加频繁和紧密,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德育
心理健康与德育都能促进高校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对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直接的影响,把这两者有效融合起来,可以扩展两者的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与德育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只有清楚地区分两者,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既肯定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了两者的一致性与依赖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
高校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他们,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注重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
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通过不同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研究,而这两者的本质与最终目的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完善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
2、德育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我们所在地区还没有一个正规化架构的学校,师资薄弱的学校也存在心育与德育工作不科学、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没有科学地把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教育者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其心理防卫机制很敏感、很牢固,这就导致他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很自然地抗拒别人的建议和帮助;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则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和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育离不开心育的支持,心育对于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德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它们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全自身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效果。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上的差异
高校的德育与心理教育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外界与自身的影响较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自身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稳定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
(3)学生观上的差异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称之为教育者和求助者,这也表明了对教师的态度,即把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差异,畅所欲言地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正确地引导与帮助。但是,德育不是这样,它主要从阶级社会开始,被看做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要求教育对象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主要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改善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也与家庭有着直接关系,其工作核心是治疗心理不正常的学生,矫正他们不正常的心理状况。
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社会,其目标是转变人们的观念,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方面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两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
在教育形式上,为了使之与内容相适应,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心育重在开导、引导、疏导和防治,心理咨询也是一样,辅导教师要满腔热情、拨雾点睛地给予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效的帮助。开展心育,一定要学生积极配合和参与,使其乐于接受,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病了,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笔者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培养教师,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等,以为人师表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主体文化的反映,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一方面,通过设立雕塑、开设图书馆以及报栏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以此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习惯、个性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情况,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参与校园活动。只有双方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类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激、剧烈的竞争,也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等问题。把心理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中,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提高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何发挥德育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功能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广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11.
[2]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3):123.
[3]黄俊霞,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7-9.
一、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等成绩的学生易受到教师忽视
对于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关注和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比较落后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对其学习和心理状态不闻不问,这样无疑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继而也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不利的,也完全背离了当前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将当前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有必要。
2.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也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德育的传统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学生很难接受直接的灌输方式,继而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心理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因此也就使得德育的工作渠道得以拓宽,将这样的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状况的需要。
3.社会发展呼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仅需要有能力的人,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面对挫折以及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心理素质强的人才能够战胜一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才能够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那些内心素质比较弱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说,将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教师应当更加关注中等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来说,很多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这样就需要教师首先摆正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及接受德育。总之,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是以下几点措施得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这样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担负重要的责任。因此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打造,尽力打造出一支真正具有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继而提升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对高中学生,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学生来说,其知识掌握状况十分有限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开设相关的心理学的课程,同时还应当依据实际状况来进行课程安排,这样的实际状况主要是考虑中等学生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实际知识接受能力。要使得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变化的同时对自己的情绪能够做到良好把握,掌握相关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处的逆境,继而才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学习以及生活。将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然性,不仅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状况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高中素质教育现状的需要。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才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真正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有多种措施、方法,这里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学者去对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5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