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15篇]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15篇]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15篇]

心理学与生活1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学问,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一般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实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邃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觉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探讨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说明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探讨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我很喜爱书中特殊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华蜜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别”“醒悟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探讨课题,把有爱好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理想,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学问,就象是在一个生疏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生疏的地方究竟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爱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全部的学问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化,这本书也告知你该如何找寻道路。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爱好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特别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化浅出的与心理学学问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并描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留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深厚爱好,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索,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确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2

  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实在的很,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再加上翻译通俗易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可以说它是一本好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习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这了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我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心理学与生活3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憧憬胜利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视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珍贵的。或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当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世界上最珍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简单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闻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分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我们应当恒久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将来。”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时常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日”和“现在”。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习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懊悔和缺憾。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赐予希望和憧憬。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日。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不住今日,也确定把握不住明天。综观古今中外的宏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日”,立足于“今日”,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溢,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一个追求胜利的人,须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肯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学习是一个特别的相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消逝。我们应当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人生数十年光景,转瞬即将过去,身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没有感知,再没有思想,世间万物都与你无关,等待人的不是冰凉的地狱,而是无极度的虚无。从古至今,人们对时辰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惊。德行美妙的圣人,位高名重的权贵,功勋盖世的英雄,无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结局,临终时嘱子托孤,多有不舍之意。

  我们,不是时间的追逐着,而是时间的指挥着。命运驾驭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们肯定能创建永恒的价值。心理学的大笔挥毫必定能绽放光彩。

心理学与生活4

  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会碰到莫名其妙讨厌我们的人,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产生呢?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偏见。文中指出,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证明他是错误的证据面前,还不愿意对自己的信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一般来说,人们会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表现出较高偏见的人在做出谁是属于哪一类人的判断时更细心。那些在一致性趋向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赞成这样的观点,如“当我遇到某人时,我倾向于注意我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他们不赞成像“我能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来了解他的许多特点”的这种观点。这样看来,一些人似乎有一种能去克服内团体和外团体偏见倾向的本能。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他们以前观点相矛盾的信息,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研究表明,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他们确实在一些小的方面提供了消除偏见不良影响的`方案,这需要时间但很有效。研究表明,社会分类将陌生人变成了一个有着内聚力的小组,使得人们对自己组内成员比对组外成员有更积极的态度。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我们经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那么多人,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类型的人都有。亲人也好,同事也好,朋友也好,我们尽量不要与周边人产生摩擦,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尽量着眼于彼此的共同点,有不一样地方的时候,尽量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偏见也就没那么多了。对于家而言,家和才能万事兴,对于同事而言,平时和和气气的,工作中办起事来才能更加的顺利,对于朋友而言,多一个相处很好的朋友,也就等于多了一条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倾囊相助。

心理学与生活5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领域的巨擘、临床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心理协会为纪念杰出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而设立的杰出科学贡献者奖的获奖者、著名心理学家暨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特纳所著的经典心理学教科书。这本书自1961年首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

  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赫特纳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的阐述。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诸如“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等复杂的理论,让我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他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如如何提高自信心、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这些技巧对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书中对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如何应对父母的过度干涉等问题;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处理嫉妒、猜忌等负面情绪;在职业发展中,如何应对职业倦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建议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重要性,并为我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6

  1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2情话对着左耳说更有效

  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3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更牢

  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

  4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

  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5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6抛硬币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

  7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

  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8人生只有900个月

  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9贝勃规律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10墨菲定理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11怀疑自己答错了,改不改答案?

  马上要考试了,做完答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时候该不该改答案?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只有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

  12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13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14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15配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16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17男儿有泪不轻弹?

  研究发现,人在难过时流的眼泪中,含有较多因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18看美女可以延寿

  德国心理学家认为,每天凝望美女10分钟,健身效果相当于做30分钟有氧运动,持之以恒,男性的的平均寿命可延长四五年。

  19努力的方向也很重要

  下面这张图告诉你: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

  20心理暗示

  尝试闭上眼睛,双臂平举,想象自己一只手拿着气球,一只手拿着装满水的水桶,一分钟后,睁开眼睛,看看双臂的高度。

  21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最好的朋友之间是不会客气的,而是经常相互挖苦嘲讽斗嘴,甚至当面互相揭短,因为你们都知道对方是不会介意的。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心理学与生活7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可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终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终,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当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可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8

   两个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 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 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罗汉拳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 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 练我喜欢的罗汉拳了。"

  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这样在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我们还依然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心理学与生活9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人类社会也会有许多多的复杂性,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在社会中,人的个性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人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这些人性中最大的一部分会因为人类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人的一生中也许会经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但是人的个性不可能都具有独特的性质,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自我,使自己的个性在不断地改变之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自己。人类社会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动、生活、活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人的个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去认识一些人,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真正的生活。人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改正自己,使自己的一些优秀品质在这个社会中生根、开花。不断地改善自己,使自己的一些优秀品质在这个社会中生根、开花。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自己要求要更高。

  生活的美好与否,并不取决于一些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态度。有时候,一件小事、一个小小数点的不经意间,就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心态是平和的,也能使这个人的生活更加平和、幸福。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的生活能力,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学会尊重生活,学会欣赏生活,学会感恩生活。我们不要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的生存能力,应该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会欣赏生活,感恩生活。

  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给了我们许多启迪,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更加懂得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不断发现生活的美。

心理学与生活10

  准新娘婚前焦虑不可怕

  婚前焦虑症的表现有很多,如烦躁、易怒、厌食等,严重的还会影响健康。

  解决方案:现代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小,准新娘们也越来越容易患上婚前焦虑。小颖出现了这种症状,千万不要愁眉不展,可从以下途径调适心理。

  1.在决定结婚前,最好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一下双方的情况,如性格、工作、双方家庭状况等等,清楚对方的优缺点,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免婚后在对方身上发现很多“新特点”而后悔。

  2.在婚事的操办上,不妨把婚前需要准备的事情列个清单,双方分好工,这样会比较清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婚礼的种种琐事还可以请婚庆公司安排。

  3.放松心情,尽管婚姻十分神圣,但是不要由于结婚而给自己过多的压力,除了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外,也可以通过泡澡、听轻松的音乐、练瑜伽等方式进行自我减压。

  4.给双方留有一段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包括明确自己的焦虑所在,根据问题选择应对的策略。还可以听新婚辅导讲座或看看此类书籍,也可以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生活技能,与未婚夫多沟通,尤其是婚后生活的安排和设想。当焦虑出现时,着手应付和改变,而不是仅仅陷于忧虑无助,情绪状态才有可能改变。

  5.在举办婚礼前的这一段非常时期,应当更多和好朋友以及家人交流获取心灵的慰藉,消除内心的胆怯,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想做幸福夫妻 请学会“经营情绪”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安慰剂”和“绝望剂”

  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的人,体验到的情绪种类都是不一样的。

  “安慰剂”

  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他会经常性的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来利用。在这种人的体内,积极的情绪会产生一种“安慰剂”,这种安慰剂能缓解痛苦、实现梦想、创造成功。

  “绝望剂”

  总是无法处理自己消极情绪的人,体内会分泌一种“绝望剂”,这种绝望剂在体内的堆积,就会导致个体的极端化行为。人世间,因为极端的情绪而产生的悲剧莫过如此。

  这一条就是最危险的情绪链

  遇到阻碍或压抑(刺激)愤怒(情绪)敌人(想法)迎头痛击(行为)消灭(效果)。这是一条情绪链。

  也就是说,当人遇到阻碍或压抑时,就会产生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人产生对方是敌人的想法,那么行为上就会迎头痛击,最终消灭对方。

  这是一条最危险的情绪链,在对方愤怒的状态下,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不是解释,也不是还击,而是想法离开。

  想做幸福长久的夫妻?必须学会“经营情绪”

  夫妻是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相互间的摩擦概率要比一般的关系高很多。也会因彼此的关系、对方的言语行为等在体内产生“安慰剂”或“绝望剂”。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婚姻生活的质量。在经营婚姻时,有一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也要“经营情绪”。

  夫妻吵架正如蒸汽锅炉?加压会爆炸减压才能释放

  要想化解压力和夫妻间产生的矛盾,要明白蒸汽锅炉的运作原理。

  “在水蒸气不断注入锅炉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地将它排放出去。因为一旦蒸汽排放受阻,锅炉内就会产生高压,并导致蒸汽外漏,发生严重的爆炸或伤人事件。”

  人们在攻击、谩骂、侮辱、扭打中的行为也是同理。人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压力状态,作为夫妻,更要了解对方此刻的压力状态,鼓励他/她去主动积极的排解,比如找友聊天、某种体育健身活动等等。而不是明知对方压力大,还要做出加压或阻碍对方的行为,那么,按照上面的情绪链的理论,对方把你当“敌人”来“痛击”,是很自然的自保反应。

  当矛盾爆发时,拖延或离开是避免悲剧的最佳方案

  “先情绪,后问题”。当矛盾升级,对方处在了极度的情绪状态时,一定要看到对方的情绪状态已经是很强烈了,此时不要仍然想着要解释清楚,或者是不甘示弱,想还击,而是想法拖延或是离开。因为人的这种激烈的情绪状态是很短的,一般是从几秒到几分钟。如过能让对方度过这个时间,就能慢慢恢复正常的情绪。

  很多夫妻间的暴力,之所以发生最后的悲剧,都是因为在这个几分钟的时间里已经挑起了攻击行为,过程中某一方虽然已经过了激烈情绪状态,但此时行为已经停止不下来了,因为理智之后的“新仇旧怨”,又会成为了继续攻击的动力。

  如已为人父母:别给孩子走向自我毁灭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处于困扰之中,不能感受并疗愈自己的创伤,就很有可能陷入其中,并表现出自我毁灭的倾向。可能会对某种东西上瘾,可能会离家出走,可能会去做一些有生命危险的事情,甚至会放弃生存的欲望,同样,这种时候会丧失求助的能力。

  在这里要提醒现在的妈妈们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是在一个充满责备与惩罚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就会具备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倾向。这种人会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会因此而“自动化”的对自己进行惩罚,最极致的惩罚就是让自己毁灭。

  为自己找到情绪支持系统,倾吐烦恼

  如果一个人有更好的选择,就没有必要非得走投无路。所以,身边的人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事情还有得选择。这种时候,这个人身边的支持系统,可以是家人、伴侣、朋友,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告诉他/她这一点。标题:想做幸福长久的.夫妻?请学会“经营情绪”。

  办公室“瞎忙族”易患心理疾病 应活用“死时间”

  “最近忙什么?”“瞎忙!”你跟朋友见面时是否也有这样的寒暄?日前搜狐网健康频道、39健康网进行的一项1500余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在“瞎忙”。记者通过企业qq群进一步调查发现,“瞎忙族”多为年轻的办公室人群。——yjbys.com

  个案——半年没见父母却不知在忙啥

  在渝中区某广告公司上班的苏丽(化名)告诉记者,她到单位半年多了,每天早上8点就到办公室,一坐到电脑前,先是MSN、QQ、飞信、旺旺登录,随后几个新闻首页弹出来,挨个看完,再刷微博、查邮件、看网购信息……忙活一天,几乎没干啥实事,老板指派的活儿都是“抽空”干的。一天下来,苏丽说自己根本没做什么事。

  在某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张俊,遇到一个新项目的开发,涉及的工作内容多,牵扯到的相关部门有十几个。往往是他正做着这件事,另外一件事又找上来了。于是总是放下一件事做另一件事,心里又挂着没完成的事。这样周而复始,到最后发现,事情一件都没有做好。他说:“半年了都没回家见过父母,有时候我都不晓得我到底在忙些啥子,一片茫然。”

  24岁的李东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每次同学见面问候都是:“最近在忙什么?”尽管自己的工作还算轻松,他还是习惯回答:“比较忙”。“大家都在忙,我如果太闲,怕给人感觉很没出息。”李东说。

  调查:1500人有三分之一自认“瞎忙”

  在搜狐网健康频道、39健康网进行的一项1500余人参加的调查中,52.2%的人表示“太忙了,几乎没时间休息”,56.6%的人会习惯性地问朋友“最近你在忙什么”,38.4%的人表示每天几乎没休闲时间,32.1%的人自认“瞎忙”,一天不知道忙什么,就是觉得没时间。

  记者根据这项调查结果在企业qq群进行进一步调查,不少网友主动站到了“瞎忙族”的行列,而这些“瞎忙族”多数为年轻的办公室人群。

  分析:“瞎忙族”分真忙和假忙

  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指出,职场中“瞎忙族”分为两种:一种是职场压力太大,闲下来就焦虑,不怕忙,就怕无事可做,认为忙着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所以没事找事的忙以此寻求心理安慰,是假忙。另一种是真忙,但是“忙”的效率不高,没明确的时间规划,身兼数职,被各种事务缠身,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但最终对工作的实际意义不大。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高东表示,不少人“装忙”“找忙”,当一阵“忙碌”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反而挫败感倍增,心理压力更大。如果长期陷入这种“瞎忙”的状态,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疾病,不仅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还会造成身心疲惫,产生疲倦、易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建议:活用“死时间”?从忙碌中解脱

  杨东教授表示,应该学着把自己从忙碌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有张有弛、快乐充实,才能事半功倍。对此,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1.活用“死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列一个详细的时间表,了解自己一天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并分析总结哪些时间段被白白浪费,成了莫名溜走的“死时间”。将这些时间用来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比如打电话、填单据、回复邮件等。

  2.不要到处“救火”。以要事为先,将一天的事务列表,然后用80%的时间先做既紧急又重要的事,其次做重要的事。

  3.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之后立刻进入下一项工作,不要许多事情同时处理。

  4.学会说“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核心价值观;尊重内心的感受,不攀比,不被别人的评判标准“绑架”;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懂得适当拒绝,学会放弃。

  5.每天有1个小时不使用电子设备。

  上班族常常迟到或是心理强迫症

  一个朋友说,同事们都叫他“迟到大王”。后来,他把闹表从7点调到了6点半,可仍于事无补。我发现,他出门之前总要反复照镜子看衬衫是否平整,反复检查插座、煤气和窗户……即使提前起床,只不过增加了检查的次数罢了。这类人总给自己设定强制性的程序,只有将这个程序完成了,才能踏踏实实地干另一件事。通常,我们将其归入强迫症之中。——yjbys.com

  此外,还有些爱迟到者是另一种强迫。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他们会看着表出门,如心中预设是7点半出门,即便在7点24分时,你都休想让他们踏出家门。一旦路上遇到意外状况,迟到就在所难免了。对工作的倦怠也是迟到的一大原因,尤其是那些为迟到找理由的人。这项调查还显示,1/5的迟到者编故事来解释迟到的原因。其中,有些故事编造得极其离奇,如“我梦见被炒鱿鱼了,所以就没着急起床”“我没找到合适的领带,于是等商场开门后去买了一条”等。这反映出他们对乏味的工作心怀不满,或者遇到困难后没有得到及时纾解,在潜意识里对工作产生了排斥。——

  那么,应如何避免迟到呢?

  学习安排时间。制订严格的时间表,张贴在随处可见的位置,把工作安排或朋友约会都标注清楚,并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

  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牺牲者”的位置上,当你被迫等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也许你会因此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

  多做心理调节。让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吧:家里好像没收拾干净,那就让它乱着吧;头发有点脏了,那就再忍一忍。长此以往,克服了焦虑情绪,迟到便会减少了。

  让你与人更亲密人际沟通技巧 :聊天站近点

  1、交谈中,触摸对方的手臂

  在谈话中,把手放在对方胳膊上这样的微小动作,可以帮助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默契!触碰满足了双方肢体接触的良好愿望,你会发现你们的情绪都变得平和。很快你会发现这个小动作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面对你提出的要求,别人不再毫无情面的直接说不了!身体语言多多益善,但也要注意分寸,不熟的人太亲密反而会怪怪的哦。——

  2、跟朋友聊天时,站得近一点

  与朋友亲人聊天甚至出游时,任何时候,我们都习惯跟人保持着自己的安全距离。每个人的安全距离是由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甚至职业习惯决定的,远近不一,但是距离并不一定总是产生美,有时候恰恰是这个距离成为你和朋友之间隔阂的罪魁祸首。下次与朋友谈话时,勇敢地迈近一点吧,你会发现站得近,你们的心灵也更近了一些。

  3、与人交往时,说出你对他的欣赏

  看到小区保安扶着一个老奶奶上楼,马上称赞他,不要心里觉得这个人原来还不错,但不说出来,说出你的欣赏,这会让保安和你自己都感觉更快乐。告诉老妈她做的菜很美味,感谢男友多等了你十分钟,学会真诚而主动的赞美人,发现别人的优点,马上赞美他,表达正面而积极地观点时候,你也敞开了心扉,和对方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要知道,施比受更加幸福。

  4、别再绷着脸了,笑一笑

  不要以为只有心情好才能笑,研究证明,假装微笑其实是个心理假动作,仅仅微笑这个动作也会让你更开心。当然前提是你那会儿心理并不难受。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大脑会向我们传递信息:我很幸福。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下来。而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对方也会感觉更舒服,大部分人都会回报以微笑,这个良性循环的确会使我们更快乐。

  溺爱不对 如果爱怎样爱?

  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宝宝一生都有助益。而溺爱,会“淹没”宝宝好的性格品质。——yjbys.com

  溺爱种种——

  只有一个宝宝,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让爸妈们压力重重。放轻松,在科学理智地爱宝宝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溺爱。

  特殊待遇

  家庭成员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道理宝宝应该高人一等。

  给宝宝吃独食、做独生日,让宝宝充满优越感,变得自私、没同情心,不会关心别人。

  过分注意

  由于爸妈的过分注意,宝宝常常无所适从,不仅他的主动性会受到伤害,而且会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没人关注他就搞恶作剧。

  轻易满足

  轻易满足宝宝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不会忍耐也没有吃苦精神。要知道等待和忍耐是日后成功的必备品质。

  生活懒散

  家里没有一定之规,宝宝生活懒散、惰怠,好习惯建立不起来,坏习惯渐渐根深蒂固,很难得到纠正。而且日后纠正更痛苦。

  乞求央告

  爸妈被宝宝的哭闹彻底打败,反过来乞求、讨好宝宝。一旦乞求央告,就是宣告教育失败。

  包办代替

  事事包办代替,其实即便宝宝做不好,也应该放手让宝宝去做。有的时候形式比事情的结果更重要。

  小病大惊

  宝宝有一点点小病小痛,妈妈首先失去镇静。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宝宝在遇到事情、困难时从容面对,又如何让宝宝勇敢起来?

  剥夺独立

  很多宝宝入园后分离焦虑很严重,很大程度是因为爸妈剥夺宝宝独立的机会,导致宝宝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能力,不知道如何处理在集体中发生的事情。

  害怕哭闹

  很多爸妈对宝宝的哭闹没有办法,精明的宝宝便拿哭闹作为他屡试不爽的武器。爸妈要让宝宝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可以用“态度冷漠”来应对宝宝,宝宝最怕的就是爸妈不爱他。

  注意宝宝哭闹时不要打他,这会强化他的行为。

  当面袒护

  有时老师或是其他人指出宝宝的缺点,爸妈非但不让宝宝面对,反而袒护宝宝。这样会让宝宝缺乏是非感,下次仍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寻求保护伞。

  如果爱?如此爱

  真的担心他,请暗中注意他;

  遇事要同他有商有量,尊重宝宝;

  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决不变卦;

  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

  一定之规;

  适当放手;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让宝宝知道哭闹无效,只有改正一条路;

  多和宝宝在一起。

  很多时候太爱宝宝是因为爸妈心态不对,认为宝宝的出现给自己带来了阳光和快乐,于是捧在手上、含在嘴里。其实,没有你,哪有他,你教你养,才让宝宝幸福地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宝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很必要的。

心理学与生活11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展的研究,说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冲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构造、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到达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方“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安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参加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奉献。

  请带上一个宏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12

  一直听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门非常不错的校选修课,值得一去。特地在小学期选课的时候留意了一下,400人容量的课程,瞬间被抢了,顿时让我觉得此门课程的霸气侧露,不可小觑。

  回顾昨天上课的感受,众多生动有趣,而又奇葩的案例中,我独独最钟情于三个,一个是7哥靳爱兵,一个是北京爱华,还有就是杜郎口,并且想关于这仨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77号,4年半,16小时,1500元,500元。当从度娘上获取这些数字时,我被震撼了。但很快,当我换位思考了一下之后,表示,还能够理解。我觉得,7哥家人爱的表达、大学这种自由的氛围以及其自身对人生的规划与自我约束的缺乏是造成这场正常人眼中悲剧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说他“眼里没有活儿”,不满意儿子努力去做的事情。上了初中,每个礼拜回去一次,高中变成一个月回一次,最后一年复习,一年回一次,家里人都在说:“没什么事就不要回去了。”这些年,他父母极少接送他,住校也极少去探望,所以他笃定地认为:“家里人不会想念他。”

  其实,四年里,他无数次渴望家人能把他领回去,也是因为无法给家人一个交代才丧失了回家的勇气,当看到那张7哥与母亲相拥的图片时,我特理解7哥,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这一丢丢而已。这也许就存在一个爱的给予与爱的需求在里面,作为仍在奔波于物质追求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7哥心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精神层面爱的需求,换句话说,父母认为,我好好挣钱,供你上学,你只要一心学习,其他的就别管了。但事实却不仅如此,毕竟作为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学生怎会深刻理解,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偶像剧,家庭剧,勾起的是他们对精神层面温柔的爱的需求,其实,他们也许,只想要一句:"儿子,妈/爸想你了。"或者“儿子,你真棒。”其实,除了7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把他对家人爱的渴望表达出来以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许,仍被种种亲情问题所困扰,在这里,我只能为他们送上真挚的祝福了。

  北京爱华的那个故事,可以理解为与我们高中曾听过的一个亲情励志讲座吗?记得那时,我们也被虚拟在一个危险的境地,老师问我们,此时我们心中最割舍不下谁,大家都普遍说家人(PS我居然割舍不下的事我们家的那只猫,我不在了,谁喂它啊),然后,哭的泪流满面,特别的感动,甚至,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好地学习,不上太多的网,要努力学习,各种,只不过,不到一周,所有人似乎又都被打回原形了?对于此类演讲,我只能不置可否了。

心理学与生活13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14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听觉。

  我们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听觉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声音的物理强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绝对大小来表示,声压——导致响度体验的振幅大小的指标——通过一些被称为分贝的单位来测量。也显示了相应的声压作为比较。

  长时间的处于大声环境中会导致失聪。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一些声音直接进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进入。发生在耳蜗中的第二个转换阶段,空气波变成“海浪波”。在第三个转换阶段,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一捆被称作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第四个转换阶段发生在整个听觉功能系统。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而对于低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尽管人类缺乏这样特殊的能力,却可以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别是当很难看到物体的时候,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可以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距。第二个机制依赖于这个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头本身投射出一个声影使信号变弱。

  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能辨别位置,所以必须转动头部,改变耳朵的位置,去打破这种对称以便提供声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频率和振幅的结合产生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知觉。从耳到达大脑,听觉信息经过了若干个转换,声波变成流动波,流动波产生神经反应的模式。声音定位同样也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大脑具有检测到达两耳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细胞。

心理学与生活15

  一、情绪调节很重要

  情绪调节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训斥另一个人说:“不要把你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我们都知道一点,情绪会影响我们思考,可能导致我们没办法作出理智的判断。作为学生我深有感触,情绪广泛地渗透到一切活动当中,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当我们情绪高涨时,满怀信心,觉得干什么都得心应手,看什么都赏心悦目;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感到沮丧自卑,干什么都不顺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整个生活都变得阴冷凄凉。无论情绪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均需要进行调节。最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例如,当你愤怒时,或许需要克制;当过分悲伤时,转换环境,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许可以令你开心起来。对于高度的抑郁和焦虑,更是需要临床处理和治疗的情绪障碍。正性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调整。在学校里,如果成绩很好的同学表现过分的得意或骄傲,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心理平衡,因而应有所节制;在医院看望病人,倾听别人讲述痛苦时,需要予以同情而不能表现过分的欣喜。所以情绪调节不仅仅是降低负性情绪,实际上包括着负性和正性两方面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方面的适时调整。对消极感情的调节,更多的是抑制;对积极感情的调节,主要是加强和管理;同时,情绪调节也包含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平衡。

  二、情绪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情绪的目的性适当、反应适度、正性作用即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强,是情绪健康总的标准。对大学生来说,情绪健康的具体表现是:

  ①情绪基调是积极乐观的,愉快稳定的;

  ②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具有调节控制的能力;

  ③情绪反应适度,不过强也不过弱;

  ④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抱负。

  三、情绪的控制与调适

  第一,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个人在人生奋斗中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既尽力同时又量力,既积极同时又放松,应该既有适当的高目标,但又没有高目标造成的过重的压力。此外,树立切实的奋斗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在大学里,有些学生常常暗示并鼓励自己盲目地与他人竞争攀比。然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优势也各异,如果处处与人竞争,由于时间精力不济,必然增大挫折失败的几率;同时又使自己终日生活在紧张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对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竞争的领域,以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争取成功,同时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在生活中对他人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以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和失望感。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关心和帮助的,但不能凡事都依靠别人,指望别人,不能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望。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其次才是考虑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如果对别人要求过多、期望值过高,当别人难以做到时,就容易使自己失望,产生抱怨情绪,导致自己心里失衡,又会恶化人际关系。提高移情能力,学会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可以使自己能更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多找朋友倾诉,以疏通宣泄积郁的情绪。一方面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另一方面在你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并能获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启示、新思路,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四、使情绪升华。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绪宣泄方法,就是把情绪波动激起的能量引导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方面去。例如,把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升华为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把对自己外貌的不满意升华为全面发展自己、增长才干、增长知识方面来。

  第五、学会去爱。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理解、信任与自信,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保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需要丰富的营养,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包括十分丰富的内涵,比如关怀、安慰、眷恋、惦念、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都可归为爱的范畴。每个大学生都需要被人爱,同时也应该爱周围每个人。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能逐渐养成自己博爱而宽广的胸怀,从而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小自己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感。所以,你去关爱别人,也就关爱了自己。

  四、高考那段日子

  现在已经是大学生的我,时常会回想高考那段时间。我成绩不是很好,越到最后关头,越觉得压力大,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永远是高考、大学、未来,那时真的好恨,好烦。我在我的书桌上刻了这样一行字:“高考是一场集体犯罪,而我们都是这罪恶的无辜帮凶。”心里的烦闷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爸爸着急得晚上睡不着觉,妈妈为了我会偷偷的哭。一场高考搞得我世界里的所有人都辛苦、难过、紧张,家里的气氛也总是很压抑。

  原本是工程师的爸爸想尝试做销售,于是他开始学习与人沟通,他看了很多书籍和视频,尤其是关于高考的,他没少看。有很多人会做演讲,会出书,教父母怎么面对准备高考的孩子,教孩子怎么面对高考,爸爸不光自己看,还要我和他一起看。一段时间后,爸爸说他想开了。果然,他没以前那么逼着我了,他还劝妈妈只管照顾好我的生活就好了,学习的事情让我自己去操心。

  爸爸的心态变得很好,他每天都很轻松,有空就拿本书大声朗诵,练口才,练英文,我知道他在努力为我做榜样。我是喜欢晚上熬夜白天赖床的夜猫子,但我爸爸不准,说作息正常才有好精神,熬夜的人情绪都很烦躁,他每晚都监督我按时睡觉,早上叫我起床。平常饭桌上的谈话总是高考和成绩,但爸爸渐渐开始说笑话,说家里平常的小事,饭桌不再是让人痛苦的地方了。临近高考的.那几天,他总是在我看书时叫我陪他喝茶下棋,要我和他去打球。

  最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前一天,爸爸带我去看考场的事。那时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离校很近。我们吃完早饭,爸爸就说出去逛逛。走没多久,看见一辆车的车牌号是168,联想到我的考试号是16,座位号是8,爸爸高兴的拍手大叫:“这么吉利的数字都让你碰上了,这次高考肯定没问题,哈哈。”因为考场安排在我的学校,所以很快就找到我对应的考室,看到有老师在封考场,我没能进去教室,只在外面逛了一圈,爸爸这时又说,“你看,你的考室外面贴着毛泽东的画像,你的座位从窗户看出来刚好可以看见对面教室贴着孔子的画像,这说明什么,明天考试你肯定是绝对没问题,放心好了,毛主席和孔子都罩着你呢。”对着这么天真的爸爸,我只觉得好笑。

  爸爸经常跟我说他以前高考时,第一科考语文,已经开考半个小时了但脑子里一片空白,浑身冒冷汗,所以他坚持我一定要熟悉考场,千万不要像他当年那样,最好能进教室坐在位子上好好感受一下。可是已经封了教室,怎么进得去,高考那么严格,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但不熟悉校园环境的他到处乱逛,非要找到领导,争取机会让我熟悉环境。我无奈的跟着他走。教室办公室早就没有老师了,走了很久在公共教室发现有一个临时的办公室,里面都是在准备考试事宜的老师。爸爸找了一个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意愿,但那个老师很不耐烦的拒绝了爸爸,那老师还用眼睛瞟了我一眼,虽然好像没做什么错事可当时我觉得好丢脸。我受不了扔下爸爸自己走了。没走多远,爸爸就一脸得意的追上我。看样子他成功了,可是我觉得不可思议,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进去找了一个比较像管事领头的老师,说明了来意,说大家都是做父母的,都有孩子,想当年我高考进考场时的慌张,所以希望孩子能轻轻松松考试,不要有因为不熟悉环境的心理压力,而且我们保证不破坏考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那个人果然理解爸爸的苦心,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于是有了爸爸为我争取的机会,我得以进教室,坐在我的位置上想象第二天的考试情形。我闭着眼睛感受,心里无比平静。爸爸在教室逛了一圈,然后觉得我的凳子不好,还去教室外面换了一把椅子给我。

  第二天,爸爸说昨天陪你去熟悉过考场了,这几天考试你自己去,不陪你了,放轻松,不仅有幸运数字,还有毛泽东和孔子,加上考场你都进去过了,所以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这场仗你自己可以搞定的。于是我很淡定的出发了。

  五、生活中的体会

  很感谢爸爸,感谢他无形中教我的。他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用他的正面情绪影响我,而且严格监督我的作息习惯。高考的顺利很大原因是爸爸,多亏有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依旧会以他为榜样,用健康的情绪过好每一天。以下是关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总结:

  1.自信积极,微笑乐观

  这讲的是人生总的态度。这两句话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一个人如果不自信,他必将一事无成;同时自信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魅力因素。而且这个自信应该是有客观根据的、实事求是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人有了自信,还要积极。微笑可以使人的心理状态安稳而愉悦,从而可以比较顺利地处理各种事情。同时微笑的表情对外界也是一个很好的魅力。在生活中,当你把一个微笑带给千百个人的时候,千百个人会还给你千百个微笑,这里面就会生出许多缘份和机会,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满不在乎,轻松自在

  这讲的是对待压力和困难的态度。在这里“满不在乎”是指在任何压力、困难、挫折和失败面前,在别人的误会、怨恨、羞辱、排挤与刁难面前,甚至在一些人的攻击、诬陷、迫害面前,要有一种坚强的英雄气概,保持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事实上,谁要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太在乎、太认真、太紧张,那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那样容易失掉信心和勇气。所以毛泽东说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很有辩证思想。这里“满不在乎”指的就是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和挫折的意思。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都不要走极端,不要犯“过犹不及”的错误,而要把握好“度”。太者极也,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是辩证法。明白这个道理后,同学们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做人做事讲究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这样你的人生将变得更加智慧与和谐。

  3.不亢不卑,宽仁博爱

  这是对待人的态度。人生一辈子,能做到在任何场合都不亢不卑很不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东西对人都是有压力的:权力、地位、金钱、知名度、职称、学历等等,各种各样外在的东西对人都会产生压力,这叫社会文化的压力。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抗衡等级尊卑观念这种社会文化压力的心理素质。完全不受这种压力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同学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抗衡这种压力的不良影响。缺乏这个素质的人,将不断受到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失去很多机会。有时候是因为你表现局促、腼腆、拘谨,即因你自卑而失去上司的信任;有时候则因为你高傲、武断、对人不礼貌,即因你自亢而失去下面的拥护。同时要宽仁博爱。就是说,要有一种很好的“消化”能力;无论别人在你背后议论什么,攻击你什么,对你有什么怨恨、误解和谣传,对人对事你都能宽宏大量,能消化负面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与平静。同时用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大家,对待周边的世界。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宽宏的博爱的心,他就会感到自己的心里特别安详、稳定和健康,没那么多烦恼和心理负担,他就会更多更深地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人生机会。

  4.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

  最后这讲的是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如果你想到的事情看准了,想好了,但是不敢说,想了几十遍还不敢说,那你就是有病了;想过三遍不敢说,那是软弱;如果想了一遍,想好了就说出来讨论,那是强者。因为你没有那么多顾虑,是襟怀坦白、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能做到说完就做,敢于探索实践,那就堪称勇士了。“拿得起”是说,在工作中能够不怕困难和艰险,勇于挑担子,敢于负责任;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干好工作,并能立即行动投入实践。“放得下”是指,要学会在工作中暂时放松自己,暂时搁下,学会自我减轻心理压力,学会减少不必要的额外的精神负担,学会正确地放弃和否定,学会适当地自我解脱。“拿得起放得下”是健康自在的人生状态的体现,是大学生应该努力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

  如果在自己心里经常反复默念上面那几句话,以此对自己不断进行良性的心理暗示。它们对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幸福将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518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