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社区化服务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社区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地区的物业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对社区的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到社区化物业管理当中,较好地提高了社区化物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物业社区管理更加具有保障性。下文将针对地理信息在社区化物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展开探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化物业管理系统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各项物质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在城市社区中进行居住,同时人们对小区物业的管理同样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社区化物业管理的需求,并且,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化物业管理进行创新管理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了。通过对社区化物业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使社区的物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物业管理系统中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安全管理、房产管理、环境管理等。
2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社区物业管理有了新的要求,社区化物业管理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社区内的各种设施摆放,以及社区地下管网的分布,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小区内的安全管理和相关的设施设备管理都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路灯、变压器和地下管道的维护等都不能够顺利进行。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社区化物业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社区化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能够顺利进行的问题,都属于地理或空间位置属性,因此,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传统的社区化物业管理不能够实现数据库位置关系的联系,通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各种CAD软件进行图形的构建,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物业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
3地理信息系统
3.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名字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地理信息系统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一个系统,其中的地理信息指的是能够通过一定方式处理地球上的空间位置信息,通常简称为空间信息。3.2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化物业管理当中,能够将社区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实施的采集、存储以及各种分析整理,最终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供社区物业管理人员观看。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地球空间中的任何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不仅是数字、文字等属性信息,包括一些可视化图像的空间信息,都能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数据的存储,然后将空间实体之间的存在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社区化物业管理进行位置、条件、变化趋势、模型和模式等五个方面的空间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便社区物业进行管理。
4地理信息系统在社区化物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的社区物业管理系统对空间数据的处理都是采用二维数据库进行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空间信息处理不能够实现信息的可视化,然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改善这一点。然而在当前的社区化物业管理当中,大量的物业管理信息都是以空间信息的形式呈现,很多的图形信息如果借助二维数据库进行处理,将不能够实现图形的可视化,因此,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建立一个更加实用、安全的物业信息系统的管理。4.1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物业管理当中,能够将社区地下管线的埋设和维修都进行完善。特别是随着社区地下管线的建设越来越复杂,地下管线的安排纵横交错,如果不能够较好地将管线进行埋设和维修,就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使社区居民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因此,社区物业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点。4.2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将社区大楼内部的管线进行合理的安排,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较好的管理。4.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物业化管理当中,能够使社区中的安全管理得到更好的保障。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车辆的管理、设备的自控等很多安全方面问题的管理,同时,对于社区中出现的一些偷盗事件也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4.4能够将社区中的每个单元住户的情况进行了解,将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住户进行缴费的情况都能够进行管理。4.5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社区管理人员提供空间位置的服务,帮助社区管理人员获取精确的空间信息,更好地方便地理位置的查询。物业管理系统是当前社区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科技优势,实现社区物业空间信息的强化管理,更好地提高社区物业管理的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宏.秦皇岛市数字化社区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xx.
[2]李勇.新常态下创新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科学:全文版,20xx(11):8.
[3]张婷.J2EE架构在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设计[D]陕西科技大学,20xx.
一、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比较注重亲情和乡情,这非常有利于增强社区的荣誉感、归属感、互助性和自治性。人们的合群习惯有利于开发社区资源,减少人际冲突,充分发挥社区在公共安全和互助方面的功能。自实施社区警务改革以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秩序也明显好转。但同时不难看到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如下问题:社区警务的行政色彩较浓,许多民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工作中充满指派意味;系统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尚有待建立,群众自愿参与和自觉管理的习惯还未形成;社区警务作为当前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关键点和方向,自然会受到公安机关原有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遇到一定的阻力。
(一)对社区警务战略和建设认识不足
在社区警务改革过程中,部分派出所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挂几个牌,建几个警务室,做几本台账”的层面,在文件、材料中经常引用“社区警务”的字眼,认为这样做就实现了社区警务的改革。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基本概念还十分模糊,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社区警务”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不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部分领导的认识也存在较大问题,“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机关里的人不愿意去基层,部分领导怕得罪人而迟于行动或干脆不行动。这样,便无法将有限的警力尽量充实到基层去,实现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群众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警务的核心内容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以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群众。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首先,在工作能力上,有的民警缺乏与群众互动和协作的能力,不善于带着深厚感情去和群众沟通交流,致使群众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其次,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民警官僚作风严重,不自觉地会对群众有居高临下和冷漠之感,解决问题时,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拉开了自己与群众的距离。再次,在依法行政上,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些民警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水平较低,在处理群众利益问题方面,没有很好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在群众中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导向,致使部分群众信闹不信法、信访不信法。
(三)警务工作被下压的各种非警务任务严重挤压
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前移和警力下沉,使社会基层重点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和任务,实现警民关系伙伴化和警民协作,从传统的单纯执法过渡到主动服务和合作共治。而目前,由于上级公安机关仍然不断下压各种任务指标,非警务用警削减了警力,致使警力不足,比如,为视察领导担任警卫,集中警力侦破大案要案等。这些都严重挤压了社区民警走户入访或巡逻的时间,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警务保障不到位
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一区一警”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社区民警严重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渠道不畅,保障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派出所连办公用房和出警用车都得不到应有的供给,民警甚至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警。人均办案经费不足,民警的一个晚班加班费甚至只有几块钱,而且还连续几个月拖欠不发。这些都影响了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民警以乱收费和乱罚款的手段牟取外快。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警务改革的成功就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二、西方国家社区警务建设的经验
西方国家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1829年英国人建立了都市警察,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警察现代化运动,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的社区警务运动。西方警务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预防为主”到“打击犯罪”再到“回归重视群众和社会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工作重点、衡量标准、警力、装备、警务合作和警务风格等诸多环节对原有的警察理论观念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警务改革经验。
(一)在理念层面,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
英国的警务改革非常注重公民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把其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公众为中心,始终把公众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涉及宗旨还是具体问题,均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公众像对待客户一样尊重。管理模式也由命令和处罚模式变为引导、保护和帮助模式,服务理念贯穿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始终,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权力真正地回归到为公众服务上来。公共部门是服务部门,当然包括警察机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其改革的目标,它体现在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公众至上和服务至上是英国警务改革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在制度和运行层面,具有多方面侧重点
1.注重专业化,明确责任归属
以美国为例,其警务改革非常强调警察应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承担全部责任。社会对警务改革的参与只是间接的参与,是在警察机关引导下的参与。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不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是警务改革的服务对象。
2.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维护治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尝试。例如,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邻里守望或街区守望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交番与驻在所制度,澳大利亚警务改革中实施的每月举行一次联防会议的举措和有效的社区反馈机制,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警察和公众的关系,增进了警民之间的信任,发挥了民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它们的警务改革吸纳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有效地预防、减少了犯罪。
3.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罪案实录节目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警务改革的影响,传播了法治意识和对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意识,表明了公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和必要途径,对强化警务改革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注重警务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
协商会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只要违法者愿意共同商讨应对违法活动的办法并自愿参与协商会,他就可以免于被起诉;警察主持协商会,依照法律赋予的自决权,向违法者提出警告,并决定如何依法惩处违法者,其对象一般是初次违法的罪犯。这种模式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善治理念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以促进警民共治,提升警察队伍整体战斗力;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警察培训机制,以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警察工作积极性,提升警察队伍整体工作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推进警务改革的策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社会上掀起了以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有以下七点:(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政府应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4)建立合理的授权与分权机制;(5)视公众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7)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政府。在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社区警务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大有裨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
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强调责任、法治、民主参与和以公民为中心。“责任”是指要坚持权责结合并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和体系。“法治”是指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公民和社会的监督,其权限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对于解决行政行为违法和程序违法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民主参与”是指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社区警务政策的执行和监督。这对于确保警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以公民为中心”是指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公众满意度,树立“民力无限”的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增加民警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服务型的警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强调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并不排斥强制。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强制的对象是破坏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那部分人。因此,公共权力的服务性和强制性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也可被看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或者也是服务的.体现,对犯罪分子的强制也是对公众的服务。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在政府对公众的管理上,应该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警务模式。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我国公安机关习惯于追求低犯罪率、低发案率和高破案率等一些比较现实的指标,为完成这些指标,不计成本和投入,缺乏成本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单纯注重打击犯罪的考核指标,必然会带来资源成本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警察机关、市场和公众进行综合考虑,建立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更加注重对成本、质量、绩效的综合考虑。
1.考核和评估的原则
(1)强调社区警务工作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社区民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熟悉社区治安状况,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因此,对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应突出其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2)严格依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社区民警的职责就是要熟悉社区,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室不是派出所,社区民警也不是“消防队员”,不能一警多用。考核必须严格按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3)注重对绩效的综合考核,而不能仅仅考虑数量因素
社区民警更重要的职责是预防犯罪,把一些违法犯罪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减少案件的发生,做好群众工作和社区防范工作等基础性工作,因此他们很难像刑警破案那样出现明显的绩效。但这并不能说明社区民警的工作是无效的或者绩效不高的,因为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案件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社区民警的工作价值。因此,在对社区民警的考核中不能只考虑数量因素,而应该基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对其绩效状况给予综合考核和评估。
2.考核和评估的内容
(1)基本业务工作。社区民警的业务工作应重点突出社区治安防控、群众工作和情报信息收集三个方面。社区民警的治安防控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社区民警巡逻守候、阵地控制、出租房屋与特种行业场所的清理整顿、群防群治等与治安防控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群众工作,主要包括召开居民会、管理人口、入户调查、扶危帮困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提供重大案件侦破线索,但重点应该放在对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疏导和排查上。对社区民警基本业务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主要是基于以上工作内容,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过程与工作量进行考核可以有一定的弹性。(2)社区民众的满意度。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社区警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众的满意度是社区民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测评的结果,是社区民警工作绩效的直接体现。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测评应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定期举行,可以半年举行一次或一年举行一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机测评,不进行事前通知。由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属于基础性群众工作,其职责主要在防范案件发生上,许多工作难以取得显性绩效,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对社区民警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标准不应定得太高,以利于实现客观公正。
3.考核和评估中的工作弹性
由于社区民警工作范围主要是在社区,而工作性质主要和社区群众相关,为了给社区民警的工作提供便利,可考虑对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其上班的时间不做特别硬性要求,不能让其上班时间与其他民警同步、搞一刀切。正确的做法是社区民警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把工作精力放在最佳时间段,即最容易发生社区案件的时间段和最利于和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警力用在实处,把精力用在实处,才能更好地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保障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树立善治理念,促进警民共治
改变传统的单独由警察机关治理的模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中来,促进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目标的警民共治。这种主体多元的参与式警务模式,使公民有充分的渠道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来,提供了调动公民积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比如,可以通过合同出租、治安承包、公私伙伴关系、使用者付费制度、公共服务社区化等方式,将社会和公民可以实现自主管理的业务委托给特定的中介组织,把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或者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慢慢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也可把部分不适宜由警察机关来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其他行政部门。这样,警察机关便可实现“瘦身”,从那些不适宜警察机关发展的传统领域中退出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传统警务工作“重打轻防”,这与社区警务建设背道而驰。社区警务的根本内涵是“预防为主”。正确认识社区治安形势,应彻底摒弃“打”字当头思想。
1.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权力下放和内部分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也需要权力下放和分权。公安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也应坚持这一理念和要求,在具体警务策略执行中,通过组织结构上的适度分权,将警力固定并长期地部署到基层社区,以增加与社区群众的联络接触,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同时,还应合理配置基层派出所内部的警力,减少诸如负责内勤和户籍的民警的非实战警力的比重,充实实战警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有足够的警力来完成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工作,更好地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和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社区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工作
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社会,良好治安秩序的营造和维护都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而应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让提高警惕、共同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警民共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当提升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调动民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防患于未然,以取得社区警务建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前文所述的美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录制罪案实录节目等相关经验。
3.做好协助破案工作
社区民警应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和参与破案工作,协助刑侦部门侦破案件。应高度关注可控性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这样,不仅可以震慑犯罪分子,也可以为以后此类案件的防范提供经验。同时,要努力建立广泛的有关社区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搜集渠道,为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提供信息支撑。
(五)完善警察培训机制,提高警察队伍素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许多国家意识到警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提高警察素质。例如,美国警察机关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警察招募和培训机制,规定新警察上岗前必须经过半年以上的培训,在岗警察也要定期接受培训,而且其培训非常注重实战演练。英国警察机关更是非常注重警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并且在整个警察系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培训文化氛围。从我国警察队伍来看,目前民警的学历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素质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的警察培训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短期课堂教学和一些花哨动作的传授,很难对警察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创新对警察的培训方法,努力提高警察素质。首先,要注重对警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增强其服务人民的坚定性,做到学为民所用;其次,要注重实战演练,警察培训不能只搞花拳绣腿,否则面对犯罪分子只能是束手无策;再次,要加强对警察心理素质的训练,促使其学习综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处理和控制能力;最后,对培训的实际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使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以提高参与培训警察人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强培训效果。
1建立长期、有效的随访机制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DR筛查和随访是减少糖尿病致盲的有效措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ETDRS)对DR的人群分布特征,自然病程,防治方法进行了多中心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可以使90%的DR患者有效防止严重视力下降(视力<0.025)。这种有效的治疗包括定期随诊,适时的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但仍有不少患者因经济、教育、心理等原因,不能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建档的20xx例糖尿病患者中,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899例,患病率为43.4%。轻度非增生性DR518例,占25%;中度非增生性DR232例,占11.2%;重度非增生性DR94例,占4.6%;增生性DR103例,占5%;有超过80%的患者从未接受过眼科检查。作为最早接触患者的社区医生,如何面对被内科确诊的DM患者,国际眼科理事会(ICO)组织制定的DR首选实践规范(preferredpracticepattern,PPP)为医生筛查DR提供了指导。此规范针对进入医院就诊的所有糖尿病患者,评估糖尿病关联的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并适时给予正确的处理。要求1型DM患者在确诊后5年,一定要进行首次眼科检查,以后每年随诊一次;2型DM患者在确诊时即应进行首次眼科检查,以后每年随诊一次;1型或2型DM患者妊娠前或早孕3个月内应进行首次眼科检查,无DR或轻、中度非增生型DR,3~12个月应随诊一次。据此,在健康档案中按DR的分期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时间表,定期由专人电话提醒患者检查,提高随访依从性。
2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超过90%的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末梢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相关知识匮乏,尤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糖尿病最常见的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更是知之甚少。对DR的发生、发展主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代谢控制、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认知程度较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可以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进而促进DR的发生和发展,而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DR的进展。尿蛋白排泄率、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尿素氮可用于预测DR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强化血糖、血压控制使DR进展的风险减少54%,使严重非增殖性或增殖性DR减少47%,使需要激光手术的患者减少56%。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经常电话咨询,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成立糖尿病患者俱乐部,促进医患沟通,加强病患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相监督,使患者首先从心理上接受,正视疾病,让患者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遵医嘱行为,从而提高DR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切实把DR的防控融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
3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医院与上级专科医院之间建立畅通互利、方便快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患者及时得到适宜的专科医疗服务,避免延误病情;同时使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的患者能够顺利转回社区医院,从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在上转患者时,根据糖尿病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技术操作手册中DR诊断标准(20xx年),对DR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严重的非增生期DR改变,包括下述几个特点:4个象限的广泛视网膜出血,2个象限确切的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或任一象限可见到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又称作“4-2-1”规则。社区医生依据此规则作为上转标准,上转DR患者接受激光治疗89例,玻璃体切除治疗15例,眼科荧光造影检查72例,占转诊总数的56%。所有患者经眼科治疗后转回社区,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随访和管理。
4小结
在我国,DR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治疗DR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有重要意义。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开展,慢性病管理日趋规范,依托社区糖尿病人群进行DR筛查、建档及随访,目标是降低糖尿病患者失明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DR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极易忽视眼部并发症。被调查者中80%的DR患者为首次眼底检查,35%无症状者已有DR,每年定期作眼科检查者不足10%。因此,社区医生在早期就要制定周密完整的健康档案、治疗及随访计划,使DR的筛查成为糖尿病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眼病防治意识。DR病一旦发生,无论采取任何治疗手段,其病变本身病理改变所造成的视网膜及视功能损害均无法逆转,这也促使眼科医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社区医生及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确早期进行眼科检查的重要性和按时随访的必要性。从事初级眼保健的医护人员应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同社区慢性病管理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疗法、运动、控烟、合理用药指导等,以满足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社区医生利用基层工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这种激励可能增加患者坚持眼科检查的可能性。在专科医院的指导下,采用切实可行的筛查方法,提高DR检出率、随访依从性和转诊效率,扩大慢性病诊疗的辐射范围,为社区的三级眼保健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随着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全面覆盖城乡居民[1]。据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就业促进中心统计,截至20xx年末,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3.5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66万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增加至596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全民医保时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医保政策,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安全。近年来,中心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
1完善医保管理体系建设
1.1建立健全医保管理组织
为有效提高医保管理质量,中心成立了医保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建立了由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财务、收费、信息、全科服务团队等多个部门协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中心、科、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医保管理工作的合力;明确岗位分工和强化岗位职责,有效结合医保质量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保管理与环节控制,确保医保管理制度及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坚决杜绝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
1.2领导重视支持医保管理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医保管理工作,思想统一、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全面协调医保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医保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保相关政策。每季度召开医保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保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确保医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2注重医保政策学习宣传
2.1有效开展医保政策培训
在新形势下,医保政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类人群的关注,不断加强医保政策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在医保管理环节控制上的整体素质[2]。中心每年组织多次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邀请区医保办的专家来中心辅导培训。通过专题讲座、院报、“三基”等形式,做好医保政策、防范医保欺诈等内容的培训及警示教育工作,不断规范中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每年对新进医务人员集中强化培训。为规范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医师更好掌握适应证用药,中心将《宝山区医疗保险服务指南》和《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下发到每位医务人员。同时通过中心“职工书屋”QQ群、“科站联系桥”微信群等平台将有关内容挂在网上,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学习医保政策。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强的业务,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管理和环节控制的主力军[2]。
2.2加强社区医保政策宣传
中心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医保政策、“反医保欺诈”等医保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区医保办下发的“医保欺诈案例汇编”宣传手册和光盘,在中心候诊大厅和中医楼候诊区滚动播放案例集锦,进一步强化参保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医保年度转换日,积极开展“反医保欺诈”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参保人员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责任意识。同时,开辟社区联动宣传平台,与辖区内街道办事处、各居委会加强联动,利用宣传栏、电子滚动屏、社区健康报等渠道宣传医保政策,促进医保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增强广大参保人员的防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提升了基层打击防范能力,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贯彻落实药品管理制度
中心药品采购规范,形成由药剂科专人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推进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的启用,中心所有药品全部由市药采信息系统全量、直通采购,采购信息及时、准确、全面上传,确保药品采购平台正常运行。严格贯彻落实沪人社医监(20xx)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用药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中心用量前20位的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并在药房窗口张贴温馨提示;做好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的信息汇总统计、监测工作,有效防范骗保贩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规范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4.1完善医保监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督查临床科室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抽查审核门诊电子病历,审核内容主要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和准确收费情况;缺陷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动态跟踪,形成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4.2加强门诊委托配药管理
根据《关于保证参保人员医保用药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为保证参保患者用药安全,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中心加强了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完善门诊委托配药管理制度。增强预检、挂号收费、门诊医生等岗位人员对就诊对象身份识别的责任意识,做到责任明确、各环节严格控制。预检人员严守第一关,发现身份信息不匹配时认真做好解释宣传工作;临床医生在接诊时,须认真核对患者医保卡信息,坚决杜绝冒用他人医保卡就诊的现象发生;收费处再次核对就诊患者身份信息,杜绝因医生疏忽而发生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借鉴兄弟单位经验,进一步加强代配药制度的管理,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3执行违规医师约谈制度
根据《宝山区执业医师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约谈制度》的要求,每月对医保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对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的执业医师发出约谈通知,由医保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约谈,做好约谈笔录并存档,对约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并加强跟踪、监督,对部分医务人员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
4.4落实医保定期自查制度
完善医保自查制度,坚持自查月报制度。医保管理工作小组每月对中心医保各项工作进行自查。处方点评小组每月开展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药物处方、门诊电子病史、家庭病床病史的自查;医务科、信息科定期对性别相关检验项目医保结算情况、临时上门服务医保结算情况、限儿童用药、“四合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查结果按时上报区医保办监督科,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医务科及时反馈当事人、落实整改、跟踪监测并纳入考核。每季度召开医疗质量讲评会,通报自查,提高了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及遵守医保相关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不断提升自查人员的业务知识、强化医保自查小组职能、动态调整自查内容,切实提升自身医保政策水平。
4.5异常医保费用动态监控
医保管理工作小组加强门急诊日常管理,重点关注异常就诊频次、异常就诊费用、异常就诊行为,畅通、接受个人、组织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参保人员就诊和医疗费用异常情形。每月对药品消耗量排名,对排名居前、同比费用增长较快的药品进行重点监控,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4.6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监管
为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制定、落实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的医保卡管理制度,定期督查执行情况,原则上做到卡不过夜。
5年度医保预算合理可行
根据历年的医保执行情况,年初制定科学、可行的医保年度预算报告。每月及时上报上月医保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自查报告。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使医保各项指标执行在可控范围。
6持续改进医保信息管理
6.1健全医保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医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机房访问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设置AB角,软件和硬件系统由专人管理、定期维护,并及时更新。严格按照规定,做到内外网物理隔断、机房环境温湿度的监控。严格落实机房每日二次的巡查登记制度。日对帐工作由专人负责,每日上传明细,并做好记录。每个工作站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保证中心业务系统及医保网络正常运行。
6.2完善医保网络安全管理
落实第三方服务商的监控与管理、员工的保密工作、数据导入导出的书面记录的督查工作,对涉及信息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均签订《信息安全工作协议》,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有效保障了网络信息安全。
6.3医保费用实时更新公开
中心所有的药品、开展的检查、诊疗项目的费用信息实行电子屏滚动播放、实时更新,方便患者查询和监督。
7小结
定点医院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载体,它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3]。只有强化中心内部组织管理、药品管理、监督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质量管理,方能确保医保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从而促进自身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予以分析,然后提出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些措施方法,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人提供一些参考,深化相关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措施
城市是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在公共管理当中,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引起关注,因为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民众的生活,从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改善当前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打破困局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社区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一些老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一些新问题也随之涌现,只有立足于全局角度,切实了解相关问题,才能推动公共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解读
所谓的新公共管理,其是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因为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与社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等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不断革新转变。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政府职能调整,引入社会和民间力量,减轻政府的压力;二是不断开发创新管理方式,对信息技术加强利用,重构管理流程和模式;三是分权改革,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同时确定其对应的责任,以责任助推管理工作的开展。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我国近些年也在逐渐转变公共管理方式,向新公共管理靠拢。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存在的一些短板
社区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目前显露出现了一些短板,这将对公共管理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因此,要想在新时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果,那么就需要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切入,切实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主体单一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社区公共服务这个方面,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服务主体单一,即仍旧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相关单位提供服务,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一般来说,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政府基层部门,由于没有其他主体参与,这就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并不高,因为没有竞争和盈利,不少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并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在社区工作中容易出现怠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薄弱
除了服务主体单一这个问题,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比如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这个问题近些年就非常显著,尤其是广场舞扰民这个问题,各地新闻媒体都进行过很多报道,其根本原因就是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有限,难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导致部分居民在小区或是马路上进行广场舞活动,给其他居民带来困扰,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区矛盾,对于公共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些其他方面,同样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比如近些年快递业务迅速扩张,但是很多社区的物流储物终端欠缺。还有一些社区的保洁设施不足,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将直接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服务工作狭隘
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到治安、卫生、教育、就业、文体活动、消防等等方面,可以说工作内容繁杂而细致。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较为狭隘,不少方面的工作并未予以关注。一些社区公共服务局限在文体活动、卫生消防这些方面,对于劳动就业、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四)居民缺乏参与
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管理,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提供服务,那么见效较慢,对于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效果不明显。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讲,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认知非常欠缺,没有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面对社区管理中的事务,经常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就不参与。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居民的参与缺乏,就会导致公共服务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可能在实施后引起居民的反对。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对策
(一)打破局限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局限于政府部门这个单一主体的问题,在新时期就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构建起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其他的服务机构或是社会力量,让社区公共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首先,政府基层部门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研究,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予以掌握理解,由此创新公共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紧跟时代发展。其次,给社会力量创造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条件,基于竞争机制让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让社区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有了竞争,各方面的服务质量也就可以不断提升,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
(二)加强财政投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除了引入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之外,还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加强投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就应该关注民生,从目前社区最为迫切的方面切入,进行基础建设。一方面,需要从文体活动、物流卫生这些方面切入,对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进行规划,配置对应的活动设施。还需要加强物流设施、卫生设施的建设配置,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基础服务建设,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办帮扶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同时还可以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便可以大大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借助新技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
对于公共服务不全面这个问题,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而如今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这对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大有裨益,因此要对这些新技术加强利用,借助这些新技术打造一个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社区老人关爱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社区老人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社区老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联系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人员,在遭遇困难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在老龄化趋势下,这样的关爱系统很有必要。
(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管理
要想社区公共服务取得切实的成效,还需要社区居民有效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矛盾,确保社区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比如要在社区内建设体育锻炼设施,建在什么位置,数量要建多少,这些都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方案,然后据此执行便可。如此一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管理,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避免后续出现纠纷或是其他意外事件。社区公共服务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业界人士而言,应该认清目前的整体形势,从存在的短板切入,创设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引导居民参与,通过多样化手段综合并用,如此自然可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木.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作用、困境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23-24.
[2]类延村,秦施爽.街区制变革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社区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明显的降低,两组患者三项指标对比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也比较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管理;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比较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情发展比较隐蔽,症状也不明显,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大多为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有着不可逆的特征,这都给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依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死亡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农村与社区糖尿病发病率的提升速度比较快[1],其原因可能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食用了大量的高热量、高脂食物及缺乏运动。随着社区糖尿病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对于社区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区管理对于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0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52.23±1.62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0到71岁,平均年龄在53.41±2.21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并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有着可比性。
1.2方法
要给所有的患者创建完善的档案,并记录患者的所有资料,主要包含了患者一般情况如BMI、病情、运动时间,用药种类方法、饮食习惯等。并依据这些资料来制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此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定期复查并检测患者的血糖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用药。1.2.2观察组治疗方法第一,主动随访。社区医疗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与运动计划,监督实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第二,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并没有信心,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悲观或者是焦虑的负面情绪。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与治疗,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信心。第三,要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法。医生应该定期的检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与患者与家人交流,要充分的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并了解患者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慰患者,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2]。另外,医护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问题,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应该通过各个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运动、饮食等的干预可以调整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降低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数据,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的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PG、2hPG、HbAlc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此三项指标低于治疗之前,并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5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6.34%,而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23.32%,两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3结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是很常见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低,恢复能力也比较弱,其在发病之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是很高的,在进行治疗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身体健康,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不利的[3]。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是低于治疗之前的,并且观察组患者这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总之,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管理的方式,可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陈科丹.社区内科门诊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xx(16):141.
[2]张建定,王瑞伦,黄世荣,等.糖尿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xx,21(6):769-771.
[3]侯建武.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医药,20xx(9):164.
作者:高述脉 单位:市北区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传统的社区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合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将学生作为主体,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将其应用到社区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区管理专业“合作化”教学模式构建。
关键词:社区管理专业;“合作化”教学模式;应用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在人才方面面临着短缺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增设了社区管理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因此专业教学应该采用“人性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多方协商制定有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就需要设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和社区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及合作,充分发挥出社区的优势,通过对相关人员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明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且将这些要求化为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使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
2.设置融合性的课程体系
社区管理专业是社会工作专业中一个组成部分,又涉及到管理学和服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需要注重理论和实务教学之间的比重关系,要加大实务教学的比重。在专业定位基础上,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管理以及服务这三种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要想确保融入的效果,就不能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协商设置课程体系。当前,还没有机构能够让一个专业班去进行实习,通常只是少数学生,因此订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适合该专业。因此要采用柔性方式,将不同类型机构的理念元素或者案例融合进课程教学中去,或者举办讲座,通过这种形式实现融合性的渗透。例如社区管理专业中课程较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课程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而涉及到管理专业的包括管理学、社区管理与事务、管理心理学等;而涉及到社区的则有社区服务、老年照顾等;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能力,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表达、调研、信息收集、文字表达等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设置相关的实务技能课程,如社区工作实务、社交礼仪、个案工作实务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
3.建立互动式协作的课程教学
3.1理论教学
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性格、潜能等,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组成不同的团队,并且以这种形式去参加多样的活动,实现师生全方位合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情况,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在分组时能够考虑学生的意愿,让组内学生能够共同成长[1]。在合作化学习中,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就需要将团队成员赋予不同的职责和身份,让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监控管理,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完成教学目标。
3.2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
社区管理专业发展背景较复杂,在实习教学的整合上就会有难度,需要做好合作化实习。为了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以往是由专业教师负责,当前应该整合各方资源,能够实现有效合作,要建立三位一体的督导机制,三位一体是指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实习指导,对实习进行宏观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实习督导相互合作,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3.3教学主体要多边互动
要注重教学主体的参与合作,包括专业教师、实习机构、实习督导、学校等,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建立多边立体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立体化互动关系需要注重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学校和实习机构间的合作。其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合作学习的直接指导者,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学技法大赛、说课比赛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进行双师建设,让教师到实习机构去进行锻炼,从事技术服务等来提高教师的实务技能。该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还缺乏国家财政支持,仅靠学校建设实习基地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各学校之间应该多合作,积极的探索能够共享实习资源的途径。各学校教师和实习机构的督导要相互启发、补充,能够多进行交流,加强建设教师团队,提高他们整体功能,让社区管理专业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3.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学校模式进行社区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诱导法、情景教学法和社会调查法等。在合作化教学中采用启发诱导法,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动脑思考,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插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指定内容的讨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2]。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看时进行学习,拉近理论学习和现实操作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社会上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地方,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合作化的教学模式,和各方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凤丽.“三位一体”合作化实习督导模式浅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10)
[2]刘斌志.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不足[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xx(9).
论文关键词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
论文摘要 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 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 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
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
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
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
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中特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4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步骤
以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为目标的管理策略,意味着要减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考虑相应的生计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与当地社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管理规划的活动;同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减少对环境非可持续性利用的活动。
参与式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规划过程是整个项目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信息收集到技术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得非常细致。其主要步骤包括:
①示范点的选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标准,如当地资源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社区群众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文化、民族构成等。
②开展大量的宣传和理念建设。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利用群众性集会等形式,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群众介绍项目理念、项目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村民同意接受项目新的理念和做法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
③开展培训,根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需求,要及时对政府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从而协助项目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包括:绘制社区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图、季节历、历史趋势矩阵等),技巧(访谈、交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维系因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④制定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初步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及所要支持的活动内容,分年度逐步实施。
5 未来挑战
参与式规划方法自引进中国至今,逐步从国际合作项目的应用推广到国内项目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参与式方法在调动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社区民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发展政府和农村社区间的合作关系,保障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进一步加大以社区为根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整个社区主动承担起自然资源管理的义务;如何保证规划程序能满足社区广泛参与的需求;如何完善机构,加大各级部门的参与力度;以及如何寻求满足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在颐馨社区居住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6.4±2.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5.3±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按照20xx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进行检查证实为有高血压病史,且经生化检查排除其他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嘱患者注意休息,介绍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等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具体风险管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等培训,相关社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要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牢记心中。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项目。由于社区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情绪,故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意义重大。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及危害,并告知预防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2.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的临床资料,开展临床检查,分析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及时处理好用错药、患者摔伤等风险问题,寻找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1.2.3风险管理的实施组织风险监控小组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针对患者的主要风险点,进行风险点管理,处理好风险;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等。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1)患者满意程度:患者接受的护理关怀,比如护理人员耐心地倾听病人倾诉、护理人员管理医疗设备、患者能得到护士的建议、遇到的问题解决情况、患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评定,并分别以相应的分数,标注病人对各个项目的满意程度,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分数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评分标准为:5=非常满意;4=满意;3=不清楚;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2)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程度,并投诉至负责人处等的事件。
(3)风险事件:统计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用错药、患者摔伤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对患者的评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评分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投诉及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例投诉,少于对照组的10例;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少于对照组的12.0%;两组患者投诉事件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护理是指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要具备人际交往、综合护理、解决问题、自我防护等能力,社区护理是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健康为中心,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社区护理人员根据不同健康层次的人群提供相应服务,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应鼓励家属的自主,帮助个体寻找社区资源,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培训、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可以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服务。社区中涉及到的患者较多,患病程度不同,护理人员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实践技能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非常必要。本研究发现,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等,护理风险的相关管理放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让患者对护理质量更加满意。
【摘要】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xx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5(10):725-728.
[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xx(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xx,27(1):47-49.
[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xx,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xx,17(5):463-464.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2):26-30.
[8]栗克清,孙秀丽,张勇,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及其政策:对1949-20xx年的回顾与未来10年的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6(5):321-326.
1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较低:目前,社区医院由于人员配置不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多是从在社区医院选出来的优秀的护士,这些人员在学校及工作后很少接受系统管理知识的培训,从而欠缺科学严谨的管理知识。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多以自己经验作为标准,造成一些弊端和误差
1.2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缺少合理的考核考评体系:目前,大多数社区护理主要由各个医院或者本地的卫生单位负责,尽管卫生系统发布了发展社区护理的相关文件,但并未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及评价指标。卫生机构或者医院领导均把临床摆在第一位,而轻视了社区护理,导致社区护理质量评价处于杂乱无章,均是自发形成的考核考评体系。
1.3考核过程中忽略了社区医院服务的社区居民的重要性: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还没有真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调整到以患者为中心。指标与质量评定及指标的制定缺乏务实性,违背了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忽略了以医院内护理调整到以社区家庭护理,因此目前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在制定指标时未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仅强调“患者适应社区医院制度,而社区医院未适应患者需求”。在评价护理质量中忽略了社区居民对护理质量的诉求及感受,脱离了实际与群众。
1.4社区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疲于应付:大多数社区医院护理质量评审多采用事后查,考核内容多为护士记录来评定护理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很多护士为了应付检查,补写记录,甚至篡改记录,护士把考核看做包袱,疲于应对;同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社区医院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绩效奖励制度未有相应的财政支持,绩效难以准确执行,很难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很难重视护理质量的管理,不能起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2对策
2.1加大对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现任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因为欠缺护理管理知识,致使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性与偏差。因而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很有必要,管理素质培训后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允许上岗,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2建立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考核考评体系:社区医院的健康发展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随着城镇居民的医保的建立,相关部门应考虑怎样能够和社区医院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居民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得到快速、便捷、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因此,卫生部应促进有关部门增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考核考评体系。
2.3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重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纳入考核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护理技术服务己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医院的发展。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根本,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在重视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的同时,应给以居民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能够和居民深入交谈,关注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应该把管理决策、制度和患者紧密联系起来,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护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是否使社区居民满意,而不应该仅关注护理人员工作是否完成。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护理质量的考核标准。
2.4明确考核目的,增强护理人员对重视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以往的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改善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的作用。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考核目的,加大宣传,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能够在工作中结合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严于律己;量化护理人员绩效,保障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一、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首先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在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上,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使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布置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众明显轻视街道、居委会组织。其次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基层社区,除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外,其他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缺乏独立性。比如,在许多居民小区,不管是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还是老年人协会的主要工作,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一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同属一个社区,但由于各自隶属于不同行业和系统,由其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管理,横向之间不发生联系,形成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
二、社区管理职能不明确
首先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其次是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市、区的各专业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混淆的情况,他们还往往各自为政,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使街道难于应付。街道在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居民委员会身上,久而久之,原本作为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在承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后,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这一方面使街道应当发挥的综合管理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使社区其他组织的职能错位和扭曲,社会性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丧失了独立意识和活动能力。简言之,就管理的协调性而言,城市基层社区内没有形成系统的、职能明确的管理体制。
三、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社区服务的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在社区内部完善社区运行管理机制、社区干部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得社区服务功能尚未完善,社区干部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社区低保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应保尽保”、“不应保必不保”,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工作抓得不实,提供就业信息却不关心是否真正就业;社区公益性岗位没有使真正符合条件的人上岗;除了在重大事件如“非典期间”外,一般情况下对于租房户、流动人口还没有做到登记清、情况明;一些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流于形式;社区调解乏力等等。就全国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地方对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缺乏宏观把握,社区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社区服务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问题比较突出;服务内容多为福利性、事业性服务,而且项目比较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高。
四、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社区、居民三者对社区治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政府基于为整个城市发展服务的目的及政绩考虑,希望推进社区治理,但这与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并不能总是完全吻合;社区机构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因而很难保证切实为居民着想,社区治理的推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上级压力、干部政绩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居民接受社区治理的直接动力在于“发展经济、促进民主参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这一点与政府和社区的目标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三种力量中最弱的一方———居民常常处于被动位置上,因而出现居民参与不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社区管理目标设定不科学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社区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文化与教育水准的提高等。而过去我国城市社区工作却把社区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社区物质与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许多组织的社区服务工作,都带有扶助经济的性质,而忽略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人的建设。一方面,社区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社区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财政能力和干部素质都难以与所要承担的职能匹配,而居委会干部的年龄老化和学历、能力、效率问题更为突出。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办事处、居委会还缺少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权运作与广大居民之间互动规律的干部;相反,干部年龄老化,专业、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和自治不够,社区的凝聚力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自然无法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这样的后果是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的活动。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都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选举有时成了走过场,居民对居委会缺乏认同。
六、社区服务资金匮乏
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在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在我国,社区服务资金的供给渠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各种社会捐助,三是社区服务部分项目收入的再投入。社区服务的内容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体系,属于政府的责任范围,因此,政府的投入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我国政府投入在整个社区服务资金供给中的比重偏低。国家资助社区服务的经费十分有限,大多数经费都来自社会力量。现阶段社区服务的社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尚无很大财力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资金是当前社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
七、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社区服务的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较好,中小城市重视不够,集镇或农村的社区服务非常薄弱。以最能体现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指标“社区服务综合指数”(由“社区服务覆盖率”和“每百万城镇人口拥有社区服务设施数”加权平均所得)的数据来观察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在70分左右,而一些落后的城市则在30分以下。在一些中小城镇,这一指标甚至几乎为零。这种状况的存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有高有低;二是不同地区的政府、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差别很大,由此致使不同地方乃至同一城市、同一城区的不同社区的硬件设施、居委会待遇也有明显差距。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居委会主任的工资待遇大约在每月850元左右,但相距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开封市居委会主任的月补贴仅为200-300元,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300元;又如,在长沙市芙蓉区,由政府、财政拨款的社区工作经费已经增至每个社区平均全年19.6万元,但在该市其他城区,只有6万多元。同样是在芙蓉区,尽管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平均达到了350平方米,但是,地处老城区的一部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还不足100平方米,而且解决的难度较大,主要是难以列入城市用地规划。
八、社区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全国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状况依然不甚理想,尚有18%的社区无工作用房,还有18%的社区工作用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居民开展公益性活动没有场所,没有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瓶颈。基础建设、配套设施、经费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等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中,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化程度不高,月工资(补贴)平均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区的发展。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的差别自然会影响社区建设的水平。凡是那些硬件设施较好,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高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就比较丰富,成效就比较突出。反之,在那些硬件设施较差,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低的社区,社区工作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成效也不明显。总之,旧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上述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
一、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的参与性,能够实现自治式的管理。除了社区组织外,还包括一些下属的部门机构,包括环卫、物业、经济等职能部门,同时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学校、机关单位等。社区组织的管理可用资源众多,能够有效的对社区进行管理,这与以往社区行政管理存在根本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以往主要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管理,而管理任务也是根据上级的具体要求,社区管理则是实现了多方的管理,尤其是自治组织以及居民本身,并且社区组织的管理占主体地位,同时社区管理的对象是管理主体,因此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管理主体的可用资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另外,对社区管理机制的影响还包括市场机制、社区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的影响,其中社区机制较为重要,主要包括社区声誉、社团制度、道德制度以及自治原则等。结合以上所述,社区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
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的建设、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最终取得的成果,例如向居民讲述选举的具体事项,公平、公正的建立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然后再完善事物机构以及职能要求,从而实现社区的有效管理。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代表本社区的居民与外部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社区组织进行交流,同时还要进行社会统计工作,对社区人口数量进行普查,协助计划生育和征兵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党建管理
党建工作是社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的重要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社区,都应该坚定共产党的领导,配合基层党员的工作,推进党建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基层党员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并且将我党严明的自律机制融入到社区管理当中,让社区组织的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提高管理效率,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性。
(三)社区关系以及治安管理
这一部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解决居民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并依靠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开展调解工作,另外在社区内宣传安全教育,让居民们在生活中做到防火、防盗,对社区进行巡视检查,以全面保障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利用治安管理机构与制度约束居民的行为,这为和谐安定社会有重要意义。
(四)社区服务管理
为了使社区呈现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社区组织应该培养居民们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建立一个互助性的友爱社区,让社区服务产生最大的效益。首先是便民服务、社区福利服务等,就是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内心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其次还应该大力发展公益事业,例如完善社区内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卫生保健等设施,同时照顾到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
(五)社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活跃社区气氛,增强小区居民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健身活动等,而社区组织就是负责相关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执行,让居民们都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同时社区组织还应该完善教育机构,从而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居民遵守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公共道德,消除居民思想上的困惑,以积极的精神面貌感染居民,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质。
(六)公共环境管理
社区组织能够整合社区的经济和居民力量,从而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社区服务以及公共物品,同时改善公共环境,铺设绿地,使道路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居民用水用电更加稳定,乡镇村委会还应该及时对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与居民紧密联系,优化社区的环境建设,让居民能够踊跃参与到环境建设当中,对此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奖惩体系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
二、社区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区管理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即将管理权力由政府转给社区组织,只有提高社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第一,政府以及企业开始从社区管理中的退出,而管理责任就交给了社区本身,因此有必要进行社区公共管理;第二,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社区管理的中必须将市场方法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第三,社区的公共管理是社区机制得以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第四,社区未来的发展必须以社区公共管理为基础;第五,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基本前提就是实施社区公共管理。
三、社区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相互关系
公共管理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国家公共管理,社区管理属于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是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因此其也属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公共管理相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中,社区管理体现出的特征与其发展方向相迎合,可以利用众多的管理方式对公共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创新。结合以上社区管理的内容不难看出,社区管理本质上是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并且其以一个类似于微观公关管理的模式在运作,社区管理对于公共管理产生了众多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在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相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而言,市场以及社会成为其主要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较为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以居民为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的自主管理机制,将这种理念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能够使公共管理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社区特有的这种机制很好的解释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实践,主要是由于社区管理是以较为完善的社会学理论为依托的,其相关理论已经趋于成熟,除此以外社区方式在经济学中也得到的应用,在解决经济问题或者进行经济实地考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社区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公关管理之后,能够促进公共管理中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全面发展,使公关管理理论得到实践的机会,因此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有深远的意义。
(二)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方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往行政管理模式开始向新公共管理进行转变,其中主要是对市场方法的应用,市场机制以及社会化的应用使得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尤其是民众参与的管理方式为公关管理方式的拓展提供了依据,充实了公共管理的内涵,社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效果,主要是因为社区居民有存在血缘、地缘以及业缘等众多的联系,这使得社区本身就有一股较强的凝聚力,因此自治管理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因此,让社区居民形成较为抑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能够保障社区管理的顺利开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
(三)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社区管理作为公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水平的管理必定也让公共管理在社区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透彻,并且这也是未来公共管理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往的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国家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预来实现,但而没有发现基层的社区中也存在公共这一特质,同时忽视了除政府外其他组织同样具备进行社区管理的能力,并且这种非政府的社区管理正逐渐成为公共管理未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社区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逐渐与市场化和新公共管理社会化相兼容,社区管理活动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并且与居民的根本利益相挂钩。以社区契约和社区机制实现管理,并且运用市场方法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因此社区管理的性质是不受到政府行政治理的管理模式,这一特征与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相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个微观的公共管理,在以往这一点被忽视,实际上利用公共管理理论对社区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能够打破社区管理的瓶颈,同时社区管理又使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更新,拓宽了公共管理的办法,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社区管理正逐渐成为公共管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深入了解两种管理制度的的特征才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的不断进步。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一是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农民上楼”使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出行条件也得到了改变。我市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向镇区、市区靠拢,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向这些社区辐射,实施集中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配备绿化小品和封闭式管理使居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二是安置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多“属地化”,注重招聘本社区人员参与物业服务,实现了小区“40、50”人员就近就业,减轻了政府就业压力,也吸引了外地务工人员的本土就业,不同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用工荒”等一系列问题。三是为物业管理市场化提供了基础保障。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配套了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管理用房,条件允许的社区还规划了集体经营性用房,为专业化物业企业进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缺乏有力的政策指导,基本处于摸索管理阶段,有的还处于无序状态。
(一)各级各部门物业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都市区发展空间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大势要求,尚存明显差距。部分市直部门、乡镇和工作人员对物业管理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和谐荥阳方面的作用和潜能认识不足,重要意义宣传不够,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缺乏充分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经常性的工作机制,缺乏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统一性。
(二)村民变居民物业消费意识不强
村民长期形成的居住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扭转。部分人的意识里,依然保留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处于一种城镇居民与农民不同文化交替分割状态。对于搬进住宅新区后,每月一次的水电费缴纳还能接受,对缴纳物业服务费还很不适应,甚至非常抵触,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意识。
(三)物业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实际配建不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情况。二是规划配套有缺陷。多数社区一楼规划为住房,规划地下车棚入口坡度小,自行车都难以推下去,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在社区内乱停乱放,由于电动车需要充电,社区私搭电线情况严重。
(四)居民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未能根本改善
调查中发现,多数拆迁安置社区没有进行封闭管理,虽然居民由原先的分散居住改为上楼集中居住,有乡镇环卫人员定期进行垃圾清运,表面上看向城镇化迈进了一大步。但由于没有连续性、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缺乏及时的保洁清扫和垃圾清运,以及必要的设施配备和系统维护,小区垃圾纸袋乱飞,周边卫生环境恶劣。
(五)实施物业管理缺乏政策指引
荥阳市20xx年新型农村社区就开始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但一直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也没有配套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组织建设标准、考核标准等规范性的政策指引,使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存在无法操作、无从下手的局面。
(六)乡镇级政府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负担重
荥阳市已交付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8个社区、涉及3361户居民,由乡镇政府委托人员按照每度电费0.56元收取,因用电协调不到位,电力部门按照建设用电每度0.81元收取,差额部分由乡镇政府承担。社区用水从地下井水抽取,但产生的电费和维护费、垃圾清运和保洁人员工资均由乡镇政府负担,导致乡镇政府负担过重。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
搞好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是投身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清晰标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建议通过在电视台或者广播电台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专栏、开展便民服务进社区政策宣传活动、印制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服务手册等方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法规的逐步普及,帮助业主明确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责、权、利,树立“花钱买服务”、物业保值增值的消费理念。
(二)要设立基层社区物业管理机构
一是乡镇(街道)设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形成长效有力的工作机制,为物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明确各自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监督、协调、指导责任,设置集中办公场所、健全工作制度、理顺工作程序,畅通联动协调、投诉受理、综合服务渠道。二是设立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对于不具备专业化物业管理条件、业主委员会未组建成立或者业主入住户数不足100户的社区,由乡镇(街道)实施区域整合。
(三)要建立居民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对于路网拆迁安置或者合村并点社区,由乡镇(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代表协调委员会,制定业主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明确工作内容和业主的管理责任,制定和公布相应的服务内容及标准,实施业主自我服务。
(四)要引导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是将物业管理理念引入新社区。既可自由选择也可代管、自管、共管多种形式并驾齐驱。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能力素质。三是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确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业主参与”的总体原则,有序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商品房住宅小区接轨,从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业管理规范运行新机制。
(五)要完善物业管理公共配套设施
一是严格落实郑州市政府关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定要求: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区域内,开发建设的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总建筑面积千分之四的标准,配套建设物业管理用房;总建筑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按照不低于8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二是配套建设物业服务经营性用房。按照不低于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的标准,配套建设经营性用房。经营性用房由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物业管理组织经营使用,收益用于弥补物业服务费的不足,实现以小区养小区的良性发展局面。三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专业经营单位,要按照最终用户使用的计量器具显示的量值,向最终分户业主或者实际使用人收取费用,不得转嫁户外管线或者其他设施的能源损耗和损失。四是规划配套集约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随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对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已交付新型农村社区,市财政部门应拿出相应的资金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生活、娱乐、生产、医疗卫生等需求。对于已规划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应调整规划达到相应的配套标准。五是要充分考虑农村习俗。借鉴成都市新型社区成熟的建设规划经验,实现房屋一楼以及地下为框架结构,设立按户为单位的车棚位置,配备可计量充电设施,方便居民电动车充电,避免私拉乱扯现象发生。规划居民放置生产农具的位置,结合当前农村习俗,应考虑红白事办理的场地。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大,还应规划提供老年人活动中心。
(六)要建立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制度
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二是对参与管理的物业企业实施奖励。三是资金扶持社区物业服务站组建。四是实施以奖代补扶持工作。五是建立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七)要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物业管理工作考核。将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纳入对乡镇的综合考核范围,定期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负责对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服务进行日常检查督导。二是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按照时间节点仍没有实施物业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乡镇要及时组织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制定业主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完善管理制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4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