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通用13篇)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通用13篇)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通用13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 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论文关键词:

  分享行为;培养方法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 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们体会到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感,从中让他们知道这样既能玩到更多的玩具又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幼儿知道:不能随意去拿别人的玩具,一定要先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然后,经过别人的允许后自己才可以拿。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到共同玩玩具所带来的乐趣,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分享食物、玩具的态度与习惯。

  (二)、在情感分享上更是紧追不放

  当然,前面所说的物质分享并不是幼儿分享的全部,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我和同班两位老师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比如,哪位小朋友帮忙做好事,我们一定会说"谢谢"。换过来,我们帮他们穿衣服、系鞋带等,他们也要对我们说:"谢谢",小朋友之间分享东西,一定也要对对方说:谢谢你,通过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这就从内心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

  (一)、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这时,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自身的言行。当然,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如小班中的早期阅读《小兔乐乐》,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后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识。幼儿儿歌分果果、故事七色花、水果品尝会等等。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还有我们还通过家委会组织家长及孩子一起去探望社区的老人,孩子们准备了儿歌、歌曲、小礼物,大家一起分享着快乐滋味……。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我们还在QQ群里向家长发起了几个问题来一起探讨研究,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1.您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吗?2.您会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别的孩子吗?3.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您也会跟着抢吗?4. 您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吗?5您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吗?在以上5项中,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园同育,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四)、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我班正是中班的下一学年阶段,经过我们三位老师的努力,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我庆幸的发现我班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集体面前玩,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都会各玩各的,如实在想玩,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谢谢" 。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做的主动分享,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学. 梁志燊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更甚者,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为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讪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从教育实践上可以看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于大班的幼儿,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由老师变成幼儿。

  以前,老师对幼儿的统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其次,以角色游戏为主,引导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特点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请几名小朋友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幼儿进入角色实际训练,结果他们都把大的、好的苹果发给小朋友。

  三.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人文话、人性化。

  一些必要性的行为习惯,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保持干净等,应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从而进行督促,让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性化。比如:以前吃饭要求统一饭量,现在改变成根据幼儿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等等。

  四.再次,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指令化转化成隐性的环境和活动材料。

  教室的墙面、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比如在地板上贴上标识符提醒幼儿该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想本学期我们的美工垃圾桶一样,我们老师并没有向幼儿正式地介绍垃圾桶应该放哪些垃圾,但是小朋友们都能根据垃圾桶上贴的标识进行有序有规律地扔垃圾。另外,我们对各个区域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这种方法避免了幼儿因为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老师过多的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相互不干扰,能有序地进行。

  五.发挥幼儿的自我教育、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师很多功夫。爱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而评价活动在确定正确是非观,树立身边榜样的同时,也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比如评选“好习惯之星”、颁发小红花,命名“…宝宝”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这学期,我们根据我们班级情况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可以自定,有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五下午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以及孩子们有进步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如班长,值日生光荣称号,或小玩具等。号召全体幼儿向其学习;而对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其不断进步。孩子们喜欢围着评比栏互相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产生自律意识,自己要求进步。

  六.家园合作: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种子。的确在我们的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我们老师们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去联合家长,统一观念及行动,以实现我们最终共同的教育目的。

  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大班中幼儿的换牙情况开始普遍,帮助幼儿缓解换牙焦虑,了解换牙、保护牙齿的知识,是大班阶段老师关注的行为习惯之一。我们通过观察醋泡蛋的实验,多媒体软件学习,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记录表建立,家园之窗的反馈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地度过换牙期,家园共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不舔新牙、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又如:针对班级中早上迟到现象增多,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制定了幼儿早晚时间作息时间表,让家长在家也配合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习惯要进行持久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指望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3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的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使幼儿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4

  摘 要: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5

  所谓行为习惯,就是“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实现的活动模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那么,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学会运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经验;愿意倾听并能理解别人的讲话;喜欢阅读画册和图书。”例如,大班的绘本教学《大熊的拥抱节》讲的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拥抱节到了,大熊也想找好多朋友和自己拥抱,然后让它们都变成自己的好朋友,那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啊,可是最后大熊却哭了,那么,大熊为什么又哭了呢?就这样,故事教学活动展开了。

  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观察、思考,之后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就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幼儿既掌握了故事情节,又理解了故事内容,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幼儿从中感受到大熊从难过到感动的心理变化,使幼儿从中懂得不欺负别人、乐于帮助别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的道理。活动设计中,让幼儿再通过扮演角色再现故事内容,让他们感受小动物不和大熊拥抱的原因:原来大熊“经常揪袋鼠的尾巴,拔小兔的萝卜,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动物”。通过游戏活动教师明确地告诉幼儿:“大熊的这种做法不对,小朋友一定不能像大熊以前一样讨人嫌,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抢别人的玩具,不撕书,不说脏话,要学会礼貌用语等。”此外,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枯燥的说教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不是单一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方式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儿歌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小朋友们起得早,每天来园不迟到;自己走进幼儿园,不用爸爸妈妈抱;见人鞠躬问声好,主动热情有礼貌;关心帮助小伙伴,团结友爱知谦让”

  二、社会健康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主要途径

  《纲要》指出:社会健康的目标是“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社会健康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例如,小班的社会活动“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快快去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小手帕”“讲卫生不得病”“小猴爬大山”等,把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在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兴趣中掌握生活常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餐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小牙刷,手中拿,上上下下刷刷牙,里里外外真干净,我的牙齿不生病”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易调动感情,点燃激情,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大班故事《小猫钓鱼》,教师首先播放动画片,再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师:“猫弟弟第一次钓鱼的时候谁来了?小蜻蜓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学学它?猫猫弟弟看见了心里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猫弟弟第二次钓鱼的时候又看见了什么?它的心情和第一次是不是一样的?猫弟弟两次都是怎样回到河边的?它看见猫哥哥钓到大鱼时,心里怎样想?后来,猫哥哥是怎样对猫弟弟说话的呢?”这样,使幼儿知道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表演,让幼儿头戴小猫、蜻蜓、蝴蝶等头饰,模仿故事里小动物。教师扮演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并且一边指导幼儿表演故事内容。然后,教师以猫妈妈身份告诉小猫:“你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绝不能三心二意。”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手段

  《纲要》提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例如,小班的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嗨——嗨!”幼儿通过表演歌曲,进一步理解了“朋友”的含义,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艺术课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把日常生活的动作创编成律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劳动的乐趣,“头戴小白帽,手拿小铲刀,系上白围围,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是个快乐的炊事员。洗洗手,擀擀面,切切菜……”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幼儿亲自做一个炊事员,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就是艺术的教育魅力,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每一节活动, 要把每一节活动都设计成精品,让幼儿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6

  摘要:

  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平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通过给予适当期望,开展科学游戏,实施合理评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策略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独立活动,开始模仿与学习各种技能。在幼儿阶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点。幼儿园,是儿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触与发现社会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学工作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让幼儿成为优秀的儿童,而不合理的引导,很有可能将幼儿引入歧途。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分析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单方面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下面,我们来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1.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人的健康问题,也关系着幼儿园的卫生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很多,如随时保持个人的清洁,手部、面部的卫生等。保持好个人身边的环境清洁度,学习正确地使用纸巾与手帕。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将幼儿的'个人卫生与整洁作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出发点,让幼儿时刻保持自己日常用品的整洁。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主要是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注意进行身体锻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合理膳食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幼儿意识到三餐的重要性,不挑食,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让幼儿少食多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让幼儿对学习保持热情,可以长期且高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养成读写习惯与姿势,学会爱护图书与工具,会加强幼儿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很好地服务于幼儿未来的成才。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尝试着让幼儿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幼儿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4.品德习惯

  品德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幼儿思想品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幼儿爱祖国、孝父母、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许多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朋友与自己的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这都是良好的品德习惯,彰显着幼儿个人素质。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分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幼儿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也不断丰富起来。

  1.给予适当期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给予幼儿适当的期望,会促进幼儿在更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没有期望,幼儿就没有成长的动力,幼儿很难形成自主性的进取心。对于幼儿的教育期望应当是合理的,太高的期望会使幼儿产生发展压力,一旦达不到家长与教师的预想,幼儿的发展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期望,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2.开展科学游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游戏来组织幼儿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些小组游戏,比如吸管传球。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人或者四人的小组,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吸管传球游戏。规定时间内传球最多的小组为胜利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当幼儿因为小组失败而责怪合作伙伴时,教师需要这样引导幼儿:“小组的失败是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只要你们心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就好了,结果并不重要。”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会建立起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更加淡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3.合理实施评价,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之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每一位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表扬,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在表达与不表达的情况下,幼儿会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当小朋友向自己的同伴大喊大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制止。当小朋友主动在饭前洗手时,当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时,当幼儿主动和教师打招呼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小朋友们充分表扬,让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将其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为期较长的教学工程,师生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才能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身心发展才刚刚开始,当代幼儿教师要尽力考虑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的成功,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让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朱喆.浅谈幼儿园环境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3(03).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7

  摘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园、家庭、社会要相互协调一致,遵循幼儿的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个人既要有学识,又要有道德水准,道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幼儿在2-3岁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因此这段时间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关健时期,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教育。

  1.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阳光、是雨露,其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品性的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私、任性、自我意识非常强,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针对幼儿的这一性格缺点,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增进小朋友间的交往,由于孩子年龄小,不善于与人交流,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时,同幼儿一起游戏,和他们一起观察大自然的风景,引导幼儿在观察后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得,还要幼儿们自己结伴去观看自己喜欢的景物,在挑选伙伴的同时,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初步建立起友谊的观念。而后,重新为他们设计组合团体,旨在让他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让幼儿学会接受其他人,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伙伴交流,让幼儿在集体的游戏中休会到快乐。

  1.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必须要具有的生存本领,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在游戏活动中让所有的幼儿一起参与,为幼儿多设计一些集体游戏,如:玩河马、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在游戏中,边玩边让幼儿思考,自己一个人是否可以将游戏做好,是否可以是一个人玩的开心,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引导幼儿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社会中,要学会与其他幼儿和睦相处、学会与其他幼儿共同做事情,才会收获快乐。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对于合作不感兴趣,喜欢独善其身,自由自在。这时候的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适当引导,慢慢将这些幼儿引导到正常的交流与合作中,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快乐和温暖。

  1.3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就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需求很容易满足,难就难在如何为幼儿提供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想帮助老师做任何事情时,我们不要拒绝。例如,幼儿要自己动手搬椅子或抹桌椅时,千万不能因为过程中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就阻止他们,应该看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他们有劳动的需求,应该满足他们这种需要,以便发展他们的健康情感。

  2.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许多家长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物质方面,当然这很重要,但是他们忽略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有些幼儿来园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吃饭还是要有人喂,更有甚者家长一直抱着幼儿教室,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确,他们是孩子,但是孩子也有可以是他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集体面前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响他们的自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为此,在午睡时教师让幼儿自己脱衣服、醒来时自己穿衣服。当孩子已学会自己自理时一定要给予肯定,并在家长面前表扬一番,要求幼儿在家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3.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3.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3.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遵循幼儿的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8

  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会使人贻害终生。而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等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组织教师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摸索到一些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概括总结如下:

  一、形成幼儿的正确认识

  幼儿有极强的可塑性,最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来讲,不是件难事。首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怎样去做,怎样做是正确的。孩子们易受环境的影响与感染。教师只要耐心地为幼儿讲解和示范,树立正面的榜样,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土壤和环境,幼儿就会无意识地学习与效仿,从而轻轻松松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制定一定的学习、游戏规则,来培养孩子守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独立和自信;创设适宜的交往情境,以培养孩子的合作和礼貌;利用游戏,教会孩子简单的操作要领。如编写短小好记的儿歌"小手洗一洗,饭儿自己吃;衣服自己穿,做个好宝宝;见人问个好,文明有礼貌。"让幼儿懂得什么行为是好的,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下行为的种子。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整理衣服的能力,教师编写了《衣服操》——"小衣服,做早操;伸伸臂,对整齐(拉直袖子,把前襟对齐,扣好扣子或拉好拉链);点点头(把衣服上的帽子折下来),拍拍肩(把两个袖子叠好);弯弯腰,放放好(把衣服上下对齐,折叠好)。"运用这种生动形象的儿歌,引导幼儿掌握叠衣服的要领,学会整理衣物。

  如,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可以编成儿歌"学写字,要记牢,头要正,身挺直;臂放开,足要平;尺拳寸,是标准。"幼儿在写字前背一背,唱一唱,对提醒幼儿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执笔问题,教师要注意手把手地教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掌握正确的姿势。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卫生习惯,从幼儿开始练习书写之时,就首先要求幼儿写字前用品要摆放有序,善待自己的写字用品,做到不乱撕,不乱画。写字后要保持手脸和书本的干净整齐。教师要求到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建立科学的训练程序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成人耐心、细心的培育与强化。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为21天,关键在前三天,特别重视的是前一个月。于是,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做好"抓关键前三天、巩固一星期、坚持一个月".

  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也有限,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步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养成幼儿做事有条理、守时有序的好习惯。

  在大班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为了不断强化幼儿之间的合作,第一周建立了"图书与玩具角",鼓励幼儿把家里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享,让幼儿真实地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周,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各种活动区,如"美工区""表演区""棋类游戏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选择玩伴,共同商讨游戏规则。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间的合作。第三周,创设有利于合作的"问题情境",训练幼儿合作的技巧,如"一起给宠物制作服装""共同搭建娃娃家""合作装饰一幅画"等问题情境,鼓励幼儿讨论、协商。幼儿在实践中获取了合作的经验,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分享了合作的快乐。第四周,快乐分享。教师随时收集材料,把幼儿平时合作的镜头拍摄下来,并把它们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讲述,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通过一个月环环相扣的合作强化练习,幼儿间争抢、独占玩具的现象不见了,告状、打架的减少了,友好合作已逐渐成为幼儿共同相处的一种良好习惯。

  三、运用灵活的奖励机制

  当人的行为得到他人赞许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进行。可以说鼓励表扬是促使幼儿良好行为再次出现的催化剂。为了强化幼儿的各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幼儿的进步给予鼓励。如,语言的鼓励:"你能自己走,真棒!""你会把书包整理好,真行!""大家为他鼓掌";物质奖励,如,运用"小红花""智慧宝宝""小红星"等激励幼儿;还通过组织"故事比赛""穿衣比赛""体操比赛""超级宝宝赛""幼儿作品展览"等活动,让幼儿尽情展示,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以强化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9

  【摘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是兼有感性、理性、灵性和神性的动物。灵性人皆有之,只是禀赋略有不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从0岁到6岁左右生长发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往往是为今后一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的阶段。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影响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和第一课堂,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以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家长的聪慧及耐心共同创造,共同发展,让幼儿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家园合作;幼儿;行为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国教育研究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环境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过不同的开放时间,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

  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10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幼儿园里的“规矩”、“方圆”就是指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围着他们转,你逗乐、我喂饭,可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凡事以迁就为主,家长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而在幼儿园呢,可大不相同,几百个“小皇帝” 、“小公主”在一起,如果也像在家里喜欢怎样就怎样,东西乱扔,做事有头无尾,肯定会乱套。所以幼儿园是有一定规则的,需要他们去遵守。如:有时间的限制按时吃饭、游戏、睡觉等,而且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活动时自己挑选玩具玩,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并放回原处等。可怎样才能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20xx年3月,我们参加了我校课题《培养幼儿和低年级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课题实践研究,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用观察和调查的方法了解幼儿在遵守规则意识方面的发展现状:

  1、我们对所在实验班的32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着重从: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会主动向他人问好;能讲卫生、注重仪表;会爱护花草树木;会爱护玩具、学具,用过后会自己收拾学习用品、玩具;能够专心完成一件事;会按正常作息时间睡觉、起床;会等家人一起进餐;会帮助大人做家务;有、无“自我中心”现象这十个方面去调查。调查的结果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在家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91.6%,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64.8%,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89.3%,认为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占总人数的92.1%,爱护玩具、学具的仅占总人数的63.4%。

  2、经过我们的观察和调查,将近有一半幼儿在遵守规则方面,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培养的好习惯回家后由于没有老师的监督,形成的好习惯往往坚持不了。如:周慧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争着要当值日生,帮小朋友干擦桌子、分发餐具、收拾玩具等活。可是听周慧雪小朋友妈妈说,她在家里吃饭时从不擦桌子,玩了玩具也是经常不收拾的。这样,她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二、分析与研究:

  从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分析:

  1、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2、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玩完玩具后不收拾玩具等。

  3、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入园时看见老师鞠躬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课内规则教育方面,遵守课堂、游戏规则;社会规则:不攀折花草树木,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明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我们认为,遵守规则习惯培养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同一标准去培养。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只有家园合力,才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出本实验班幼儿规则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1、园内规则教育方面:早晨入园时看见老师会鞠躬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会和老师再见;能按照园内的作息时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在园内乱跑打闹,不做危险和不安全的游戏。

  2、课内规则教育方面:能专心上课和活动,不做与上课和活动无关的事;能遵守课堂、游戏规则;能保持正确地姿势,爱护学具、玩具,正确使用,用过后会自己整理放回原处等。

  3、社会规则教育方面:不离开家长单独行动;做到不讲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仍废弃物、不踩草平、不攀折花草树木;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桌椅等。

  四、课题研究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采取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培养,坚持持之以恒的督促训练才能使孩子逐步养成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

  这次活动使我们总结出了几条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培养好习惯的前提条件。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这样去遵守规则。

  如在培养幼儿学会自己收拾学具这一行为习惯中,由于我们中二班幼儿开学升到大二班,幼儿的教材书增加了,其中有五本大课本、四本小课本,另外还有拼音本、田格本、数学本、图画本等学习用品一大堆,如果不教会幼儿自己收拾整理学具,这会对老师的负担很重,也为幼儿将来升入小学不利。为此,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我们先从让幼儿认识到学会收拾学具的重要性开始培养。首先采用比赛的方式引起小朋友的共识,用游戏“比比谁最先准备好上课学具”来比赛,结果在比赛中,桌斗里乱的高建辉、夏宇小朋友最慢,高建辉还因找不着铅笔急得哭了。我马上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全班小朋友,“为什么他们俩最慢?”,“为什么高建辉哭了?”。小朋友经过观察发现高建辉桌斗里乱七八糟的,所以才会找不着铅笔会哭,还影响了全班小朋友上课时间。在此机会上让全班小朋友认识到收拾学具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收拾整理好学具,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产生共识。

  (二)、通过具体行为指导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关键。

  习惯是一系列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动作程序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幼儿动作技能的具体指导非常重要。

  在幼儿认识到学会自己收拾学具的重要性后,我们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怎样收拾学具才能使桌斗里不乱?比赛起来才会赢?”,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最后在老师的具体示范帮助下,全班制定出摆放学具的好方法:即把五本大书整理好放在桌斗的左边、小书和本放在大书上面、最后把笔盒放在小书上;大图画本放在桌斗的右边、上面放水彩笔、油画棒和胶棒。在让幼儿学会了正确摆放学具的方法后,接着我们又让幼儿学习怎样收拾学具? 教会他们用过的学具要放回原处,这样在下次用的时候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学具。针对这一要求,我们老师有意识的在每节课前指导幼儿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上课所需要的学具,在每节课后指导幼儿怎样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逐渐学会了自己收拾整理学具了。

  (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来反复强化是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1、运用多种奖励办法,激励幼儿形成好习惯。如为了奖励写作业快或是有进步的孩子,从而让幼儿养成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我在教室黑板右边的墙上贴了一张小印章评比表,只要幼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我都及时奖励一个小印章或小贴画,并奖励完成作业的幼儿去户外自选玩大型玩具玩。为了得到小印章、小贴画和能去户外玩大型玩具,以前写作业慢的果硕和王希婷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写作业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了。另外,我们还设立了丰收果篮(比比看谁的苹果多)、比比谁的仙鹤多、比比谁的红花多、看看谁的小贴画多等奖励项目,来鼓励幼儿形成好习惯。

  2、进行榜样教育、多表扬的方法教育幼儿遵守规则。如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整理学具的好习惯,我们经常检查小朋友的桌斗,看看学具是否按要求收拾好了,并给按要求收拾好的小朋友奖励,在小朋友中树立收拾整理学具的好榜样。并让收拾学具能力强的幼儿与收拾学具差的幼儿之间结对,进行一对一帮助,使能力差的幼儿尽快学会自己收拾整理学具,从而养成爱护学具、学会正确使用、用过后会收拾整理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3、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我们通过游戏比赛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收拾学具的良好习惯。如:“谁最先准备好上课学具?”、“谁最快收拾好学具?”、“我的手最巧”、“谁的学具准备最齐全?”、“ 收拾学具的冠军头饰今天由谁带?”等比赛活动。为了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对遵守游戏规则好的幼儿我们给他叫做“大小孩”, 遵守游戏规则不好的幼儿我们给他叫做“小小孩”,让幼儿争做“大小孩”, “大小孩”在玩了游戏后,可以向老师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们会马上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来作为一种奖励去激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另外,在游戏结束后,我会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小五星”的游戏活动。先让幼儿集体讨论,总结出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都是我们大家“评小五星”的标准。这样,通过 “评小五星” 的活动,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提高。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所以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习惯时,我们注重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信。这样,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以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从而产生主动遵守规则的动力。如:在培养幼儿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为了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我们注意布置的作业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刚开始,布置的作业尽量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每位幼儿都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在幼儿有了自信心后,我们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再增加一点作业量。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加作业量,让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激发他们遵守按时完成作业这一行为习惯的动力。

  5、利用“影响力黄金表”来培养幼儿形成好习惯。为培养幼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我们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影响力黄金表,指导幼儿填写好班别、姓名和日期,并把填写好的表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幼儿根据自己当天是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情况,自己在表上画“√”或画“X” ,比比谁的“√”多。经过三个多星期的培养,发现原来写作业慢的小朋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进步,其中进步最快的有曹楷琦、果硕、王希婷、夏宇、果子文小朋友。曹楷琦和张煜涵小朋友还每天都会数数自己的“√”有多少了,互相之间比比谁的“√”多。

  (四)、家园合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过程中,特别注重家园配合。

  1、利用家园联系表进行家园共育。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表”,具体内容为11项:在没有成人的督促下做到早起早睡;会主动与他人问好,有礼貌;会等家人一起独立进餐;能讲卫生、注重仪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按要求准备每天入园应带的物品;能遵守游戏规则;爱劳动,会帮助大人做家务;爱护收拾玩具和学具;能够专心完成一件事;有、无“自我中心”现象。每项后边分三栏,好画“★”、中“△”、差“×”,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到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每天的表现情况。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张梓京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爱劳动,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他妈妈对老师说,现在张梓京在家会自己主动收拾玩具和学习用品,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扫地、擦桌子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2.随时进行家访。

  每天早上入园和下午离园时间,我们都有一位教师根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什么事替孩子包办,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我们建议家长要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收拾玩具、学具,同时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大班幼儿还可以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扫地、倒垃圾、擦桌子等,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家长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奖励表现好的幼儿,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同时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我们利用半日开放活动日让家长来园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我们鼓励家长看孩子们做操、看孩子们游戏、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等。

  总之,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哪个环节都松懈不得,有了良好的开头,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把前进的金钥匙,让他们能够自信的面对生活,面对激烈的竞争,更早走向独立。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11

  就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而言,是有关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共同重要之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学校和家里以及各个公共场所控制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当然,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是指的积极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培养乐观,正确以及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当一个幼儿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都可以把握住内心,积极学习,乐观生活,不断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花功夫和耐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最后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伴随幼儿的一生,对其影响具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好的习惯将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将很难改正,甚至会使其终身受害。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该最先培养,它将是幼儿的成人之根本。世纪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堂课,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使幼儿一生受益。

  美国学者山姆针对儿童成长需求做出了内容划分维度和具体要求。他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内容主要分为个人及社会发展、社会与文化、个人的健康与安全。针对此,我们可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章有不同的、具体的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新时期幼儿成长阶段的全身心发展具有着鲜明的特征,对其行为习惯展开划分的话,大致能够衍分为以下4个层面内容。

  1、优秀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鲁洁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内在的、隐性的、精神的,对于一个人生活行为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儿童品德习惯具体囊括了幼儿在讲文明礼貌、关心友爱伙伴、集体纪律性、诚实勇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方面内在的优秀道德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环境的方面进行感染,时刻注重幼儿文明行为及礼貌常识的引导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首要内容。

  2、优秀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生活行为习惯是保证幼儿在生活之中趋于规律化、理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阿德勒建立了人格发展理论,认为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因此注重幼儿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培育幼儿生活习惯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比如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只有从小的方面抓住开始,使得幼儿自觉养成优秀生活行为习惯,成为其自觉地行为。比方说针对幼儿应当引导其展开少餐多食的行为习惯,饭前不能够吃甜食与零食,

  3、优秀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影响。根据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即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以后忧郁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养成各个良好的习惯。根据幼师经验,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相当重要,幼儿学习兴趣、活动参与、正确读写、握笔、坐姿、图书阅读姿势、文具用品整理等方面内容,这些学习习惯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成长的根本,只有促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才能确保更好的生存在社会之中,达到终身受益发展的目的。

  4、优秀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日常洗手、面部清洁、身体正解及手帕等日用品使用等方面事宜。根据张宗麟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的基础是不能割裂幼儿生活和社会的练习。在现实里面,应该培养幼儿正常生活的卫生习惯开始,引导其学会自己挤牙膏、使用牙刷、脸盆、毛巾等,教育其经常洗手、洗澡、修建指甲,注重卫生习惯。另外还要告诫其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丢弃生活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等基本常识内容。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12

  1、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在班级中有个叫李宇豪的小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此幼儿脾气暴躁且任性。在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经常肆意的指挥别的小朋友,无辜推搡别的小朋友,且言语上也相对过激,别的小朋友稍有反驳,其便损毁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知该案例中李宇豪小朋友的思想道德习惯行为有待加强。要解决这类案例,首先应该知道幼儿的心理是什么?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根据鲁洁的德育观可知,其本就是内在的、隐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对这类案例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在家庭成长环境不完善的幼儿的心理,可知李宇豪小朋友由于爸妈不在家,安全感不够,且爷爷奶奶对其较为溺爱,因而较为霸道,根据类似心理特征对其思想道德习惯进行引导,并结合诺斯丁的关心理论,给予其足够的关心。比方说通过在班级中采取游戏活动引导的方式,进行促使李宇豪小朋友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到成长环境之中,协调和群体小朋友的关系,减少任性的行为。

  2、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个叫于文博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习惯,诸如不爱吃饭,挑食、厌食、浪费的情况严重,并且别的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他也不睡觉,要么躲在被窝里做别的事情,要么就是拉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影响了别的小朋友休息。

  根据成长方法论,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幼儿存在的模仿心理,以上案例中的于文博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首先从其需要以及思想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观念,结合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给予其足够个性化的教育,使其养成合乎理性的性格。

  3、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一个叫孟思妍的幼儿,这个小朋友日常中经常出现饭前便后不洗手,要么就是洗手时候水龙头开的过大,溅湿衣袖的情况。

  这种卫生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且这样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但是如何改变这种行为却是一根难题。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的生活更加健康,要想改善这种行为要以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方式,促使李明养成了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并且要多多在无形之中灌输这种思想,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也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培养,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技巧,多多演示,以少数带动多数,这样就可以达到培育幼儿优秀的卫生习惯的目的。

  4、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小朋友李珉宇十分的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上课不集中精神听讲,不爱学习。

  根据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可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笔者在统筹此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特征以及成长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可以知道,幼儿在幼儿时期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爱学习并非幼儿的常态。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也是具有学习需要以及欲望的,这时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只是幼儿年龄太小,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人来引导。要紧紧围绕成长方法论这一理论基础,抓住幼儿特点,采取旁敲侧击潜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的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可以耳濡目染,潜意识里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针对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幼儿心理活动和儿童成长论,认清楚现实情况,针对目前实际,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幼儿各个方面的习惯引导好。

  参考文献

  [1]于松梅,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

  [2]吴卫东.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6):21-22.

  [3]高芹.STS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 篇13

  摘要:

  在教育领域中,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关系着儿童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成长。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及学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幼儿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关键词: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由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依附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教师应共同参与到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工作中。即抓住幼儿阶段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且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最终促使其朝着成功的道路发展。

  一、当前学前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及其成因

  1.不良的卫生习惯

  造成学前儿童不良卫生习惯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幼儿自身生理、心理因素。二是幼儿教师因素。三是家长因素。生活卫生习惯的好坏,既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是学前儿童综合素养的体现。学前儿童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工作,应从一些基本的琐碎小事抓起。同时,还应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教育学前儿童积极锻炼身体,以及培育教育学前儿童适当地帮助家人做些诸如擦桌子、扫地、摘菜、倒垃圾、洗小件衣物、收拾房间、整理床铺等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2.不良学习习惯

  造成学前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很多,如孩子懒惰的性格;家长和老师培养督促不够;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育指导不利等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其中最为重要是由于孩子长期形成上述行为时,缺乏家长和老师的反复督促,如在家长与老师持久的正确姿势指导下,这些不良现象相对减少。

  3.不良人际交往习惯

  首先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会限制幼儿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怕孩子吃亏,强行干涉孩子间的矛盾。久之,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并表现出退缩现象。家长对孩子过分的保护和迁就会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其次是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正确人际交往行为的产生。幼儿人际交往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幼儿获得了最初的人际交往知识。父母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给幼儿留下了最直接的印象,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二、培养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策略

  1.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培养

  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这时期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有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宠着,因此,都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私,在幼儿园中为了一点小事经常会吵得脸红脖子粗,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很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加入游戏、故事等环节,寓游戏、故事于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幼儿猜字谜等活动,即教师把小朋友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为其他小组出字谜,看哪个小组猜得又快、又多,哪个小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为获胜小组的每位幼儿发放小红花或者小卡片,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幼儿意识到仅凭一个人的努力获胜是不够的,要小组成员几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夺得冠军,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再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为例,教师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引导幼儿“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气得直哭,小公鸡是怎么做的?”以及“小鸭子捉鱼时,听到小公鸡喊救命,小鸭子又是怎么做的?”幼儿很快就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当我们看见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幼儿齐声回答“主动帮助别人”,从而培养幼儿善良、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

  2.以家长为引导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缺失问题较为严峻。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避免幼儿养成自私自利的行为,应发挥家长引导作用,以家长言传身教的学前教育方式,让幼儿逐渐将家长作为模仿对象,养成良好的品格、思想、行為、习惯。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即家长言行的示范比口头教育效果更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有责任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应在学前教育期间,发挥自身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用文明语言,保持和蔼态度,注重举止端庄,最终由自身行为习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更好的规范自身行为习惯,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例如,家长和教师在与幼儿交往过程中,应做到言出必行,由此引导幼儿养成诚信意识,真诚对待他人,形成良好道德行为。

  3.幼儿自主探索法

  幼儿学前教育的主体是幼儿,所以教师面对的对象就是幼儿,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育的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幼儿自主探索法的应用正好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开展幼儿学前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三只小猪的房子》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为学生放映相关的视频,视频里讲述的是三只小猪各自修建了房子,第一只小猪修建了茅草屋,第二只小猪修建了木屋,第三只小猪修建了砖屋,突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三只小猪的房子也面临着危险。视频放到这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让他们自己讨论和探索三只小猪修建房屋的结局。这样的自主探索可以充分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能活跃气氛。

  总之,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反复训练和强化巩固;通过游戏、故事等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以及家园共同联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和实践,希望我的论述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古文青.培养良好习惯从学前教育做起[J].好家长,201X,(11):9.

  [2]王珍琪.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X,(19):2.

  [3]姚健梅.学前教育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探讨[J].中华少年,201X,(09):15+17.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