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
前言:
《雷雨》是曹禺极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周萍在这部作品中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作者曹禺同样给予重视,真实的写出了特殊而又复杂的周萍这一人物行为动作的动因。周萍这个人物是生动形象的,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以开端设置悬念,从进程看发展,从高潮到统一性,周萍始终处于剧情的冲突主线上。
一、“他从前爱过一个他决不应该爱的女人”
对于周萍这个人物所受到的责难,首先就体现在他和蘩漪的关系之上。有关于后母和前妻之子发生了关系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或者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笔下都会进行不同的处理。不同的作家对于生活的认识,所具备的不同的美学观念,对于作品中时代精神的掌握和体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和作家成就的高低。《雷雨》中关于周萍和蘩漪关系的描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具备独特的时代特色。
如果只用简单的“勾引”或者是“玩弄”来概括周萍和蘩漪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不符合作品对于这段关系的描述。在周萍出场前,作者借周冲和蘩漪的对话,从侧面对周萍进行了一番概括性的介绍。在这段对话中,读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这些信息:周萍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他之前和蘩漪有着特殊的关系,而且关系极好,但是现在却发生了变化,现在他的情绪极其反常,沉浸在悔恨和内疚痛苦之中,经常地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其中,周萍自己说“他恨自己”“他从前爱过一个他决不应该爱的女人!”这两句话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极其明显的,周萍从前是爱过蘩漪的,但是现在他认为“绝不应该爱”,从而产生了悔恨的情绪。从剧情之中的细节来看,应该不是虚伪的表白;从说话的对象来看,周冲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且也是他所爱的人的儿子,周冲并不了解事情真相,周萍没有对其进行欺骗的必要,。从周萍的真实内心体现,读者也可以了解到周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以玩弄女性取乐的纨绔子弟。
在剧中,蘩漪一而再再而三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谴责周萍“引诱”了她。作者笔下的蘩漪,是一个精明且极具心机的、比周萍年长七、八岁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中年妇女。她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远远比周萍丰富。虽然这样,周萍在收到了蘩漪的谴责时,还是承认了“我生平做错了一件大事,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他承认了“我厌恶这种关系”;他虽然想要逃避责任,一味的用“年轻”“糊涂”“一时冲动”为自己进行开脱,但是他也只是哀求得到原谅。分析周萍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准确的了解到他是无能的、十分自私的、薄情寡义的,但是却不是老奸巨猾的、极其奸诈的。
对于周萍来说,蘩漪只是抽象名分上的后母,实际上更是一个仅仅比他大七、八岁的美丽的、多情的、不幸的女人。
二、“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周萍和蘩漪的爱是在朝夕相处的环境条件下由相互同情而演变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反封建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争取自由、争取个性解放的因素,但终究是不正当的,蘩漪和周朴园保持着夫妇名份,周萍和她的情人关系是绝对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周萍的悔恨是随着周朴园对他的思想影响的不断加深而加深的。恨周朴园、希望他死到承认自己对父亲,周萍经历的是这样一个既矛盾又纠结的思想斗争过程。这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反映了周萍对于父亲家长权威的屈服,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放弃了自己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转而符合大多数人的心意,要做一个孝顺人的过程。
周萍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方向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是来自周朴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榜样性的影响。其次是对当时社会舆论力量和整个统治势力的害怕恐惧的情绪。双方感情发生起因的不同,使周萍想要摆脱这段畸恋就会十分的艰难,为了尽快摆脱与蘩漪的畸恋,周萍只得紧紧抓住纯洁、善良、不经世事的四凤,企图利用她的爱逐渐的忘记过去,并且利用她的爱与蘩漪的纠缠进行对抗。然而,这还是不能够缓解周萍灵魂的重负。
父亲在书房对他的行为猝不及防的询问,竟使心虚的他惊恐不安,以为自己过去与蘩漪的暧昧关系已被察觉。即使在和四凤共享甜蜜之际,那道黑色的阴影也会突然笼罩周萍的内心。在作品第二幕开头,当四凤不经意间展现出对老爷知道他们恋情的害怕情绪时,周萍却心不在焉地说:“可怕的事不在这儿。”在此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周萍对乱亲的恐惧已具体直接地指向了父亲。
周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很微弱的,是不足以与周朴园进行抗衡的。这个时候的周萍已经脱离了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潮的学校生活,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层的圈子,可以说是过着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下一代的他,一出生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这种情况也从根本上直接导致了他自己从心底里是有着懦弱性的,是不敢违抗父亲的。他不可能具有和这个家庭一刀两断的愿望和勇气,也可以理解为,他没有胆量和决心反抗周朴园。周萍在上层统治阶级圈子里生活的越久,对于周朴园的思想接受的就越深,与蘩漪产生乱亲关系的罪恶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罪恶感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他所说的:“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
该作品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封建传统道德观的黑暗和顽固是极其严重的,它的存在推动了变态的家庭、不正当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产生,扼杀了十分软弱的畸形的争取人身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希望,而且将人们逐渐的逼向堕落与毁灭的深渊,就在它制造这些罪恶的同时,它也将资本阶级的发展进一步推向了腐朽与崩溃。
三、“看上了”家里的“女下人”
在人类这么长时间的生活中,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可以说是,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发展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是男女心灵碰撞的灿烂火花和性爱的升华。爱情本来应该是极其美丽的,感情上的两心相悦,逐渐成为心灵的相通。周萍与四凤本应当时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恋,应当同其他陷入爱河的男女一般幸福,但是在他们独处时,却不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甜蜜。诚然周萍自己也是认为他是想要彻底的和蘩漪撇清关系。也就是说是因为要摆脱蘩漪,所以才会爱上四凤,而不是因为爱上四凤才要摆脱蘩漪,这就可以看出周萍和四凤之间产生爱情的动机是多么的不纯洁。当然,四凤的青春、美丽和热情是让周萍看中的,实质上是利用四凤对他的吸引力来代替和排斥蘩漪对他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刺激和享受,用它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寂寞,冲击淡化内心的愧疚和悔恨。 爱情不再带有应该具备的纯真,沾染了阶级、家庭等的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周萍对于四凤的爱还受到封建社会古板婚姻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四凤对周萍来说充其量就是一个玩物,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当然四凤对于这不可思议的爱情也心存芥蒂。作者的舞台提示告诉我们此时此刻的周萍处于感情冲动的心理状态中,暴躁冲动是周萍的一个特点。比如说周萍自认为自己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但实质上他无论对蘩漪还是对四凤的所作所为都不能不说是他在尽力为自己打算。但这段色厉内荏、富有性格特征的台词,相当准确地揭示了周萍处于矛盾中的内心世界。既反映了四凤这个女性对于周萍的特殊意义和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又深刻地提示了他内心深处意识到了“大少爷”与“女下人”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封建传统观念的阴影笼罩在周萍的心头,他想反抗,又不敢反抗,表面上看来,此时的周萍似乎有一股不顾一切豁出去的劲头,实质上只不过是一次无力的发泄而已。
四、“我是活厌了的人”
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浪潮对于周萍不是没有冲击,他也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萌生追求自身个性解放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够成熟的,是难以与封建强大的势力所抗衡的。也正因如此,他无法勇敢地与封建就是李进行搏斗,为了自己的自由与解放而奋斗。在这种情况下,他收到了精神上的谴责与不安。“我是活厌了的人”的哀鸣,就恰恰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可是周萍并不甘心就此绝望,一方面将四分的感情当做是自己逃避蘩漪的借口,企图在四凤身上寻找到安慰;另一方面他十分希望自己能够离开这个环境,摆脱蘩漪,做一个世人眼中的纨绔子弟。
然而,残酷的现实彻彻底底的摧毁了他最后的精神支柱。双重的乱亲罪名被完全的揭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年轻的生命就活生生地断送在眼前。在无情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中,他处在矛盾的焦点、漩涡的中心:他害怕再次见到四凤的母亲,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鲁妈,他害怕再次见到刚刚死去亲生儿子、名义上是他后母实际上是他情人的蘩漪,也害怕再次见到本来就讨厌他、恨他却是他同胞兄弟的鲁大海,他对每一个人都欠下了再也无法偿还清楚的债务,在每个人的面前,他都背负了不可推卸的罪名,因此,罪孽深重的他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周萍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他有过大胆叛逆的行为,又有着怯懦的屈服;他追求过自由解放、爱情,但是又希望成为一个健全子弟;他的内心饱受痛苦和悔恨的煎熬,但说到底就只是为了自己做打算;他似乎很善良,甚至是极其软弱的,但是又很绝情自私,甚至可以说是冷酷。这许许多多的矛盾在他身上对立而统一的存在着,这也使得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形象。
五、结语
莫言曾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周萍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来源于生活的,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实地描写让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按照生活的逻辑合乎规律地发展,而不是从类型或简单的概念出发,才赋予了这个人物性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才没有把周萍写成没有生气的直线发展的性格写成等同朴某种符号的绝对坏的坏人。唯其如此,周萍的形象才使人回味引人深思,更好地揭露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更有力地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在周萍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身上,曹禺深刻挖掘出周萍身上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周萍是该作品的核心人物,是承受这悲惨剧情的主角。他奋起反抗周朴园的“秩序”,后来又进入了周朴园的“秩序”,可最终还是扰乱了这“秩序”;他救活了蘩漪的爱情,后来又让蘩漪忍饥受渴,在爱的焦灼中渴死;他爱上了四凤,给四凤设计了一个美好的归宿,可归宿却是沙漠上的“海市蜃楼”。他最后自杀的结局,无疑是其最好的归宿。
《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
1、周萍是《雷雨》中最复杂的人物。他反抗,却不能像周冲一样彻底的反抗;他妥协,却又良知未泯,不会成为周朴园那样的人;他摇摆不定,希望坚持操守,但又无法抗拒诱惑,因此比别人更加痛苦。
2、周萍是个很纯粹的人,人性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没有被拔高,没有被过多的塑造成典型,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最有可能成为周萍。
因此在表演周萍时,要把他的懦弱、妥协、摇摆、矛盾表现出来,最好不要有太坚毅的表情和太激昂的语调,眼神要忧郁一些,语速则比较平缓、犹豫。
3、周冲、周萍、周朴园其实不过是代表了周朴园那样的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周萍少年时期也应该是像周冲这样的一个少年,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懦弱自私。
从周冲想送四凤上学却被现实无情打击后的的表现来看,他正变得越来越像周萍,而周萍与四凤的关系也正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故事的重演。
周萍的性格
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
周萍,一个身世复杂、性格矛盾的女性形象。她是周朴园与丫鬟鲁侍萍的私生子,自幼便被寄送乡下,生活在既无父爱又无母爱的环境中。这种特殊的身世和成长环境,让周萍在性格上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她一方面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和不安。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时,显得既脆弱又坚强。
在剧情发展中,周萍的形象经历了从无知到觉醒、从妥协到反抗的转变。最初,她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对周家的种种不公和罪恶也毫无察觉。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周家所隐藏的罪恶。这种觉醒让她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对周家的种种不公感到愤怒。她试图通过反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妥协。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她的形象更加复杂和真实。
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周萍也展现出了她复杂的性格。她与周朴园的关系最为复杂。周朴园既是她的父亲,又是她心中的罪人。她既佩服父亲的成就和才华,又无法原谅他对母亲和自己的伤害。她与蘩漪的关系则更加微妙。蘩漪是周朴园的现任妻子,也是周萍名义上的母亲。然而,两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母女之情,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和疏离。这种关系让周萍更加感到孤独和无助。
除了复杂的性格和人际关系外,周萍还表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冲突。她既渴望得到爱情和幸福,又因为自己的身份和过去的经历而感到自卑和不安。她与周冲、四凤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加凸显了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困境。
总之,《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女性形象。她既有着脆弱的一面,又有着坚强的一面;既有着对家庭的渴望和依赖,又有着对家庭的反抗和逃离。她的形象不仅揭示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腐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处境和命运。通过对周萍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雷雨》这部话剧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意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0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