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精选10个)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精选10个)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精选10个)

  无论认识沧桑,社会兴衰,励志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诗行,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1

  李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2

  杜甫曾经以卖药维持生计

  杜甫在 35 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 759 年,他 48 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 770 年,杜甫 59 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3

  王之涣旗亭画壁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4

  苏轼的豁达人生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人物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诸多挫折,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被贬惠州时,随身携带了一本陶渊明诗集,每天只允许自己读一首。他慢慢地读陶诗,并和其诗。他把自己的诗与陶诗放在一起让朋友兼学生黄庭坚看,黄庭坚说他日子过得还不错。因为苏轼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还跟弟弟苏辙说不要告诉别人自己在岭南过得好,免得他人都想来。

  苏轼还有一个特别的'能力,就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盖房子。他被贬黄州时,日子悲惨,找当地长官要了块满是石头的地,自号“东坡居士”,并在那盖了房子。他在房子上层居住,下层接待朋友。

  被贬惠州、儋州时,他也盖过房子,还教当地百姓读书,分药给他们,与百姓一起饮酒。即便语言不通,他也乐意融入其中。

  相比之下,陶渊明屡次辞官又做官。有一次,上级官员来检查,要求他穿正装迎接。陶渊明觉得为了这点俸禄向人折腰不值得,于是辞官归隐,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他归隐后家境窘迫,自己种庄稼但技术不佳,“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便是写照。而苏轼则不同,他种庄稼、酿酒、做红烧肉等都很出色,东坡鞋、东坡帽也成为经典,展现出他接地气的一面。苏轼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陶渊明如出一辙。

  苏轼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斐然。他不仅是那一次的第一名,还是整个北宋王朝的第一名。在仁宗皇帝举行的制科考试中,他考到了第三等,整个宋代只有他一人获得此等成绩。然而,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诗人,命运却十分坎坷。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豁达的心态,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5

  贾岛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为了一句诗或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和工夫。他曾用几年时间作了一首诗,诗成后热泪横流,既高兴又心疼自己。

  有一次,贾岛骑驴时琢磨着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全诗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他拿不定主意诗中是用“推”好还是“敲”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他缘由,贾岛便把作诗的事说了,并请教用“推”还是“敲”好。韩愈听后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在夜深人静时拜访友人,敲门也代表你是个有礼貌的人!而且‘敲’字让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后连连点头称赞。后来两人还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斟酌。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6

  苏轼与陶渊明

  苏轼被贬惠州时,带了一本陶渊明诗集,每天只读一首。他把自己写的诗和陶诗放到一起,让朋友黄庭坚看,黄庭坚说他日子过得不错。因为苏轼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苏轼还具备每到一处就盖房子的能力。他被贬黄州时,在东坡盖房居住并接待朋友;被贬惠州、儋州时也盖过房子。他在当地教百姓读书,分药给百姓,与他们饮酒打成一片。

  陶渊明屡次辞官又做官,一次上级官员来检查,他需穿正装迎接,他觉得不能为了小俸禄而向人折腰,于是辞官归隐,写下《归去来兮辞》。归隐后他日子窘迫,自己种庄稼但技术不佳,“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苏轼则不同,他种庄稼、酿酒、做红烧肉都很好,东坡鞋、东坡帽也成为经典。苏轼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陶渊明如出一辙。

  这些古代诗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希望这些故事能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书籍。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7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出身于楚国没落贵族家庭,尽管家境已不复鼎盛,但仍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他的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十分重视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屈原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便对自己严格要求。

  离他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清幽寂静,鲜有人至,只有猎户偶尔会去打猎。屈原在家中读书时,冬日里火盆烧得很旺,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他就会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的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决定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又能避免打瞌睡而专心读书。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后,遭到了一致反对。然而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独自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苦读。山中气温本就较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多久屈原的手脚就被冻肿了。但他并未放弃,而是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一些后便又继续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如此小的年纪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他了。就这样,屈原在山洞中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为他后来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颇高,其诗句内容广泛,涉及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等,他还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他所创作的《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令人钦佩,虽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的故事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他的吃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8

  断齑画粥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昼夜苦读。每天夜晚,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范仲淹毫不介意,专心于自己的学业。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体现了他勤奋刻苦、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最终他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9

  铁杵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心,有一天他在溪边玩耍,看到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杵。李白好奇地问老妇人在做什么,老妇人回答说要把这根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最终成为一代著名诗人

  这个典故体现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就能够取得成功的道理,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古代诗人励志故事 10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他自幼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其中“警枕励志”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司马光小时候在学习上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他深知时间的宝贵,总是想尽办法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读书学习。为了防止自己在睡眠中浪费时间,他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用一段圆木做枕头。每当他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头就会从枕头上滑落,然后惊醒。这样,他就能够迅速起床,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种警枕虽然让司马光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但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使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