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创业案例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手机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还是稀罕物,当时名字也不叫手机,而是叫大哥大,不像是一种通讯产品,倒颇像某位江湖人士的匪号。当时谁拥有一部手机可是件了不得的事,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走到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里拿着个板砖似的东西站在马路中央,两眼朝天哇哇乱叫,碰到这种情况,过往的车辆都得绕着走,惹不起。那时候买一部手机要二三万元人民币,以购买力来等值折算的话,大概至少得相当于现在的七八万甚至10来万元人民币吧。十几年来,手机产业让很多人都发了大财,但发财的大多是手机生产商和经销商,包括一些修手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手机发展到现在,还能让另一种人发财,这种人就是像李俊峰这样的人,基本上属于白手起家的无产者。一想到手机,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这是个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没产出的行业,一款手机要想在市场上打响,最终捞回成本并且赚到钱,不说研发、生产,光广告费就得投入多少?在这样一个行业中,像李俊峰这样出身低、无资源、无资本的小人物,是怎样起家发财的呢?李俊峰仰赖的就是我们正在介绍的这一招:锦上添花。
李俊峰,农民出身,发财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 1996年21岁的时候他出门打工,一直到2001年他26岁的时候,才真正拥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但那个时候,手机已经开始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走在城市街头,虽不说人手一部,也相差不远了。对于好不容易才奋斗到手的一样宝物,转眼间便泯灭于芸芸众生之中,李俊峰很不甘心。他总想使自己的手机有点特色,与众不同。他没有钱赶潮流经常更换手机。他想的办法就是换汤不换药。当时有一种小贴纸,本来是让人家贴在墙上或书包上做装饰之用的,他用来贴在手机上,效果还不错,真能够产生“区别众生”的效果。后来他将这种贴纸改进,在上面打印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压上一层塑料膜。因为不是手机装饰专用贴纸,这些工作做完后还要用刻刀比着手机的大小和形状对贴纸进行“雕刻”和修改,然后才能贴到手机上。经过这样“改装”的手机,不但是区别众生,而是超越众生,在众多手机中显得是那么的卓尔不群,李俊峰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过,这也给他惹来了麻烦,就是同事们不断地要求他帮忙给自己“改装”手机。李俊峰不能不答应,这使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天下班后就趴在那里给同事们做手机贴纸,进行手机美容。到后来,一些朋友的朋友为了排在别人前面得到他的手机贴纸,甚至愿意出钱购买他的贴纸,这使李俊峰心眼一动:原来这玩意儿还可以赚钱!随着愿意出钱买他的手机贴纸的人越来越多,到 2002年初,李俊峰干脆辞了职,拿出6年打工的全部积蓄,一共1万8千块钱,在北京西单的一家商场租了一小截柜台,正式开始做起了手机贴纸和手机美容的生意。
到现在,3年过去了。李俊峰依*一片小小的手机贴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叫做大秦手机化妆公司。他不但自己做,还发展加盟代理,目前旗下已拥有加盟代理商数十家。一片小小的手机贴纸,3年来已为李俊峰带来了超过百万元的利益,以后还会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谁也不知道。不但是手机贴纸,现在李俊峰还将业务开拓到手机添香、手机水晶刻印、手机镶钻等三十多种手机美容业务,生意一片红火。
如果说金融行业有衍生产品,那么,李俊峰做的可以说是手机行业的衍生产品。像这样依*手机行业衍生产品发财的并不只李俊峰一个。在广西南宁,有一个叫黎小兰的女孩,也是*做琥珀昆虫手机链和水晶昆虫手机链,从1000多块钱起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南宁昆虫之恋工艺品厂,几年间赚了上千万元,2005年还将业务做到了国外,开始赚美元,事业做得比李俊峰还大,生意比李俊峰还火。
操作要诀:
李俊峰和黎小兰能在短时间内创业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一个藏金丰富的钱眼。而无论李俊峰还是黎小兰,都不是在有意识地寻找中发现他们的钱眼的。两个人都是在懵懵懂懂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一头撞进了一个品质颇高的金矿。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两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财,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的是他们的好运气。对于其他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来说,不能指望都有这样的好运气。而事实上,你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根本就不需要依*运气。这个正确的方法就是,第一,观察。观察当前社会上热门的产业、热门的行业。第二,测量。测量产业的规模,测量行业的成熟度。第三,发现。发现该产业或行业的空白点,发现该产业或行业顾客有需要,而尚未有人想到去满足的产品或服务。第四,行动。一旦发现空白点,立即行动。
锦上添花的秘诀:第一,依托一个成熟的行业,行业需要足够大。因为行业大,做细分市场才能够有钱可赚;因为行业成熟度高,利用现成消费群,才可以省去开拓新市场的费用和唤醒消费者的麻烦。第二,专注支流业务,不做主流业务。所谓锦上添花,指的就是满足消费者在主流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衍生需求。比如手机,消费者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讯,为了随时随地方便地与他人沟通。所以,强大的通讯功能和畅通的通讯服务是消费者在消费手机这项产品和服务时的首要和主要诉求。手机好不好看,只是消费者的衍生需求,根本不影响手机的性能,通讯是否畅通,也不是由手机好不好看决定的。这两项是手机产业的主流业务,要满足消费者的这两项需求,做好这两项业务,需要巨大的投入,中小投资者根本无力承担。所以,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选择在细分市场做支流业务,专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是明智之举。第三,仅仅满足一部分人,而不是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拿手机来说,目前国内的手机消费者已达3亿,想要满足所有3亿消费者的愿望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只能满足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经常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因为市场规模够大,即使只是满足他们中间一小部分人的需求,也足够中小投资者吃饱。第四,服务要到位。衍生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可有可无的需求。有则更好,没有,对消费者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因为如此,此类需求大多数时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对从业者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超高的要求。这是需要投资者格外注意的。李俊峰和黎小兰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几经曲折,饱受消费者的“挑剔”,最后才涉险过关。
这一类的行业目前还有很多,比如互联网热潮兴起后的周边衍生业务、教育热潮兴起后的周边衍生业务、汽车热兴起后的周边衍生业务。目前正在兴起的是数码浪潮,包括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拿数码相机来说,在主流业务数码相机的生产和销售、数码相片冲印外,还有很多细分市场业务需要有人去做,如数码相片的加工和修改,利用数码相片制作个人电子纪念簿、幻灯片等等。又比如彩屏手机兴起后,随即衍生出一个彩铃的“小”业务。北京创业者肖乐就是*自己的专业彩铃制作公司——乐乐声工厂,在一年多时间内就赚了500多万元。如果你能将此类衍生业务与其他行业的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赚的钱会更多,如杭州的创业者吴彬就是将手机短信与体彩、福彩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讯彩票分析和彩友交流的新市场。吴彬的杭州彩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目前生意红火,关键是到目前为止,几年来他一直在做独门买卖。
篇二:
经典创业案例分析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 个世界上,成功的创业者成千上万,我们在这里仅列举几 个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创业案例,供青年创业者们学习与 借鉴。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创业经历比尔·盖茨在软件业堪称头号人物,以其个人资产衡量也属世界首富。但倘若人们仅从这些结果就把他推崇为“神”,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容否认,盖茨在经营微软时确有过人的能力,并有许多好的管理方法值得学习,但也应客观地看到,在盖茨的背后,实际是由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软件人才们撑起了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2008年个人财富高达580亿美元。盖茨创办并领导的微 软无疑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盖茨无疑是最成功的商人之一。盖茨 是世人羡慕、敬畏、奉承和恐惧的对象。这些强烈的情绪,令人无 升补灿的杯七姗中佃性知不确的判断_伯于论你势枕、恨掀.你都...„„ 无法漠视他。有人说:“盖茨对软件的贡献,就像爱迪生对灯泡的贡献一样,集创新者、企业家、推销员于一身。”
盖茨的成功是自由竞争和市场强权双重杠杆游戏下的神话。他的成功在《微软的秘密》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值得所有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借鉴和学习。盖茨的故事可以说是五光十色的多面体,透视他的发家史,也别有趣味。因为仔细研究人们发现,盖茨的成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来自许多偶然的机遇,来自许多人的铺路和帮助。
从小就是计算机迷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后来成为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帮手。母亲是教师,在盖茨与IBM历史性的合作中起过关键作用。 盖茨从小欢快活泼,是一个有着高能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接着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人成年时期,也带人了微软公司,最终摇动了整个世界。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计算机迷”。保罗·艾伦(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计算机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计算机就是一台PDPS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翻到第143页上,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了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内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于是他们成立了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Tr必eData)的公司。不过,两位少年的游戏很快结束了。
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计算机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 两位伙伴经常会面,探讨计算机的事情。1974年春天,当《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时,比尔和保罗已认定那些像PDPS型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他们在新芯片背后已看到了对每个人来说堪称是完美计算机的辉煌前景:个人化、适应性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个人购买力。一句话,英特尔的8080芯片将改变整个工业结构。 法律与恩人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计算机突人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O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的计算机梦。
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新时代的开端。这个基于8008微处理器的小机器,却是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汉的杰作,他叫埃德·罗伯茨,当时他经营的MITS公司陷人困境,情急之下发明了这台微机。还在哈佛上学的盖茨看到了商机,他打电话表示要给Altair研制Basi。语言,罗伯茨将信将疑。结果,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08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幼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1975年2月,大功告成,艾伦亲赴MITs演示,十分成功。这年春天,艾伦进人Ml侣,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二年级课程,盖茨也飞往MITS,加入艾伦从事的工作。那时他们已有创业的念头,但要等到Ba抓。被广大用户接受,此前他们是不会离开罗伯茨的,他们有待羽翼渐丰。
微软诞生于1975年,但当时微软与MITS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确切地说.微软“寄生”于MITS之上。1975年7月下旬,他们与 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苗r的风行,Basi。语言也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一下子硬了许多。 盖茨和艾伦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公司但他们仍在Ml咙兼职。1976年底,MITS内部出现波动。1977年罗伯茨将Ml仆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仲裁。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若干年后,罗伯茨仍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被人出卖了。因为MITS已经付足了20万美元,应该取得这批软件的所有权。“真是倒霉,这个裁决完全是错误的”。盖茨也承认这个裁决对罗伯茨是不公平的。
但1995年,在盖茨与艾伦的对话中,谈到此事时口气已完全不一样:“他们想把我们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他们想以此(指停止给钱)迫使我们就范,我们也差点妥协了。”此时,功成名就的盖茨开始以另一种语气来回顾这段至关重要的历史。因为这就是微软颇不寻常的起步,如果输掉这场官司,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 艾伦回忆道:“这场官司让人心有余悸,如果我们输了,我们就得从头再来,比尔让他老爸出点子,我们一直如坐针毡。但这以后,微软再也没有借过钱。” 罗伯茨这位微软的“功臣”,也因此成了微软的“罪人”。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MI仆确定了盖茨和艾伦作为程序员的地位,跻身这个新兴行业。是MITS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同时他们目睹并参与了MITS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各的令讨程.铃恢了市场能力,箫荡以洪津武器打吵了白只的愚 人,从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
软件业的开放传统从此结束 艾伦离开MITS后不久的1977年元旦,盖茨正式退学。解除了与MITS的关系后,两人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早期的微机用户都是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不满现实、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信念,图谋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他们不像盖茨那样野心勃勃、追逐财富和成就,而是出于某种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当时最著名的家酿俱乐部就主张开放制度,向所有的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业,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 盖茨一方面赞同这种主张,因为可以帮助他的软件形成广泛的标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让自己的软件成为免费的午餐,他要开启一个钱眼。
起初,爱好者们对硬件兴趣浓厚,软件只是他们眼中的配角。大家从来没有意识到要花钱买别人的软件。他们编写软件,不是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只是为了显示机器的能耐而已。因此在他们眼中,软件仅仅是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更不是商品。 早期盖茨和艾伦也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 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到来。但是盖茨会等时机一到,来向大家收 钱的。 盖茨是第一个提醒人们重视软件非法复制问题的程序员,也是 盖茨结束了家酿俱乐部所倡导的开放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又由 Linux得以复兴)。后来,盖茨也反复使用这个伎俩:先让大家用上 他的软件,等他们上瘾后再收钱!
1976年1月.盖茨写了一封“致谛余骨好者的公开信,在“家酿俱乐部通讯”和其他一些地方。信中指责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贼”。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生意是好的,而且很好,但盖茨的嘲骂并不起作用,因为大家对他将Basic语言标出500美元的天价更为不满,他们看不出这么高的定价有什么依据。 后来,软件业一次又一次试图用盖茨的手段来保护他们的软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公司仍把非法复制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包括微软自己。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也就是非法复制传播),任何一个新产品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动力。那些挥舞着大棒的,都是为了已经成功地确立了市场地位的产品。 微软为软件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规则,这是未来软件业发展的极大动力。但是微软也给自己留下了许多“漏洞”。可以说,今天软件业的许多游戏规则都是微软自己制定的。出于公司的商业利益,这套规则漏洞百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盖茨赖以扬名立身并最终发家致富的Ba幼。语言,是20世纪60年代达特默斯学院的两位教授创造的;而微软起飞的翅膀DOS,更是基尔代尔的“临摹品,,O 微软鱼跃龙门 盖茨的精明,可以确保微软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为未来软件业乃至整个计算机业的霸主,微软却不得不依赖’‘神助”。
最早干起计算机软件编程的不是盖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竟争对手加里·基尔代尔。这位海军研究院里的教授在PC研制上起过重大作用。作为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和设计家之一,他搞程序主要是出于填密思维的雅兴,而不是为了赚钱。他为英特尔8008芯片写出了PLZI这样大型的、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他也是解释型Basic程序的发明者,他所开发的CP/M操作系统更是差点断了盖茨飞黄腾达的美梦。 如果20世纪70年代初王安能觉悟到PC的力量.就不会右微 软。而如果没有基尔代尔这个堪称“PC之父”的先驱,也不会有今天的微软。 与Ml仆合作期间,盖茨和艾伦用Basi。开发出一个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居然和别的微机不兼容。 MITS的竞争对手IMSAI公司则找到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许多使用权,马上把盖茨的“杰作”给盖了。CP/M成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可在当时流行的上百种PC上运行。 基尔代尔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一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而将这一机会拱手让给了盖茨。1980年,IBM准备进军PC市场,想购买CP/M操作系统。盖茨表现出十足的骑士风度,愿为IBM安排一与基尔代尔的会晤。因为此时,盖茨手中除了Basi。还一无所有。 对这项本世纪最值钱的买卖何以错失的问题上,有许多版本。有人说谈判时基尔达尔刚好不在,他妻子多露西觉得IBM的协议对自己不利,没有爽快地签下协议,而心急火燎的IBM退而求其次,就决定与盖茨联合开发新的运作系统。
为了赶时间,盖茨选中了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Q滋政andDirty)的运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起买下。将产品做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其实帕特森的产品是在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SO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
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 微软腾飞之路1981年8月12日,IBMPC问世。负责这个项目的唐·埃斯特利奇成了PC业的“教父”,他也是IBM中唯一让盖茨诚服的人。这位.“教父”在1984年给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人。埃斯特利奇对pC的邢兴可以与羔芳懊羊_只县IBM官僚病复分.揍卜了洛伊来...„„ 代替他的位子。洛伊对PC几乎一窍不通,这位自以为很高明的人为微软留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空子。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05月运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随意安装05/2,几乎分文不取,而允许微软向其他计算机厂商收取05/2的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而兼容机份额极低,洛伊几乎不人假思索地同意了。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占到80%的份额,微软在运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当然,双方在05/2上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微软从1981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之为“Windows”的运作系统。
Windows最初的版本与05/2有很大关系。1985年,Win-dowsl.0问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产品。1995年8月,Windows95发布,把微软推向f计算机业的巅峰。1992年IBMOS/22.0的销量仅100万套,而Wind,53.0却达1000万套。
没有了埃斯特利奇,IBMPC就失去了活力。IBM的霸主地位日渐降低,使失去了对手的盖茨成为无冕之王。1992年,著名计算机作家RobertCringely说:“如果说IBM是PC宇宙中的上帝,那么盖茨就是教皇。”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人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 的确,微软虽然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还从未曾真正通过自己原创的设想,开发出市场能量巨大的产品。其起家的Basic并不是自己发明的,DOS也是从其他公司买来的,Wind。*用的是xeox和苹果的技术,Excel其实是肠tusl23的复制品,W比浏览器也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的,Word纯粹是Wordstar、WordPe杰。t的跟风„„这些模仿的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一些他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Slate、Mun即、P七k等则无一成功。
帝国告成当然,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 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做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并购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1995年,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的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地“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鳖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微软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还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1994年元旦,这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年近40岁的单身汉终于结婚了。成家后的盖茨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野心,而且马上投人了一场更赤裸裸的野蛮战争中:围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肉搏,胜利的天平必然要向盖茨倾斜。但是,这场计算机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不会有任何胜利者。盖茨在市场上笑傲江湖,但他的代价可能任何人都难以估量。1996年,盖茨喜得千金,但反垄断法也开始收网。 如今微软已成为了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加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86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