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论文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尤为关键的环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业务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搜集信息和科学分析,对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以及改造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①。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种方式。在我国,外部评估主要是政府性评估《高等教育法》赋予了政府开展评估的权利,这是保障高等教育方向性和质量的必要措施。内部评估是指高校自己开展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外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学校建立健全内部评估制度,促进内部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评估是外部评估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校内评估,促进高校形成正确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从面为接受外部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外部评估具有行政性、周期性的特点,是质量保障的手段;内部评估具有自主性、常态化的特点,是质量保障的根本。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保障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正在经历从外部评估为主,向外部、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亟待完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重要意义的认识。一些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估持畏惧、应付乃至抵触的态度,忽略了高校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面教学质量的保障并不是单靠日常教学管理能实现的。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内部评估机制,对校内教育教学各相关的软硬条件、教学环节、管理环节等进行监督控制,进面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促进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开展内部评估是高校实施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更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②。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制度,不仅是必然的,更是应然的,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效地激发了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加强了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规范了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学改革。但是,高校对教学评估普遍停留在政府评估的认识层面上,对于诸如内部评估、质量认证、院校审核等国外先进评估模式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效能。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主性。我国高校多为公立院校,经费由政府拨款,依靠行政管理的形式组织经营。在这种体制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倾向于把教学质量评估当成是例行公事的行政工作检查。当评估结果涉及高校的荣誉、教工的奖惩等相关利益问题时,高校对评估持有的回避、畏惧乃至抵抗的心理倾向更为明显③。因此,高校的内部评估更多的是放在迎接外部评估的低层次水平上,缺乏自我改进的原动力,自主开展内部评估活动的主动性尤为缺乏。
缺乏系统的内部评估实施方案。内部评估涉及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制定科学、专业的方案,明确评估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具体方案要包括评估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等诸多子方案,面高校的内部评估绝大多数只有单纯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这大大缩小了内部评估的范畴。同时,评估方案缺乏系统性,标准不完善,缺少培养方案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内部评估队伍不健全。承担评估任务的主要是教务处、督导室教师,面且往往是聘请退休教师担任督导教师。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只能对课堂教学做出质量评估。缺乏专业性的评估人员,难以保障内部评估科学、有效的推行。
内部评估的参与性不强。大多数高校主要是由学校层面组织开展内部评估,二级单位和教师被动地接受评估,极少有教学院系和教师主动申请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显然,只有重心下移,充分引导和发挥二级单位、教师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性、积极性,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内部评估的发展性不够。凡科学的内部评估,其评估“结果”并不是最终所要的“结果”。评估结论只是对教学改进的建议,面不是单纯的优劣判定。内部评估的意义在于根据评估结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评估结论上,评估之后就“松目气”,使评估趋向于形式化。
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不言面喻,面临的建设难题不容忽视,构建科学、高效、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培育先进的评估理念。(1)增强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增强评估的主体性。从深层次看,教育评估并非仅仅是社会、国家和受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监督和评价,还包括大学本身对自身办学水平的自我检测,以及对教育质量观的完善。只有突出高校的主体性,才能使高校在内部评估中强化主体意识,主动加强自我建设和自我保障,自觉承担起提高质量的责任。(2)强调服务性。服务于教师发展、服务于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不是为了排名、评优、达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评估充分发挥其功能,成为院系、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明确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的服务性工具,避免评估成为只报喜不报忧的无效行为或“面子工程”。(3)加强规范性。内部评估是高校自主开展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校内开展的教学评估、专业评估、院系评估等,还包括质量认证、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等。内部评估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工作,面是一项有规划、有目标的长期系统工程。要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最终成为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机制。(4)注重平等性。高校内部评估不仅仅是要通过评估,用具体的指标衡量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帮助内设教学机构找准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帮助广大教师明确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促进教学机构的管理效能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内部评估要避免过于行政化的倾向。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建构有助于对话、交流的机制,通过沟通,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内部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内部评估体系中重要、平等、不可或缺的一员,从面激发参与内部质量评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内部质量评估效能的提升④。(5)提倡开放性。高校内部评估并不是学校“关起门来”自己评估,面是要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理念、评估模式和评估方法,结合学校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本校的内部评估体系。要勇于尝试多元化的内部评估手段,包括引进社会专业机构参与评估、接受质量认证等等。同时,要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结合起来,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政策,不断调整内部评估体系的目标、重点,确保学校的教学建设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建立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教学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保证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仅要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严密的评估方案,还需要提升教学评估的专业化程度。由此,应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学评估人员,为高质量的教学评估提供坚实的组织和队伍保障⑤。这样,内部评估的效能才能凸显,内部评估的重要性才能被师生普遍认可。我国高校内部评估可依托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教务处),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机构,根据国家的评估要求,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案。这个机构除教学管理人员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类人员:高校领导及与教学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为内部评估提供政策性的指导,组织制订内部评估规划和方案等;专业评估人员,主要根据评估总体方案制订具体的评估细则,分析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等。同时,建立教学督导队伍。除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师之外,还要吸收教学质量较好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逐步形成“校级督导专家组、院系督导专家组、教研室质量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四位一体的督导队伍。学校内部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专业设置等,聘请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加入评估专家队伍,可大大提升评估的社会化程度,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应用型专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促进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面向。教育评估理念关系到教育评估的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建设有必要吸收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通过交流、沟通,吸纳世界前沿的教育评估理念和技术,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选拔,吸收部分教师、学生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进入评估机构,搭建一个连接师生群体和管理机构、评估专家的良好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交流、观摩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高校内部评估的方式、流程,体会高校内部评估的作用,从面提高师生参与内部评估的积极性。
制订系统化的教学评估方案。科学性、专业性、发展胜的教学质量评估,往往需要拥有配套的评估方案。因此,评估方案的设置要系统化。要求评估内容全面,评估方式多样,评估主体多元。评估内容要全面,指评估不是仅仅针对课堂教学,面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包括院系评估、教师质量评估、学科专业评估、教材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多项内容。评估方式要多样,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行政检查手段,采取定点监控、定期监控、专项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等多样化的手段,不仅要开展自上面下的检查性评估,更要提倡院系和教师自我申请的评估。评估主体要多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是评估人员,教师是评估对象的状况,让教师、学生乃至用人单位加入到内部评估中来,让教师评估学校对教学的支持效能,让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效果,让用人单位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课程评估为例,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估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个阶段是“问询”,评估人员要向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开设的历史、学生上课情况等等。第二个阶段是“调研”,主要是搜集真实的信息数据,了解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现效果等;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以及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学生期望等,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三个阶段是“分析”,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形成评估报告,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写实性描述,让教师了解真实情况;评估方案还需要提出改进方案,提供给教师参考。第四个阶段是“反馈”,教师接受评估改进建议后,评估人员要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议方案。通过回路式的常态式评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面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
形成特色化的教学质量文化。高校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学习其他高校的模式,面是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构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要注重形成特色化的教学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内部评估体系密切相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偏重于物质上和制度上的规约,这样的模式在促进管理的规范性上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未能使质量保障的观念深入保障体系各成员的内心,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建构一种能激发师生质量保障意识的机制。文化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形面上的意识形态,往往能促使人们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并具有较强的稳定胜。因此,将教学质量文化融入高校内部质量评估体系,有利于在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质量观、评估观,有利于提升对教育质量保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效能。首先,应营造教学至上的良好氛围,为内部评估奠定思想基础。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恢复乃至重构教学的中心地位。实际上,教学本身也是学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情境的变化和多样性,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合适的方式有效地传递给教育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具备研究性的学术活动⑥。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促进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开展。其次,应营造尊重教学的制度环境。内部评估不是对教学建设、教师专业活动的优劣判定,内部评估的结论只是对教学的改进性建议,如何采取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本身。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对教师工作“复杂性”的认可和尊重。建设尊重教学的制度环境,在于通过制度,要求教师敢于面对自我、评判自我、发展自我,从面以点带面,最终促进教师群体参与教学内部评估、发展专业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升教学评估的地位。再次,应创设协同发展的环境。“发展性评估”是教学评估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内部评估的过程不是一个监督与被监督、检查与被检查、批判与被批判的过程,面应当是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合作,协同发展,为实现各自目标面努力的过程。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放下姿态,搭建沟通平台,让师生平等地参与到内部评估活动中来,让师生在教学评估中得到发展,也使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当前,内部评估面临着理念、人员、机制等难题,只有更新评估理念、加强教学评估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评估方案,形成尊重教学、尊重师生的质量文化,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内部教学评估进程,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84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