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的教学方式优秀论文
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学生对物理知识以及自然现象的熟悉度,结合学生兴趣培养、个性养成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启发高中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领悟教学重点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对电磁场中电流产生的条件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有效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实现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电磁感应知识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1.兴趣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融入,尤其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电磁感应知识与学生的兴趣培养相融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多视角的教学创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到物理知识带来的乐趣,增强物理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加强物理实验的运用,更好的将电磁感应知识作为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形成高中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的运用方式,并加强对公式的运用、定理的把握等,更好的发挥出整体的教学效应。譬如,在“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环节的教学中,在过程叙事与逻辑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地将奥斯特如何思考并最终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现象的过程呈现给学生,有利其更好地领会物理规律自身所包含的本质与内涵,从而起到良好的兴趣引导作用,将学生的个性思维与智力开发充分地调动起来。
2.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当前,在我国的物理教学课程指标中明确提出,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样学生的基本物理知识并训练其技能,通过对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原理认真学习,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与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伴随我国物流教学方法的完善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物理教学和实验的内容不一再追求物理学本身的完善性及全面性,而是在教学题材和课程目标中融入了学生们应当重点掌握的一些更有价值的物理学内容,这样更加接近实践化的教学设置,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思想、及学科知识。
二、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虽然在新课改初期所有任课老师都参与了各级培训,但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落实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对新方法及新模式的理解与把握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得他们“穿新鞋走老路”。电磁感应教学及实践需要教师将现实生活与物理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了强化学生更好的掌握电磁感应理论,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实验,但当前,我国面临着新课程要求脱离教学实践的物理教学,值得教师反思。
2.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以高中课堂的电磁感应教学为例,首先,按照教学规定,教学年度总计40课时,但此课时计算是建立在平均指标之上的,而各教学部门的实际教学计划安排往往会因为学生水平层次的差异而产生有所不同的课时量。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如果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排课,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教学。
物理教师难以适应每周3节的物理课,人均教学班数增加是周课时少面临的又一问题,批改作业工作量随之大大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骤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也随之增加。其次,由于学生可分配到电磁感应环节的自习时间存在较大不足的问题,且其在校期间物理课总体自主学习时间同时也受到诸如主科学习时间、课外活动安排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加之任课教师个别辅导的时间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较高的知识点遗忘率,使得学生物理学习的困难情绪与恐惧心理不断增加。
3.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在电磁感应的教学活动中,将理论和现实紧密连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教学,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互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更为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验教学过程中演示性和探究性的'实验类型数量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就对教学部门的实验室配备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迷你实验室”和“实验与探究”两个栏目中出现了诸多的实验内容,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与配备标准仍然落后于新课程对实验环节的教学要求,部分实验室存在缺少相关实验所需器材与设备的现象,现行实验室标准仍不能完全实现完全的“与时俱进”,从而导致课前需要准备的教学仪器让教师费时费力。并且,依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要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中常用物品可以作为探究实验的器材,而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逐步积累实验器材。
三、概述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教学中探究式融入教学的特点
1.全面拓宽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对电磁感应知识点内容进行预习与自主学习,依照课本中所列出的相关实验设备仿制楞次定律演示仪,可利用的材料从日常用品中获取,如金属易拉罐、泡沫块、长针和吸管等,磁铁和铝管等材料则可以用于对比落体实验,学生从此类实验中能够自发探究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物理规律,从而能够实现从体验到思考,再到发现的过程。
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电磁感应与相关历史人物方面的资料,既可保证新知识学习前的充分准备,也能为之后的课堂学习与实验探究环节奠定有效的前期基础。通过这样的环环相接的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际动手收集、筛选、加工、整理和归纳信息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另外,在课后总结与作业环节,可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制研究,如制作一个简易小型发电机模型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查询电力知识模块方面的相关资料与操作方法,使其能够将课堂学习、生活实际与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探究的渠道,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探究式学习的空间。
2.激发思维以巩固认知学生作为知识框架构建下自主学习的主体,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精神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举例来看,在新课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如军事武器中的电磁轨道炮、“神舟五号”装备的太阳能电池帆以及“三峡电站”等与现阶段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热点新闻密切关联的内容,可以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点与兴趣爱好方向。
在实验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进行知识点和物理规律的实际演示,从一个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将法拉第“电生磁”产生“磁生电”的设想引入到学生的自制器材实验中,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物理探究产生兴趣乃至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尝试不同于传统课本范例的新方式:在实验探究中,将原线圈置于副线圈中保持静止状态,将铁芯插入或拔出,或者,将原线圈放于副线圈外侧,通过两者距离的变化来产生感应电流。此类多样化的方法设计,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成就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设置开放的讨论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验心得的交流讨论,从而归纳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来呈现磁感线条数数量变化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框架。最后,教师伺机提出提出问题,在仅有线圈、检流计、导线的情况下如何使其产生感应电流,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冲突。这样的实验涉及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与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认知基础。
3.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需要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有效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首先,以法拉第“磁生电”设想为主线引导,让学生自主在第一阶段有效完成实验探究,获得亲身经历与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第二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分析,随即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再次通过实验进行充分的验证,最后在第三阶段设计思维拓展活动来巩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设计旨在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融合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即提出设想—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投入应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与研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课堂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发展和知识结构框架构建为中心,不能盲目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
此类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探究步骤,领悟实验与研究方法,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对于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较高,需要体现实验教学循序渐进的特点,使探究与研究学习能够逐步递进,同时凸显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自主性,使其能够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本质与方法。
四、探讨提升电磁感应教学及实验水平的对策
1.注重探究精神培养现阶段学生所使用的物理教学学习资料中,对于电磁感应环节的学习部分更加突显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一个人探究精神培养的最好时机是学生时代,科学家们探究自然界、并以对此提出各类证据的一个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物理教学在学习和教学的环节中由于自身特点研究内容必不可少,所以需要教学人员高度重视,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往往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教学实验为保证。
首先教师不能将灌输式教学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应当不断的联系生活实践,将一些有意思,有启发的现象利用物理理论表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电磁感应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得到保证,教师可以充分的通过实验环节启发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自主设计步入二十一世纪,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验环节,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们一样沉浸到实验环节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精神、科学的学习态度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电磁感应的教学实验环节中,不能给出学生成型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案,更不应该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监督,而是应该恰当的扩大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当然,开放的程度也要有适当的度,否则学生或许会由于缺乏合理的指导而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
学生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属于自己的探究性研究方案,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学生们就需要首先熟悉电流的方向和红黑线的关系,这样学生们才可以更好培养出自己的探究性研究方案能力,也更加适应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水平。
3.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实验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充分理解与强化理论知识就是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目标,其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电磁感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的实验得到保证,当前,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与创新教学实践部分和内容。
比如,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1.将条形磁铁插入或抽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S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B,S不变,故无感应电流”。通过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分析,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从而产生兴趣,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与应用技能。
4.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思维引导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学生形成物理知识构成体系的需要,教师需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物理基础知识上,引导其学会融会贯通,自主拓展相关知识面,拜托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在教学中,可以按知识的“学习巩固—回顾联系—融会贯通—思维拓展—能力培养”这样的步骤顺序展开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同步提高。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首先从内容导入教学:奥斯特实验搭建的电、磁连通桥梁使人们对电能产生磁这一规律深信不疑,但同时又存在磁是否能产生电的疑问。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则坚信电与磁决不是两个孤立的单位,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他认为在磁场中放置的导线内产生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法拉第通过十年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了这一条件,从而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空间。其次,该教学环节的第二步应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实践实验,即观察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表指针可见明显的偏转。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相应现象分析为:导体在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不产生电流,反之,导体在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存在电流。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磁通量的定义。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相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产生变化,导致穿过回路的磁通发生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因此,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在新理念基础上拓宽思维模式,有益于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具体分析与解题的能力。
五、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知识的融入教学,是作为推动整个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的应用,也要从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宽,更多的融入整个教学模式的创新手段,让学生在知识的构建中学到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物理学科的教学必须与实践探究、分析归纳与实验验证等要素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互联网资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物理基础知识点与实验、分析、验证、解题、理解、巩固等诸多方面的过程相结合,合理有效的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与分析能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发挥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实现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72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