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产业脱贫是中国特色扶贫模式的重要特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贫困群众增收路径,实现持久稳定脱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第一职责,着眼贫困地区实情,因地制宜、对接市场、精准施策,积极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着眼实情 多方推进
努力改善贫困现状
一是多维度发挥政策扶引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项目扶贫及服务手段上。围绕果品冷藏产业、生猪肉羊产业、农技服务产业、光伏产业以及现代产业园、“万企帮万村”等,市县两级共出台产业扶贫类政策措施37个。简化专项扶贫资金发放流程,实现一周内将扶贫资金足额切块下达到县市。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推进科技下乡服务,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严格执行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让其成为真正有法律效应的合同。由项目区贫困户选出代表组成监事会,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进行监控。
二是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吸引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2016年,中省下达我市的专项扶贫资金,有70%用于产业扶贫,涉及的项目有金融扶贫、产业精准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扶贫、能力建设扶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扶贫、光伏扶贫、个人简历旅游扶贫等。积极发挥金融资本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财政担保、设立互助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扶贫产业,建立县级小额信贷风险化解平台,设立贫困农户专门评级授信系统,确保大多数贫困农户享受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小额信贷,缓解扶贫融资困难问题。营造全民共同扶贫氛围,加强与中行、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江苏对口城市等单位的联系,增强了社会扶贫的力度。中行已投入无偿援建资金79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5大类15个,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投入资金104.83万元,实施帮扶31个。
三是多元化推进产业落地生根。把产业扶贫与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力促农业产业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在折股量化保障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将扶贫资金、产业政策集中投向贫困地区的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目前,已形成温氏养猪、酿酒葡萄、茯砖茶、马栏红苹果等多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永寿县依托温氏集团、云集、黄土地、多维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生态产业园,提供市场信息、品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订单式”生产,促进特色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吸收570名贫困人口进入园区务工。长武县按照“企业买驴、工作总结群众养驴,企业收购、群众收钱”的模式,加强与蒙驴、鑫响乞丐酱驴等企业的合作,建成肉驴养殖场13个,驴存栏达到1000余头,逐步打造“万头关中驴养殖示范县”。鼓励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承包合同或用工协议,共同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打工创收+带资分红”方式获得稳定收益。
四是多举措改善公共服务基础。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招引相结合,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交通、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通畅和自然村通动力电问题。招引广东温氏、北京大红门、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重把乡村建设与民俗旅游结合起来,建成了礼泉袁家村、泾阳茯茶镇、永寿永平镇等一批美丽乡村。
全面分析 逐项盘点
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公司+农户”模式的经营风险需要警惕。发展扶贫产业,首先就必须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即由县区将扶贫贷款以贫困户名义借贷给企业,由企业付给贫困户利息的方式实现增收。诸如礼泉南阳村,依托宏源养殖场的龙头带动,争取每户3万元国家贴息贷款入股宏源猪场,共吸纳了120户贫困户入股,筹措发展资金360万元,入股贫困户每年按12%分红,每户年终可分红利3600元,贷款到期后,由养殖场归还贷款本金。这种形式既可为企业带来发展资金,又可使贫困户拥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同也可以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市场出现大的变化,经营状况不好,企业不要说给农户的分红了,到期该还的本金企业都无力承担,这时候该怎么办?会不会把风险再次转嫁到贷款农户的身上?如果对这种风险缺乏预判,缺乏防范,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最终成为影响扶贫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还不尽如人意。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受市场波动影响小,抗风险能力强,具有明显的带动示范效应。像礼泉的汇源果汁厂,对整个县城的苹果消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市受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影响,大部分扶贫产业以苹果种植、香菇种植以及生猪养殖等初级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为主,规模小、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部分产业企业处于成长期,发展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低下,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大。
三是产业发展复制模仿较为普遍,缺乏针对性。在脱贫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先进经验,心得体会而脱离自身地域条件,造成了资金浪费,如在山区实施的异地搬迁解决了山区危房、交通便利等问题,可同样的模式在关中地区就会导致农户农业生产不便,进城后无生活资金来源等后续问题。一些地区扶持发展的产业种类换了好几茬,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产业规划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较多,产业脱贫模式单一化。相对而言,长武的光伏扶贫较有成效,但仍存在连片面积太小,建在耕作区等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失去劳动能力的扶贫针对性不强,“公司+农户”类为贫困户支付利息式产业扶贫,贫困户参与产业运行的只占极少部分,如宏源养殖场吸纳了120户贫困户入股,仅安置贫困户劳动力12人,对于大部分贫困户而言,这其实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兜底,反而造就了懒汉。
四是少数贫困群众信心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各级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渠道,根据不同地域、热门思想汇报每家每户的劳动力和传统劳动技能,把脱贫致富的产业具体到户,找准定实增收措施,积极提供资金、技术等基本保障,真正帮助贫困家庭实现稳定脱贫,取得群众公认的脱贫实效。但在调研时,我们也感到,当前部分贫困群众对扶持政策信心不足,对各级帮扶措施有质疑,主动发展产业意愿不强烈。部分群众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身求发展盼富裕愿望不强。个别贫困群众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习惯等救济,凡事靠帮助,张嘴就要钱、要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依赖现象仍较为突出。
聚焦关键 综合施策
合力打赢脱贫硬仗
一是围绕市场抓产业。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市场。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围绕市场抓产业,根据供求搞发展,把扶贫产业建立在市场之上,方能降低风险,增大脱贫概率。要因地制宜,找准市场定位,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做到与市场信号同频共振,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持续性。要依托“互联网+”对接资源和市场,把电子商务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完善功能及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范文内容地图将消费需求同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销售精准对接,确保贫困户产品有市场、销售有门路。
二是多法发展经营主体。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重点还是要推进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从事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现代种养业,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推广“龙头+政府+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休闲农业等多种类型合作社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不断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突破“一村一品”小格局的局限,形成“一镇一业”或“一县一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要多元发展经营主体,除了考虑种植、养殖等初始环节,更重要的环节应该是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环节。在产业培育过程中,坚持“抓大不放小”,既支持大户树典型,又侧重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光伏扶贫的成本进行核算,扩大光伏扶贫的规模效应。
三是把农民与企业利益紧密联接起来。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多的共享发展实效。鼓励贫困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机具等要素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贫困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突破规模小、TOP100范文排行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限,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也发展壮大了产业。要探索农业与高科技企业结合,打造规模化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如淳化县与**绿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燕子岭“九三生态林”周围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推行猪-沼-果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建成由农民负责生产、养殖,企业负责规划、包装、销售,农民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的产业新格局。
四是开展针对性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核算扶贫投入的财政成本与扶贫效果及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扶贫模式。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保障性社会兜底为主,可以推广长武幸福院模式,集中起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重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城市管理、卫生保洁、保安等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聘时重点向贫困群众倾斜。现行的“公司+农户”脱贫模式要进一步完善,尽量让企业在吸纳贫困户扶贫贷款的同时雇佣贫困户工作,让贫困户以个人努力换取利益,不但可以摆脱贫困,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懈怠思想,变贫困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全面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72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