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
毕业论文
《给予树》教学反思<?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汤沟辅导小学刘琼芳)
这次参加县小学语文展示课活动,收获良多!
上课前1天下午,我抽到了课题,正是第5册的最后1篇精读课文《给予树》。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1堂精彩的语文课,确实也让我苦思良久。
《给予树》是1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1个洋娃娃,送给了1个素不相识的渴望洋娃娃的小女孩。爱的教育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堂棵教学的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上。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的:
1、歌曲导入,铺设情感基础
课前,我播放了1首轻快欢乐的乐曲《圣诞快乐》营造教学气氛,创设与故事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圣诞节的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而文中贫穷小女孩渴望拥有1个洋娃娃的愿望与之形成对比,因此,也为下文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女孩同情和体贴铺设了情感基础。
2、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生发,提出了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1棵什么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的解决过程1层层地感知文本,渗透情感,并超越文本。
3、层层递进,品味“给予”
学生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3个步骤:
(1) 初品“给予”。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有1定的难度。为了
让学生有1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3个环节来初品“给予”:1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2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3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1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210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1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2)细品“给予”。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1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1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1直盼望”1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1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1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1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1层地感受“给予”的另1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1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3)再品“给予”。这1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1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3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最后,在《让世界充满爱》的背景音乐中,我以课件播放1组战争、贫穷、灾难和无助的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比我们更贫穷,更孤单,更无助。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让我们把给予树种在我们的心里,让世界永远充满希望,充满爱!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但也正因为此,才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把语文课上得更像1堂“思想品德课”。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1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进行艰难选择的矛盾心情之后,若再安排学生带着体验读1读金吉娅说的话,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读得会更动情。理解最后1自然段的含义是本文的难点,若能采取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相信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由于这篇课文是1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果能在课始安排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或在课尾学生情感已达共鸣时,安排师生合作完整地读文,这节课会显得更加完整。但由于未能做到去繁就简,因此这1环节在教学中没有机会来落实,致使整堂教学显得0碎不够整体。
[1]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67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