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从中小学开始,各学校就十分重视美术教学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初中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要鲜活
就教育教学而言,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指导着教学的行为习惯,教学行为反过来印证着教育观念。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理解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考虑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设置一些教学目标,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使他们在鲜活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一)多给学生一些提升学习兴趣的机会
学习兴趣是持久学习的基础。初中美术学习需要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与生活实际、自身经验、科技发展相结合,设置趣味性课程主题及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参与欲。另外,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静物等实物,实现趣味性教学。
(二)多给学生一些欣赏感悟评述的机会
书籍、网络、美术馆、社区等资源也是我们初中美术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最直观地去了解民间艺术以及美术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通过角色扮演、创意临摹等方式学习美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还能在观察、体验、鉴别中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多给学生一些探究技能创新的机会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初中生思维超越定势的羁绊,还能呈现灵活、主动、发散的状态,刺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初中生喜欢走进自然,观察蕴含审美法则的物象并展开丰富联想,这样容易催生各种奇思妙想。所以我们需要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的观察、想象、创新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促进其心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
(四)多给学生一些升华精神人格的机会
树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则。初中美术教学只有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高洁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态延续、博大的胸怀追求,成长为具有文化意识、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二、核心知识与价值取向要准确
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观,全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具象的核心知识与准确的价值取向去填充。初中生与小学生不一样,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核心知识与价值取向一定要足够准确,要符合社会的主流认知,传播正能量。
(一)以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为目标
中外美术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美术家,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创新之举和艺术开拓精神,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欣赏、认识、分析、解读经典。这对初中学生学习美术有很大的好处,无论是从作品的表现语言,还是艺术家的感知角度、美术史的认知角度、艺术流派的演变以及美术文化现象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
(二)以掌握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体验为目标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培养还是造型表现能力,我们通过美术活动、绘画示范等教学手段,能够迅速让学生掌握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最基本的造型表现方法。初中生在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中,很容易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使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和造型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提升综合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美术与生活密切相连,了解并掌握美术创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原理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学习美术绘制草图时,不仅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和体验,还促进了独立思考、探究精神的培育,至于制作中根据设计意图去选择媒材,选择合理的工具和制作方法及对各种材料的感受,则进一步提升了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以培养综合解决问题和联想能力为目标
美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音乐戏剧等知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将美术与各学习领域知识进行糅合,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发展,允许多尝试、多体验、多探究,打开想象的空间,开阔思维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升的同时,提高综合思维水平,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实现人的知识体系和情感道德系统的整体建构。
(五)以健全知觉经验和审美敏悟能力为目标
生活是人生的中心,学会审美就是学会生活。初中美术教学中经常会开展室外写生、摄影等活动,对“唤醒”学生的眼睛与心灵,丰富视(知)觉,体悟平凡生活中的形式美感,充分调用美术技能学习和艺术化的表现能力有很强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还需要通过对中西美术文化的对比、乡土美术的寻觅、跨学科知识综合探索,获得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达成感性与理性的共融、审美与创新的共存。
三、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法要实在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课程价值的一个过程,对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达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诊断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又要重视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常规性教学评价
就初中美术学习而言,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掌握了美术情感的表达方式,评价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并提供修正意见,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1、完善课堂程序,重视美术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座谈交流,都是初中美术教学的常规评价模式。我们的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帮助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方向。
2、凸显整体综合,强化课堂教学评价。许多时候,美术评价不具备固定的标准。因此,在美术评价中我们应凸显整体性和综合性,以鼓励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发挥想象、实现创造为目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也要评价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评价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3、适时互动交流,实现课堂内外评价。适时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得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与主动评价的机会。通常,我们展示的内容、形式要追求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既可以是美术、书法、工艺设计等实物展品,也可以是作品录音、录像等数字化展品;既可以是主题展览等实地展览,也可以是校园网、博客、QQ群等虚拟的展示。只有多渠道、多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才能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升华,完善学习的评价体系。
(二)综合性立体评价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除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应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整体的美术评价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逐步使学生养成自我鉴赏和反思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1、基于学习个性化,采取绿色评价。美术作为艺术创造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所以学生的艺术创作更无对错可言。因此,对于他们最终的学业成绩评定应该根据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绿色评价,发扬审美表现,提升审美情趣。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看是否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否懂得欣赏生活,是否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其次应看学生是否热爱美术,能否掌握一项美术特长或积极参加美术活动;最后则要看其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和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过程,如是否积极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小组和校内外各级各类美术活动。
2、建立学习档案袋,践行过程性评价。美术学习档案袋是建立全景性评价的关键,记录了学生美术成长的历程。档案袋汇集了学生初中美术学习的所有过程性资料,一般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完整收集了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发展过程,呈现了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评价状态。不过,在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进行评价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将档案袋当作简单的容器,把所有的学习材料放在里面后,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最终使这一最科学、最实在的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那就没有意义了。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一、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沃土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66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