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精选7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具有一种无形但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塑造心灵、规范行为、熏陶人格的重要平台。“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有怎样的班集体文化就会培育出怎样的孩子。
一、建构自主管理策略,引领班级“制度文化”方向
1.自助活动,萌发自我管理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式环境,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实践。为了让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成为发自内心的行动。我们通过《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记录、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标志,了解标志的特征、种类与人们的关系,体会标志蕴涵的规则。自由结伴寻找、商量: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制作标志,制作什么样的标志,为什么?绘制出自己设计的标志与同伴交流,张贴于需要的地方。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努力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和谐,从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2.自主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班级管理的执行权交给孩子,在讨论、斟酌、思考、决定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感,体验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感。首先重视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确有序适时地穿脱衣服、穿系鞋带,整理小床;小班能挑干净鱼刺……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其次,帮助孩子尝试个人制定群体规则,共同遵守。
另外,以“不学礼,无以立”作为班训,以“创文明”活动贯穿教育始终。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通过自荐,给每个幼儿自我制约、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机会,在“争”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师生情感交融,形成班级“心态文化”风尚
1.提出“真诚和谐、勤奋上进、乐教创新”的口号。老师彼此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组长身先士卒,发挥带头作用;配班老师积极为班级出谋划策,保育员做工作的坚强后盾和“第三只眼睛”,以微笑、爱心、耐心,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关爱。
2.融洽与孩子的关系,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解读孩子的行为,将选择与实施的权利勇敢地托付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各种游戏周或游戏月(拼图乐乐周、魔尺变变周、棋类pk月等),鼓励孩子们自己策划商量游戏交流分享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招兵买马”吸收更多玩具,让孩子更大方、自信,更富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千里始足下”,心态文化是教师、孩子用“一砖一石”的行动,垒筑起“激情、奋进、融洽”的高楼大厦。一件件小事,让班级“心态文化”风尚的触角深入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激励他们展露不凡的个性。
三、大胆创新改良,促进班级“物态文化”建设
1.突出环境的“教育、互动、创意”的理念,从细节着手,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把“主题墙”与“互动展示”巧妙整合。结合班级特色将每一角落精致化,特色化,让孩子“一见钟情”,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快乐学习的美好地方。
2.创新思维,重视对课程的解读和反思,在“预设”中体现匠心,在“生成”中展现智慧,促进有效互动,不断优化课程。
(1)关注已有经验,灵活把握方向。关注发展需求,扩展学习经验。活动中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材料,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的呼应及挖掘。
(2)关注主动发展,优化活动细节。注意所提供材料的层次性,尊重幼儿原有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有“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机会,在平实中演绎精彩。
(3)提供幼儿运用活动经验的机会,让幼儿的经验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延伸,迁移。顺势有效生成一些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揣摩、分析、反思、调整、完善园本课程。
3.润泽节日活动,形成德育形式多元化。挖掘节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是物态文化建设有效的途径。教师节开展“尊师——感恩于行”活动;中秋节开展“团圆——幸福共享”活动;国庆节开展“爱国——感动与荣耀”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温暖与回报”活动,等等。还组织各种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是生命和生活的不竭动力,懂得关怀、学会感恩才有温暖的道理。
四、聚焦细节品质,提升班级“行为文化”实效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活动前准备包括了解孩子的现有经验、自制教学具和工具材料的准备、孩子的座位安排,等等。甚至活动中可能要涉及的技能,老师要事先练习,体会其中的重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2.塑造飞扬个性,建构个性活动。不放弃遗漏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搭建全方位的不拘一格的幼儿展示平台,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每日:晨间《新闻报道》,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体验和见闻;午餐前《报餐员》,培养幼儿耐心、安静倾听的习惯,为幼儿创造个别表达个别辅导的机会;午睡前《睡前小喇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为以后进行交流提供模仿的对象……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且富有挑战的过程,是带给我们幸福丰盈感受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我们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中童星闪烁、个性飞扬!
作为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团结好老师、引导好孩子、协调好家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好一位班主任,该养成好什么样的习惯呢?拜读《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后,我笃定地给出答案:
做好有效沟通,遇事果断干预
为了方便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展示幼儿一日活动,我班在开班之初,就建立了QQ群。QQ群建立以来,分享幼儿在园照片以及精心选择编辑的家庭教育案例、科学育儿知识、卫生保健小常识等等,家园有效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不乏问题的出现。确实,群里最近总出现类似的问题,家长经常会在群里传播负面信息,影响了家长对老师工作的信任。这怎么办呢?如何宽慰家长引导家长正确看待问题,安抚老师委屈的情绪,我想了许多。我在群里分享了几篇文章,引导家长理智看待孩子受伤,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最后,我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这个群可以发照片、处理问题,但更希望是一片祥和,充满正能量。
如果您信任老师,满意老师的处理,希望给老师一个爱心,支持鼓励一下年轻的老师们!期待大家的肯定!”令人激动的是,家长纷纷回复爱心,老师们看到家长的支持,委屈一扫而光,再辛苦也值了!这也给家长们做了个正向引导,群里告状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家长们更希望当面和老师沟通,更加理解和支持老师们的工作。老师们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因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爱戴而充满了动力!
芭芭拉引用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如果你从没踩过他人脚趾,你就从没走过路。”面对问题家长,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做好自我批评。但如有必要,也应该勇敢地“踩踩他们的脚趾”。是啊,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尽管充满恐惧还要继续前进。发自内心,真正将我们自己投入到沟通中,使沟通真实有分量。
坚持身正为范,设想付诸行动
正如书中所说,致力于成为一名个性的示范者:你要成为一名模范,你的价值观、言语和行为均值得信赖、诚实正直、真实无虚、尊重他人、慷慨无私、谦卑礼让。
作为班主任,在班里老师、孩子和家长眼里,一定要做好示范。在老师间,要做好上传下达,积极向班里老师传达幼儿园会议精神,布置任务,并做好分工。尤其是年轻老师,更要做好示范。不光要告诉年轻老师要干什么,更要告诉她怎么干。不光要告诉她怎么干,必要的话,更要亲自示范给她看应该怎么干。手把手地教,心连心地谈,相信年轻教师会成长的很快,能够做自己的好帮手,更希望她们能够独挡一面。孩子是映照父母的镜子,又何尝不折射老师教育的痕迹?在孩子面前,更应谨记“一言一行应思为人师表,一举一动当虑儿童发展”,引导孩子感受老师“童心与母爱”的关怀教育,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家长间,要做好组织调动,建立好班里的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寻求家园共育。
打造班级特色,引领合作自主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价值,激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知识经验。”本着“每一寸环境均为幼儿发展负责”的理念,我班从幼儿发展需要着手,紧紧围绕活动内容和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创新班级环境,形成班级特色。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创造和表现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及成功感。重点关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以及通过活动提高幼儿在自我探索方面的能力。
我班以纸艺术为班级特色。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搜集废旧牛皮纸、报纸、纸箱、纸筒等。废旧材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恣意挥洒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发掘幼儿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并从中得到快乐。活动室横梁上的纸筒吊饰、各区域间隔的拉花纸艺、表演区的报纸创意服装、建构区的造型纸箱以及美工区的彩色纸浆,激发了孩子们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让智慧在指尖流淌,创意在心灵绽放。
《芝加哥日报》的专栏作家西德尼·哈里斯曾说:“为我们所做过的事情而后悔是可以被时间富平的;为我们没做过的事情而后悔才是无可慰藉的。”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不断学习、思考、践行!我愿在幼儿园领导的认同和指导下,与家长、老师携手并肩,为孩子们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集体,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要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为所有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团体、个人展示幼儿素质教育的方向和途径。调整和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儿童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爱好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
(一)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是班级治理的重点问题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每个幼儿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地去评价每一位幼儿。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要害素质之一。
人与人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在体质、气质、性格和个人爱好等方面会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人们的不同个性,也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个人的独创性正是在这种各自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差异性与多样性乃是创造思维生成、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土壤。没有不同观念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发展也就将趋于停滞。正如同一种元素不能合成新的化合物一样,同一种思想也难以碰撞出聪明的火花,一个布满差异的多样化社会才更加具有活力。今天,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造性,需要有新的方法,新的发明和新的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非凡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与作用。我们固然需要统一意志和良好的秩序,但我们也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集体创造力始终是个体创造力的有机组合,是个人能动性的综合反映。长期整洁划一的同化性练习,会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个人独创性,其结果也会削弱了集体的生气与省略。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治理中,应该加强对个性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各种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另外,幼儿的个性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教师有教书之热情和育人之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注重多元智能理论在班级治理中的运用
在人们强调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中,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德华?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在我国幼教领域掀起了浪潮。“多元智能”理论出台已四年多,现在,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人们发现“多元智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霍德华?加德纳强调:实践证实,每种智能在人类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八种以上智力潜能,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独特的智能组合。儿童是与成人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必须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爱好和目标,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
由于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差异、遗传素质的不同,以及儿童主观心理活动不同,各有具体的特点,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有文静、有好动;有反应灵敏,有迟缓……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我们应视差异为正常,不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应在充分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上的孩子,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则能说会道。于是,我们便利用孩子们的优点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做很好,但是,发挥孩子们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们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基于我们幼儿园“多元化的武术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的总课题,我们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武术的教学。在武术体训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模拟的动作中看到有的孩子身体素质很好,“睡下起腰”、“跪下腰”等难度较大的动作难不倒他们,如张嘉妮、徐佳怡,但是,有的孩子的身体素质就不够好,如杨昊隽、邵家乐,他们在武术体训时,就感觉很吃力,有的孩子则乘机浑水摸鱼。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是选择放弃,而是不断地以各种方法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慢慢地克服困难。赵宇川的韧带较紧,再加上他的胆子小,在刚尝试劈叉等动作时,总是说“不行!”老师帮他,他的身体总是保持紧张状态。于是,我们给予个别指导,并在练习中不断肯定孩子的进步,同时,还请家长予以配合,在家给孩子创设一定的机会,也引导他们练练。渐渐地,孩子有进步了,他们在自己的本领模拟得有些象时,便会兴奋地叫我们去欣赏。现在,即使身体素质不够好的孩子,有的基本动作也学会了,在这期间,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关注了个性教育,也就关注了每位幼儿,这样,每一个孩子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对幼儿班级治理的新要求的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幼儿班级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的班级治理要勇于创新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治理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和班级制度的强制执行;教师的关注点更在于幼儿的“补短”。毫无疑问,关注薄弱环节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但这种关注往往伴随着对其优势项目投入的减少。这样一来,可能孩子会是平衡发展。而现在的班级治理,提倡的是民主治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教师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我们班有个孩子叫蒋祝君,平时小椅子上坐不住,学本领时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个并不出众的孩子。可是在英语爱好班时,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对学英语的爱好却很高涨。于是,我们就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不断去肯定、鼓励、引导她。后来,孩子不但参加爱好班更投入,而且有时还做起了“小老师”呢,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逐渐把孩子的爱好点转移到其他的方面上,让她各方面都有进步。
(二)新课程理念在班级治理中的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试行已有几年了,在日常的教育、治理中,我们也体验、感慨到了其蕴涵的教育思想和基本理念的重要性与适应性,但是,我觉得,我们应不时地去进一步理解、领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我们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分析与思考,假如,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实际,则只是空想;而只有实际,缺少理论则如同一艘失舵的船,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在班级治理时应该把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想结合,这样才能使班级治理更好开展、使孩子更好地得到发展,理论更深刻。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提高班级治理的要害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那如何做?如何使自己适应这千变万化的时代潮流呢?首先,治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完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新形势下治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主体之一。因为,没有教师的学习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确地运作,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平时,我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去“充电”:通过几年的业余时间,我学习了信息技术、大专和大本等,并纷纷都拿到了证书;园领导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新课程,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我们的知识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其次,治理者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看”,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最后,治理者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在熟悉、观念调整之后,治理行为过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纲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么样?”“班级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要害,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教师就会逐渐地充实和能干起来。
三、实施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幼儿园班级治理
(一)师生共同创建宽松、愉悦的家庭式氛围是班级治理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因此,我觉得幼儿园的班级治理首先应该注重这种氛围的创设。我们知道,小年龄的孩子情感依恋强烈,这就更要求我们营造与家庭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物质、心理环境,以便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平时除了提供轻便、方便、柔性的生活设施,便于儿童休息和随意活动外,我着重创设心理环境,和他们近距离地接触,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以此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们呢会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抱抱你的身体、摸摸你的衣服、牵牵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这些动作都是他们表达对你的接受。除了动作,他们还从语言上来表达对你的认同“老师,我给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老师,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虽然他们的承诺遥遥无期,但是,在我看来却无比激动,这是我们共同创建的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是班级治理的前提。除了心理环境外,物质环境当然也很重要。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熟悉,也更加爱护。”因此,在创设物质环境时我让孩子积极参与,每个区角摆放些什么?怎样摆?墙面如何布置?都让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虽然,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比教师本人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来说,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爱好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二)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治理行为是班级治理有效方法
面队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英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等。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过去,教师是幼儿园活动设计者、组织者,而今教师们将幼儿园活动设计部分空间让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则只是从中撷取幼儿爱好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题生成新的课程,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等,再次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预备教具原是教师的工作,可现在,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能动性,我们发动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资料,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逐步接近知识本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索式教学打破教师中心的倾向,让孩子带着问题、悬念采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思考、探索,充分体现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定位在现有能力之上力所能及能力之内,能激起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探索活动中布满自信,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积累去寻找获得新的知识,此间家长资源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期课改以幼儿发展为本,它非凡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倡导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索、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现在孩子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区、社会。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生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自由安闲地表达表现,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轻松自然地学习。孩子从平面的相对单调的课堂,走向立体的丰富、广阔的多元环境,从与学习环境单项的或多向接触,部分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到与学习环境放射型接触,所有器官参与活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内容广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们对世界多纵的探索的需要。教师在期间主要是“引”,但是“引”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要求爱好和爱好。我们要学会洞察他们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批评,要尊重他们。然而“要尊重孩子”这句话经常挂在我们的嘴边,但有时我们却没能很好地做到。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做花,当我在讲解示范是时,发现张嘉妮好几次想站起来,并且不时地看我的脚,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想提醒她一下,可是她却说“老师......”“别说,好好听。”没等她说完,我打断了她的话,张嘉妮不说话低下了头。小朋友们开始自己动手做花了,可是嘉妮却还坐着不动,于是我走上去,弯下了腰问“嘉妮怎么还不做?我拿走了!”看我想真的要拿走,嘉妮哭起来并摇摇头。看到孩子哭了,我又问“刚才你在做什么?”她边哭边说“我看见老师的脚底下有一张纸”。我一看,真的,不知什么时候脚底粘到了一张纸,原来刚才孩子想告诉我这件事,可是我却没有给她机会,没有问清楚,就批评她。想到这,我放下手工纸,对孩子说“对不起!刚才老师不对,现在我们一起来做红花送给妈妈爸爸,好吗?”孩子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我们在心里应先问问自己“这样做行不行”?现在,我们开展的是主题式活动,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应把幼儿当成学习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活动,了解幼儿的需要,倾听他们的需要,进行探讨、互相交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应创设引起他们感知、探索学习的环境,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能力特点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已从分科式向整合型过度,从原先单科、无可选择内容方式的集中教学,到多学科有机融合,其中,个性化的布置深得孩子喜爱。
另外。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教师将选择与操作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孩子,他们不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活动内容,还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选择活动方式,在一个多纵的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由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在自由选择中渐渐熟悉了四周世界,熟悉了自己,也真正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探索世界的爱好。在此,教师参与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倾听、观察、交流。教师倾听幼儿的心声,是尊重幼儿的表现;教师观察幼儿,可以适当地调整内容、计划,照顾个别、发现“火花”;教师与幼儿交流,既有认知上的更有情感上的,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表情、动作更能使他们缩近与教师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更开朗、自信、敢想敢做、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布满探索欲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开展班级治理。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班级治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此可以看到,幼儿园的班级治理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于是,我们在日常的治理过程中,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治理。
1、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治理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有地位,许多家长已经熟悉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用慎重的眼光看待家园合作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我们觉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在幼儿园的班级治理中,有些活动我们或征求家长的意见,或让家长参与指导。例如,在xxxx年度的第二学期,我园开展了“艺术月”活动,其中有一个内容是“巧手绘中华”,为了更好体现我班的实力,我们把家长召集起来,大家共同商讨对策,家长们纷纷反映用各种形式来展现,有的说“画”、有的说“折”、有的说“用布做”……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由于家长参与的面广、展现的作品表现形式多样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大家为此而欢呼雀跃。由此看出幼儿园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确定了在班级治理中家园结合的目的: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班级治理的工作,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便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家园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班级治理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治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在学期初开展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了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治理得更好。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开展了亲子活动等。
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在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治理质量。新课程如同一盏指路明灯,它使我更清楚地看到:幼儿园班级治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凭借各方面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时地探索幼儿园班级治理的新思路,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适应这个新形势的。
摘要: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学中最难做的,最考验管理者能力的,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关心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成心与心的沟通,让被管理者更加用心工作。本文笔者就如何管理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幼儿园管理;管理者;关心;需要;成长;欣赏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的确如此,每一个搞管理工作的,在管理岗位上的人,都有自身的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这也是最难做好的管理,因为人毕竟是有思想,有不同想法的,再加上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老师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作为管理者需要在了解别人思想,顾及别人感受上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考虑,幼儿园管理中最难的,最不稳定的就是教师的管理了,加之现在社会教师地位并不高,很多教师一旦有好的去处,就会抛下幼儿教育工作高就了,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却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难,越来越让管理者感觉头疼。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幼儿管理中究竟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目前在幼儿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导致幼儿园每天都是沿袭老办法、旧经验进行,工作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对教师的管理方法少,方式单一,没有艺术性。二是幼儿园一些老师安于现状,一些老师又不想长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都有着混日子的思想,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让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呢?
一、关心老师生活,不断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每个老师因为家庭情况不一,生活条件并不相同,要考虑的生活问题也就不一样,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都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乐于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就要与他们一条心,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位老师的不同需求,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教师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比如,教师中如果有小孩无人带,需要老师自己亲自接送的,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开绿灯,给他安排课程尽量在一天的中间,避开早晨和下午,让他有时间接送孩子。如果哪位老师的孩子病了,除了主动准假外,还可以代表学校去看望一下孩子。这样就会增加管理者与教师的感情,拉近两者的距离。
另外,还可以学校能够办到的情况下,帮助教师们改善生活条件,可以在学校给家住外地的老师安排宿舍;免费给老师们提供早餐,让午餐更丰富,更营养等等。只要管理者是真心的为教师着想,付出的真心就自然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二、积极支持教师学习,满足老师培训提高需要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为了让教师有学习的机会,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条件给教师们,让他们想学有条件。可以每学期让教师自行选择多少费用以内的幼儿教育类书籍,购买这些书籍的钱由幼儿园支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察、交流学习的时候,除了管理者自身参加培训外,还要把机会更多地留给老师,让他们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这对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更换教育理念,拓宽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学识是大有裨益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有竞争才有差距,有差距才有促进,有促进才有提高,有提高才有效果,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教师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对于教师的在职进修,也要大力支持,这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他们参加进修,还要给他们留出时间学习。
三、学会欣赏赞美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对幼儿教师不能老是吹毛求疵,看这个教师不顺眼,那个教师不中顺心。要用欣赏的眼光和赞美的心理去看待每个老师,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用放大镜去“放大”这些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教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带来的乐趣,更加增强他们教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他们教学的特长。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们哪里没做好,哪里做得不对上面,班级哪里又有了问题。这样就会给老师们增加无形的压力,老师就会刻意去注意让自己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就不会在教学中有创新,就会影响老师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在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多肯定老师的表现,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鼓励老师与幼儿园一起成长
任何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远,有的近,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种目标,都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些目标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幼儿老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与教师一起,帮助和引导老师分层次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同时,要让教师结自身实际和目前的工作情况,把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幼儿园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并拟定为实现这些短期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行动的计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分期目标,让教师能让自己拟定的目标而努力,有了目标,也会激励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幼儿园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使命使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使老师们着眼未来,降低职业倦怠感。
有一位园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办一所好的幼儿园需要硬件作支撑,但更需要软件为底蕴。在这个领域里没有最好,但可以永无止境地追求最好。”对于我这样一个面临经费和硬件双重困境的管理者来说,这句话无疑是一种激励和希望,这位园长对硬件和软件的辩证关系还作了精辟的描述::“硬件体现了金钱加智慧,效果即时,也易被淘汰;软件者,人才也,他是时间加智慧、再加勤奋。软件一旦成熟,形成特色,则会长盛不衰。”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领导和教师人才的竞争,是取得事业发展的关键,对于名人所说的软件者,我或许缺少智慧,但拥有勤奋。凭着这种信念,在这十几年中,我和我的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协作、团结奋进,依靠群体智慧,为幼儿园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一、坚持严于律己,重实干
一个处在新时代的幼儿园园长,在具备一定的业务、勤于学习和反思等全面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兼备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敬业奉献、诚信待人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是我园全体教职工对园委会标准达成的共识。所以当教师感叹职业生涯的艰难时,做园长的同样也在感叹自己的管理难,但我想:只要在日常工作中一贯坚持严于律己的原则,勤奋加实干,以“三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能使领导放心、教师宽心、家长安心。
(1)以平常之心处事:作为管理者的我,心里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幼儿园中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和义务上是平等互助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园长也许起到的是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当教师处在最忙碌的时候,或面临困惑的时候,我会做她们的朋友和同事,伸出手来扶一把、送上一句贴心的问候、给予一个小小的建议,与她们同甘苦、共谋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教师自主工作的热情。
(2)以关爱之心待人:社会的发展,是管理者对教师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是“我对你要求什么?我要你做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教师渴望什么?”在幼儿园进行“当今教职工需求”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教师需要的是来自领导、同事在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关心和工作上的关注。我想:真正关爱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就要给她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每年幼儿园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而对教师工作的关注,除了给予教师业务上的具体知道外,更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善于挖掘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尽力公平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我们还制订了教师的月考核方式,鼓励教师展示自己的工作实绩,并开辟了“教师每月之星”栏目。
(3)以敬业之心治园:幼儿园的很多工作都是繁琐而细小的,但当你凭着一颗敬业之心去从事你的工作时,你就觉得责任远大,重视每一件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责任心和敬业心。作为园长,虽然不需要事必躬亲,但必须站在幼儿园发展的高度,尤其是为教师的业务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所以领导同教师一样,要勤于学习和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教师中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注意深入第一线,为各条线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业务、科研出点子、提建议、创机会。
二、依靠群体智慧,聚合力
智慧来自于集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能创造一所幼儿园的未来,并能排除未来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在共谋幼儿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和园内的领导班子成员经过不断地磨合、碰撞,逐步形成了一个团结、实干、高效、智慧的管理团体,从党、政、工、团到年级组长、各班班长,我们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探讨促进,全力做到事业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共同为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出谋划策。当工作中碰到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始终遵循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从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出发的原则,抛弃个人杂念,最终达到步调一致。在聚合群体智慧的同时,我还注重拓展她们个人的智慧风格,鼓励她们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目标同向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过程创造、殊途同归。所以,在管理中我实行放手和放权,支持她们进行自我管理,各成员各司其职,避免互相扯皮,提高工作效率。我想,我园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很多都来自于她们个人的智慧,聚合了各方的力量。
三、重视反思研究,强实力
幼儿园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幼儿园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幼儿园管理中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间的竞争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衰退和目标取向的变革,限制、阻碍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际的友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收到了限制和突破。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对幼儿园的管理重新定位,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寻求促进教师和幼儿园正常发展的突破口。在这样的理念冲突下,我把合作引入到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探索一种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和激发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此来增强幼儿园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1)创建目标,激发动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也是达成教师个人对集体忠诚的重要方式。我们园委会会议,切实了解教师对人际环境的期望和需求,大家都认为:一个关系融洽、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人际环境是增强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园人际环境现状,我们确立了《人际交往准则》,出台了强调合作规范和理想的《教职工文明礼仪须知》,通过目标的统一,使教师们能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努力。
(2)创设环境、注重熏陶: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我们将十几年来教师团队活动的照片及相应的幼儿园合作条例展示出来,以直观的形式强调幼儿园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观,强化教职工对团队管理的心理认同感。
四、群策群力,求实效
要使每一项工作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注重过程。近几年我园先后荣获了“省示范幼儿园”、“省巾帼明星岗”、“省实验幼儿园”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获得关键是发挥了园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依靠了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最让我欣慰的并不是这些成绩的获得,而是在成绩背后所折射出的教师们身上那种脚踏实地、永不服输、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是我在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一笔最大的财富,也是最辉煌的成果!
摘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制度管理因有着机械性、严格性、强制性等特点,被冠以“刚性管理”的称号。然而最优化的幼儿园管理仅有刚是不行的,还需要融入柔性的管理。即在管理中合理体现一定的人性化,这就犹如在管理过程中添加了润滑剂,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管理的优质和高效。
关键词:
人格魅力;和谐;热情;搭建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需要和心理特征。面对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怎样的管理才能较好地激发女教师的工作内驱力,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如何使这个“大家庭”团结齐心、与时俱进?
实践证明,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进行“刚”和“柔”的和谐运用,对老师们以“心”相许、以“章”相约,真正地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幼儿园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身先士卒,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权威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幼儿园管理者要做到“大气”“公正”“廉洁”“严格”“实在”。“大气”即为人处世豁达豪爽、胸襟宽阔。幼儿园教师都是女同志,人多嘴杂,性格各异,作为园长要大方、大度,凡事不斤斤计较,既要会赞赏教师的优点和成绩,又要能容忍教师的性格缺点和一些错误,有“对事不对人”“有错必改还是好同志”的胸怀。如有些教师工作很认真,业务也不错,但个性较强,经常发牢骚,有时会不顾场合让领导下不了台,对此,我采取“有一说一”的办法,对她的工作业绩公开持赞赏的态度,对她不顾场合的牢骚则以私底下个别批评、公开场合提醒的方式,且从不因此而另眼看待,久而久之,这位教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渐渐改正了缺点。“公正”就是为人正直、正派,办事公平、公正。“廉洁”就是廉洁自律,不贪不占,不拘私舞弊。“严格”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下属,严格按规则办事,不搞个人特殊化,这样才能与教师平等相处,才会被教师真正接纳。“实在”就是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以情动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孟子也曾说过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情感投入是建立园长与教师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工作蒸蒸日上的基础。幼儿园保教人员以女性为主,她们肩挑事业、家庭双重担子,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些都使她们难有机会休闲娱乐,也谈不上生活质量。我们要令幼儿园成为教职工的第二个家,为教师们营造平等、关爱、信任、宽松的人际氛围,令每位教师心情舒畅,情绪安定,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
作为园长平时要主动与教师多沟通、交流,从情感上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彼此的默契配合奠定基础。了解每位教师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由于各人的家庭、性格、脾气等各不相同,因此感情交流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如有的教师自尊心很强,要多鼓励、正面引导,有缺点私下提醒,有业绩公开表扬;有的教师不拘小节,如果不影响工作,园长可以忽略不计。其次,园长要经常过问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语言上不要太吝啬特别是当教师完成一项任务时,园长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表扬,因为它包含着园长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辛勤劳动的认可,也包含着对教师的器重。再次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经常和教师交流思想,谈心里话,会使教师感觉到园长对她们是信任的,教师会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心诚则灵”,只要园长真诚对待教师,教师一定会以努力工作予以回报。
三、尽其所长,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幼儿园事业后劲的增强、办园层次的提高、文化内涵的建设、优质品牌的铸就有赖于一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不是指幼儿园的名师有多少,而是指一支队伍的整体水平怎样,我们必须以打造团队精神为切入口,加强幼儿教师共同体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发挥“齿轮效应”,以形成管理合力。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要善于发挥教师的长处,要对症下药,积极引导教师弥补不足。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作为园长,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教职工的潜能,让其人事相宜。如环境创设中让有美术特长的老师大显身手,“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中让文艺骨干一展所长,家长工作中让善于人际交往的老师多交流沟通……其次,要尊重每位教职工的个体差异,做到人尽其才。一个幼儿园要有能力特别强的业务尖子去撑台面,也需要一部分工作踏实、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打基石,园长要充分肯定每个人的价值,让她们感受到团队的合力,不能厚此薄彼。
四、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要从“培养措施、优化环境、关心激励、热情辅导”四方面着手,以园本培训为支点,全方位开展系列化培训工作,建立学习型团队,促进她们的专业成长。园长要做思想上的“领头羊”,借助政治学习、日常谈心等,以此引领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
“把简单的事做精致,把琐碎的事做精细,把平凡的事做精彩”乃我园的精心文化主题。如若把幼教生涯看做是一幅水墨画,“简单的事”就是这画卷中的点,“琐碎的事”则是画卷中的'线,点与线的日积月累只是为了完成桩桩平凡的小事,看似简单单调,细细品味,却是气韵生动。
总之,幼儿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日趋多元的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都在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园之魂的园长应该不断研究管理的艺术,从而引领幼儿园向着更大、更高的目标发展。
摘要: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所以常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主要是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保障各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管理就是指挥和协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每个单位及每个单位的具体科室,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工作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和人们的共同活动中。幼儿园作为教育系统的基层单位,其管理工作是通过幼儿园中的最小单位--班级来实现的,所以说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核心。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也就是“火车”的车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中,我对班级常规建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也在班级常规的建立上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班级常规含义必要性要素措施一贯性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在面对繁琐而紧张的教育学活动时,要怎样做才能二者兼顾呢?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二)班级基本的常规有哪些
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
生活常规包括盥洗、就餐、睡眠等方面,只有这样,班集体的生活才能融洽和谐。
学习常规是保证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要求,包括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等。
活动常规涉及室内、室外活动的场地、活动的玩具材料等。
(三)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幼儿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抓好班级常规的具体要素
(一)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
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二)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
(三)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的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四、班级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我们首先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了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学习活动的规则、户外活动的规则、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通过讨论后,很多幼儿都能自觉地遵守,而对于调皮的幼儿,也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由于是讨论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幼儿不遵守,那么就有其他的幼儿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用音乐让幼儿规范幼儿的活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吵闹,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我们在区域活动结束时,用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等音乐换到欢快时,幼儿的材料就要整理结束,跟着老师做不同的动作。在进餐时我们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钢琴区,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餐。活动结束后,播放一些柔和的摇篮区,让幼儿得座位上休息等。相信这样的方式是现在已经普及的方式了。音乐在幼儿常规建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注意,所使用的音乐不要经常更换,让幼儿习惯成自然。
(二)利用餐前小故事促进幼儿进餐常规
如何让幼儿能安静、快速、干净地用餐也是教师常会碰到的问题,我们班的孩子在以前进餐前这几个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好。现在通过餐前小故事的方法幼儿的进步很大,每次餐前我们都会根据幼儿昨天的进餐情况或者是当日的食谱,自编一个相关的小故事,当然在故事中还少不了进餐的必要要求。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安静地愉快地进餐,而且还让幼儿自觉地改正了一些进餐的不良习惯,大大提高了我班的进餐质量。
(三)将评比小红花落实、具体化,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小红花。以前在评比小红花时,我总是笼统地要求要各方面表现好,上课发言积极,坐得神气,睡觉乖,吃饭香等等,由于各方面要求太高,但每星期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几个,因为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某个小朋友拿到了小红花,小朋友总能找出他某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对于小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可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能太多。现在,我们一改以前的做法,从以前的要求面面俱到到现在的每星期只定一条规则,每星期公布一条要求,告诉幼儿这星期小红花要找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只要你在这个星期符合以上的一条就可以得到小红花,然后我将具体要求贴在家长园地上,让家长也一起来督促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了,班级常规也越来越好了,当有个别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时,旁边的小朋友就会提醒他,所以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有一句话,从我接触幼儿教育以来,是一直记着的:“学校家庭,5加2”。
它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效果将会大大减弱,甚至适得其反,可见家园合作有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幼儿能在幼儿园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平时除了在家园联系栏中张贴一些资料外,还发放一些先进的家教资料,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加重得到强化。为了强化幼儿的意识,我们还在班级中设置了“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只要是小朋友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让爸爸妈妈写下来,并拿到幼儿园,老师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进行朗读,并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中贴上一朵大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例如在盥洗常规中,我要求幼儿按顺序认真地把手洗干净,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声吵闹,不玩水,随手关水龙头。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幼儿都能遵守,可他们只是躲避老师的一双眼睛,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模样,有幼儿洗手时故意捏住水龙头,水喷出来洒在小朋友身上他们还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六)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教师看到一幼儿在结构区将花片乱扔在地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xx,不要乱扔花片,把花片捡起来!”如果教师采取另一种方式,比较温和但是坚决的方式,对他说:“xx,这个篮子是花片的家,我们把地上的花片送回家。”如果幼儿同意的话,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七)用环境隐含常规要求。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喝水处、洗手处等贴上小脚印;洗手处还可以贴上洗手的顺序图;班级内用图案标明各个活动区域。对于小年龄的幼儿,用标记告诉他们做早操的位置等。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
(八)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
1.同伴间的榜样。
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此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幼儿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幼儿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运用讲故事、情景表演、游戏等形式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①故事讲述。如通过讲述《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②情景表演。以表演形式把故事陈述出来,榜样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展示。如通过让幼儿观看木偶戏《森林动物园》,来使幼儿受到文明礼貌以及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
(九)用儿歌、歌曲进行渗透教育。
儿歌短小精悍,而且琅琅上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的要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时我都要念儿歌:“乖宝宝,来洗手,先把袖子卷卷好,再把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一二三,甩三下,最后擦干手指头。”这样,使幼儿通过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洗手的要领,并且还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歌表演《我是好宝宝》的儿歌:“我是好宝宝,上课小手放得好,小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说话先举手,做个好宝宝。”孩子们在儿歌的氛围中慢慢掌握了上课的要求,都争先恐后地要做老师的好宝宝。“音乐指令法”以音乐为信号,提醒孩子怎样的音乐该做什么,让教室的氛围变得更亲切,这是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搬椅子的音乐、走到中间的音乐等)
(十)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如玩好了玩具要放回原处的规则,一位幼儿没把玩具收好,教师就让他走了,这时教师要和其他幼儿说清楚是因为这位幼儿身体不好,家长急着带他去看病。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幼儿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
(十一)大幼儿学习商讨班级常规,自主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步入中大班后,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明确的行为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提倡自主的管理模式。
案例1:如在玩拼插区时,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筐筐的玩具被倒出来,收拾时又乱放。对此,有的老师总是喜欢一遍遍地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孩子们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老师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利用一次餐后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插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几个人围在一起开始了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幼儿向全班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活动区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常规都由幼儿参与制定,如喝水时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怎么做、入厕后为什么洗手等,真正地让幼儿在一个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中快乐发展。
案例2:教师要求幼儿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活动,结果有两组幼儿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一组有五个人,而另一组只有三个人。五人那组的幼儿谁也不愿到另一组去,于是,三人组中的一个幼儿告诉教师说:“老师,我们这组只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都不愿意过来。”这位教师了解了情况后,只对这两组幼儿亲切地说了一句话:“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解决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解决。”最后,这两组幼儿在经过商量之后,决定还是一组五人和一组三人进行小组活动。在没有教师的干预和帮助下,问题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五、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
(一)密切合作
班级常规工作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两教师配合密切和谐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补位是常规建立成功的关键。对班级幼儿的教育上老师们要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幼儿的常规制定,应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常规,并且要求大家共同去执行,千万不能一个紧一个松,以免使孩子形成两面性,从而不能将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二)严格要求
严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教师严格要求,二是指对幼儿严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风是促进班级良好常规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班级,班主任应组织配班教师共同学习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每个人严格遵守。在班级常规中,班主任要把职责、任务等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老师头上,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对幼儿严格管理是需要班组老师共同进行的。要做到规则对每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或偏颇。
(三)保持一贯性
只有做到规则的一贯性,幼儿才便于照章行事,规则才便于成为行为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级老师在常规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一旦制定出规则,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引导幼儿。像我们蒙氏班,根据各班活动室面积大小、五大区域的划分,在各区工作卡袋上便规定进入各区工作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的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每个区都贴上红、黄、蓝三种卡,每个卡袋里插一个卡,当幼儿看到工作卡袋里没有卡袋可插时,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一个工作区。除此之外,在幼儿取工作地毯、幼儿插卡、幼儿打餐的地方都贴有可爱的脚印,这样既可以提醒幼儿该在什么地方进行这些活动,又能暗示幼儿要排队进行这些工作。在一日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一致的。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活”“异”“新”,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经验,教师与教师密切地配合,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常规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只有将常规视为儿童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儿童内在的并在儿童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儿童的常规意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64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