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论文
1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现状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先对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了简单的质量评价,在这之后,类似的评价就逐渐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参考依据。随着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开始在高校教师水平评价中逐渐得到应用,其通过设立各项指标内容、分值,由督导听课打分、学生期末打分、科研成果计分等方式,将分数之和构成某教师一学期的的教学水平评价成绩总分。但是,从目前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1评价对象存在一定的争议
高校教师在工作上有两个重心即教学和科研,李春玲、黄淑伟、吕松涛等人研究选择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学方面;刘世清、敖屹兰等选择学生、督导、同行作为评价对象,认为三者可以将讲课的效果、教学的认可度、科研成果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科学和全面。可以看出,评价对象的选择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及侧重点。所以,在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时,首先应确定评价的重点及目的,由此准确的选择评价对象。
1.2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在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在评价方法方面大部分都偏向于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中的一种,例如黄淑伟、魏志浩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杨慧、敖屹兰等等采用模糊评价法;吕松涛等基于粗糙集理论进行评价;刘世清、温少华等基于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评价。将某几种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进行评价的较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李春玲、李业昆基于绩效评价的四种方法进行适应度分析,从而结合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应采取行为评价法为主,特征评价法、知识与技能评价法、结果评价法为辅的综合评价方法。
1.3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较大差异
黄淑伟从理论功底、能力水平、创造性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吕松涛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王义杰从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改革、授课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指标的选取关乎评价的准确性,如何选取更加全面、客观的指标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更好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1.4评价标准统一化,没有注重不同学科的差异
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将所有的教师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评价。每个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学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将全校教师放在同一个教学标准下进行衡量,评价会相对简单,但不能突出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色。
1.5评价体系中注重定量分析而忽略定性分析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时,多是采用定量分析,过分的将评价指标完全的量化,忽略了评价指标中不能被量化的部分,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李春玲、李业昆基于特征评价法从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个性特征(外表、声音、形体动作、衣着打扮、有无热情、内向还是外向)两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将特征指标量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十分的科学,且以上的评价只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水平,并不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6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利用
在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方面,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没有做到评价的反馈性和长期性。在对评价体系进行建立之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检验,而是直接应用于教学水平的评价上,因此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纠正。教学水平的评价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一直持续下去,并根据其在时间趋势上的变化,为教师教学水平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构建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学有效的保障,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保证教师教学水平客观展示的基础,对促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大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2.1.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制定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之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为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客观、科学的基础。
2.1.2系统性原则
教学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多方面来综合体现的,对教学教学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参与、全方位评定的过程,这就要求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涵盖各级评价指标,做到内容明晰、直观合理,充分体现多角度、多层次评价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各级指标又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以便评价者对评价的某一因素独立判断。这样,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依据,评价行为也更加客观、准确,评价结果也会更加有说服力。
2.1.3开放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有着极强的个性,对它进行评价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模式来规定。所以,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需要是开放性的,是可以选择的,该评价标准的设定不仅要让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理所依,而且评价者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具体对待。通过运用最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真正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才是其最终目的。
2.1.4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学特点
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工作目标。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构成、权重比例的设定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依据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作,逐步培养教师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深刻认识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影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评价思想的发展趋势,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工作。
2.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组成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人文社科类高校特点,我们建立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这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学生评价、专家同行评价、师德评价和学术水平评价。4个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3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建议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成果不容易被外界直接感知,所以就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调节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育质量。
(1)对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应注重动态的考量,不断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和改进。评价结果不是最终目的,高校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对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及时的作出修正。对每次的评价结果,高校教师要根据师生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改进,加强教学水平。基于此,学校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应进行周期性的考量,并根据多次的教学水平评价结果,找到学生在学习上的真实需求、教师在教学水平提高方面遇到的瓶颈,并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多次评价中,表现良好或者有明显进步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此激励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
(2)人文社科类高校及教师应正确认识评价的作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工作的参考,但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结果。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通过从多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不免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方便性,对于某些方面的考量,不可能完全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可以说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对于高校考核教师来说,此结果可作为一个参考,不可过分的依赖该结果。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有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也可能在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时,权重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及教师应正确看待评价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真存在相关问题,要及时改正,若不存在该问题,则无需过分关注。不要因为该评价结果,过分的褒奖或者贬低某些教师,在有些情况下,评价结果不一定反映出绝对真实的情况,也可能是调查数据本身的问题。
(3)人文社科类高校应通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采取适当的奖惩机制,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从师生两大方面进行考虑,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工作期待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真实诉求。高校可根据评价结果和日常表现对被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的划分,对于评价结果较好的教师应对其进行奖励,不仅是对教师自身的激励,同时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鼓励其他教师向其学习,营造出教师中互相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对于评价结果不理想的教师,可采取领导谈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多次评价中教学表现不积极并有退无进的教师,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评价结果,而不仅是对教学水平的单纯对比,而是将其作为激励教师不断奋进的动力。
(4)在对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且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对教师的奖励或者处罚,而是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不断满足学生的真实诉求。因此,对于学生评价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水平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配合、帮助教师,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学校应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对教师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在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中,应以更加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力,不断提供适合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的方法及措施,使得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5)学校应根据教学水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作出调整,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目前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学生评价老师这种方法本身具有错误,而是在评价过程和结果应用中存在着问题,从而使得教师评价过程出现问题。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①评价主体过于单一;②评价客体过于庞大;③评价过程的控制有许多漏洞,是学生的顾虑和教师的妥协。若不考虑以上问题,则可能导致教学水平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使评价结果真实而严谨,学校也需要做好评价过程中的系列工作如抽样、监督等,消除老师和学生的顾虑、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更科学的反映教师教学水平。
(6)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并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评价结果,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教师要熟悉教学规律,掌握优秀的教学规范和技能,不断探索更良好的教学方式;要强化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与更新,既要注重提高“教”的技能,也要加强指导学生“学”的技能;要努力搭建教与学的桥梁,通过师生互通互动,真实掌握教学情况,不断促进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改进和提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62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