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小蝌蚪》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小蝌蚪》课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这一课选自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绘画表现能力的课目。教材以清晨小蝌蚪们排队出发开始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来展开故事,引导学生在这以特定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创造性地参与绘画和学习。
《小蝌蚪》这一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能认识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造表现;能做到将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美感的画面。能根据特定的情境推理思考,在绘画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中,采用展现图片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想、说、将学生带入小蝌蚪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拓展学生自由想象和绘画的空间。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语言描绘自己特别的想法,然后鼓励个别学生在全班大胆阐述,教师适时出示范画,引导学生思考:画中有许多小蝌蚪,一群小蝌蚪在做什么,另一群小蝌蚪在做什么,还有几只在做什么。通过“群”和“只”的概念向学生渗透相似形的排列和组合。
在《小蝌蚪》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面”与“度”,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嘴,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展示评价延伸:学生之间先互相交流欣赏,给同桌讲讲画中的故事,然后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语言描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予以引导,并对展示的作品从故事情节、绘画表现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适当的小结。最后对全班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认识小蝌蚪最后变成青*,鼓励学生做ai护环境、保护益虫的好孩子。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脑。采用通过故事情景进行创作表现。学生通过看看、画画、想想等方法,进行造型表现,并从创作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这节课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短暂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的画面都很理想。在本课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看、画、讲故事相结合,以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幻灯片和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玩、看、练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发挥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就会充满情趣。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在这时利用美丽的春景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带幼儿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儿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我将它们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很好奇地围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小蝌蚪黑乎乎圆圆的真可爱”……后来有位幼儿告诉大家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们很奇怪小蝌蚪没有大眼睛、绿衣裳也没有四条腿怎么会是青蛙呢?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了青蛙确实是小蝌蚪的妈妈以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小蝌蚪这么感兴趣,我就思考让幼儿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喜爱的小蝌蚪。小班幼儿由于才开始接触美术,他们更多是利用画笔来表现他们的感受。为了让幼儿了解除了用笔可以表现自已的生活体验以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工具来表现,如幼儿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的身体器官——手指来作为绘画工具,设计了这节手指画——《小蝌蚪》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这一活动主题源于幼儿对社会生活中某一事物——小蝌蚪的关注,它不同于通常以知识结构或学科结构考虑教学内容的做法。活动的展开是以幼儿参与,老师的适当指导为特征的,符合新纲要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体现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本活动以其有趣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首先活动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优美动人的情境符合幼儿爱想象的心理特点,接着,我在组织幼儿观察讨论范例的过程采用不同的情节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和姿态的变化, 并把帮青蛙妈妈找蝌蚪宝宝的愿望自觉地、持久地倾注于创作之中,最后当幼儿把自已画的小蝌蚪全部送给青蛙妈妈并和青蛙妈妈一起做游戏,使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顺利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这一活动中,幼儿的技能不是在老师的反复教授中掌握的,而是在一个小小的游戏后,老师用了简单的方法就将幼儿应该掌握的难点学会了,因此,我觉得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针对年龄小的孩子,我们的要尽量多设计出与主题相应的游戏,为一些技能的掌握开辟捷径。就拿这个活动中的模仿小蝌蚪游泳的姿势来说,这个游戏就是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蝌蚪尾巴的位置与蝌蚪的游向是很有关系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游戏的铺垫,幼儿在掌握活动中的难点就显得很简单了,不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教授,他们很快就会领会意思的。
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紫玉兰开花了,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借此配合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我选择了《快乐的小蝌蚪》这节美术活动课,让幼儿在认识蝌蚪的同时用绘画的手法表现他们眼中可爱的蝌蚪形象。
在活动设计方面,我将教授的过程做了调整,以青蛙妈妈找蝌蚪宝宝的情境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中教,在游戏中学,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而我所担当的则是一个“带路人”,鼓励幼儿观察、思考、操作。
从幼儿所完成的作品来看,显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在按压完蝌蚪身体后,急于画尾巴。而在这之间有一个擦手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难免有些麻烦,可选择便于节省材料或是时间的方法,多按压几次,再进行尾巴的绘画。而这一点的讲述上,可作为一个学习的知识点,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是由身体开始,逐步再长出尾巴。以科学的事实帮助幼儿掌握这简单的绘画顺序,也使得此环节的过度自然、流畅。还有的幼儿在用棉签画尾巴时,没能与身体相连接。即使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可以从中看出设计活动环节上,我还不够细致,小的漏洞仍会出现。在考虑问题上,我似乎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做个转换,想像自己就是幼儿,以他们可能发生的状况及所预期达到的能力相结合,较为全面地去设计活动,这一方面我还是较为欠缺了些。
也许只是一个小的环节、一个小的细节或是你不留心的一句话语,都将影响幼儿。他们的表现与你的陈述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脱下自己的角色,想像幼儿最为简单纯真的一面,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拾起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所需要的。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xx,过了几天,长出两条xx,再过几天,xx变短了,渐渐地,xx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xx。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请同桌或一大组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以及乌龟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多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总之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篇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
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周是我们新教师的成长课,我选择的是小班的美术课,一节手指点画课。选择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圆圆的、黑溜溜的身体,短短细细的尾巴。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往往会认真地看上好长时间。本课让幼儿用手指随意地点画小蝌蚪的身体,用油画棒添加尾巴,这样的作画,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仔细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设定了两个活动目标,分别为1、学习用手指蘸色随意地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2、培养幼儿手指作画的兴趣。活动重点为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蘸色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活动难点设定成了圆点与短线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整个活动下来,却不如我自己设想得那样满意。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时候讲得时间太长,然后又请了两个小朋友上来表扬,可能相对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时间有点长。幼儿的注意力都有点不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了,导致后面连要求都忘记了。
不过,最后的游戏部分还是挺成功的,孩子们都能拿着自己画的小蝌蚪听着音乐跟随教师学小蝌蚪游来游去。虽然,此次的教学活动,效果不是令我很满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也是一大收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59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