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成为需求
让品德与生活成为需求 沈玉兰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和为了这种需求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如果说,语文是人们因为交流的需求产生的,数学是在物品交换的需求产生的,那么,我想,品德与生活也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需求,因为有需求才会变得必要,因为有需求才会热爱,因为有需求才更容易内化行为。需求是行为的动力源泉。
那堂课上《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文中一开始就是辨析行为对错,共有四小题:1、小男孩:喂,我找小亮!2、贝尔熊:嘿,你已经聊了好长时间啦!3、老爷爷:你爸爸是谁?小男孩:我就找我爸爸。4:小男孩:你好,我是盼盼。请问园园在家吗?小女孩:你好,我就是园园。找我有什么事吗?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与电话结缘了,对打电话的一般礼仪应该知道,所以这一题几乎不是什么问题,明眼的一看就知道前三个有问题,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正确的。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除了一些没看明白图意的孩子以外,大部分都认为这些做法没什么问题。看来,孩子们需要知道打电话的一般礼节!
在给孩子们做完简单的讲解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请在一周内给同学或者老师打一个电话,要注意礼节。一些孩子真的给我打了电话,我在电话里赞美他是有礼貌的好孩子,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收获了注意礼节后的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1943年著的《调动人的积极的理论》和1954年著的《动机与个性》里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七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激励机制的理论,它揭示了人类行为被激励的原因和规律,它认为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形成动力,当人们有了某种需求,人们就会为满足(实现)需求而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行为。需求越必要越强烈,行为就越执着,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甚至会达到忘我(痴迷)的境界。
小学低年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可塑性很强。而在品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因其阅历浅,对行为的判断能力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社交需要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而孩子们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怎样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这些体现的就是孩子们交往的能力。
在品德与生活第四册中,有一课《游戏快乐多》,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游戏,然而在游戏过程中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轻松,玩得愉快。孩子们也会在游戏过程中,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我先让孩子们预习课本,了解“背挤球”的规则,然后就让孩子们进行游戏。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在选择同伴的时候大多选择自己比较好的朋友,大概他们认为这样的配合会更加默契,有的选择比自己身强力壮的,大概认为力气大些球挤得回更稳些。比赛开始后,有些孩子就在求胜心切和规则之间徘徊了,不是用手扶了球,就是跑到规定路线外面去了。别的`孩子也不忘时刻提醒,不准他们犯规,直到对方改正为止。操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正是大家积极遵守规则,才使得活动顺利开展了下去。
孩子们在游戏中享受到了遵守规则后游戏的快乐,更享受到了和同伴合作的快乐。
满足孩子认知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是新鲜的,都是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而且他们学习起来特别快,学会了就不会轻易忘记。然而,因其年龄特点,这时候的他们所得有限,正是像小苗拼命吸收甘露的阶段,要靠书本不断充实自己。
在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有一课《我最爱读的书》,要求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孩子们为了向大家推荐自认为最好的书,就必须博览群书,有所选择。在“好书推荐会”上,孩子们有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有推荐《昆虫记》的,有推荐《一年级的小蜜瓜》的,……可以说,科学、历史、童话……都涉及了,看来孩子们读的书可真不少啊。推荐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书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让我们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在出示了高尔基和歌德关于读书的名言后,孩子们更加坚定了坚持读书的信心。于是课间三五成群一起读书的孩子们成了我们班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孩子们通过书本,不断满足着自己的求知欲,享受到了读书了读书的快乐!
满足孩子展示自己,实现自我的需要
让学生有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达到让学生身心愉悦而满足的目的,而最能满足尊重需要的就是个人的成就感,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
在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是“春姐姐的脚步”,孩子们在寻春、议春、咏春的过程中,对春天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喷然而出。我想,要给孩子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表达爱春之情,更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走廊的宣传橱窗,规定每两周要更换内容,由各班轮流负责。我想起品德与生活上有关春天的内容,要求孩子们能做一份有关春天的手抄报,何不二合为一?虽然孩子们从未接触过手抄报,但凡事都要经历第一次,何况是在全校内展示自己,孩子们不缺热情,在老师的指导下肯定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于是大家在我的指导下,组队、分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做,下课了也做,有的不满意了就重做,丝毫不嫌麻烦。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精美的手抄报诞生了,我让他们在显眼的位置大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贴上学校的宣传橱窗。孩子们兴奋不已,每天都要过去看看,指指点点,更对别的班的孩子介绍着自己的作品。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学会了制作手抄报,更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
满足孩子爱的需要
二年级的孩子正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呵护的阶段,他们的生活从来不缺被爱,但可能会缺少爱,就是关爱他人,所以有的孩子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不妨让孩子从关爱身边小动物做起吧!
第四册品德与生活有一课《我与小动物》,我先让孩子们看了一段动物园的视频,孩子们在“呀”“呀”的惊奇声中感受了动物的可爱。然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将各种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鱼等合成的视频,当看到小狗在阶梯上滚来滚去,小鱼在鱼缸里转圈圈,小猫在篮子里嬉戏玩耍时,孩子们一个个发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声。我看到爱心也在笑声中慢慢生根、发芽、长叶……接下来的环节变得顺理成章,写动物明星卡片,交流动物小百科,孩子们在交流的同时,忽然发现,平时习以为常的小动物居然会有那么多本领,身上藏着那么多秘密,不由得好奇心起,兴趣盎然。当孩子们看到一些动物目前面临生存危险时,不由发出“救救他们!”的呼喊!大家一致认为,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动物,不让他们再受伤害。我们还讨论了如何饲养小金鱼的问题,当图书角出现了一条小金鱼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给它换水、喂食,甚至陪它聊天。
看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我不禁感慨,谁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爱心?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啊!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育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权威,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孩子也是有需求的,现代的社会要求我们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有一种服务的意识,能根据孩子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我想这样的品德与生活课,才会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教育,更易于内化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绽放生命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