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浅谈
随着“文化究竟能不能产业化”探讨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化已经开始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化的微观动力,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推动文化产业化的供给面和需求面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精英文化才是文化的范畴,文化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应该涉及广泛的经济利益。然而,就在人们还在为此争辩之际,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那么,文化产业化的进程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推动的?这些因素又为什么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使“文化行业”显化并独立出来成为产业的直接因素。在微观层面上,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化,在通过创新等方式提高收益的同时,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追求规模效益,这促使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来扩张规模。这是文化得以产业化的微观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化使得原来的文化商品生产和交易变得更加稳定,这种稳定和有序的企业合约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心从事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生产,从而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经营,同时,产业分工的细化逼迫企业建构产业链,优化产业组合。
在企业微观力量的基础之上,文化之所以最终形成产业并独立出来还有如下两大原因:
一、需求拉动
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同样,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强烈需求构成了文化产业化的需求面。
(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增加,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张,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有数据资料显示,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居民吃穿类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住用类比重显著上升,住房、汽车、交通、通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以下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当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另据对17个主要国家、地区数据的分析,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恩格尔系数平均从4l%下降到32%,其中,衣着类消费小幅下降,平均下降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展享受型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文化需求将强烈凸现,文化消费将达到GDP的30~40%。当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消费需求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许多国家的文化消费已经颇具规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强烈的消费需求也形成了文化消费国际化趋势,成为发展中国家文化消费需求的一部分。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消费者群体迅速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也得以扩张;同时,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还产生了成倍增长的信息需求效应,这是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使人们更需要了解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完成与他人的交流。以报业的发展为例,从美国来看,《宾夕法尼亚晚邮报》早在1783年创刊,是美国第一份日报,但是,报纸并未从此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直到十九世纪末大众化的“便士报”出现,美国的报业才得以繁荣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报纸的廉价出售,还因为这段时间恰恰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者群体迅速扩大。到1910年,美国的日报已经多达2433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完成,美国的报纸规模持续扩大,1960年,美国的日报有将近1800家,周报8100家。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每年1.5~2.2个百分点的增幅,到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0.53%。与之相伴随,我国的报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78年,我国共有186种报纸,而现在是1930种;报纸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除了原来的党报和行业报纸外,还涌现了许多都市报、生活服务报、教育报和财经报等专业型报纸。
二、供给推动
(一)制度供给。政府非管制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文化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制度供给。随着“物质”产业的成熟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行业逐渐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瞩目和争夺的焦点。以树立和加强在电讯传播和文化领域上的国际领导地位为战略目标的美国,开始实施传媒行业解禁法案,将管制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励传媒业和相关领域的自由竞争。欧洲各国也逐步放松了对传媒业的管制,消除盟国之间的产业壁垒。实行非管制化政策以来,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文化产业也得以广泛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文化产业化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可喜的是,自1992年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适时的文化体制改革开始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例如,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并在股权比例和相关领域方面进一步放宽,《决定》还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一些领域的国有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些政策无疑推动了非公有文化企业以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是文化产业化的另一个制度供给。明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交易的确定和进行、产品和产业的创新以及市场效率的提高等,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种特定的垄断权,促进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时间,保护所有者获得成本补偿并获得巨额的利润,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扩张和发展。
(二)技术供给。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与以往的技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电子传媒、光纤通信、计算机通讯、激光、数码等信息技术是一种数字化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传输方式与传输渠道,解决了传输_距离与传输质量的矛盾,增强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距离以及传播的可能性,使文化产品的市场突破单一市场的限制,获得更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范围。其次,这些信息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技术和数据库等方式,整合、配置和管理文化资源,大大降低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成本,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持。再次,数字化技术使各类传输技术与文化产品得以全面融合,升级传统传媒业,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同时,数字化技术还促进了社会分工,并将文化产业的国内分工协作扩展到国际分工协作,使各国的文化产业优势环节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去,形成巨大的聚合效应。最后,计算机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格式化和模块化,为大规模的标准化制作提供了技术可能,从而使文化行业形成了强大的规模生产能力。
(三)资本供给。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一刻也离不开资本的积累,只有获得资本的强大支撑,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才可能顺利地实现。文化产业化的资本供给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工业化的资本供给。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效率,这使得更多的自然资源、机器设备可以用来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精神产品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随之扩张。同时,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增加了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产业利润,这些利润不断地形成资本,使企业有较强的能力对文化领域进行投资。
第二,国外的资本供给。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资本雄厚,通常属于资本输出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不例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外强势资本的注入首先以资本增量的形式融入到国有或民营资本存量中,在带来巨额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推动国内资本的扩张。其次,国外资本的注入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逼迫国内的文化企业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积极主动地进行企业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更好地积累了资金。最后,在国外文化企业本地化的同时,还将实现人才本地化,这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积累了高层次的人力资本,也弥补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金和教育制度的不足。
第三,人力资本供给。无论是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积极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教育系统也加快了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人从事文化产业的服务和高科技的制作传播,构成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本供给。
第四,政府的资本供给。首先,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出资和投资的市场主体,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直接提供资本。其次,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等形式,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产业化充实了资本。最后,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调动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本供给作用。
(四)内容供给。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空间上的集聚、都市圈的形成等都带来了人口的集中、交易规模和交易频次的扩张和增加,而这些集中或扩张所带来的是信息流的集中乃至大规模的膨胀,这一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内容环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甚至直接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产业的运作提供了便利的社会资本网络,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内容资源。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不断降低成本、扩张势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行为,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市化加深带来的需求面的拉动以及制度、技术、资本、内容的变革和配置带来的供给面的推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55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