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教育论文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教育论文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是中学历史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开放史料及史评,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这三方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要搞好开放课教学,应遵循三条原则,同时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开放课的测评方式不同于传统课的测评方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

  1999年6月以来,我们在宜昌市开展了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学历史进行“开放课”教学。

  结构动态开放而非封闭不变的课,就是“开放课”。这里的结构,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构成。开放课的教学内容,除了人教版教材外,还有教师搜集的其他方面的资料和学生的专题调研资料等。开放课的教学形式,一是指教学空间,除了课堂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互联网等;一是指教学过程,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外,还有学生讲教师听等方式。所谓结构动态开放,就是这些构成始终处于交互变化、“吐故纳新”的状态。

  

  结构动态开放的中学历史课,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1.教学内容的多元性。除了教材外,还有史料、观点。这些史料、观点,既可以是教材史料、观点的补充、扩展,也可以是有别于教材角度的另外一种阐释,还可以是教材观点的修正甚至否定。2.师生角色的可变性。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把书读懂、读透时,如何搜集、研究历史资料时,教师是教师;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未见过时,学生提出有别于教材、有别于教师的观点时,教师就变成了学生;学生独立自学、研究时,共同搜索、相互讨论时,学生就是自己的教师。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有书面考试,也有包括学习心理在内的综合评估;书面考试,最主要的也是用“开放题”而非“封闭题”考试。这三个特征的本质,就是课堂结构的优化。

  中学历史开放课是不断优化自身结构的课,能使学生自然地处于优化自身结构的环境之中,从人是环境的产物角度说,中学历史开放保不仅仅只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且具有等同于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本身的意义。

  

  中学历史开放课的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塑“历史”。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课题组全称:湖北省宜昌市“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执笔;李明海。

  有位教师用模拟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装扮成秦始皇和秦朝大臣,进行模拟讨论。在这个讨论中,教师不提供任何教材以外的资料及结论,完全由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在这堂模拟情景的教学中,做“大臣”的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所述措施献给“皇帝”,还能献出自己独有的“措施”。

  (二)开放史料及史评

  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前或课间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及史评,让学生自学、讨论。哥伦布西航是高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重点内容。有位教师在高一新生第一次上历史课时,就将有关哥伦布的生平简介、第一次西航日记的部分内容、李隆庆所著《哥伦布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的部分章节,印发给了同学。要求同学们用课余时间,在两个星期内阅读、分析这些资料。两个星期后(这位教师并未按教材编拟顺序上课,而是将本节调到了本章第三节之后),这位教师按如下三个步骤上这节课。首先,用“课件”将新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及哥伦布等航海家们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进行了展示。其后,让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及影响,特别是对哥伦布西航的评价,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中,让各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说明,并板书于黑板之上。由于学生有了比教材更多的资料,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学生们的结论不仅涵盖了教材上的内容,而且还有一些超越教材内容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哥伦布西航,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其意义、价值不亚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的学生说,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洲际大移民”及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美国文化”这样的新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等。

  (三)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

  针对教材上的某段内容,给出相应的课题,让学生独立收集史料,进行研究。有位教师放暑假之前,向高二文科班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假期作业:“人类是如何进化来的?我们三峡地区为什么会诞生‘巫山人’这个中国已知的最早人类?”为了让同学们较为顺利地完成这道作业,这位教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到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上搜集、查询相关资料;二是到“巫山人”遗址去考察(我市与重庆‘巫山人’所在的巫山县相邻,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去巫山)。假期结束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带回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还相当专业。如有的将古人类的进化过程画成树状图,较为形象而准确;有的用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回答了人类进化问题;还有的运用“灾变”理论,不仅说明了人类的进化之源,还通过介绍三峡地貌的形成,说明了“巫山人”产生的原因,令全班同学折服。甚至有的在运用“灾变”理论解释“巫山人”产生原因的同时,还对“神农架野人”的传说,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推测,认为神农架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物,“灾变”之时生活于神农架中的“森林古猿”因未遭到“灾变”而未被迫从树上下到地上,因而未进化为人。但却又因为其活动范围渐渐处于后来诞生的人类“包围”之中而受到了人类的影响,加之它们与人类本来就是近亲,因此而渐渐进化成了“野人”。这个推测不一定有道理,但对高中生来说,得出这个结论确实难能可贵。

  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属于第一层的开放(或初级层次的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仅限于教材范围,所要认识和体验的“量”相对较少,所要认识和体验的“质”也较单一。但是,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学生能针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能说明如下两点:一、学生把教材内容转换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他们看法产生的基础;二,学生必须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不然,就无法形成其看法。在教学中,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都不开放,就是教学生死记硬背教材,这样的'历史课就不叫开放课。

  开放史料及史评,属于第二层次的开放(或中级层次的开放)。它所开放的史料及史评,一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为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中需要更多的比较、发散、归纳等高层次思维活动。

  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属于第三个层次的开放(或高级层次的开放)。它要求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中学习,在校内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课堂和学校以外学习;它要求学生既要是学生,还要当学者;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某种理论付诸实践,还要求学生能将某些实验材料总结上升为理论。

  通过上文所举之例可知,这三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高一层次的开放是低一层次开放的深入和提高,低一层次的开放是高一层次的开放的基础。

  开放课教学的具体方法较多,截至目前,在宜昌市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方法有十来种,例如,自学互论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究法、多方辩论法、参观日记法、调查报告法、历史小报法、教师互换法、自由论坛法、耐心等待法等。这些方法各有长短,教师们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学校条件等,有选择地交替使用(关于这些方法,另有专文介绍)。

  

  中学历史开放保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如下三条。

  (一)史学的党性原则

  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史学观点很容易进入我们的开放课,我们也欢迎“百家争鸣”,并且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但是,对那些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所谓“政治史学”,对那些不健康的所谓“民间史学”,我们要坚决抵制。在开放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党性。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史学的基本方向,三要坚持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党性原则,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才有了可取的价值基础。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

  只要是真正的开放课,教师就不能“一言堂”,学生也就不可“死记硬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就被突出出来。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育人之“本”。只要学生们正在积极参与讨论,即使要下课了,教学计划尚未完成,也应让他们继续讨论;即使学生所收集的材料中有需修改和完善的东西,也应该让学生展示这些材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历史开放课的教学过程。当然,最好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学计划落实,这是个教学艺术问题。

  在强调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或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三)开放的度原则

  度是具体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度,具体事物就无以名状。中学历史开放课,是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的“空间”内开放,应符合中学生的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开放课的“度”。度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年级不同,开放的层次不同。在初中,主要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在初三年级适当开放一些史料及史评。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中级层次的开放,高三年级适量开放学生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外国学校里的小学生做专题研究且取得骄人成果的报道。我们相信这些报道是真实的。但我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历史开放课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这个教育的一般原理不能违背。研究关于外国教育的这些报道,其实也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一是兴趣问题,一是认知结构问题。我们因年级不同而进行的开放,是相对的,有层次不同的差别。

  其二是,开放的史料及史评,要定向定量。所谓定向,一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党性原则,决不能提供那些有政治问题的史料、史评;二是要具有典型意义和正确教育的内容,不能提供那些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史料、史评。所谓定量,一是所提供的史料、史评不能过多、过滥;二是要给学生相当的时间,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充分地消化所提供的史料、史评。

  其三是,调查研究要“避近就远”。开放学生的调查与研究之所以一般不放在中外当代史中,是因为中外当代史尚离现在时段太近,一些问题还没真正经过历史的“论证”,而且有很多资料尚未公开,若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轻者不能自圆其说,重者会造成学生信仰的混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展。开放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并不指望学生解决历史上某些未解决的问题,发现历史上某些未发现的问题,这是历史学家、历史专业工作者的事情。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其真意是发展学生。“避近就远”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开放课的度原则,我们必须遵守。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形而上学地理解它。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充满了个性和学习的差异。在初一年级里,完全有可能出现对历史学科特别感兴趣和特别有能力的学生,就像在高三年级里,完全有可能出现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也没有学习历史学科能力的学生一样。因此,这当中还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一般用“自由论坛法”,对那些历史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让他们在历史墙报或校报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那些历史学习特别滞后的学生,我们一般用“耐心等待法”,提供关于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多元材料和多元性结论,让这些学生“自学互论”,不作进度要求,对其他教学内容也不作要求,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通过比较这些多元性的材料和多元性的结论,让他们看到历史学科中鲜活而复杂的世界,以渐渐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再引向深入。

  

  开放课的测评方式与传统课的测评方式相比较有很大不同。传统课的测评方式主要是考试,即封闭的书面考试。开放课的测评方式至少有三种:即学习心理评估、开放试题考试、学生自评互评。

  (一)学习心理评估

  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两项内容。学习兴趣高、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意志坚强、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态度就优;反之,学习态度欠佳。不懂就问、帮助别人、积极参与集体研讨、分工合作好,合作精神就强;反之,合作精神就弱。

  学习心理评估的主要办法,一是观察法,教师为每个学生建档,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综合评估,评出等级。我们将上述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分别按总分100分计,学习态度的四项内容(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意志、学习状态),合作精神的四项内容(不懂就问、帮助别人、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各占25%。每项以16分(25分的60%)——及格为起点,按一定的标准给学生打分(分为及格、良、优秀、优四个等级)。如关于学习兴趣,每个学生的起点都是16分。若一个学生一上历史课就没精神,对历史的学习范围仅限于教材之中,且满足于记住教材所述的内容等,那么,这个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很一般,只能得16分。若一个学生一上历史课就来神,除了学习教材外,还特别喜爱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并且具有持续性,那么,这个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较大,至少可得20分(优秀)。

  二是谈话法。教师找学生谈话,从中了解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及合作精神情况。如一个学生上历史课时没精神,不爱听讲,不爱看教材,课外却特别喜欢历史人物传记、文史资料类的书籍,这就需要教师找他谈话,才有可能了解真实原因,不能仅凭上课时的印象给这个学生打分。这个学生也许特别喜欢历史,就是因为他的历史教师只是应试式的“教条条”,才使他上历史课昏昏欲睡;或者这个学生对历史有特别的天赋,就是因为他不喜欢“应试教育”,才使他上历史课时没精神。这样的学生,其历史学习的态度,至少应该算“优等”。

  (二)开放试题考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承文明,而不是文明创新;学生只是知识储存器而不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发展着的人。因此,教师只需照本宣科地“教条条”,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地“背条条”,测评只需照本宣科地“考条条”。照本宣科地考条条,当然只能封闭而不可能开放。开放试题的基本特点就是“开放”,其试题的内涵是多元的,答案是不惟一的,评阅只能“采意”(宜昌市政治学科拟订了关于开卷考试的一整套方案,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开放题”的内容。在2000年的全市政治中考中实施了这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这套方案科学可行。受教育部之命,这套方案现已送教育部。“政史不分家”。我们将政治学科的这套方案借用过来,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稍加改造,便有了关于中学历史学科“开放题”的方案,实验的结果较为理想)。

  开放试题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材料解析题,一是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不适合编拟开放题(多项选择题除外)。在材料解析题中编拟开放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开放史评,即引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史学观点,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阐释;二是开放史料,即供引的史料不同质,指向不一,让学生根据试题要求而论;三是开放试题指向,即对所供引的史料、史评,试题本身不规定解析指向,只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作答(学生自定解析指向)。这三类试题中的第三类开放程度最高,第二类次之,第一类又次之。

  在问答题中编拟开放题的方式,因考试方式不同而不同。若是阅卷考试,其编拟方式如材料解析题的编拟方式一样(在闭卷考试中,我们认为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可以作为一种题型。上海近年的历史高考,这两种试题实际上是合一的),可分为三类。若是开卷考试,其编拟方式,因课堂内开卷和课堂外开卷而不同。课堂内开卷主要有两种:一是开放资料,即让学生根据试题所列举的史评去任意地查找资料,进行论证。论证得越充分,越简洁,所选材料越典型,其论证质量就越高。反之,质量就越低。二是开放史评,即让学生根据试题所供引的史料去查找相关史评。列举得越多(包括自己的评论),介绍得越简洁,所列结论的代表性越广,其质量就越高。反之,质量就越低。课堂外开卷,主要是开放学生的调查研究。给学生一个课题(与教材相关)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调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学生自评和互评

  此项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评估学习心理,教师将上文所列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四项具体内容和相应的四个等次,制成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估和小组互评,打出等级。二是评估学习能力,对包括识记能力、听讲能力、读书能力、解答开放试题能力等各种学习历史学科能力在内的评估。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表现,是学生本位的权力。这个环节不可少,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结果。

  我们将上述三种评估按一定权重综合,便得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或教师教授历史学科的综合成绩,即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或教师教授历史学科的综合质量。这三种评估的权重比是0.3:0.5:0.2。根据实践,这个比例还要进一步调整。

  

  中学历史开放课,确为中学历史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形式,应该在中学历史中进行开放课教学。开放课能真正开下去,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问题。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若不以学生的理解、认同、发展为基础,这些教育就只能是表面文章,不可能真正变成学生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历史过程的客观性,而不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异议”;过分追求“教学任务”,一定要在某时段内完成多少教材内容,而让最有认识价值、最有借鉴意义的部分一扫而过,致使这种最有认识价值、最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未能变成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未变成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

  第二,教师素质问题。开放课较封闭课难上得多,因为它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它不机械地依靠“师道尊严”的传统解决师生关系问题。开放课的教师素质必须达到以下四个要求:一是具有创新教育的观念;二是具有深厚的业务功底;三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四是具有好学进取的精神。客观地讲,由于传统教育中消极的东西影响太深,现实社会的功利主义太盛行,要达到这四个要求还有相当的难度。

  第三,教学评价问题。开放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但现在教学评价的集中表现──升学考试制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人才观没有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不改变,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环境,当然就不可能支持开放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55477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