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在历史科教纪录片中的作用论文
作为一种电视语言,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近几年来,随着《故宫》、《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等历史科教纪录片的大幅出现,历史事件的无法完全再现、历史背景、历史典故都需通过画外音进行解释阐述,解说词在历史科教纪录片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起来。
《复活的军团》作为一部探寻历史的纪录片,以考古和历史为基础,借鉴故事片的表达方法,通过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还原了中国历史上那波澜壮阔的时代,层层揭示了秦军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的历史真相。 在《死生之地》这一集中,全片更是运用实地考察、情景再现等记录手法以及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分别介绍了“兵器之利——秦军军陈的前锋”、“威力军阵——古典时代的杀手锏”、“泰山压顶——秦赵长平决战”三个方面,全面形象的向观众们介绍了那支曾经最为强悍的大秦军队究竟是如何作战的。而其充满历史性和文学性的解说词,更是给全片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一、补充画面,挖掘历史背景
在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中,单一的画面内容,往往难以表达画面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和历史背景,缺乏解说词,可能会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糊涂之感。“单纯的形象画面,难以揭示形象背后那深刻的时代背景,难以容纳那巨大的历史内涵。” 在《复活的军团之死生之地》这集的前言部分,通过解说词的总体概括,简略的介绍了公元前262年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出长平之战的历史事件,完善了电视形象报道。为之后介绍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决战时惨烈的场景,以及本次战役所引出的种种疑问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电视画面采用动画模拟区域地图的效果。解说词配以三维动画的地图,从而清晰地展示了当时“韩国不降,反而送地给赵国”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当时紧张的政治格局,秦赵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的情景。
接着画面转换到长平,开始讲述长平战场上,两军交战的历史场景。虽然是推测“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但是根据之前对兵马俑布局的分析,使得这种推测有了可信度。同时画面配以古代士兵冲锋陷阵的场面,使得观众更加确信赵军面对的的的确确是秦军那样的布局。这样解说词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兴趣和探索性。
二、连接内容,顺利过渡画面
“从本质意义上讲,镜头所展示的内容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它们是一些相对隔绝的事件的片段,这种片段式的原始的直观行为具有叙事的不完整性和意义表达的含混性。” 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完整的.进行表述,而只能是以一种片段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就使得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通过解说词作为一个纽带,顺畅的连接画面内容。
在详细讲述长平之战时,其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询问悬念式的解说词,例如:“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使得观众紧紧跟随影片的讲述,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同时,这样悬念式的解说词的设置,对于影片的结构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解说词的讲解使影片达到了顺利过度转场的效果,使得观众不但没有因为画面的剪辑而有跳跃、突兀的感觉,反而产生了合理的逻辑顺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询问,为之后讲述“秦军弩兵”的排兵布阵奠定了基础。
三、抒发感情,深化主题思想
在讲述长平之战进入到最残酷的阶段时,画面大部分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被调遣的赵军士兵被秦军死死的围住,将士坐在篝火旁边无奈而落寞的神情暗示了战局胜负已定。而解说词的讲述使观众才真正的了解到当时赵军绝望的困境。当讲到“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 时,画面中是一名将士突然间转头,显露出惊恐的眼神,这样的表情使观众不寒而栗,仿佛感受到死亡在一步步向赵军逼近。通过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使观众更加形象的深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境,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感受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本集最后的片段中,解说词既运用了概括式、照应式的手法使观众了解到“长平之战”对战国时代的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照应了本集前言一段中“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从而不仅使本集突出了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还前后呼应,使本集结构完整,从心理角度上让观众得到满足。
在《复活的军团之死生之地》这集的解说词深沉冷静而又不缺乏激情和文采。时空跨越,但是娓娓道来,内容深入浅出,使本片变得生动形象。在历史科教纪录片中,解说词恰到好处的运用更显出全片的厚重与大气。理性和感性的兼备使解说词在艺术层面上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55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