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创新教育视角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动关系研究的论文

创新教育视角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动关系研究的论文



创新教育视角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动关系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校教师 大学生

  [论文摘 要]近些年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研究热点,然而,对于在创新教育中教师与大学生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教师与大学生互动研究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含义、认真探讨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佩里等人的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有差异。右半脑的功能同产生创新性思维密切相关。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人的想象力和灵感,促使右脑开发,进而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人脑的潜能将在创新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掘。欧盟年度的《创新绿皮书》中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创新就是人们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他自己、为社会展现新世界,提示新的理想。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就过程而言,创新涉及对现有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作出新的组合,涉及对解决问题新方法的选择和检验,涉及对既成现实所可能存在的疑难的敏锐反应;就结果而言,创新就是发明、发现、创新艺术作品、形成新观念、创建新理论,等等。创新教育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创新教育研究范式

  本文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在系统论的研究范式下展开的。系统论认为,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保证其有效运行的机制。创新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开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人类活动的创新性呢?这不仅需要提高人的个体素质,帮助人们提高对创新的认识,获得进行创新性活动的技术,而且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创新性活动的环境,特别是创建有利于并保证人们具有持续创新性的有效机制。良好的机制是保持人们的创新性永不停息的生命线。创新教育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研究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构成创新教育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为创新教育选择一个保证其有效运行的机制,促进其有效发展。

  在系统论的研究范式中,系统的功能不但取决于系统的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系统诸要素的结构。创新教育过程是师生利用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创新性的过程,是教的创新性与学的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创新性教与创新性学作为构成创新教育的基本要素,首先必须实现“自我完善”,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另一方面,创新性教与创新性学必须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劳动创新性的和谐结合。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创新的意志,与此同时也挖掘、显示了教师自身的生命力量,实现了自我人格的完善。而学生的创新则不仅增强了学生主体的创新信心,而且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式完成了增长知识和才干的任务,通过师生的有效交流,在同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个体社会化。

  3 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与作用

  教师的创新性教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学生创新性学的前提。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对此,许多教育家早就注意到了。那种抱怨学生缺乏创新性的教师,不是无能,就是没有认识到或放弃了自身激发学生创新性的责任。缺乏教的创新性就无法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而创新性的教学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教育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标志。

  3.1 教师应具备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勇于改革的勇气。无法想象,一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学方怯僵化,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创新型教师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具有创新的激情和科学的批判精神能以自身的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他们不仅能视学主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更新他们的科学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教育宗旨,使他们拥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素质,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刨造自我,正是创新型教师的劳动,才能造就大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2 创造型教师的教育活动充满了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需要双方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教育反对抑制个性、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创新型的教师不是刻板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人才的刨造者。教育活动中,创新型教师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把它组织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的劳动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情景千变万化,教师的工作没有一套万能的现成模式,只能靠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去创造。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3.3 创造型教师可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增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长期不懈、潜移默化的感染。这样的氛围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之间有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气氛。这种创新教育的氛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营造。要改变我国的教育状况,需要从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教育经验中汲取精华。我国教育哲学博士杨之岭、林冰二位学者曾应邀访问美国,他们对美国的教育状况感慨很多。有人问美国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二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感慨:最大的特点是美国教师那种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二位学者介绍,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给予尽可能完美的解答,在他们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完全没有面子的概念,如果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问题,他们敢于说“不”,并认真查资料,或把学生带给该问题的内行。美国教师的状况实际也从另一方面道出了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中对教师完美楷模的过分追求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观意愿带来的是教师自身工作上的额外压力和学生在感情上对教师的疏远。于是,教师常常为维护自身的尊严匿藏了真实的自我,它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威信的同时,也压制了大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教育集中体现为教师在整个教育劳动过程中富有个性的创新精神,显示出他们积极的教育情感、敏锐的教育感受力、丰富的教育想象力和深刻的教育思维力。教师劳动的创新性并不是偶然地表现于某个教学片断、某方面教学内容中,而是体现在教师劳动的全过程及教学实践的各个领域。创新教育并不神秘。教的创新性并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理想要求,它植根于教育实践,是随着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动态完善的。

  4 大学生积极性的强化

  学生的创新性学对创新教育过程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创新性学是对教师创新性教的.呼应与强化,它不但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创新信心与教育成就感。学生学的积极性、创新性不仅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也是衡量教师创新性教的主导作用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

  4.1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果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必定难有成就,因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是绝对不可能提高创新能力的。只有敢于突破,善于摆脱习惯乃至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让既定的结论、既有的模式、既往的逻辑牵着鼻子走,敢为大下先,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新生事物,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不感到孤独寂寞,而是能够继续勇往直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能力,并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作用。

  4.2 有逆向奋进的能力

  逆向奋进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体现,它是冲破阻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敢行为。这需要主体能够及时地从所遇场合的情势中看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新的可能性兑现出来。这一过程不仅能发展创新能力,而且是对人的创新意志和勇气的考验,可以说,现在人类拥有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自然界物质的原有状态,而是逆向奋进的产物。人们摆脱地球的引力,发明了飞机、火箭,把人的活动拓展到宇宙空间;为了防止风霜雨雪的侵害,建造了高楼大厦。逆向奋进比因势利导更能够显示出创新智慧,不过它对意志和勇气方面要求更高。官的“逆”下是违背自然规律,也不是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面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在特定的场合和条件下“逆”,以便创造出新事物,来推动事物的发展。逆向奋进必须以科学的理性精神为基础、防止一意孤行和刚愎自用,因为后者的结果只能给社会带来损失和危害。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性,这一特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创新性学习活动恰恰适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创新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成了客观世界(学习对象)的主宰,他们的自信在提高,情感在深化,责任感在增强,知识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力量……正是这种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对主体及其本质力量的认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发展了自身的各方面潜能。正因为如此,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不遗余力地倡导“发现学习”,他们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新和发现的过程,从而真正使学习本身成为学生心理生活的润滑剂、身心发展的动力和生活的一种享受。

  5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5.1 以引导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

  大学是研究学问的机构、科学与学术的中心。“大学教育与中小学之教育意义不同。中小学之教育在知识之输进、技能之养成,这个输进及养成皆自外来已成之格型;大学教育则是培养人于学术的法门中的。诚然,中小学教育需要教授法之功用,这教授法可以用来使学生自动接受训练,而大学中也不是能够忽略知识之输进、技能之养成者,不过,中学教师对学生是训练者,大学教师对学生是引路者,中学学生对教师是接受者(无论接受的态度是自动的或被动的),大学学生对教师是预备参与者”。

  引导型教育和引导型学习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是力求彰显现代教育的精义,着眼于铸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着力于“导”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形象地说,教师的指导者角色,犹如“教练员”。动作能否掌握,技能能否形成,体能能否通过运动而强健,则需要运动员的自行操练;犹如“向导”,“向导”的作用不过是为游人指明方向或引向捷径,但能否真正体验和感受到游览的乐趣,则全赖于游人的亲身体验,“向导”是没法替游人去感受或体验的,更不可替他人代步。同理,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大学教学,是注重教师以“导”为“教”的教学方式变革,让学生习得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或技巧,而不只是仅仅传授给学生既成的知识或理论定见,从而纠正大学教学在目标指向上的“知识中心”偏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无限激发大学的创新潜能。

  5.2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研究,在教学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大学教学实践的改善,使学生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

  这种自主性首先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即学生真正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情,有“学习主人”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既强调教师的指导、引导或启导,更强调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和领悟。学会独立地、主动地开展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指令行事,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学会整理与反思,学会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学习成绩能正确归因,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学会从被督促、被控制甚至被呵斥的局面中跳将出来,学会摆脱书本或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的束缚,真正养成理性审思的自觉,做到自主思考、批判接受。

  5.3 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过程是事物变化与发展并走向目的的必经环节和途径,过程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变化、发展和创造。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曾指出,所谓过程,就是事物各个因素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构成的联合体而进行的内在的、复合的运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离开了过程,事物就不可能存在,也无法变化和发展,事物存在的过程就是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在鲜活的、客观的过程中发生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过程不是横亘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结果之间的中介或形式,而是影响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价值,直接导致现实的教育结果的教育实在,是教育目标达成并拓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也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并且是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教育活动的过程,我们就无从理解教育活动,更无从实现教育的目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读活书,加深理解,掌握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力作为教学的中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创新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李万鹰.大学推进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赵桂荣.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

  [3]武鑫.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网络财富,2010(22).

  [4]贺雄飞,刘萧华.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遥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6.

  [5]金马.创新智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