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中国古典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可分为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和折风舞四类。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舞。
关键词:舞蹈 ;古典舞
从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最早的舞蹈的形象资料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劳动寨墓地出土的一个舞蹈陶盆。据考证,它大约是五千年以前的产品,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就证明在当时哪个年代就有了舞蹈。它们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场面,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产生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内容的需要,表现的大多数是人民获得胜利和丰收的欢乐喜悦情绪的一种抒情舞蹈。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被认为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上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印度的古典舞,由浪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奥迪西和库契普六传统舞系组成,欧洲古典舞蹈则泛指芭蕾舞。
所谓中国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原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的谐和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点。60年代初,初步建构“身韵”这一风格身体动态条纹,使“中国古典舞”从名义走向了“正式”,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风格化”的身体动态系统成为一种整合现实形象的舞蹈图式。
我国古典舞在元明之前有两大类(一)古代宫廷舞蹈:它是指进入宫廷(包括上层社会)服务于宫廷的舞蹈。如祭祀舞蹈、礼仪舞蹈等;(二)宗教舞蹈:古代宗教造就了一种宗教艺术其中包括舞蹈,并给舞蹈注入了特殊的文化气韵。历史上的每个时代的宫廷、宗教舞蹈,如先秦、西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因为每个时代之间虽有继承的关系,却又分别有各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和不同的成就。隋唐不能代表西汉,西汉不能代表先秦,犹如古典诗歌之唐的律诗,汉魏的古体,先秦的诗经、楚辞以及李、杜、三曹、屈、宋各代表一个时代的成就。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曾经建立过政权的兄弟民族中的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征是以形圆为代表的,动作上形成的轨迹有平圆、立圆、八字圆,而平圆、立圆中又包蕴着八字圆。我们如果把八字圆的八字去掉半边只剩S这个圆形,它又自含在平圆、立圆中。这个图形就成了中国一个古老文化的标志―太极圆,因此有人称中国古典舞叫“画圆艺术”。
我国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个体描绘。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女乐,而乐舞伎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奴隶地位,身、艺均不过是供贵族玩乐的消遣品。
在我国古典舞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孙颖老先生编排的《踏舞》它是组舞《炎黄祭》中的一支舞目,与《半坡祖妣》、《鼎魂》、《楚腰》、《戊卒东》、《飞虹对鼓》、《霓裳羽衣》、《剑恋》、《壮士行》和《京师掠影》等共同组成了一台晚会,“清池绿地,玉腕纤纤,似留又行,翠裳翩跹。”飘逸的绿色纱裙,修长的线条,一群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仿佛仙女下凡,又似一道绿色的春潮涌来,在浮躁喧腾的艺术氛围中,在舞蹈作为歌的附随日渐失去独立美学品格的趋势中《踏歌》以古老而又新鲜的由形入神的动觉,让我们领略了诗的韵味,舞的美妙,歌的神奇。
《踏歌》它取材于南北朝,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中,中国乐舞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翻开史册,当时南朝都有齐僮、赵女、坐南歌,起郑舞;蜀都有巴姬,汉女弹纭,夫节;吴都哟荆艳、楚舞、吴越、越吟……,汉魏时期不仅歌舞普及,而且还有“乐府”、“黄门鼓蜀署”,“清商署”之类的俗乐机构,与“太乐署”之类的雅乐机构扶持宫廷乐舞和民间歌舞的发展。
从历史多方面的记载来看,汉魏乐舞从艺术的角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舞的一代风范。而《踏歌》正是从汉魏时代的图像、诗赋、音乐中吸取了营养,它对中国古典舞传统的审美风范给予一种心得审美诠释。“清池绿地,玉腕纤纤,似推若引,翠裳翩跹。”它是从顺中寻找韵味,动作虽然顺手顺脚,却依然遵循着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依然运用“提、沉、冲、靠”等动作元素,它对90年代舞蹈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意义是在较高层面上完成了“民俗舞典雅化”的时代课题。香港舞蹈总编副主席冼源先生说:《踏歌》的艺术成就将会在中国古典舞的艺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学派的诞生。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典范式的历史再现,而是当代人创造一种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的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舞蹈范式的作为,换言之,“中国古典舞”是构建这种舞蹈式的先行者打出的一面旗帜。《踏歌》把诗、歌舞融为一体,把古典图式在整合现实图像时实现自我超越的规律,对我们的舞蹈教学而言,既有图式的被超越和尽快实现图式的自我超越是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摘 要】近年来,我国古典舞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极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非常醒目的舞种,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审美品格。本文通过舞蹈《桃夭》来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舞蹈《桃夭》;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其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古典舞始终领衔着中国舞蹈,在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走到了重新审视自己和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1]当下中国舞蹈学界中热烈讨论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古典舞形态该如何在发展之路上建立、发展和树立中国气派。
一、古典舞表演技巧趋向风格化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突出了古典舞将戏曲舞蹈的身法和古典舞的韵律有效结合的独特艺术性,“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随时有快节奏的表演技巧和昂扬的气势,恰好反映了中国古典舞动静间的张力收放,其基调是柔美,色彩明丽,极少萎靡,颓废的情绪。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反映是形似,而随之留给大脑的审美印象却是神似。[2]因此,中国古典舞不仅十分重视演员的身体韵律,还非常重视舞蹈意境的营造。
如果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停滞在一种状态中,那就注定了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化和世界化中失去了自我,那么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中国古典舞应该在“传统与当代性”这一对立概念的基本框架中进行构建,既要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紧扣时代主题,创作为当代人所接受、所熟知的舞蹈样式,成为能与国际间进行文化对话的、屹立于世界民族舞蹈之园的奇葩[3]。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技巧注重舞蹈者的能力和素质发展,演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灵活的表演技巧,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的舞蹈风格,并不断进行创新。[4]古典舞《桃夭》突出了古典舞表演技巧中的身韵所独有的艺术特性,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部分,是其灵魂所在。舞蹈演员要不断创新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发展。
二、古典舞逐渐情感化
有“灵魂”的舞蹈才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舞蹈,舞者要充分体会舞蹈的“灵魂”,加上动作表情做到位才能跟观众进行“灵魂”的交流。如何超越旧传统把古典舞表现给今人看,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古典舞面临着是否应该当代化和如何面向当代的两大问题。
《桃夭》这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5]。
《桃夭》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舞者们对舞蹈情感的投入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只有情感的扶持才能让精湛的舞蹈动作更加出色,更加打动观众。[6]在中国古典舞中,情感表达非常重要,古典舞将逐渐趋向情感化。
三、与其他舞种的联系逐渐紧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舞蹈的要求也在慢慢地提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稳固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舞坛的地位,可以通过与其他舞种之间的联系、引进其他舞种进行创新[7]。在保留中国古典舞韵味的同时添加更多现代舞的元素,能给观众带来惊艳的效果。因此,中国古典舞将与其他舞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在我国舞坛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逐渐上升的地位使古典舞表演技巧趋向风格化,古典舞蹈逐渐情感化,还与其他舞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古典舞将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鲜活的生命力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2]杨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余协凯.关于古典舞发展趋势的分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3).
[4]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5]范晶晶.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创作趋势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黄清林.中国古典舞中的唐代舞蹈元素[J].昆明学院学报,2009(15).
[7]李泽华.论古代舞身韵的发展趋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1).
[摘要]古典舞在我国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要想充分完美的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理念。
[关键词]韵律 特征 联系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当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它的“神韵”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艺术特征是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舞蹈开展前,遵循“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
三、劲
1.劲的概念
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就是“劲”。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劲”的运用,也使韵律更加清晰明了。
2.劲的特征
(1)“劲”的特征在于“点、线”的概念
舞蹈当中点线之间的连接以及点线主次的表现就是靠“劲”来诠释的。用点和线来明确动作外部经过的路线和节奏处理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典舞中,肢体运动的节奏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且有变动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此外,动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它们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等区别,而这些都将是通过形体的动作主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要求舞者懂得适当地去运用“劲”来把动作表现出来。
(2)“劲”的.特征在于各种类型“劲”的表现
古典舞的身韵非常重视“亮相”的处理。这个“亮相”所要使到的劲,是猛然收起而突然停止的一种“寸劲”,要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凸显舞蹈的意念。还有身体下压的“反衬劲”等,这也是身韵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
四、律
1.律的概念
“律”就是身韵当中规律性和动作路线中所要依循的律动性。正常动作之间规律的连接要注意“顺畅”,动作顺畅就能一气呵成。但是我们也从古典舞身韵当中发现许多“反律”,也产生出奇峰叠起的效果。
2.“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谓“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规律,一切顺畅的动作或者之间的连接。例如我们的八大元素,在组合或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顺序去做的。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动作才能够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当中的“正律”。
(2)“反律”性
①整体动作的“反律”
这里我们所说的“反律”,就是指动作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从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都是古典舞特有的“反律”。
②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
我们用“双晃手”为例具体说明:在做“双晃手”的时候,当双臂向左晃动的时候,身体却有向右拉伸之意,这就是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这样的动作会让人有圆润饱满的感觉,也使动作充满了延伸和韵味,这些“反律”也是古典舞所特有的。
参考文献:
[2]王国宾,刘青弋,平心.中国古典舞教学与理论研究[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98-100.
[3]李正一.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5-17.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中国古典舞是华夏文明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其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了西方古典舞的系统训练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学与舞蹈是相互影响的,本文仅从文学对舞蹈的单一影响进行阐述,从内容形式、结构形式、人文精神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学;中国古典舞;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也是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母体,是其核心所在,无论是语言形态上的纷繁复杂,还是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汉唐舞”、“敦煌舞”和“身韵古典舞”都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形象地表现传统文化为特征。中国传统文学一般泛指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学,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都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特征。唐满城先生认为:“‘古典’本身绝不是‘古代’的同义语。古典在艺术领域里是指某一艺术的风范和流派而言的,‘古’可以解释为传统性,‘典’可以理解为典范性,……古典式艺术形态和流派中的一种美学倾向的泛称。”[1]中国古典舞,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其基本体系已趋于成型;从古典舞创作之初到现在,舞蹈家们始终坚持寻找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诠释语言文字无法描绘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中国人血脉中的人文精神。那么,中国传统文学从哪几个方面并以几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舞呢?
一、中国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内容形式的影响
莫泊桑说过一句话:“作家的天才就是在于把任何人都能想到的故事,用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手法表达出来。”如果说要用一种舞蹈来阐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国古典舞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古典舞是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2]中国古典舞通常取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以原著情节、人物形象、事物或者一个矛盾为切入点,通过舞蹈化了的肢体语言,进行“叙说”,成为作品,表演给观众;古典舞通过特有的舞蹈语言托物言志、借景说情、表达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同时,又对“真善美”予以褒奖,对“假恶丑”加以贬低。中国古典舞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材。
(一)托物言志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众多作者都喜欢“咏物”以表达自身的志向和高尚情操。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虽身处黑暗官场,但又不同流合污,充分表达了其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这种品德是我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古典舞《爱莲说》则将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更加形象的舞蹈语汇,编导采用民乐《沉鱼》作为舞蹈的配乐,在琵琶、竖琴的音乐效果下,烘托出了古色古香的气氛,尤其是在表现莲花的“不染”、“不妖”的意境上捕捉得很到位。“不染”、“不妖”动作的处理既不能张扬,又不能妩媚,也不能太小气,亦不能太内敛。编导采用的主题动作“单腿跪地翘后腿下后腰,胸前小五花”将莲花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舞中采用了“圆场步”、“云手”等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运用类似这种手法的古典舞很多,如《空谷幽兰》、《梅》等。这就是古典舞蹈用形象的语汇、美妙的意境来巧妙地展示文学作品作家的“借咏物以言志”理想,观之则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让人顿生荡气回肠之感。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常常是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内容之一。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古典舞以借景抒情所产生的“意境”最为深入人心。比如“第二届CCTV舞蹈大赛”一等奖作品《扇舞丹青》,舞者通过道具折扇,肢体动作以“拧、倾、圆、曲”为主,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水墨丹青。一张一弛、时急时缓、强弱变换等动势,时而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时而又是笔走龙蛇的狂草,时而又如文人在舞文弄墨,时而却是舞蹈与武术合二为一,让欣赏者觉得既置身于美丽山水之间,又穿越于古代。自然、山水、音乐、光影、时空和心灵顿时合而为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3]在中国古典舞中,类似这类的舞蹈很多,如表现良辰美景佳人的《春江花月夜》、“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踏歌》等。我国文人的“借景抒情”的文学表现方法,也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山水、音乐、光影、时空和心灵顿时合而为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忧患意识
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文人,都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长颂不衰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华民族虽饱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舞蹈家也不例外,在八年抗战时期,舞蹈家们和各地的文艺宣传队,就用舞蹈表现出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舞蹈成为当时民族精神的“播种机”、“宣传册”。在古典舞中,也有很多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舞蹈。如“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作品古典舞《金山战鼓》,编导取材于古典文学《说岳全传》中巾帼英雄梁红玉带领两个儿子金山擂战鼓、英勇抵抗金兵的光荣事迹。舞蹈中大量运用肢体动作语言,充分表现了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让人仿佛处于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战斗精神与毅力大增。同时,中国古典舞这种“豪放派”的表现方式和方法也为完善中国古典舞学院派教学体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如果没有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学,就没有那么多不同题材的古典舞,也就没有那么多形式丰富的古典舞。文学的形式内容对古典舞蹈的形式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结构形式的影响
舞蹈与文学的相通之处实在很多,以下是文学与舞蹈中的几种常见手法,这些手法对舞蹈的影响非常深。
(一)伏笔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上下文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我国舞剧中也常采用这样的伏笔手法来编创舞蹈,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中莫高的“飞天”画稿和月牙的水壶,就是舞剧线索发展的一种暗示,为两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的感人爱情故事埋下伏笔。
(二)前呼后应也是文学写作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之一,舞蹈中也常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如男子独舞《秦俑魂》,舞蹈一开始就在一片硝烟弥漫中出现身着铠甲的秦俑造型,随着音乐的响起,秦俑“活”了,直到舞蹈结束,秦俑又“安静”下来,这一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的前呼后应,深化了舞蹈主题。
(三)起承转合手法的借鉴。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离不开这样的一种结构形式来表现舞蹈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如果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作品就一定是有缺陷的。这种手法在舞蹈中也有体现,体现得比较全面的应当属舞蹈文学台本。舞蹈文学台本是根据舞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按照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特点,为编导提供作品内容、情节结构、具体场景、人物行动及其他细节,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编导进行舞台剧作和艺术想象的文学基础。舞蹈文学台本是对舞蹈作品的文学化描述,这种描述是为了强化舞蹈作品的“可舞性”。舞蹈文学台本的结构不能不涵盖作品的结构,其中对作品结构的考虑是舞蹈形象的典型化、编导的匠心独运的关键点。
三、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人文精神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6]舞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超民族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抚慰,一种由生命本体建构的人类对美的向往和对自身的肯定。[4]中国古典舞蹈与文学不一样的是载体和表现方法,传统文学能够通过纸张和文字进行传播和保存,而舞蹈是活动着的文学,用肢体去“表达”文学,表现文字所不能传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
(一)天地之大美不言,庄子这种美的意境已经超越了我们认识的狭隘之美;它是人融入天地自然进而心灵妙悟之美,是“天人合一”之美。朱载堉说,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文学的美以字词句表现,而舞蹈的美由“舞蹈动作”、“舞蹈语言”、“舞蹈语汇”构成。在“大美”上,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中国古典舞中,除了内容形式的美,就是舞蹈演员传达出的中国人特有的内敛含蓄的美。
(二)孔子在观看乐舞《大韶》后感慨其是至善至美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善就是指的一种精神,通过舞蹈表达的一种被当今人们认可且被人们推崇的精神;古典舞表达中国人的善是最为准确到位的。就古典舞站姿子午相来说,此动作就如同古书中描述的挺拔坚韧的“站如松”,将中华民族那种含蓄内敛、坚韧向上、爱憎分明的气节表现得很是到位,这是现代舞、民间舞、芭蕾舞所无法表达的。“中国艺术精神之传统,强调以‘人’为核心,倾注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那么在艺术价值观上,旨欲通过艺术的审美形象寓教于乐,教化人心,达到淳风净俗之目的。”中国传统文学已经深深扎根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各类艺术通过各自特有的载体表现文学对其的影响。舞蹈只是各类艺术中的一个部分,本文仅单一地从文学的内容形式、结构形式及对舞蹈中反映的人文精神的影响三方面来阐释文学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了文学与舞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65.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72.
[3]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58.
[4]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4.
[5]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26.
[6]人文管理系.人文精神的内涵[DB/OL].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评建资讯,2011.
[7]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8]于平.舞蹈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摘 要:泱泱华夏、浩浩古风。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与教学,处处离不开身韵,身韵是高屋建瓴的从民族美学的角度中继承传统、丰富发展传统,并依据自身的运动逻辑和规律构建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沧桑和灿烂文化的真正体现,是对中国古典舞全新式的探索,是中国古典舞有异于其他民族舞种的显着特征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精髓。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神;哲学性;具体性;辩证统一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即舞蹈擅长于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者本身或编舞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性格,而情的外化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神”,这里的“神”即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神”是舞蹈的艺术灵魂,它对舞蹈起着支配、主导作用,正所谓“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科学内涵
“身韵”即“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是属于舞者外部的技术技法范畴,而“韵律”则是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将二者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精髓和审美神韵,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昂扬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气节。换言之,中国古典舞身韵就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之所在,更是中国古典舞表演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身韵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舞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舞蹈本体,挣脱了戏曲舞蹈和武术的怀抱,为中国古典舞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使中国古典舞的舞台艺术更加灿烂光辉。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美学特征
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全部内涵进行高度提炼,便可知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最高境界为“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进而剖析出中国古典舞身韵是由“形、神、劲、律”四个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方面高度融合而成的。这四个方面在表演时虽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他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
(一)身韵之“形”
“形”是指形体的外部动作,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动作、形态、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造型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形”是舞者内心情感传达给欣赏者的媒介,同时也是欣赏者感受舞者内心情感的媒介。“形”是中国古典舞的舞魂之依附,新时期舞蹈工作者通过对各种典型舞姿舞韵,如秦汉舞俑的“塌腰撅臀”,戏曲舞蹈的“子午相”,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和诗词中的“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唐《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等,以及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深度分析整理总结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形”的运动标准和尺度,以此来表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体态之美、“仰、俯、翻、卷”的曲线之美以及“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之美。
(二)身韵之“神”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动作,从而表达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灵魂,表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任何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神韵,那么它便只剩下一副空架子,失去了吸引人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变得毫无意义。“神”正是舞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任何“形”的运动无一不是在主观意念的驱动下完成的,即使是身韵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提沉”动作,同样也是受意念支配完成的艺术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说,神韵是支配一切行动的内在力量,“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形神结合的规律却也给此做出了恰当的解释。
(三)身韵之“劲”
“劲”是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力度处理,其主要体现在用力方法的掌握与力度的控制运用。节奏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中国古典舞运动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音乐节奏不相符,而是更多地强调舒而不缓、紧而不乱的“弹性”节奏;力度处理在中国古典舞上也是十分考究的,它有意避开力度的平均化,强调力度的轻重缓急、顿挫延伸的对比性。一寸之间“劲头”,出其不意的“反衬劲”,四平八稳的“帅劲”等等便是极好的表征。
(四)身韵之“律”
“律”是指节律,即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律”有“正律”和“反律”之分。所谓“正律”,就是按其要求所做出的动作犹如顺水推舟、行云流水般,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所谓“反律”,简言之,即“不顺则顺”,就是“逢冲必靠、逢左必右、逢开必合、逢前必后……”运动规律,这种给人以峰峦叠嶂、跌宕起伏、出乎意料之感的规律恰恰是中国古典舞特殊的审美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强调“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出其不意之效。将“正律”和“反律”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又顺又逆的特殊运动规律,产生的对比性和起伏感,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游、变、幻之美,正是身韵“律”之奥妙与特质之所在。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神”
(一)再议身韵的“神”
关于身韵的“神”,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论述,李正一、唐满城等几位老教授也曾做出过论断,那么为何还要再议呢?原因在于,纵观当今重大文艺演出活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乃至于专业舞者的舞蹈比赛活动中,“注重技巧展示、忽略情感传达”的现象屡见不鲜,丧失了舞蹈艺术表演的真谛,将情感的传达置若罔闻,随之而来的是近乎艺术体操似的以炫技为主的舞蹈表演,这种表演虽然能够给欣赏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博得一时的喝彩,但是细心回味,就会发现这样的表演是极其空洞乏味、毫无意义的,不注重情感表达的舞蹈表演是不能长久,不能耐人寻味,成为经典之作的。这种“恶紫夺朱”、“郑声乱雅”的现象一旦成为舞蹈艺术发展的主流,那么必会丧失舞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被人民逐渐摒弃。
(二)“神”的哲学性
“神”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美学特征之一,而美学又从属于哲学,是哲学与艺术相关联的媒介,所以,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审视身韵的“神”。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神”是异常重要的,“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诠言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这些都把“神”看得极其重要,它可以支配动作,可以传情达意,甚至可以主宰生命。这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非常重视“神”在表演当中的作用和对神的重要性的深层认识。 中华民族从殷商开始直至明清时期,传统哲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逻辑演进历程。乐舞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门类,必然会引起中国思想家的高度关注。庄子“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庄子·天运》)”的“天乐”思想,强调乐舞一定要表达“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之“神”;李贽“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焚书》卷五《琴赋》)”的“吟其心”思想,要求乐舞表现人最初、最真实、最纯真的情感,突出个性……中国哲学对乐舞的探索,历朝历代都未曾停止过,而对乐舞“神”的钻研,更是相当深刻的。
(三)“神”的具体性
由于“神”是舞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而动作不仅是传情达意、表达内涵的媒介,还是受到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支配的,所以,“神”就变得具体化了,“心、意、气”便是“神”具体化的表现。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神是联系于心和脑(即“意”)的,是动作指令的发出者,是整个身体系统的中心枢纽;而气则和血相联系,常言道“气血不足,则需补心”,心生血,进而“心、意、气”一动俱动、一损俱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大家又常常把气和力联系在一起,合为气力,有气才能有力量,我们在每次发力的时候,不自觉的会深吸一口气,这就说明气满了,力量就十足了,而无气则无力,无力则无动作的发生,即肢体得不到力量,便无法运作完成动作,正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以,追根溯源,“神”才是动作的指挥者,才是中枢,“神”的指令我们通过“形”而感知,“形”是具体化的,所以“神”是具体的。
(四)“神”与眼睛的辩证统一性
古人云“神则以视无不见也”“精神之户牖也”,今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人的意念的内在思想情感活动,缘由戏曲对眼睛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中国古典舞身韵大量借鉴了戏曲舞蹈,对眼睛的训练自然不会忽视。“神”与眼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在特定环境中,我们可以把“神”与眼睛理解为同一事物,因为“神”是一种抽象机体的性能存在,它最容易从眼睛中体现出来,眼睛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能引起情感上的较大变化,当眼睛“凝神”之时,便会给人以高度集中,甚至是非常紧张的感觉,而当眼睛“放神”之时,便会给人以安静祥和,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将“神”与眼睛笼统地混为一谈,“神”是全身高度和谐统一所释放出来的一种情感,而此时眼睛充当的角色大多只是传达这一感情的工具,如果没有身体其他方面的协调配合,即使眼睛再如何“聚、放、凝、收、合……”,恐怕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身体高度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眼睛来传神、传达情感,便是科学运用“神”与眼睛辩证统一关系所要求的内容,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创建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不仅使中国古典舞从进退两难的困难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中国古典舞真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舞动作本身的张弛放收、闪展腾挪,动作连接的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动作组合的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神”都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这一切的主宰力量。中国古典舞身韵倘若失去了“神”,那么便失去了人物内心情感和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也便失去了起舞的必要性。由此可见,“神”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神”的重要性应倍受关注。
参考文献:
[1]唐满城着.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唐满城,李正一,黄嘉敏着.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3]唐满城,金浩着.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各个发展阶段及特点变化,目的是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建设及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是采用实践探索的方式,以点带面探索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价值,研究教育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育模式;阶段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家综合历史文献与现存的传统舞蹈,经过二者的融合之后再现的所谓古代典范的舞蹈。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其历史性,更有其风格性。中国古典舞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其教育体制,为时代培养舞蹈人才。
1、中国古典舞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发展史[1]。
1.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50—60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古典舞在发展史上属于一个断代阶段。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各方面的政治因素,舞蹈工作者进行的舞蹈已经没有纯正意义上的古典舞了。因此后来欧阳予倩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要向戏曲舞蹈学习,建立中国古典舞体系的指导方针。
要想将中国古典舞持续发展,舞蹈工作者必须全面的了解戏曲发展史、作品选和舞台表演理念,灵活运用戏曲艺术的建构模式与运作机制。
中国传统历史舞蹈,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歌、舞、剧综合的表达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古典舞蹈的技巧的传统特点,另外中国古典舞在长期和戏曲相结合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研究民族古典舞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第二个阶段80年代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是身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中国古典舞的前辈们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索,并在探索的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整理除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材。
这次探索的主要成就是改变了传统认识上从动作和套路上表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而是通过身体韵律用身体表达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精神,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表达的文化观。也是因为身韵的出现让古典舞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了自己要发展的路。
1.3当代时期
这个阶段中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已经接近完善,它完全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拥有着自己风格特色、审美取向及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的独立舞种,在世界舞坛上也逐渐开始展露身影,为世界观众所接受。
2、中国古典舞的独特因素—身韵[2]
中国古典舞最初发展的时候,不得不向西方芭蕾借鉴材料,但是随着古典舞的教学、创作、舞台实践、理论研究的发展,这种结合方式逐渐阻碍了中国古典舞自身地发展,经过老一辈的舞蹈家对中国古典舞的不断探索,中国古典舞开始走出中国古典戏曲中,创建出了身韵课,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带出了戏曲与芭蕾结合[3]的困境中。以下介绍“身韵”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起到了的作用
2.1功能性训练[4]
不同的表演艺术所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在训练的功能上也存在不同的要求,舞蹈室一种用肢体艺术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的训练功能不仅要体现在基本素质能力上,还要包含语言表达的能力训练。身体韵律的训练是以风格训练为目的,体现在能力、风格、语言这三方面。身韵训练中的动作核心要素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横拧、旁提等,降低了演员在表演时容易产生的身体僵硬、紧张的问题。
2.2舞蹈语汇功能
语言功能对于舞蹈艺术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编舞者通过动作的舞蹈语汇形成不同舞蹈种类风格。中国古典舞的现状是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完全脱钩,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舞蹈。
身韵教学法对解决这个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如今舞台上出现的优秀的剧目作品,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身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从身韵课程运用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以后,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言就不在单是模仿戏曲的路线,而是逐渐增加自己的舞蹈语汇,组织出了更具典范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表现力。身韵体现的不仅是中国古典传统的精神与样式,它还渗透着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及情感表现地指向。
3、当代中国古典舞教育和当代审美标准
当今中国的古典舞教育体系和当代的审美标准面临着各种各样地挑战和机遇。它在考虑到形成特有的民族性、舞蹈性和当代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满足时代的主题和发展的需要,是否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能否与世界文化相依伴,成为世界舞蹈之园中的奇葩。
优秀的舞蹈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每部舞蹈都向我们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特征,在古典舞采用了身韵后,利用身韵将古典舞所需要的剧情表达出来,使新编制的舞蹈意境及成就远远高于未使用身韵的舞蹈。
例如有些舞蹈,道具都是扇子,但使用的技术成分和审美取向不同,表达的形式也就不同,如在舞蹈《春江花月夜》中,扇子只是装饰作用。而在舞蹈《扇舞丹青》中,舞者所持的扇子是运用各种舞扇技法,将扇子融入与舞蹈当中,它结合速度、重力和空间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相互融合,营造出不同的舞蹈效果与感受。
审美一般是历史的产物的一种表达,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同时,人们对审美的鉴赏力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舞蹈工作者在发展中国古典舞时,也要脚踏实地的向前发展,要在民族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编排出让群众接受的当代中国古典舞作品,为舞蹈事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添中华民族的智慧光彩!
4、结论
中国古典舞的探索道路并不平坦,它是在几代人的辛苦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与业绩,每个时代都有当时教育的观念和任务。今天,我们仍要思考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中国古典舞是积累了中国几千年的舞蹈精髓,它不同于西方的芭蕾、现代舞,我们在进行古典舞教育的时候应该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这项舞蹈内涵。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紧紧地抓住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色和审美标准,课堂上编排的动作要体现中国古典舞特色的组合、短句,做到课堂与舞蹈的完美连接,只有这样,将学生培养成站立在世界舞坛上的舞者。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着.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于平着.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韩瑾. 试论中国古典舞“结合课”的缘由、结构与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2):35.
[4]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l.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42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