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患上强迫症的案例分析
强迫症是一种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青少年得强迫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我调节能力不完善等原因有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少年患上强迫症的案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少年强迫症案例
强迫症的产生,通常认为是患者过于敏感的性格以及完美主义倾向所致。但临床上很多青少年的强迫症,其发病原因并不如此。心理专家发现,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患上强迫症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吹毛求疵,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促成了强迫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青少年强迫症案例。
父母的“促膝长谈”让他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
小光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是个男孩,但给人的感觉却像一个“大家闺秀”,在班级中也不大说话,甚至从不与人争执。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和父母苛刻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都不能犯什么过错,否则,等待他的就是劈头盖脸的呵斥,有时甚至还有体罚。因此,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小心谨慎,唯恐出现差错。
一天早晨,小光起床晚了,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急急忙忙往学校赶,匆忙间门忘了锁了,而父母在他之前就出门了。就这样,大门一直洞开到晚上。母亲晚上下班回到家发现这一情况几乎晕倒,万幸的是并没有梁上君子来光顾,一家人总算松了口气。但当天夜里,父母对他做了足足3个小时的“思想工作”。虽然他们没有使用尖刻的措辞,但这种气氛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第二天早上,小光刚走到楼下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门没有关,他连忙再奔上6楼,发现门是锁好的,心里这才稍稍放松了些。接下来的几天仍旧如此这般,但情况却越发严重了,明明已经检查过一次,但在下楼的时候又对刚才的结论产生了怀疑,结果便是再上去看一次。就这样反反复复,小光再也摆脱不了心中的检查冲动,甚至有一天在学校里课上得好好的,突然向老师提出要回家看门有没有锁好的请求。就这样,强迫症严重影响了小光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正式因为小光父母教育不当,才导致了小光强迫症的形成。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避免自身言行的不当带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强迫症煎熬都市白领
深夜下班,继续打游戏、上网、看书,就是不愿意去睡觉,非要熬到凌晨一两点才上床;走到小区门口,突然怀疑家里门窗没锁好、煤气电源没关闭,于是忍不住回去反复检查;过分依赖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
26岁的李诺(化名)有比较严重的锁门强迫症,每次出门都一步三回头,总是怀疑门没锁好,经常已经走到小区门口,又爬上楼梯跑回去打开所有的门,逐个检查一遍,再锁一遍,严重的时候要返工三四次,她为此很是苦恼。有时候和朋友出去吃饭,走到餐厅门口突然想起车门是不是没锁,又神经兮兮地返回去查看。虽然这个毛病一直困扰着她,她也没有想过要去看心理医生。
一网友“文同学”更容易怀疑自己,“我每次走在路上,若有人碰巧多看我一眼,我会立刻开始揣测,是否脸上挂着大鼻涕?还是身上有块大泥巴?或者是别的出丑的事情我没有发现……”
手机24小时不离身,尽管开着铃声,但每隔几分钟就要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唯恐漏掉了短信、电话;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网页几秒钟刷新一次,不放过任何一点更新;经常毫无原因地重复同样的话语几次;反复洗手,每次都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强迫行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出现。
根据大量的案例分析,心理学专家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特征:性格相对较内向,甚至自闭;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考,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等。
目前,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中,强迫症患者占到10%左右,多在35岁以下,且以都市白领为主,而且强迫症状已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强迫思维的表现与克服
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绝症?战争?生离死别?不,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是一个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的战争。而且,很多人战斗一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患有强迫思维的人就是自己与自己斗争,他们不时的有刻板的不随意地反复闯入个人脑海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常令人不快,患者经常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尽管如此,病人仍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思想。这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有:
(1)有冲动思想,反复的闯入头脑,引起的烦恼。
(2)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3)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4)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或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强迫思维,他们为什么老是害怕事情没有做好?
他们的“怕”无非有两类:
1、怕“万一”。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为“万一”、“可能”、“也许”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现实,想入非非,想象出“纸老虎”吓唬自己。
2、怕“不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否则,就自责、痛苦。实际上,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现实的!
如何克服强迫思维?
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做。当你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如果真正能按照两个“坚决”去做,并坚持下去,不但能够克服“怕”字,而且同时也改造了个性:改造犹豫不决、不放心,树立起果断的个性。
第二步,少想多做。即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除了病态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如工作、学习、娱乐等等。只要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等病态思维出现,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凑,做到事先转移。通过转移把病态思维消灭在萌芽之中。临床上,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空闲下来或情绪不好时,病态思维出现较多;而工作忙时或情绪好时,病态思维出现的较少甚至完全消失。但这种情况只有不逃避的患者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会退缩不前。
第三步,想到就做。当想到正常的事情时,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
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当出现病态思维时,立刻转移思路或中断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正常的事情。例如,不少患者“怕”出现病态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更不要紧张,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带着症状继续做“正常的”事情。这时,它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事情的干扰会很大,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干扰就会越来越少。在采取上述“三步曲”克服“怕”字的过程中,对于强迫思维,可以采取“四不”策略逐步消除——“不怕它、不理它、不硬斗、不刻意注意它”。
不怕它——实际上,很多人总“怕”强迫思维的出现。实际上,这类思维在正常人也是会偶尔出现的,只不过大家不在意它或偶尔思考一下也就过去了。而强迫思维患者往往由于对于这种谁都可能会有的思维出现“闪念性”的恐惧——“怕”,接着,就怕这种思维的再次出现,结果是,越怕出现越出现,越出现越紧张,不断把这种“怕”强化和巩固下来。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导致了病态呢?还是“树根”——个性缺陷在作祟。试想,如果没有对自己要求完美、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等一系列“过”的个性,而是对什么都不在乎,能够见怪不怪,还会有这种恐惧感吗?还会有这种思维吗?因此,对于强迫思维,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大家都也可能会有这些思维或担心,只是大家不在乎它而已,自己有也是正常的,之所以自己怕它出现,反而强化了它,为什么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现呢?出现就出现吧,我不怕你!”对它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怕它。只有改变“强迫思维一出现,自己就紧张,还没看清‘纸老虎’的样子,自己就先被吓得瘫倒了”的习惯化病态思维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这个自信心做前提,自己在“纸老虎”面前才能站得住,才能和它进行“韧性”和“策略性”战斗。韧性说明它很顽固,策略性说明斗争时要采取策略,不要硬斗。如果怕它,就说明自己的个性改造还不够——树根还没彻底挖掉——“正因为自己的个性还是太严谨、要求太完美、太……,所以它才出现,还要进一步改造这些个性缺陷”。所以,认清“怕”字——“纸老虎”“欺软怕硬”的脾气很重要。否则,被纸老虎吃掉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对待强迫思维要做到“顺其自然”,不管它、不理它,忽视它的存在,这样才能不被它纠缠,才能摆脱它。
《强迫症改变人生》自我治疗书籍
《强迫症改变人生》作者是一个曾与强迫症斗争近20年的心理咨询师,本书里写出了他经验与自我治疗理论。
《强迫症改变人生》的内容简介:27年前,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有个羞涩腼腆的男孩,跳级考入一所重点大学,人皆称奇,美好的前程,甜蜜的热望,骚动在男孩的胸间。可是,敏感脆弱的性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弱智,很快就把他击倒了,他得了一种怪病,医学上叫做“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有精神上的癌症之说。
这个不幸的男孩,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和心理的探索,终于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了强迫的漩涡,并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独特的感受和视角,用通俗的语言和飞扬的文笔,把强迫症这个“恶魔”描绘得栩栩如生,吸引读者走进强迫者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并结合自我救赎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创见的三个自我的理论,以及非常实用的自我心理疗法。
与强迫症斗争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战胜了强迫症后它就有可能改变了你的人生。孟刚老师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和心理的探索,竟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总结出非常实用的自我心理治疗法。
打开电脑立马登录QQ你是否有“QQ强迫症”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登录上线,不管有没有好友在或者想不想聊天,只要看到QQ是开着的心里就舒服。如果不开QQ会总觉得电脑上少了什么一样。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QQ强迫症”。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用手机使用QQ,因此这种症状相对来讲就更为普遍了。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
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
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打电脑或手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登录QQ,属于轻度QQ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QQ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的重复着点开QQ、最小化QQ,听到一点类似QQ来信息的声音就以为是好友在找自己而再次关注QQ;重症的QQ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QQ好友上线的幻视、幻想,穷于寻找新的QQ好友,不把QQ撑爆不罢休。
3、轻度QQ强迫症表现:打开电脑或手机就情不自禁地想登QQ,这种表现可基本视为正常;
4、中度QQ强迫症表现:不停的重复点开QQ、关闭QQ、最小化QQ、最大化QQ,只要自己听到的声音类似QQ消息提醒,就会以为好友在和自己说话,进而再次关注QQ;
5、重症QQ强迫症表现:患者会对QQ好友上线出现幻听、幻想,不断添加新好友,直至将QQ撑爆。
QQ强迫症的判断标准:
症状一: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
症状二:工作、玩耍间隙,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信息没有看到;
症状三:一段时间没有信息过来,心里就不自在,一定要找人聊一聊;
症状四:草木皆兵,直把很多声音当QQ来信息或好友上线声音;
症状五:只要开电脑没开QQ,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和玩耍;
症状六:半天没有新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据医学上定义,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下面为大家介绍QQ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1、提高自控能力
QQ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诱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QQ强迫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危害,我们不能成为“QQ控”。对于学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里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正是学习的好时期,如果时间见都花在QQ聊天上,而导致学无所成,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真控制不了,那么可以不带手机,或让家长、同学来监督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患QQ强迫症[6]都是因为无聊,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玩QQ可以打发无聊时间。所以专家建议大家在空闲时间多去图书馆、书店转转。领略世界名家的风采,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增长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简单的的聊天好处多。
3、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平日没事我们应该多进行体育锻炼。在闲暇假期时间,不要只顾玩手机,玩QQ,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不仅仅分享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良好体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学会辨别是非
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学会辨别真伪,加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对于用QQ交友要更加慎重。可以说,在这个到处都可能充满虚假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学会辨别是非不要轻易答应网友的请求;不要轻易和网友见面等。
吃药竟然会让你成瘾?
近日,一位74岁的老人由家人带到家庭诊所就诊。原因是老人终日徘徊在附近的赌场内,并且因为输掉了自己的一大部分退休金。据家庭成员说,这是老人的新乐趣。据了解,老人的既往病史包括:冠心病、抑郁症、帕金森病和胃食管反流病。
最近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氟西汀(Prozac);雷贝拉唑(AcipHex);左旋多巴-卡比多巴(Sinemet);普拉克索(Mirapex)和美托洛尔(Toprol)。
请问,上述哪种药物最有可能造成了老人的行为呢?
强迫性行为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正确答案是普拉克索,尽管已经证实,普拉克索导致强迫性行为的风险较小,并且之前有报道称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存在这种风险。
一项发表于2003年涉及9例个案的研究显示,在开始应用普拉克索的患者中,普拉克索所致的强迫性行为的比率为1.5%。这种不良反应在治疗帕金森病高剂量(>3mg/天)应用时,更容易出现。普拉克索经FDA批准还可用于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但低剂量应用时,强迫性的发生率极低,并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发表于2005年的一项研究,报道了11名服用多巴胺药物的患者在3年的时间内发展为强迫性行为的案例;其中,9人服用普拉克索,2人服用罗匹尼罗。在停止了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其中的8名患者的症状在数天至数月内消失。在这些患者中的6名患者中发现的其他强迫性行为还包括:过度进食、过度消费和性欲亢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患者也同时服用了左旋多巴。
一项涉及3000人的大规模很断面研究发现,强迫控制障碍可出现在14%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包括强迫性、强迫性购物、过度进食和性欲亢进。此外,服用多巴胺激动剂的住院患者的概率已经上升到了17%,是非帕金森病人群的2到3倍。在使用普拉克索或罗匹尼罗时,上述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相似,而应用左旋多巴进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剂量时,其情况类似。
关于普拉克索所致的强迫性行为,2010年还发生了一件著名的诉讼案。一位患者由于服用普拉克索而发生强迫性,并因此输掉毕生积蓄。于是,他将该药的制造商勃林格殷格翰告上法庭,最终,法官判决勃林格殷格翰赔偿该患者830万美元。
其他相似的案例也仍在审理,原告一致声称,制造商未提供该药物潜在风险的适当警告信息。尽管这些诉讼目前只是针对制药商而非临床医师,若临床医师在开处方时未向患者告知相关风险,未来也极有可能会被患者追究责任。
青少年得强迫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如果青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有强迫症,青少年也容易得强迫症,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2、家庭因素:如果青少年的父母患有强迫症,在学习方面给予支持较少,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家长的支持,长期被虐待,且没有家长的关注,就容易得强迫症;
3、社会环境因素:如果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受到虐待,受到了较大的刺激或者是长期被恐吓,导致青少年心理出现障碍,就容易诱发强迫症;
4、自我调节能力不完善: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完善,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较好的应对方式,导致青少年内心缺乏安全感,且无法自己控制情绪,就容易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此外,还有可能与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有关,如果家庭不和谐,经常争吵,或者父母经常吵架,以及父母对青少年过于严厉,导致青少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强迫症。如果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过大,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且无法自己控制,经常受到嘲笑,也容易导致强迫症。
如果青少年得了强迫症,建议及时去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青少年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可适当通过运动来放松心情,如跑步、爬山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疾病恢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36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