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小学生教育论文

小学生教育论文



小学生教育论文(通用1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从小学生开始进行安全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校园;安全;知识

  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我们更应该抓好小学安全教育。

  一、校园安全常见的安全事故

  (1)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2)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3)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4)校园暴力事故。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5)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6)自然灾害事故。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7)卫生事故。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二、安全教育举措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教育人人有责,学校、教师从身边小事做起,预防为主,教育为主,发现危险苗头及时教育。我认为学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1)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细小的事,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2)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等多种形式,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自救演练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让儿童亲自找一找身边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隐患。

  (3)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引导学生远离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做法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3、注重体验,增强儿童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儿童总会遇到某些紧急情况。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是儿童不会正确应对危险的原因之一。如:学生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4、加强联系,齐抓共管,构建安全管理网络

  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同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交通活动,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交通行为习惯,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只有群防群治、加强管理,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2

  摘要:小学生好动好说、似懂非懂的特点要求老师不但要正确解读他们的言行举止,还要根据他们的言行举止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实施教育引导。通过两个实际案例,以作者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教育;案例

  案例一:“他是全班最不听话的”

  这是在一年级的一个班上上音乐课发生的事情。那天唱完问好歌后,孩子们刚坐下,我还没来得及离开琴凳,就听到有讲话的声音。一转身,刚好逮到一个讲话特起劲的小男孩,我很严肃地让那个小男孩站起来,批评的话语还没有出口,班上一个女生的声音就响起“他是我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听话的一个……”随着,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开始附和,甚至带着控诉,那个小男孩却不以为意。不管是控诉方还是被控诉方的表现都让我很诧异,一年级的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通过了解,原来他确实喜欢讲话,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讲话,每节课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些老师也会说些“你最喜欢讲话、最不乖、老师最不喜欢你……”之类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是老师、同学眼中“最不乖”的学生了,而他自己更是变本加厉,有种不负你们“所望”的感觉。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潜质,我告诉他,老师并不觉得你是你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乖的孩子,其实你能管好你的嘴巴……在后面的课上我特别留意了这个小男孩,一节课下来都表现非常好,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孩子在跟着老师的引导专注地学习,哪儿还有时间去讲小话。下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告诉同学们他在这节课中种种好的表现,他不是最不乖的孩子,而是一个好孩子……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批评学生时千万不要使用诸如“你太笨了”“你就是个死脑子”“你哪节课不捣乱呀”“你就是我们班最烦的”“你要是按时写作业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等带有打击式的批评语言,特别是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这样的话语不仅从语言上伤害了孩子,还以老师的身份无意识地当众给该孩子下了定义,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其他孩子自然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老师所批评的话语去塑造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愿意和“坏孩子”做朋友,甚至刻意孤立“坏孩子”。

  毕竟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没有独立的判断力,老师作为他们最尊敬和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成了他们判断的标准。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批评学生时,应当“就事论事”,不能“上纲上线”,只批评学生的具体不良行为,切记不要借机贬低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案例二:“老师,我们也想发书”

  这是四年级一对双胞胎的声音。这对双胞胎让我“头痛”了很久,我使出了很多“招数”对付他们,Y果都宣布失败了。他们依然会在进教室的时候在地上爬,上课的时候下位、讲话,甚至打架……简直就像两个问题学生。“我们也想发书”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呀,我该答应他们吗?他们会做好吗?经过一番交谈和约定,他们俩取代了科代表,做了我的小助手。其实,也就是收书、发书、组织学生进音乐教室等琐碎的事情。我以为收书、发书,这么简单的事情,想必对两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我错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根本收不好,也发不好。

  他们不能将书整齐地收回书柜,每次发书的时候不是这组多了几本,就是那组少了几本。看着他们放在书柜里凌乱的一叠书,我有些生气,有些无奈,但不能就此止步。我给他们示范怎么一组一组地收书,指导他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几周过后,我发现他们不仅会收好书了,而且还能有序地组织同学进入音乐教室、下课后不忘整理板凳等。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在课上坐得住了,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他们还会提醒周围讲话的同学认真听讲。我甚是欣慰,其实他们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多了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在班上有了存在感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在班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太过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从而造成了不受关注、不复存在的错觉。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寻找所谓的存在感,他们不惜剑走偏锋:上课讲话、随意走动,甚至拌嘴打架等。所以我们老师不但要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还要关注学习一般、表现平平的孩子,更要关注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孩子。要让孩子们知道,在老师眼中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整个班级缺一不可。只有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会更快地成长。

  所谓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还要鼓舞学生的心灵、体察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有信心、更顺畅地走向目的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要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跑步前进,也许缓慢而行,也许边走边停……但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出这样的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我们老师都应该牢记:教育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要关注、观察每个孩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者的作用,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而不是使之流于空话。

  参考文献:

  [1]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雷爱华,论课堂问题行为[D],广西师范大学,2001.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3

  1、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原因

  学生表现不礼貌,首先是教育不到位。可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教师过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围绕在《考纲》或《课程标准》方面,而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指导作用。学校中虽然也有礼仪教育,但这些教育并不系统,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在家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为所欲为的个性。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最后,是社会影响。在社会上坐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买东西不排队、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等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导致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不合理,需要改进和用礼仪来约束自己。

  2、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作用

  2.1促进小学生学会做人,提高自身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因为道德教育会促进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摒弃自身的随意行为,促进学生自我的完善,塑造自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做人,知道了该如何待人接物,使学生成为了一位品格健全的人。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学生成为一个乐观、健康向上的人,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改善。

  2.2促进学生之间的交际

  有礼貌的人举止优雅,会让其他学生感觉到亲切和自然,感受到内涵和修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和其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学生就会生活在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馨、和谐,从而形成健康团结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在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用这种正能量来感染他人,表现出谦虚随和、遵守公德、注重礼仪,促进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发展和进步。

  2.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在礼仪教育中传承了文明,让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能够得以发展和传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国尚礼则国昌……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小学生从小学习礼仪会促进学生塑造国家完美形象,就是一种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的需要,会促进国家的强大和发展。

  3、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策略

  3.1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

  教师是小学生进行礼仪学习和运用的领路人。教师要有效地通过主题班会对小学生的修养进行陶冶及提高,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做法是文明礼貌的,从而让学生的举止和习惯能够表现出有教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实现道德水平的提高。

  3.2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潜移默化熏陶学生

  小学生的知书达理并不是天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例如一个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文明礼仪的手抄报等等活动,都会增加小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在学校开展礼仪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3.3课堂教学渗透,增加学生的德育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向小学生渗透礼仪知识,让学生知礼、懂理、明理并用礼。教师课堂上渗透的礼仪知识,看似无心却可以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知识的增加。

  3.4校园物质文明建设,让小学生耳濡目染

  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校园环境来让学生接受礼仪教育。例如孔融让梨是尊敬长辈的典范;岳飞问路,注重礼节才能够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都可以出现在校园中,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道德标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的素质高了才能够促进教育走向快车道,促进祖国的腾飞和发展。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4

  摘 要: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烈场面,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从相当部分的农村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盲区。本文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代发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3]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

  [5]《人教论坛》《教研天地》《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每当人们高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其实也是人们的环保意识的苏醒。环保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也成为教师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任务和内容,这既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责任,也是民族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北京的雾霾久久没有消散,并因此登上了BBC的新闻;城市的角落随处可以见到白色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及成堆的废弃物,目前城市的水土流失,鱼类的大量死亡;各类发展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甚至是部分湿地生态的生态失衡。这些问题都不得不去迫使我们去面对环境保护问题,这种危机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要让人们从小就明白要如何去保护自然。

  小学生的教育来源渠道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学校以及教师;(2)原生家庭;(3)学生自己接触到的一些媒介渠道。

  一、从学校和教师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成为教育中的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时进行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这个培养主要是体现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的习惯培养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平日里面的一些习惯,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一些不环保的行为,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要直接进行斥责,这样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帮助小学生克服自身不环保的行为,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保护环境。

  (一)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一天有很多时间是在课堂的教学生活中度过的。如果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来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例如,在“世界环境日”,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画制“我想要的环境”为主题的画作;在“爱鸟日”自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给学生讲解大量恶性捕捉鸟类带来的后果。这些鲜活的事件更加有助于小学生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这个枯燥的概念变得趣味化,配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将环境保护变成一个故事或者游戏展示的方法。例如,如果发现小学生喜欢拉扯小动物的耳朵,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课程,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一下体积较小的动物,增加小学生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不仅仅增强了小学生的体验,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保护环境,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样在家园里面生存的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

  (三)通过组织游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同理来说这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方式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防御心理较弱,最容易主动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青蛙抓虫”的游戏,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虫,学生在相互追逐的过程中,就会明白青蛙会吃虫子保护庄稼,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要随意捕杀青蛙,同样的游戏还有“猫抓老鼠”等等,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明白要保护动物,珍惜环境等道理。

  二、从原生家庭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原生家庭其实就像一棵大树,孩子就是果实,大树给予什么样的养分给果实,果实就会成长成为什么样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孩子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孩子脑海中最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原生家庭给予的。在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校方和教师再积极地培养,学生回到家庭后其实就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中间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和家长进行活动,家长在课外生活中给自己的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如果一个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和眼前的方便,不去考虑公众的道德,最终只会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家长要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丢弃果皮;在学校里面看到垃圾,要自觉地捡起来分类丢进垃圾桶里面。这样潜移默化的效果之下,小学生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在以身作则,并且当做榜样效仿。

  三、通过一些媒介渠道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本地的资源,进行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小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会对环境保护有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解和现实还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理论性的常识是脱离实际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完全地应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比如,在做好措施保护的前提下带领小学生安全地参观一些污染类的企业,告诉学生这些污染的企业带来的后果,就是天不再那么蓝,水不再那么清澈,还会出现一些粉尘的现象。并且告诉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作出了哪些举措?让学生增强一种危机意识,这是看得见,接触得到的素材,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保护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媒体报道,让学生观察媒体的发声,让他们从自身明白环境保护行为到底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从自身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明白了不好的行为举止会让周围的环境受到污染,他们才能真正地深恶痛绝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久而久之,保护的行为和举措也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四、结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心人,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以及责无旁贷的义务,教育好孩子学会环境保护,这是我们对于子孙后代的责任。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有利条件,做好我们应该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要学会把教学内容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个教学任务,不断探索,反思,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特色。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6

  一、当前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从小学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上课真正认真听讲的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容易失落、烦躁,甚至哭鼻子;有的学生吃不了一点苦,甚至连正常的班级值日都不愿参与……这些都与学生的意志力不强有关。因此,我们小学教师有责任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小学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直面苦难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全面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的教育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挫折教育的素材,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下面主要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就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一)通过寓言故事,渗透挫折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让小学生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引导小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直面挫折:“小马的妈妈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能只听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要慌乱,积极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想出解决办法的。”再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小蝌蚪的乐观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小蝌蚪找到了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最后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如果小蝌蚪找了几个,没找着就不找了,最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学生回答:“不会。”“那小蝌蚪是不是很努力、很努力的在找自己的妈妈呀?也就是说,只有很努力地做事的时候,才更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并且每次发现不是自己的妈妈时,小蝌蚪都很乐观也很礼貌地告别,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通过名人事迹,强化挫折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事迹,多数名人事迹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名人事迹,在丰满名人血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挫折教育。如,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司马光》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实例,而司马光当时与小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一个有水的大缸里,而你身边又没有大人在场,那你会怎么办?”这就引发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有的学生想出了用树枝拉朋友的办法,有的学生则认为可推倒大缸的办法等等。学生们似乎身临其境的积极想办法救出自己的朋友,这在无形之中其实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真实发生这样一件事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办。学生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强化挫折教育的过程。

  (三)通过写作反思,内化挫折教育

  写作是放飞心灵的旅程。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更是说真心话的过程,我们可通过作文,让学生反思自我,以此内化挫折教育。在学完《我是最弱小的吗》后,我安排了一节作文课:写出令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要详细地写出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是怎么解决的,这件事对我以后的启发是什么。这节作文课的意图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自我,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处理。学生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回想经过、反思自我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社会情势下,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将挫折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小学生健全坚毅的人格,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将挫折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探寻语文教材与挫折教育的结合点,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7

  一、让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活中的美,认识美术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大自然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奥秘,同时也让人类认识了它的美,美术教师要从大自然的美着手,把小学生引入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当中,并结合大自然的美让小学生联系并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产生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如果能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选取一些与学习目的相符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的活动地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如果我们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谈,根本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与学习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意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放大,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中发现美、了解美和认识美,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学习美术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大自然的美运用于绘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美术教育的前行目标。

  总之,美术教学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按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的传统教学,而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观察与留心生活中的美和生活、自然中的美术知识,让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深入并探究生活,培养审美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阅历尚浅,对生活的观察度也不够,致使对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并明白学好美术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技能,还要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实地融入绘画中,将自己的喜怒忧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搜集资料,探究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美术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美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关注生活美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审美习惯和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接触并感受艺术,提高审美的品位与素养

  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接触并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的职责。除了欣赏课,每一种教学活动领域都可以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作品的审美。现在的美术教材中附有很多印刷精美、富有情趣的大师作品,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赏析,教学效果会比单纯的传授技法要好。随堂欣赏隐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各种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较强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观察生活,去发现美并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单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让学生在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8

  摘要:《弟子规》是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积淀,对当今小学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对改善和提高小学教育的德育水平进行教育改革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小学;中国文化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当中的作用

  (一)塑造学生重视亲情的价值观念

  《弟子规》中的重点在于“孝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由此可以看出,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关爱兄弟姐妹。《弟子规》对于亲情是尤为重视的。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结构是影响德育的根本原因,也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子女不孝顺,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一问题,《弟子规》给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亲情重要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对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弟子规》要求人们要“谨而信”“亲仁”,将德育工作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我国向来重视对人格的追求,《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即为完善自身的心灵修养。(三)重视德育《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在达到了孝悌、谨慎言行、亲仁爱众的境界后,方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现如今我国小学生教学工作理念也是德智体美,德育优先发展。否则发展的学生无才无德,不仅不利于社会,甚至还会成为社会的危害。因此,校园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建设的重视。《弟子规》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都是人,却有着极大不同,有的道德品行高尚,有的却是乌合之众。其实人们之间智力差距有限,而正是因为道德品行之间的差距,才能够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最终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二、《弟子规》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从小树立起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四)在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落实《弟子规》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出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因此需要营造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应当干净清新,环境优美,亲近自然,以《弟子规》为核心,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同时校园内可以适当开辟菜地,给学生创造田间劳动的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搞好校园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教育学生应当不计个人得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这种风气能够将学生带到正确的道理当中,帮助学生端正自身人格。

  (二)加强教师学习《弟子规》的培训力度

  在《弟子规》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按照《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地学懂、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自身的言行和举止方面应当谦虚谨慎,同时坚持不间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三)加强在家庭教育当中落实

  《弟子规》家长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清自己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弟子规》的认识,进而加强学习,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长时间作用的结果,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按照内部的行为准则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四)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激励

  由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评价标准一直模糊不清,《弟子规》可以作为小学生行为评价标准施行,比如说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部分,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同时教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体谅父母,激励他们的学习进步,正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弟子规》作为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能够作为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测量的依据,《弟子规》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践行《弟子规》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2]微云.强推“国学”教育,儿子患上抑郁症[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9(7).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9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改进

  1.设置情境,学会反省

  我们的德育教育会教给学生们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德育的基本知识,其本身还是需要社会行为实践的。学生们获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来自学校的理论教育,其基本产生因素还会受到其他学校课程以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来帮助我们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长。我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很难判断正误、是非不明确、不好判断的故事,可以从学生们的分析中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来提高道德的判断能力。有些故事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其情景真实,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换位思考,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层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比较和交流,提升学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学生们学会反省。

  2.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助人为乐,为他人服务,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互帮互助,在学业上相互辅导、监督;分组进行劳动体验;维护学校安全卫生;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好榜样等等。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别人,从中收获快乐、经验,我们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实施。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生成到发展成长的。事实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体验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丰富、扩展和升华的。

  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到初中去学习、生活,学生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还是很欠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学校,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在我们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社区,去发展实践能力、获取直接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自身的实践中,思想品质会得到完善,德育意识会有所提升。我们安排学生们进入社区“清理小广告贴”,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社区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小广告的危害,使学生们有社会公德的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去慰问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等,使得学生们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逐步培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2.在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喜欢玩的,喜欢参加活动的。我们把德育教育与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讲座,讲述有关博爱、责任心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可以组织辩论赛、征文活动,可以组织社会公德调查活动。总之,我们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应当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对学生们的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分析,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加以关注。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0

  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目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及安全教育的重视,积极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成效,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而更好地保障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德育教育即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小学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个人品德和素养水平,塑造他们的优秀人格。

  2.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即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谈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放在平等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使他们学习、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李杰方法,让学生在平等、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培养良好、正确的做人做事行为。

  3.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小、判断力低,对社会及周边环境的了解认识不足,使其对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匮乏。小学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小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潜在的一些客观或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在应对危险问题时的反映能力和自救能力,进而更好地确保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及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1.德育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有时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设定的目标往往存在“高、大、上”的特点,诸如“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十年后的我”等一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理想设定屡见不鲜,使得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成长过程中琢磨不透、无从下手,德育目标过高、过空、过重,不仅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激发学生奋斗精神,往往容易打击到学生自信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安全教育内容滞后

  目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其内容往往同几年前的内容一样或变化不大,在教给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技巧以及危险事故应对方法上相对落后,无法跟上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所教授的技巧方法同实际情形不符,其实际效用不大。

  3.教育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在小学生的德育和安全教育中,虽然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三方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协调配合,导致德育及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大,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作用被大大削弱,而社会和家庭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及安全教育工作的措施

  1.班主任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心里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及安全教育时,要把握好言语及行为方面的艺术技巧,以平等、轻松、愉悦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在纠正学生错误时,要在保障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耐心、和蔼地提出并纠正其错误,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提高德育及安全教育的效果。

  2.班主任要积极提高自身素养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着重加强自身在言语行为方面的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加强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时,除了要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外,更要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献爱心”“助人日”“义务劳动”“安全小卫士”等社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灵活、丰富的实践教育。

  四、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和加强,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成效水平,充分发挥它们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自我安全意识,尽可能地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孩子以各种影响和教育,在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家庭中,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少必要的方法,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

  一、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适度的亲子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在“养育”和“教育”的关系中准确地定位。

  1、家长不应只是管理者,还应是示范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个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所以,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

  2、家长不应只是“法官”,更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总是以“法官”自居,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无益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便能够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断施加教育影响力,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树立“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的观念。

  1、家庭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开端。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塑造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劳动,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人格是与习惯相辅相成的,习惯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劳、诚实、爱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习惯的培养来铸造孩子的品格。

  三、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1、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通过赏识教育来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杜绝那种把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等不明智的做法当作教育的做法,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2、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阻塞了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家长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利用暗示、目标、计划等策略去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不可能事必躬亲地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和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花再多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将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家长重视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健康,文明,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家长的重要责任,家长应努力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合,合拍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不要强迫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发展,而是去发展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长。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是正确的,但不要去为子女设计未来,而应该鼓励他们自由的成长,这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生活中,家长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丰富家庭生活,如看电视,阅读,家庭书法,绘画,摄影,旅游,体育锻炼等等,不仅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维学习。

  总之,教师要引导家长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家长作为“示范者、引领者、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2

  摘 要:生命安全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当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生自护自救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对自救自护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2 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学校、教师及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有效性

  纵观我国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仍然是继承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过度强调竞技体育,而不注重传授教学的生命安全知识和自护自救的方法,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也无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性,充实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教会小学生自我保护、安全学习是当前体育教师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自救自护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保护意识差

  体育教学课堂是小学生群体聚集的重要场所,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学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然而,当我们对体育课上的小学生进行访问:“你在体育教学课堂里觉得安全吗?”超过 90% 的小学生都一致认为非常安全,而仅有 10%的小学生对自己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心。然而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还有大部分的小学生对自己一些体育活动行为的危险性认识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日常体育课的观察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快速奔跑而发生碰撞,造成头部磕破、手脚划伤的事故,但是大多数的小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发生的问题,无法进行自我安全保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应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对个人行为后果没有很好的预见性,从而暴露出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保护意识较差。

  1.2、体育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安全演练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设置的体育活动主要有 50m 接力赛、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师还不能紧密围绕“自救自护”这个主题进行安全教育,不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一系列自救自护活动,无法充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经历,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并且大多数的小学校园没有将自救自护安全演习纳入校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在体育课程中开设运动安全、自救自护等生存技能和跑步等体育教学内容,不能够从安全演练中检验学生自救自护素质和能力。

  1.3、体育课堂中对自救自护知识的教学程度不够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显得更加有分量,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知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小学体育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自救自护知识。而这些自救自护知识的传授,是通过长期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积累下来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教育,学生接受自救自护知识的渠道单一且狭窄,由于不具有较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对各种体育课堂中发生的事故难以理解,无法妥善的处理。因此,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发展并非随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和独立处事能力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学习的阶段,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需要学习更多自救自护技能,学校教师要加深对自救自护知识的教学力度。

  2、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把握正确教学切入点,树立科学教育目标

  2.1.1、贯彻落实国家体育素质教育的方针 对于每一位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小学生而言,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随时需要面临挑战。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其成为当前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格外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著名的李岚清同志说过一句话:“生命不存,谈何教育?”可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课堂中增设自救自护这一教育内容,对于教育而言就是一个可靠的质量保证。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每一位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其能够全面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表现。

  2.1.2、全面提升学生自救自护的素质和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每一位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良好的自救自护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自护能力,一方面要有严谨的告诫与禁令要求,要时刻让学生保持对生命状态的关注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处于被动保护状态,要及时对小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和敢于户外冒险的主动引导教育。小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对自己生命负责,而且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安全、自救自护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联动,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安全自护能力。

  2.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2.2.1、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之下,着重强调应让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因此学校要按照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体育运动中的田径是一项基础运动项目,它也是开展自救自护教育活动的根本保障,开设自救自护教学内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田径教学是学生最担心的一个体育项目,同时也是教学成果最差的一个内容,因此针对这种不良情况,要求学校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在开展赛跑项目时,可以根据小学体育项目中的定向运动进行改编,营造一种以“自救自护”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环境,采用分组比赛的体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竞技体育的过程中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从而更进一步训练小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以“自救自护”为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不畏强敌、勇于拼搏的意志力、灵活地采取各种机智的手段来战胜对手的能力,通过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掌握躲避危险的自救自护技能。

  2.2.2、在体育课程中有效融入自护自救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划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和结束阶段 3 个主要阶段,体育教学过程往往只重视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将自救自护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每次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必要的自救自护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救自护教育,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按照新课改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造更新,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旦体育教学内容中涉及突发事故的自救自护训练,教学过程中就应根据不同事故类型设置教学情境。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意识决定行动的重要性,想要全面开展自救自护安全教育就必须强化学生对生命安全的意识,由于现代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高度的生命安全意识,因此要通过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生命自救自护安全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在自护自救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生命安全的潜能,牢固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2.3、借助体育课堂的优势,提升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

  2.3.1、充分发挥体育课堂自护自救教育的功能 自救自护安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教师资源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保证。但是,小学体育课堂是一门以身体运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课程,通常是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是室外活动课程,因此就为自救自护技能的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必备的活动场地、体育器材等,便于形成体育自救自护教育模拟课堂。同时,大部分自救自护的技能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具有紧密联系性,如田径项目和体操项目这些教学内容有利于自救自护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发挥自护自救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程向学生讲解各种自救自护知识,利用体育实践课程进行训练和学习。自救自护安全教育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和心理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和素质。

  2.3.2、提升学校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课程的重点核心,学生的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处,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自救自护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最终目标。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涉及的点多面广,涉及的安全自护教学内容片面,没有稳定的自救自护教育体系,难以提升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自救自护能力,不仅是保证师生安全、维护体育课堂教学良好秩序、实现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而且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强加安全管理的需要。学校素质教育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教育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德育管理、安全管理、自我保护管理等多个方面,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基础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体育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是培养合格小学生的基本前提和加强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3、结 语

  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教育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一味地依靠于学校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保护是完全不够的,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训练小学生独立解决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突发事故,树立自护自救、安全保护的思想观念,提高自护自救的重要意识。在极力推进体育课堂进行改革的新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将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全面落实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同时,还要对小学生进行自救自护、安全保护教育的传授,使小学生全面掌握自救自护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救自护的素质和能力,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堂的训练,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救自护,从而不断提高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姚卓 . 体育课教学中融入学生自护自救技能培训的思考——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23):147-149.

  [2] 薛憨虎 . 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 [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何岩 . 谈自护避险、应急自救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J]. 体育师友,2006(6):6-8.

  [4] 高志红,王美凤 . 给学生一把安全的钥匙——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 [J]. 教师,2009(15):33-34.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3

  摘 要:小学作为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作为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学生缺少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这样就会使学生在面临危险的情境的时候难以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各个方面的安全教育,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1.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只有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能够敬畏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够使其真正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会冷漠对待其他人的生命。

  所以,这就需要在小学安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生命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会慌乱,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自身的生命安全。同时,应该开展有效的危机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对于危机的客观认识,使其在危急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镇定。

  2.增强学生面临危险的自信心和判断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价值和态度的认识。这既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小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和自救方法上,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于生命的尊严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在危机下开展有效的互助,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在小学低年级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逃生。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使其对于灾害的危险性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可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让学生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灾害的应对方法有很好的了解,可以快速进行有效的自救,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还能够关注他人的安全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他们逃离危险。

  4.增加学生对于社会安全的贡献力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使学生这个群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安全的贡献力量。在安全教育工作当中,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使安全意识能够深入民众的内心中,从而提升我国民众的整体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于社会安全的长久贡献力量。

  二、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开展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也就是增强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使其更加尊重和爱惜生命,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敢于挑战困难的健康心理。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恰当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各种伤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我国每年在交通事故中遇难的小学生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所以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应该注重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首先,就应该注重让学生对于一些交通信号和交通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应该让学生对于交通法则有一定的认识。在学生乘车的时候,对于学生开展乘车相关的安全教育,对于骑行的学生,开展骑行的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熟悉交通规则,保证交通安全。

  3.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火灾猛于虎,所以,在小学生安全教育实践中开展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注重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其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的时候有一定的自救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火灾危害,使其掌握逃生的基本尝试和方法,避免受到火灾的伤害。

  4.进行生活安全常识教育除了以上几种安全教育之外,还应该开展有效的生活尝试安全教育,例如,给学生讲解踩踏的危害性,教会学生逃险的方法。同时,在家庭用电过程中、外出旅游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了解逃生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救意识,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1.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在小学安全教育过程中,想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首先就应该注重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基本的安全技能,在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开展有效的应急训练,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落实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2.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初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之外,学校还应该在各个学科中开展安全教育渗透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来增强学生自救互救的意识。可以在科学学科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灾害类型,从而在真正发生的时候应该更好地应对,保证生命的安全。

  3.开展安全专题讲座,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文化氛围开展有效的安全专题讲座也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请消防、公安以及地震研究员等专业的人士,来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给学生讲解各自熟悉领域内的灾害的危险性,以及怎样在灾害中逃生。

  4.充分发挥一切教育资源的作用小学生安全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任务,更应该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宣传,使学生对于安全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一些体验性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情感体验中,对于安全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保护自我安全的能力。

  四、结语综上所述,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家庭的稳定,在众多安全问题凸显的今天,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安全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多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安全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京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99-100.

  [2]韩国杰.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J].学周刊,2014,(08):18.

  [3]夏文,牟少华,王斌,万京一,张馨文,张雪松.小学生水域安全教育知信行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4):136-141.

  [4]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2005,(Z1):141-145.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4

  摘要:艺术的存在不仅浸润了我们的内心,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如果缺少艺术,必然无法让我们的生活绚烂多彩,艺术总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那么在学校的美学教育开展中,艺术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和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开发学校的美学教育,融合各个学科之间对艺术的渗透,培养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对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感悟美、珍惜美、创造美。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欣;审美鉴别;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形象逐步延伸至生活工作的不同角落,融于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通过不断的对艺术美加以解读,并且创造此种艺术形象,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重视一个人综合素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对于具备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极度渴求,因此只有不断促进艺术教育的综合发展,在不同学科之间整合艺术教学,从而实现艺术美的教学目标,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

  一、艺术教育的性质

  (一)人文性艺术教育不仅仅作为单纯的技术型课程,而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之上,让同学们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艺术课程开展不具备任何的功利性,杜绝将艺术课程开展作为技术性课程,而是将艺术教学看中其教化作用,培养学生美的人格。(二)创造性艺术教育涉及种种创造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的创新能力。不仅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这将改变过去学生孤军奋战的状况,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创造力有所提升。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能力的联系

  通过在艺术作品的教学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与理解,以及学生对艺术美的整体感悟欣赏力,从而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能够在艺术世界中的情操感悟。(1)艺术教学可以借助艺术审美信息,向学生传递内化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认知结构。(2)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步发展,升华学生对美学的艺术教育效应。(3)将艺术作品中所反映折射出的多种美感,更好的融入艺术教育内容中,通过感悟、欣赏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开发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1)艺术教育在学校的美学教育开展中尤为重要,通过针对学校如何更好的开发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审美功能,将多个学科之间的审美教育都能够高效融合,以此有效的培养学生整体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身心情操,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美感的集中体现就是艺术美,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借助艺术美的形象,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实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艺术教育更是审美能力教学开展中的重要载体,培养了学生能够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但是现阶段的艺术教学及知识教学较为普遍,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在我国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学生教育培养教学开展中,美学教育已经贯穿各项教学因素,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德智体均为美学教育”的教学主张观念。此种教育理念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学融合科学的共同发展取向,更是现阶段文明艺术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关键爱你要求。通过将两者共同结合,作为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关键目的,美学教育必然无法脱离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在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艺术教育更能促进美学教育开展。在学校社会实践、德育、纪念以及庆祝类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融合了艺术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发现艺术因素、整合高效的利用它就成为所要重视的问题[1]。

  三、当前小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

  当前小学的美育现状和对美育应赋与的开发创造力的认识,其反差是令人咋舌的。很多学校并没有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来开发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而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不足。基于这些不足可以审视出当前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善甚至不重视,而导致小学生可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2]。

  四、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长大才能够有好的作为。那么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自小培养也尤为重要。柏拉图学者曾经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爱美习惯,他对此表明自己观点:“应当努力搜寻一部分具备高强本领的艺术家,描绘生活自然中的优美之处,让我们所处时代的青少年群体,可以如同居住在风和日暖的环境下,天天耳濡目染良好的优美艺术作品。就像吸入清风,感受到生活间的美感,对其成长形成良好的影响,让他们能够自幼在不知不觉之间培养美的爱好,并且融入自身的心灵习惯。”对啊,只有小学生产生了爱美的想法,才能够在审美能力的培养场合,经过艺术教育创设不同的艺术审美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教学体验,直接感知艺术的美感[3]。

  五、培养小学生审美个性在今后的作用

  艺术是相通的,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就把文学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审美随时都会起作用,美随时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既然吃,穿,住,行都要用到审美,那么在人们的事业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审美的作用。这一切都要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审美的眼光,一旦失去审美的眼光,世界将不是那么多彩缤纷,审美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生活。所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5):22.

  [3]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5

  【摘要】在素质教育推进中,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更需要运用激励赏识,让他们获得自信自强的力量,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素质品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赏识教育;综合素养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细节,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性格品质。在幼小的心灵植下积极健康的种子,激发他们的内心向上的情感,在不断追求提升中获得素养的提升。

  一、呵护幼小心灵需要赏识教育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有些孩子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没有进取精神,学习生活都以不犯错误为原则;而有些孩子行为习惯较差,小毛病不断。但也有不少早期教育比较成功的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班主任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是心智不健全、不成熟,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和引导。我们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严字当头,无论什么都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这与孩子的天性和生理成长相违背。比如,孩子们正常注意力集中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而我们有些班主任要求学生整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的,上课全程投入不走神。如果学生上课插嘴,在座位上做了小动作,下课大声说话,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劳动不到位的话就要被严厉批评;如果某个学生犯过几次错误,可能就会被罚站、罚抄甚至要求带家长,或者回家反省等等。这样的班主任管理虽然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强行入轨,但是有可能给学生幼小心灵造成终身的伤害。“教是为了不教”也适用于我们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生为本,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让学生有自身的发现,内心的反省,并愉悦地接受和改变。因此,我们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积极面;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肯定、夸奖、鼓励学生,让他们内心有所触动之后,自觉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身上的不足,获得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维处在生成期,他们对待外界的看法来源于我们成人的指引。作为担负着孩子们心理和心智成长重任的班主任,要运用教育管理技巧,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赏识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心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生出追求美好事物的信心和同困难斗争的勇气。

  1.了解学生成长情况,找到赏识教育着力点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我们付出真挚的爱与热切的期望,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前进的动力。我们运行赏识教育要精准地找到学生的值得赏识的点。而我们赏识要以事实说话,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为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等。可以看学生资料,可以学生写写家庭和自己的喜好等等。我们在大致了解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之后还要了解他们在低年级时候的状况。如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课堂上喜欢沉默,不怎么参与互动,作业态度和准确率也不是很好。我就想办法了解这名学生之前的状况,并与他谈心,问问他为什么在学习上态度不够积极。经过了解,原来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不好。我就开导他,父母及家庭的事情确实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影响,但是我们首先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任务,如果我们表现得很积极,或许是会改变家人和家庭关系的。然后,我肯定面对家庭矛盾的坚强,鼓励他拿出自己的学习成绩,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父母的关系。这样,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诚恳地与他交流,并鼓励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之后,这个学生课堂状态和学习表现有了改观,整个人也阳光起来。

  2.多种途径掌握动态,发挥赏识的团队作用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同学间的帮扶小组,班级管理班会等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闪光点。在促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模仿喜欢、爱戴的人,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和事件。如在某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中,我们班级同学每人都积极捐款。但几天之后,班级里几个只捐了一元钱的同学找到我说班级里有同学说他们没有爱心,是吝啬鬼。小学生之间这样的事情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恶劣的性质,但是很影响情感。对此,我在班会课上,就围绕这件事情开了个主题班会。首先,我讲了个富人和穷人捐款的故事,说明捐的少的并不一定比那些捐的多的人缺少爱心。如果那些自己捐的多的人到处炫耀,或者挖苦讽刺捐的少的人,品质就显得不高尚。这样学生们明白了爱心不是用捐款多少来衡量的,人与人之间只要发现对方的优点才是可取的。我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营造赏识氛围,对班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由班长在课前进行全班通报,然后,我们一起鼓掌肯定这些同学的好习惯、好行为和好品质。在班会课上,班长通报最近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只客观陈述现象,不点名批评学生,给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有反省和改过的机会。总之,在小学阶段,班主任要正面引导孩子的发展,要通过赏识教育激起学生自尊自强和自信的情感,用关爱和呵护的眼光和行动让学生正视与完善自我,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明华.班主任赏识教育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24)

  [2]关雅君.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浅析[J].学周刊,2015(32)

  小学生教育论文 篇16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而礼仪又是思想水平的外在表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道路有重要影响。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困境;对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行为艺术。讲礼仪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小学生的教育要求。身在礼仪之国,就应该做讲礼仪的好公民,讲礼仪是当代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才能构建文明校园。要求小学生在学校做一个三好学生,在家做一个懂文明的好孩子是社会的需要。但是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行为不文明,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

  一、当代小学生不文明礼仪的困境

  小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但是由于不良习惯的影响,小学校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随地扔垃圾、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不喊报告直接闯进教师的办公室、在公共场合打闹。这些不良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增长的态势,所以对当代大小学生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与礼仪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小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的礼仪教育,如上课时起立,敬礼,上课不要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下课要跟老师说再见,等等。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

  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最基本的礼仪道德要从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开始,这些都是文明的最初表现。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尊敬师长是小学生能做到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例如,对父母主动问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有礼貌的习惯。

  2.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

  校园里,首先,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同学,在实现尊重教师的同时,做到学生间友爱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是一个单薄的群体,只有当班级力量聚集到一起时,才会发挥集体作用,在这个集体中,需要培养学生互助进步,团结友爱。其次,想要让学生热爱学生生活,热爱校园,必须得让学生先了解学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而爱学校从热爱同学和老师开始,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同时,要热爱家乡多一点,以后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一般学生中,男同学自制力较差,比较好动,女同学相对要安静很多,体现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同学心智存在差异,所以在教育方式方面要针对男女同学的不同特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在良好教育环境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礼仪规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孩子生来具备的品质。学校在培养学生礼仪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5.多种渠道,普及知识。

  (1)制定规范针对学生的心智和年龄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文明礼仪”评选标准,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年龄段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从使用文明敬语开始,促使学生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

  (2)舆论宣传学校的宣传要利用好黑板报、校刊、校广播站等媒介宣传礼仪知识。校广播站在宣传弘扬礼仪教育的同时,要大力表扬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风貌,与此同时,要宣传文明礼仪树新风的观念,在老师的带领和广播的宣传下,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使之成为学习的典范。

  6.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引用名人的先进事迹、思想、优秀品质和典型的事迹行为,熏陶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惯用的思维就是以老师为模板进行效仿,老师的日常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树立好自身形象,在德智体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校园或者校外,一些学生遇到老师不敢打招呼,而是避开,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方式,和学生打招呼,师生之间做到互助友爱,敢于表达自己,做到文明礼貌;对于遇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要敢于认错,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老师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对学生要求礼仪为基础,逐步养成文明的做事风格。在文明礼仪等最基本的品质被学生接受后,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的教学推广。加强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从而让学生自觉养成讲礼仪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雪.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及其实施方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5.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