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尽可能地使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导入新课、恰当灵活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技能。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中有的说圆的面积大,有的说一样大,还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孩子们都异常激动,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堂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而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思路,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数学课堂中,用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很好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授中激趣、引导思考
在数学课上,如果想让孩子们能跟随着你的思路走,那就需要教师的语言亲切,具有感染力,还需要一些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孩子们傻眼了,他们认为不可思议。他们就很想探个究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跟随着教师引导,一步步去发现规律,并设法去知道为什么,给自己解惑。
而在讲授新课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地去诱导学生,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思维受阻、诱导反思
教师要善于洞悉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当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而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应在关键处有意识地引导和提问,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这时,教师可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们怎么想的?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3的倍数特征时,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知道判断2.5的倍数特征都是看个位上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看个位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中,当发现这种方法无效时,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我就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随意的报一个数,我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在学生报数时,我把是3的倍数的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分类板书,同时又有意识地把这些数按个位分成是3的倍数与不是3的倍数两类,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然后我给出12与21这一组数,学生在相加后发现和是3的倍数。学生们很快在计算中,自己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四、回归生活,激起情感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起数学强烈的数学情感。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数学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摘 要: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
关键词:有效情境新旧知识生活实例活动引入教学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个一线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当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汲取新时代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小学是的生活实际与认知经验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教学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有效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也要从长远考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展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的人本教育。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纯粹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喜好,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高涨。教师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所创建的教学情境的目的必须清晰明确;第二,情境必须符合小学的特点;第三,教学情境必须与时俱进。盲目的情境创设只会浪费学生的精力,降低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灵活设置情境,教学的问题明确清晰,教学节奏有条不紊,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此外,时代在进步,教育在进步,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喜好、生活经验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情境。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播放《创造101》的表演片段以及选票结果,为学生分析了前十名成员得票数,从百分数的角度来分析了这十名成员的受欢迎度。这一节目是当下备受追捧的综艺节目,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该节目鼓励学生为了梦想勇敢拼搏。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将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生活是我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的知识时,数学教师不要只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思考为什么三角形会用到这些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回答:“晾衣架时三角形的、自行车的稳固构造、农村的房梁、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教师又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会采取三角形的构造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因为三角形更加稳固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步
21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多鼓励、赞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自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和合作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预习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安排预习的计划和目标,通过预习来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等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展开工作安排,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最后进行活动的整理和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团队献言献策,还有的学生会回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总之,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4、结语
导致教学有效性低的因素较多如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展开教学等等。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学要正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个突破,从中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从容.小学生数学策略性知识形成过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刘彦军.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6):27-28.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2015(15):191.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不能一上课,便让学生死记硬背乘法表,教师可以引入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引入乘法口诀的学习。例如,“假设小红帽一个月看望她外婆四次,小红帽三个月过后,一共看了她外婆多少次?”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状态,吸收相关数学知识。再例如,在进行数学除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比如,小明是个胖子,他现在的体重是150斤,如果他一个月减肥10斤,他想成功减肥到100斤的话,需要几个月?学生通过减法和除法运算,很快可以得出,小红需要5个月便可以减肥成功。教师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实施有效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鲜绿的草地上,老虎,狮子,河马,牛这四种动物,分别骑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这四类车轮在草地上等待着,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哪只动物跑的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看着,只见笨重的河马骑着车一路遥遥领先,而其他动物无论怎么卖力,始终落在了后面。画面上河马最先跑到终点,而且河马露出的微笑也让学生们感到了有趣。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河马是最快的?这说明了什么?而别的动物为什么被颠的摇摇晃晃,河马却骑得又快又稳呢?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通过思考,学生也对“圆”有了认识,掌握了圆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较难把握的,倘若教师在讲台上等着学生完成合作,既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反馈:由于许多课堂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动态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合作的时候,会自然的流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注重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操作:例如,在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3根火柴棒,每3根分为一组,问学生可以分为几组?还剩下几根?教师还可以让小组组长为每个成员发一张圆圈图,图上是数量不同的小圆圈,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并讨论发现了什么。通过具体操作,学生明白了在进行余数除法运算时,余数都比除数要小。通过相关操作,学生了解了余数除法的运算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初入接触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和要求。所谓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与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合理和科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将教学目标做精、做细。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价值功能。同时,教师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将数学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理念等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进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梳理和归纳,找出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数学学习总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理解、应用、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形势下,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取每一个知识点,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引起研究的环境,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给学生研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信心。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去研究事物,学生也是如此,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样有这种强烈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学生引进研究性学习中,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使他们都能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探究过程。在其过程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学过程要具备多向情感交流的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的传授,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教学活动也难以进行,无法实现对课堂的完美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应该成为课堂主体,所以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和表达的欲望。语文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觉轻松和愉快。教师面带微笑的提问,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理,消除了师生间的鸿沟;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活跃课堂气氛;和蔼的态度,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一旦感到了教师的可亲,就会从心底里喜欢老师,然后由人及“科”。在课堂上,学生也会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激情洋溢,生机勃勃。
四、采用多种教学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好动和爱玩,如果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等多种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优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都喜欢动画,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和生动,另外,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轻松地突破重难点。还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定期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探寻和创新教学方式,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的高效课堂。
摘要:在简单分析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打造属于学生的课堂;创建合适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有亲切感等方式开展,改善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等方面问题,在充分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游戏;生活情景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老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单一地关注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是否理解、掌握、应用,而不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盲目地追求成绩,而丢失了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好的培养,老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小学生一旦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排斥学习数学,那老师的教学任务将会进行得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要求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其中,这就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反映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清晰地明白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才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出改正,以便“对症下药”。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普遍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授课,讲解知识点,分析例题,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做笔记,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之事外。老师控制着课堂的进度,凭自己的感觉去调节课堂教学速度、难度、容量。可是,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远离课堂,人在心却不在。小学生本就自控能力弱,而且,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强,学生如果有几分钟开小差,再转过神来会感觉到听不懂,这样,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大大降低。
二、新形势下制订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运用方法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渗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应该引进这一优势,信息技术的进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和快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更加先进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虚拟联系实际社会生活,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有人说,一个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确实,好的导入能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的导入要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前提,就是在结合了课堂的具体内容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开始的导入在教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在情感上也让老师和学生有了沟通。一般的语言说教想要形象地表现学习内容是不容易的,而恰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以很多种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它能以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规避常规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丰富的网络资源也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陈旧,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足的情况,它还能够以多方位的角度将内容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它在顺应教学趋势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堂知识打下了基础。
2.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如果将这种爱玩的天性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享受玩的乐趣,在玩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应该注重运用技巧,将游戏贯穿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在课堂中起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作用,真正要学到知识,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总结来掌握,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东西,而且会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充满游戏乐趣的课堂环境,老师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单一的语言讲课方式变得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方式,那就是将“玩”的元素掺杂在数学教学中,例如,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在上课前分享给学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听过小故事之后就会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老师也可以为班级组织经常性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当一个角色,体验乐趣。这样一个充满愉快轻松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亲切感。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环境,也就是一个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小问题,而且不能是硬生生的直接发问,要注重运用艺术,可以采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问题,或者某个小动物来提问,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缓解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也参与其中,动用了自己的脑子,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以及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对于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让他们喜欢数学学科。
参考文献:
[1]唐远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7(7).
[2]王伟.生活情景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2017(4).
[3]卞坚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6).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三、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给足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不难看出,计算又是所有数学活动的基石,离开了计算,数学活动便成了空穴来风,无本之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从量上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低年级20以内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口诀试商,到中年级的两位数整数乘除法,再到高年级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纯粹的计算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另外,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三大领域,都与计算密不可分。从质上看,计算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高估计学生,认为这是“死知识”,一点就会,对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草率的定性为学生的粗心,这其实是在为教师自身推卸责任,同时麻痹了学生,使他们对计算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屡说无效”,计算错误多的学生始终是错误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那么,如何实现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即让学生计算又快又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很少有教师在公开课、竞赛课上讲授计算内容。其实,计算教学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这样才能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效果。细细分析教材,你会发现,凡是计算教学,它的呈现都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计算的欲望。
训练形式多样性,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开火车”、“夺红旗”“小组竞赛”是最常用的训练形式,另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算、视算、自编计算题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式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意识不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的列出式子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教师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的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我的学生提出“先看、再想、后计算”的程序,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口算、笔算、估算、简算齐头并进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掌握口算的算理、算法是口算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他是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在一年级教学中,有些学生还常常用掰手指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仅计算速度慢,而且对今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有影响。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计算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笔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想明白为什么这样算,理解计算的每一步,其次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笔算的简便形式,提高运算速度。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生活中估算的应用十分的广泛,而教学实践中,我法现估算可以再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计算结果的范围,从而可以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所以加强估算的训练对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发现规律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各种用算定律是简算的主要依据。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能力训练与培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小学数学课,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2、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二、了解学生
1、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5)、哪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教学如何切入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
2、备课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勉强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等,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详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
三、研究教法
1、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
(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确定重点以后,就要想办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还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只有不断地努力,力争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质量优劣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探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是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和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及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有效的数学教学可以体现较高的教育水平。合理而有效的数学教学能够确保小学生在比较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会相应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从而为其将来的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有效的数学教学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及记忆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践方法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当前的教学形式下,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是所有一线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当作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教学宗旨,尊重小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有效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小学生发现教材当中包含的一些数学知识,在解题中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综合锻炼小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突出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进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观察物体”的课堂上,采用的方法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提前让学生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积木带到课堂上,这样就集中了很多种形状的积木,然后以此为物体让学生进行认识。因为这些积木是学生们喜欢的,所以记忆起来非常容易,在之后的测验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是掌握的最好的。这种方式一方面结合了小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小学生一起探索物体具有多样性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师生互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讲授相应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师生间的互动很少,所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生更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比如,笔者在讲授“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同小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四边形一共有几条边呢?”“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四边形周长都是哪些边相加?”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并思考问题。此外,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计算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从而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化小学生思考和学习数学的内容,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有效性。为了确保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比如,讲解“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小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角,并展示角的度量方式,然后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动手测量角。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轻松为小学生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不断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更关系到小学生对理科知识的兴趣与知识基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起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议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5).
[2]孙荣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新课程学习,2014,(10).631
【摘要】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是很高,学习的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数学的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在课堂中,数学教师必须设计符合课堂教学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因此,寓教于乐不乏是一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法。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寓教于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寓教于乐是吸引学生听课的好方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天真活泼是他们的特点,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寓教于乐就是吸引学生听课的好方法,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爱上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寓教于乐正在逐渐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在慢慢地进行改革,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之前讲课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动脑筋,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因此,寓教于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在积极地响应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
二、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水平还比较低,数学知识如果光靠脑子想和思维引导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这样可以在屏幕上展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也能接受的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小学生比较偏爱动画,动画将要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数学《轴对称》这一课,对于一些立体图形,学生并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的透视图,也很难看到什么样的才是轴对称,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将这些内容涉及到教学课件中,课上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才是轴对称。类似于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因此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好方法。
(二)在课堂中多采用游戏的方式。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上课时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地集中,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并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游戏,增加数学课堂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在游戏环节中潜移默化进行知识地迁移,改变学生一直以来对数学这门学科消极的看法,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三)课上多运用学具直观教学。小学生属于孩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玩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学具,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中,单凭教师教授学生是不能直观地理解图形的,如果通过学基础学生就可以直观的进行数学的学习,在做题时也能分得清楚。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预习作业,每天都要分步完成,遇到不会预习的同学,就在课上指导学生预习,长期以来,学生就养成了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在课堂中进行数学知识传授时,不能单纯地向学生实施题海战术,这样只会令学生感到烦躁,起到反作用,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遇到难得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题不仅可以保证时间还可以保证做题的质量,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数学,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来对待,教师也会教得轻松和愉快。
(五)教师精心设计作业,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后作业上,作业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这一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如在布置习题时可以多涉及一些可爱的图表、表情等动画人物,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是对课堂中教学的一种补充和知识的巩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的诊断性评价,把知识学扎实,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老师不懈的追求!寓教于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心里特点和个体差异,使学生喜欢上学数学,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毛建平.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2):71.
[2]张翠娟.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J].小学科学,2014,(07).
[3]赵录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农村科技,2015,(12):68.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1.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一门课程的动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巧妙的实验和理论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白纸显字、玻璃棒点灯等有趣的实验,改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
1.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时改变的教学方式,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层次教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改进期间应重视学生的建议,适时改进使得学生对于数学教学不抵触,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进而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1.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写好上课的教案、做好上课准备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虽然有的资深教师可以不使用教案,完全仅凭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否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对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其在课上的教学内容准备,并且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具体计划来进行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很高,但是其也对学生有所要求:第一,学生在上课之前需要花部分时间做好功课预习准备,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当节课的学习重点,而在这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多的困惑的地方就需要在上课时候得到解决,带着问题去上课能够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度提供,而在课堂教学中将疑难困惑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学功课时的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尽量的把握教材和钻研教材,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思绪中断现象或者思考学生提问过久现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材,全面掌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掌握、教材中所有内容以及教材制定者的意图等,最后有机的将这些内容连接在一起,课堂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4改进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教师还应该定期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了解与评价,认真了解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评价方式应该是结合多方面情况进行,而不是单单以考试分数或者任务完成情况来评价,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课堂表现情况等方面情况,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而不是仅仅看到学生的一个方面,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5在课堂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具有动感、声感、形感和色感的优势,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数学课程中很抽象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不断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对于教学的实际影响,合理应用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2、结语
综合上述,数学学科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影响重大,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理论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兴趣、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上述为我们通过在改进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数学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要做好课堂准备,而在课堂教学中以采取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为主,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摘要: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教师必须注意适时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或关键处适时运用多媒体,又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 学科整合 捕捉时机 创新思维 主体作用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科学 合理高效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运用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在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下面结合我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对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几点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以旧联新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声形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情景,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例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直接拿出角告诉学生,会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感到乏味,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一改往日的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含有角的学生熟知的校园情境图,并将角制作成一闪一闪的,让学生从中找所发现的数学知道,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且直接找到了和主要内容相关的知识,可见这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的效果非常可观。
2、形象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习惯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数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这部分知识呢?那就需要借助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了,因为它能集声、形、色等为一体,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
例如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的概念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分好的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仿造分一分,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分得同样多,这样平均分的概念就的出来了,而且学生也是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3、解放老师,服务学生
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采用的自制的教具,这些教具大部分都是老师自己制作,或是老师辛苦寻找的生活中的物体,这样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耗时耗力,而在教学中也可能因为这些教具不完美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麻烦,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弊端就可以完全避免,教师不仅可以很轻松的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清楚的掌握所学知识。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解放了老师,更好的服务了学生的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做到“适时、适当、适度”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作出各种学习反应。因此,多媒体必须同其他媒体相互协调,如与挂图、板书、模型、演示等手段也相统一,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实践也表明,清晰的挂图、优美整洁的板书、逼真的模型、动感十足的演示等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各种媒体的运用在组合上要体现科学、合理、高效,须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来选择、组合媒体。
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见识少,知识面窄,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可多采用幻灯、投影及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样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和认识规律,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适当采用录像媒体及计算机媒体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指导学生有方位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就可用挂图、板书、课件投影等。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轴心,当代教学关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主题,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或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地与机器交互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尽力提供给学生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运用多媒体进行综合练习,就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想象、迁移等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还要考虑遵循学生的注意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指向性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 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因此,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可能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而过于花哨的形式,如音乐、图片、图像、动画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指向那些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并对这些本应是配角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却所知寥寥,更不用说掌握了。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让电教媒体走进数学课堂,与其有效整合,给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 让他们在数学课堂里轻松地、自由地、快乐地学习,让他们感受电教媒体所带来的别样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32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