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论文常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1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写作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适应时代,驶向未来,既讲究规范,又鼓励创新。那么,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了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建构思路。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困难分析

  中学生写作文的现状有以下几点表现:

  1、畏惧写作,缺乏饱满的写作激情,致使作文情感缺失。由于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师在写作训练上较多的在面对应试。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真实情感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就缺激情,缺真情。缺流动的气韵。久之,学生对作文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加之阅读量少,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体验不够,缺乏素材积累和灵感采撷的契机。

  2、思维不活,思路狭窄,选材雷同,内容空洞。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较少。课外阅读量不大,作文的材料贫乏。再者,多年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堵塞、文思枯竭。创新能力被消磨。逐渐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模式。选材雷同,娇揉做作。作文时没有去写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盲目地模仿写出的文章内容就空洞浅薄,既缺少生动的细节,又缺乏独到的感悟,千篇一律。

  3、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形式大于思想。现实的作文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写作技法要求规律等方面术语的直接搬运。形式上较多的是一种集体操练,基本上排斥个人的体验。为了迎合命题者的意图。迎合阅卷者的趣味,就放弃了自我,放弃了生命的独到体验,放弃了自己的个体感受。中规中矩,审题要准确,立意要积极,结构要合理,中心要突出等。过于强调这些规范性要求,就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感受和体验。

  4、语言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有很多时候,学生对写作素材应该说有感悟,有深刻的内心体验。但其作文语言贫乏,心里有话说不出来,心里有情写不出来。即使心里纵有千言万语,但落笔时却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这样的作文就丧失了个性,缺乏创新。

  二、营造宽松环境,促进作文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其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过去的各个时期教学大纲关于写作教学过多强调写作规范,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要求。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权威抑制创造,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教学民主,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念,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乃至枯竭

  2、延迟评价,激励创新。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需要。成功,作为目标,它是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更进一步的行为的动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积极持久地从事创造活动,而这种活动需要他们创造成功的支持。

  3、张扬教师个性。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来,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烈,更投入。这种主体意识既渗透在他们研读教材过程中,又涌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处理,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并把它宣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中;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实感。

  三、中学生创新作文技巧浅析

  1、打破思维定势,立意才能新颖、深刻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写弘扬主旋律的“大”题材固然是好事,但“大”题材并不一定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对文题,将材料多作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挖掘出它们所蕴含的本质意义。立意要新颖、深刻,可以变换角度寻求新意。出新意就要变向思维,选取最佳角度。

  立意要新颖、深刻,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写文章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这样的文章才会常写常新。2008年高考、中考中,就有多个省市的作文题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汶川大地震”有关。

  立意要新颖、深刻,还要善于旧意翻新,逆向思维。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一种相当有效的出新方法。比如: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异想天开———不“异想”何来“天开”,班门弄斧———弄斧须到班门,“有志者事未必成”等等。

  2、优选最佳材料,才能使文章有血的肉要做到材料的创新,作者就要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可以“以知出新”。所写的文章的内容如能超出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作者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如: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许多考生都把目光锁定在人类的亲情上,有位学生却把爱心投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运用了许多术语,给读者获得知识和情感。

  可以“以能出新”。写你擅长的文体,写你擅长的内容,运用你擅长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你的与众不同,你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

  可以“以情出新”。写自己动情的东西,才能感动读者。世上一切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怀着强烈的、真挚的、有个人性格特征的感情创作出来的。

  3、采用多种构思技法,文章面目才会全新。构思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做总的规划和设计。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

  由于作者写作个性不同,作文的要求、内容、体裁的差异,构思的方法也会大相径庭,各有千秋,下面谈谈几种简单可行的构思方法:

  彩线串珠法。“彩线”指的是文章的线索,可以是物线,也可以是人线,亦可为感情线。“珠”是指精选的题材,“彩线串珠”就是以一个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将一组如珠的精选材料联缀成篇。如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朋友索要枣核,引出悬念;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加强悬念;叙说索枣核原因,解开悬念,体现了美籍朋友的思乡爱国之情。

  烘云托月法。指在写作中,不正面描写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的“宾体”,从侧面来表现主要对象的一种构思方法。此法在《陌上桑》中是运用最为成功的范例,作者写罗敷的貌美,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次要人物的表现来烘托。

  曲折跌宕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让人感到呆板、单调、乏味。因此,写作时在不违背真实原则的基础上,要造出一些曲折波澜,以便吸引读者。传说唐伯虎为某员外的母亲题的祝寿诗就达到曲折波澜的效果:“这个婆婆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敬娘亲。”一句一个逆转,令人叹为叫绝。

  四、小结

  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当然作文教学的话题也一言难尽。作文创新的道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会逐步转变一些陈旧的观念,摈弃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就能引导学生回到作文的原点,用作文这种形式去表达生命,书写生命的真实,去体味写作中的快乐。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2

  作文教学应该是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教师在主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自我,逐渐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大写的“人”的运动历程。但应试教育体制炮制出来的教师依旧没能完全走出模式化“精英教育”的思维圈子,致使他们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其结果,忽视其过程,漠视学生主体作为自然人的客观存在,把“人的价值伦为物的交换价值:分数、学历、称谓、头衔等”这样,学生作文个性化色彩完全尚失,模式化和功利色彩剧增,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让作文过程游离于创作中的现实主体与伪主体之间,产生无所适从之感,他们故然不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佳作,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然要从最本质的教育体制和作文评价体系入手,否则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治本”无法企及的情况下,只能就作文现状与对策作简单的思考。

  一、现状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除了教师的或从别人那里借鉴来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创作中缺失自我创造内容。此情形恰似张志公先生所讲:“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具体言之,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共性凸现而个性全无,文中难以找到自我主体思维的影子。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真相。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取高分,以达到自身功利目的,于是在教学中便一味地宣扬“崇尚+光明”这一主题,使中学生作文普遍出现情调轻浅甜腻的状况。让林黛玉似的病态审美的文章逐渐登台亮相,有时反而成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常以主流与支流的堂皇托词反对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导致学生为文与做人之间出现两极对立。即“对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生态之间的完全背离”,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总在客观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徘徊,出现文学与人学、作文与做人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学生为了能在作文中实现为自己迈向成功,以达到浓墨重彩地涂抹一笔的功利目标,不得已之时,只得以主流内容的写作来博得评价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学与人学就会完全在两条线上相悖而行。

  其三、学生理性认识水平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本质尚缺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本来,写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作者既要有对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认识,更要对生活现象和本质内容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诱发其创作灵感,从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蕴,才能创造出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由于中学生对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创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杂取种种”地嫁接、浓缩生活内容,也无法挖掘现实生活中表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显得平淡无奇。

  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突出,在作文创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师把作文教学模式化,未让学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观现实生活和洞察、反映社会生活轨迹,于是,作文教学中伪主体和伪科学现象十分明显。

  其实,生活就如万花筒。有人认为它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苦涩之中蕴含着几分缠绵与悠长;有人认为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让人充满着奇妙幻想;也有人说它是一杯苦酒,牵肠挂肚,绞痛难耐。其实,这样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观现实生活,把生活内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无独有偶,但在我们的许多中学生笔下,要么把五彩缤纷的生活概念化,要么通过作变形手术进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观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编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务于写作。一旦他们写老师,就离不开深夜窗前的那缕灯光,写父母就逃脱不了雨中送伞、冷天送衣等生活情节。这在学生心中已把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生活模式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们主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体现阅读欣赏过程中读者思维的再创造。其实,作文亦然,有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种思维,对某一事物就会产生一千种体验,引发出一千种、一万种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广大语文教师“大一统”教育观念和学生作文为适应单一主流主题去创造生活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一千个人只有一个鼻孔出气,一张嘴巴说话的状况。而且,不少学生在写作中没有生活素材编素材,没有语言套语言。他们所编出的生活素材要么与客观现实远离万里,要么麻皮不爬豆杆,风马牛不相接。他们为了向老师交差,编造出一系列的伪素材和伪语言,使作文完全远离客观现实生活,远离自我,把写作主体完全置于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于是在学生潜意识中出现“我写的不是我”,致使教师命题中的“无我”和学生写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间进行抗争。尤其是教师总要求学生写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为国、为民、为时、为事的题材,总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个性得不到张扬。在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作文与学生无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并非自我的伪主体形成。在老师的强硬要求下出现的伪主体写作,并非是学生自我主体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有骨头的富有灵性的佳作呢?

  再者,不少语文教师在学生习作时习惯性地运用程式化方式教学作文。当然,作为初习者,这种方法能很快地让他们掌握一些作文套路,不致于让写作天马行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但作为中学阶段学生而言,老师依旧有意无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三段式”、“四段式”谋篇布局,强调作文审题、立意上的“鱼池”和禁区,学生在写作时自觉不自觉地被教师思维所左右,并逐渐地把镣铐箍紧,因为他们生怕考试时由于作文失败而招致十年寒窗付之东流,生怕因高考、中考失败而改变人生航向。这样,在学生潜意识里,他们毫无知觉地利用“学业上的功利性代替了学问上的进取性、探索性。”由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强调太多,要求太规范。再加之教师以程式化的思维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创作,不但会使其丧失对自然生活本真的领略和感悟,反而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作灵感的产生,这便使作文教学中的伪科学现象出现。这对中学生作文创作是极端不利的。

  二、对策

  首先,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探究意识等方面入手,大胆实施学生作为自然人的影响和教育,把他们逐步培养成“学会创造,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完整的、鲜活的“人”.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写作内驱力,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他们逐步踏上展示和超越自然人的坦途。

  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回缺失的自我,满足自己作为人的本能的基本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多写解剖自我,表现自我的作品,从而找回自我的存在价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动力,培养其写作兴趣。

  1、强化学生“我能行”的潜意识信念,克服他们的惧怕、怯懦和悲观心理。因为“培养心灵力量的唯一要求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只有树起他们的强者信念,才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心,产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写得更好的欲望。这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事物,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首先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渐培养其写作热情。

  2、大胆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引导他们多角度展示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使其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探真理,从而实现做人与为文、理想与现实、客观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吻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切忌用功利眼光去权衡得失,因为这样反而会钳制自身思维发展,不能引导学生大胆为文。其实,学生作文只要是积极的健康的,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哪怕是他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或人性的弱点,均可进行大胆鼓励。这正如萧统在《文选》中所语:“文章之道与立身异,立身须谨慎,文章且要放荡。”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放胆写作,学生在文中就无法“放荡”,无法表现出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个性就难以张扬。

  3、在作文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写“我想写”、“我愿意写”的作品。虽然古之有“不依规矩,不成方园”之说,但规矩太多也会阻碍学生潜能开发。作文教学要切实改变轻生活、重技法的状况,要把学生生活宝库的开掘与探索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多作写作生活素材和语言的积累,让写作源头活水逐渐丰富起来。教师不可只在技法指导上打转,要引导他们打破一切写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并且把写作内容、形式、主题的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赐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力量,使他们在写作中逐渐学会“独立行走”,定能写出“我乐意写”的好作品。

  4、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人文,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使人本精神在作文实践中得以复归。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实现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把变化多端的人间万象、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奥妙叵测的精神世界和神秘悬妙的社会自然完全渗透到作品之中,通过展示人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提高作品的艺术审美。因为,要使作品震憾人心,除要表现一种原生态的要义外,还必须把人的精神、情感融于外物之中,才能产生出超然于物外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挖掘出他们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涵,并恰当入文,不断在创作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并在庞大社会体系中学会恰如其分地进行人生定位。这样,人本精神在作文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归。

  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颇多,在此,我反从未能彻底改变当前教育体制和作文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对如何暂时改变这种不堪的状况,表征性地提出几点思考策略。但作文教学归根到底落实到一点,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人本精神的复归,是让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最终达到“为文 ”与“做人”和谐统一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