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相关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就可以发挥更高的学习效率,心烦意乱,灰心绝望,其学习活动往往事倍功半。小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时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但由于人们往往只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却常常被忽视,致使当今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则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多角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1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小学生对老师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极善于模仿,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性情温和、情绪稳定的教师,往往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对他们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则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甚至心灵的伤害。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改善自我个性品质,学会控制自我不良情绪和习惯,每天都以一个温和安详的自我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是一种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沟通。
1.2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教师要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孩子。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渴望关怀,渴望爱。波丁沙托说过:爱是生命的火花。但我认为教师的爱不仅是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更应是和风细雨,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对班里的“丑小鸭”,要多给予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安全感和亲切感。他们才会真正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和你说说悄悄话,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教师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师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和社会,对什么都跃跃欲试,这样,就产生了种种需求。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遭受来自内在的压力增加,心理就会受挫伤。”因此,教师在各项活动中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终有一种好心情。良好的情绪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灵丹妙药。如果活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愿望和兴趣,活动的形式、过程都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在活动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身心就能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教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命令他们,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泯灭,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从心理定向看,人们总是喜欢选取以肯定形式发出的信息,而对否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学生对于肯定性评价的心理反映应是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等行为。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应以冷静温和的态度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用鼓励的口吻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做,对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2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
日裔美籍华人教授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而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丧失对本团体的责任感,产生一种失落、孤独情绪,最终导致人们成为一盘散沙。只有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团体凝聚力。在班级当中,学生间自由地互诉衷肠,彼此发生认同,就会产生亲密感。由此看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会学生交往则是实现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需要与成人交往,更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友好相处,为今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注重教给他们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沟通的机会,确保学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丰富学生交往经验,学习交往技能: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娇生惯养,是“小太阳”,“小皇帝”,心理素质很差。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磨擦,可又不善于解决。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机会解决。如有的学生自私,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本喜欢的课外书来,并介绍给大家,大家交换着看。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又有助于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有的学生胆小,内向,不会主动交朋友,我就通过做游戏来促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不自觉地促进了学生间的心理沟通。
2.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学生会出现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间的心理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明白只有不断努力,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才能处理好同学们的关系,实现友好交往。总之,处理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能创造良好的、积极的、愉快的氛围,建立一个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集体,从而实现师生、同学间的心理沟通,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调查,在我国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下面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体心理就会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不平衡状态。这时应通过自我的调节或者他人的疏导,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学校的课业过重,学业竞争激烈,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背负的精神压力过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报,自卑和恐惧的情绪产生,会使学生进入不平衡的状态,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此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敏感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对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对于异性的困扰,也就是说感情的困扰。青少年时期属于花季雨季时节,生理各方面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性意识等也慢慢开始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奇,交往之间带来的困扰,随之也会带来许多感情的烦恼。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等等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夫妻之间矛盾日益增多,争吵越来越多,温馨越来越少,缺乏很好的沟通,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心理会逐渐产生压抑、愤恨,不安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习,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黄色网页,影片,书刊,暴力游戏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辨别意识的不强,很容易受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从而产生暴力,愤怒等心理状态。这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案例分析
案例:D,男性,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亲眼看见许多同学被埋在废墟里,有些同学在地震中丧生,自己也被屋顶的横梁砸中了左腿,后被送到外地医院做了截肢手术。术后恢复尚可,安装假肢后能拄着拐杖行走。手术后三个月,求助者情绪非常低落,很悲伤,害怕回到学校上课,认为学校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很不安全。自卑,觉得自己缺了腿不如别人,认为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了。每天闷闷地坐着,不愿看书,也不愿意看电视,也不与他人交往,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睡眠、饮食差。在父母的要求下前来咨询。
对以下问题做出简要回答:
1、首次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目前该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
3、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恰当的方法有哪些?
1:首次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事项是接纳与倾听。
咨询时应该采取理解、宽容、真诚、接纳的态度。要能够接纳、认识、澄清求助者的消极情绪。根据求助者当前遭受地震后的感受和体验,建立起融洽的咨访关系。准确地理解小男孩的感受,真诚地表达出对他的关注,有助于小男孩的自我成长和咨访关系的深化。
2:目前该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
该求助者害怕回到学校上课,说明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丧失了安全感,学习动机下降。自卑感强,沉默寡言,消极悲观等消极情绪影响严重,初步确定是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
3:恰当的方法有:鼓励宣泄情绪,引导接纳现实。
小男孩属于震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危机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在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认为学校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其次是情感的休克,引导他与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宣泄出自己的情感,接受震后的现实,接受假肢的现实,但是要引导他不能过于消极,举例子证明假肢的人也会有成功的机会,使之相信世界还可以是美好的。鼓励其多交往,多和小朋友玩耍,打开心结,慢慢地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不愿意与伙伴玩耍,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家长不要忽视,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酿成恶果,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错误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以,当代世界教育越来越注意促进人的精神解放、独立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国内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爱的教育,都无不把侧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主动精神和能动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辅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辅导本身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目标的,在辅导过程中,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确立目标,恰当地表现自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发心理辅导这块领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2.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同伴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则绿化了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一个人的能力 ,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的起码要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30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