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杀手分析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杀手分析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杀手分析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杀手

  信息技术在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您是否曾感觉到信息对自己心理的冲击和压力?

  心理医生在门诊中经常会发现一些25岁到40岁的拥有高学历、置身高新技术行业的白领人士,尤其是那些常与高流量信息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会突发一种奇怪的疾病: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发病间隔、起病时间都不一定,但他们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心理专家们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可以暂时称之为“信息焦虑综合症”。但因其不能独立为疾病病种,所以心理医生对这种情况的书面描述是:信息过度吸纳引致的紊乱体征。

  最早对这个紊乱体征提出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孙教授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孙教授戏称之为信息焦虑综合症,有的新闻媒体也写作知识焦虑综合症。

  顾名思义,信息焦虑综合症就是由于过量的、没有选择的、不经训练地吸收完全没有系统意义的多方信息引起的焦虑症状。过量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编辑、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声纳员等都是该综合症的高发人群。

  医学研究机构教授刘吉吉认为,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的几何冲撞必定会对人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过量吸收各种信息,造成思绪紊乱,判断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紧张性休克、失眠、逆行性兴奋、厌食等躯体症状。典型例子就是一些过度上网的青少年。

  第二,一些弱势群体由于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差,不会使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新信息渠道,造成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进知识。这些信息落差、信息不对称都没有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出现了信息和知识流向的两个极端。而信息和知识又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知识阻断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问题,从而危害各地区共同繁荣的前景。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人类在信息时代新的贫富差距。

  第三,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这说明一部分人对信息产生了恐惧。

  那么,有没有避免和减少信息焦虑综合症危害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刘吉吉教授指出,在信息焦虑综合症发病初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也不用担心它会快速转发为精神疾病。

  现在的关键是,需要全社会都来认识到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人类的伤害。虽说信息焦虑综合症在初始期可以通过心理手段或强制手段进行治疗,可一旦当它发展到精神上的障碍,那时通过自己心理调节或求助于心理医生已没有多大意义,恐怕要经过更严酷艰难的治疗才可能挽救患病者。

  当您仔细看过以上内容,并对信息焦虑综合症及其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假如您认为自己已经出现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初始症状,刘吉吉教授建议您除了遵照医嘱吃一些药物外,还应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规律,比如每天限制接触媒体的时间及数量,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要大量饮用冰糖水,晚上坚持锻炼15分钟,减少娱乐,严禁饮酒。当然,严重者应立即咨询心理医生。

  “中毒”不浅的中国式WiFi焦虑症

  每个旅行团里都有一两朵奇葩。在“泰国北部发现之旅”中,除了发现迷人的北方泰国,我还发现全团都是奇葩——都是患有中国式WiFi焦虑症的奇葩。

  从曼谷转机去清莱的时候,大概有一个小时的等待时间,心急的Vivian早就登录了机场的免费WiFi,但可惜这个信号貌似登录成功却无法连接网络。还是经常在中国和泰国之间往返的小顾有经验,领着浩浩荡荡十几号人直奔问讯处,排队登记领取WiFi登录密码。在折腾了差不多一刻钟终于可以上网之后,大家纷纷不管不顾打开了微信微博朋友圈,那个开心那个飘飘欲仙,跟犯了烟瘾的人憋了半天之后猛吸一大口的情状别无二致。

  经历了“天价电话费”、“天价上网费”之类血淋淋的教训之后,现在出国的人早都乖乖关掉了3G关掉了漫游。在国内,免费接听的电话和免费接收的短信都用得越来越少,何况是到了发短信每条1.26元人民币、接电话每分钟2.86元人民币、打电话每分钟6.86元人民币的国外?于是免费WiFi成为全团人最大的需求。

  全程覆盖WiFi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毕竟都不是泰国当地的手机,所以大家最大的指望就是车子停下来用餐或者游览景点的时候。导游向大家征求意见道:“我们今天中午去吃泰国当地人吃的糯米团好不好?”大家接二连三问:“有WiFi吗?”导游介绍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泰国和缅甸边境转转,看一看走一走那条连接着泰国和缅甸的小桥。”大家又问:“有WiFi吗?”后来,导游就变得很自觉了,他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清迈最大的木雕手工艺品市场看看,那边有免费的WiFi,密码是10个4。”

  吃什么不重要,玩什么不重要,买什么不重要,有WiFi才最重要。有了WiFi,就可以把吃的、玩的、买的东西拍照,然后上传到朋友圈,然后附和朋友或者非朋友的赞美,然后埋头对着手机写下格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身边好美,可惜大家都没看身边,都在低头玩手机。

  总体上,清莱和清迈的餐馆和景点都比较靠谱,免费的WiFi不但有,而且信号还相当稳定,于是大家的情绪也都十分稳定。有那么一两次,车子都发动开出去了,竟然还隐隐能接收到WiFi信号,于是就看到有人抓紧一切时间对着手机屁股呜哩哇啦发送语音。

  这种抓紧一切时间的态度,令人动容地联想到上海街头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行人争先恐后闯红灯的盛况。外媒形容中国式闯红灯是凑齐三个人就可以横行无忌,窃以为那是极大的'误解,真正的中国式闯红灯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人数,想闯就闯不想闯也能闯。为了闯红灯而闯红灯,为了登录WiFi而登录WiFi,原因变成了结果,过程变成了目的,既谈不到成就,更谈不上享受。

  游览泰缅边境那天的晚饭,是在一家云南餐馆吃的。还没坐稳,焦虑的人们就忙着登录WiFi了,怎奈何始终无法连接,找来服务员一问,才知道这家餐馆没有WiFi,之前搜索到的信号是餐馆用来点餐的。已经有人叫嚷着“换一家有WiFi的”起身了,不巧外面雷雨大作,一帮人只得悻悻坐定,百无聊赖等着上菜。

  慢慢有人开始讲段子,慢慢有人发出会意的笑声,慢慢餐桌上变得热闹起来。等雷雨停息,这顿没有WiFi的晚饭也接近尾声,返回酒店的路上,有人说“今天这顿饭是来泰国之后吃得最有意思的一顿”,赞同者众。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大家已经下定决心,接下来几天都像今天一样拒绝WiFi认真吃饭。

  第二天吃饭的平河(PING RIVER)边上的餐馆里提供免费WiFi,于是大家又“毒瘾”发作埋头对着手机不言不语地写:“三年前一块在这里吃饭的亲们,你们好吗?好怀念……”怀念什么,怀念三年前每一个对着手机自娱自乐的自己?

  唉,这些“中毒”不浅的中国式WiFi焦虑症的奇葩。

  微博之战:国产电影的春天

  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豪取108亿票房,而华语电影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拿下其中68.8亿票房,占总票房比例六成多。票房榜排名前十的电影,至少有一半都屡遭影迷吐槽,甚至在质量上属于公认的“烂片”:受批评最多的《小时代》和《富春山居图》,分别以4.2亿和2.9亿票房,位居排行榜第四位和第六位。

  此时,上个月一众热门娱乐话题的主线情节相关讨论的微博已悄然改变,“连骂式”机关枪“问候家人式”迫击炮、“诅咒祖宗式”轰炸机等高级武器统统现身,集中发射在周黎明和史航等人的微博上,唯一能把上述三件事串联起来的钥匙就是《小时代》。

  在社交网络时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诚然是真理,但文艺作品呼唤共同情感的基本属性依旧没有改变,让受众产生共鸣是千古不变的宣传捷径。哪管在豆瓣或者时光网的打分是成“z形”还是“h形”,还是“sb形”,票房过亿才是硬道理。

  根据最近由社科院发布的权威报告,国内微博用户从年龄上看,10岁至39岁的用户总访问量占81.68%,总页面浏览量占85.84%;从学历上看,高中学历以下用户占74.88%;从收入上看,5000元以下的占92.2%。其中,无收入群体人数最多,达9183.5万人,学生用户是微博用户中最大的群体。

  单看这一数据,几乎就可以解释了整个2013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在微博的表现。青春题材能听到微博上最大群体的回响,年轻人奋斗至成功心理则是所有人的共同的中国梦。依照社科院的逻辑,更进一步的论述可如下推断: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三低微博用户对不用负责任的青春会无比怀念,对海归创业的丰功伟绩奋斗史会高度崇敬,对注定无法触及的迪拜塔和志玲姐姐的制服变来变去却总是在别人怀里怀着天然的厌恶,对“犯二”精神有着深刻认同但却不允许人随意乃至恶意“装二”,最后“不存在的大上海”里学生的拜金奋斗史则导致还有希望奋斗的人绝对崇拜,过了年纪无法再嫩的人绝对鄙弃。

  关于免费产品曾有过一句经典论断:如果商家为你提供免费服务,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在微博战争的时候,我们都成了微博的产品。

  网络消费者心理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互联网在商业领域也显现出巨大威力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上网购物,造就了淘宝、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商业网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企业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市场正在从卖家垄断向买家垄断演变,买家市场已经来临。在买家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各种各种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前消费者和以前相比有一定的改变。研究这些变化,对企业的网络营销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消费者更主动

  由于网络商品信息获取的方便性,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商品相关信息,并且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消费者购买IPAD,会在京东商城、新蛋网、易迅网、一号店等B2C网站进行比较,也会通过一些问答平台,查看相关评论,获取已经购买者的反馈。通过分析比较,消费者心理得到平衡和满足感,增强了对所采购商品的信任,也减少了风险感和购买之后后悔的可能。

  二、购物的方便性和趣味性的追求

  信息社会的高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城市的白领们工作压力特别大,生活紧张,他们购物的目标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传统的购物方式下,一个买卖过程需要几分钟或者长达数个小时,加上购买商品的往返路途和逗留时间,使得白领们必须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很多,而网络购物只需要轻轻点鼠标,完成交易,还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节省了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技能,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自由职业者和家庭主妇等群体,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希望通过网络购物来消遣时光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三、消费者的个性化

  很长一段时期,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以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淹没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提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很少。在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同类商品选择性很多,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高级消费者不满足现有的商品,更希望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做自己的个性商品。从理论上说,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个性化消费潜力非常巨大。

  四、价格还是重要因素

  在国内,低价对老百姓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近年的团购网的火爆,从节假日商城活动打折时候的排队疯抢的人群就看得出来。虽然网络营销策者总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各变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价格对消费者心理有重要影响,当价格降幅超过了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消费者难免改变当初的购物原则。网络营销在以后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要根据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制定相关的推广营销方案,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情缘

  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流媒体之一,网络上有信息、有文化,有情有爱、有商机、也有陷阱,网络不单是为人们交流和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同时网络也给众多的普通人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于是多情男女上演一段段网络情缘。

  无数个寂寞的夜晚里,旁边的亲人已经睡着了,身边的朋友也入眠了,当你睡不着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拿起电话却不知要给谁拔时,这时,你可以插上网线,在网线的那端有很多朋友。他们和你一样也失眠在这无尽的夜里,他们会给你很多安慰的话语、很温暖的文字,告诉你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颗寂寞却不懂得如何解救自己的心。

  “网友”作为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词语,我们都对它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一个QQ头像和一个图标符号,它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了我们很多牵挂,难以控制,无法割舍。

  我们已经习惯在节日里给现实中的朋友送上一份祝福,也给网线那端的他送上一份牵挂。虽然那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表情动画或虚拟礼物,却也满载着我们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

  中国现在有着数不清的网名,相信总有一个可以触动你的心弦。他/她可能是来自于你现实中的一个朋友,只是你们因为某种原因选择了以网络这种方式相处,也有可能他/她只是一个来自于网络中的网友。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他是来自于哪里,茫茫网海,总有一个人可以让你莫名地为他/她牵挂,这就是一种网络情缘。

  几年前一曲《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瞬间风靡流行,是因为它唱出了所有网友共同的心情。我们不会因为对方是网络的就拒绝他/她给予你真情,我们也不会因为它是虚拟的就只给予了点击鼠标的情意,茫茫网海,我们牵挂依旧,时刻把对方放在心底。快乐是因为拥有他/她相伴的那些日子,悲伤也因为有了他/她的分享和鼓励而减轻了一半。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有些人会永远地离开我们,可我们依然会选择为他/她祝福到永远。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如果我们可以永远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他/她永远记得我们微笑的样子,我们永远不需要分离,我们也不用为他/她掉尽眼泪,更不用因为他/她而日夜牵挂。

  可是,后来有些事情还是发生了,生命的遗憾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拒绝它就绕道而行,有些缘分还是在最后搁浅了,有些人最终还是与你擦肩而过了。此时,我们能说的只能是相信茫茫网海还有一种情缘是:纵无声也是牵挂依旧,纵沉默也是祝福依旧。

  网络中的情缘总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走进了你的心扉;在你还没有来得及珍惜时,他已经走出了你的视线。我们也会笑着对自己说:“网络情缘,我们从来都是真情一片,牵挂永远。”用最美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微信“瘫痪”惹众怒 网络社交依赖强

  据各大媒体报道,就在昨天,“黑色星期一”遇上了微信“瘫痪”。很多人抱怨本来对于上班族来说就有“周一综合症”,大家情绪都不好,都希望用微信来和朋友聊天以宽慰自己,但是突然微信不能用了。这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内心都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更多人只能在微博上对此事吐槽,以此发泄不满。

  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更高

  大家都知道,微信是腾讯公司的一门免费的热门软件,可谓是腾讯公司的必杀技,由此不知道有多少用户在使用这款免费又好玩的软件。但是免费不代表用户不会失去什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更高!”笔者觉得这句不正好应验在广大的微信用户身上吗?

  微信不能用了,我们的思想一下子停顿了好几秒。之前我们用微信来交朋友,聊心事,谈工作,看信息,分享好东西……因为免费,我们玩的不亦乐乎!但是突然微信不灵了,它不能玩了。用户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怎么回事?”“怎么登不上?”这是用户的第一反应,是一种惶恐与不安!随之而来的是,因为登不上,意味着不能与朋友和家人取得便利的联系,这是长期使用免费的通讯工具使得大脑产生了思维定势,在潜意识里往往将微信作为第一通讯工具。于是开始紧张,焦虑。不少人表示:担心自己的朋友;生活突然少了什么;是不是要发生什么事?这些疑问其实就是一种恐惧的心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免费的东西也必然去使你付出一些东西。微信就是这样的“午餐”,你付出的就是情感和情绪。不安、紧张、恐惧、疑惑让人不知所措。这难道不是你为这免费的东西所付出的代价吗?

  社交网络依赖,我们如何应对

  微信风波面前使得很多人的“通病”暴露出来,“社交网络依赖症”已经凸显出来了,这“病”正成为当前许多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网络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病”和“瘾”,“社交网络依赖症”就是其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微信用户目前有5亿左右,每天活跃在线的至少1亿。有网友说:“现代人如此依赖这样的应用软件,也许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社交,就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势必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如果单从用应用软件来替代,就会引起很多问题。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表示:“如果过度依赖,可能像玩网游一样上瘾”。网络依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依赖,个体将自己依赖于外界某种事物或人,强烈的依赖心理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面对依赖,该如何破除呢?其实依赖是一种自信心缺少的表现。举个最基本例子:为什么借助网络来交友,而不是在生活中找朋友。也许你会说方便,其实是自己自信心不足知识平乏、能力不强、笨嘴笨舌,不敢迈出去。

  所以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锻炼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充电,培养自己的自信,练习交谈,试着与人交往,而不是用键盘在冰冷的屏幕敲字。

  然后,要改变思维模式。不管是哪一门应用软件,都只是通讯工具的一种,只是一种方式。人是自主的,我选择方式,而不是方式限制和选择我。一种工具没有还有另一种,不要因为方式的失去而感到少了什么。

  最后,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社会中,人群里。不会因为网络的瘫痪或者软件的“瘫痪”,社会就停止了运作。所以,最好还是经常与人正面沟通,不仅能培养感情也能锻炼才能。

  微信风波很快平息了,但是笔者担心经历风波的人的内心还有那一丝的波澜。社交网络依赖依然存在,不知道哪一天某某软件又“瘫痪”了,大家会不会再次像炸开锅呢?不管怎样,笔者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既然你选择了,你就不能置身事外。你要为免费的午餐付出代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30697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