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扶贫攻坚战运用方法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理论扶贫攻坚战运用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认知行为理论可以为扶贫工作者改变扶贫对象的认知提供支持。
扶贫对象生活的环境往往恶劣或者由于经济的原因,教育状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认知水平低,看问题较为片面。尤其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环境、历史等客观原因,而忽视从自身主观上找原因。 社会工作的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要引导扶贫对象从认知上找原因,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与扶贫决心,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行动上主动参与扶贫攻坚。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为扶贫工作者全面看待扶贫对象致贫原因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是看他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则进一步探讨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系统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对其生活状态的影响。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在扶贫攻坚中的指导意义在于要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探究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在探究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时,不仅要看其个人的原因,还要看其生活的环境,不仅要看其现在的状况,还要看其生活的经历。在充分了解其生活的环境后,有的放矢地改变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解决交通、医疗、用电等物理环境,来扩大扶贫对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范围,从而促进其对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改变“破罐破摔”以及“等靠要”的文化环境,降低个人生活经历中的负面经验影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社会支持理论可以为扶贫工作者拓宽思路提供支持。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需要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支持网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工作单位、社区;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邻里、个人等。 扶贫对象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也很弱。正式的支持网络由于国家行动,很容易建立,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单位的帮扶等。而对他们最有效、最直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和利用往往很难,“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趋利文化是扶贫对象建立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一方面正式的支持网络要真落实、真帮扶、真支持,使扶贫对象能够充分利用好正式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引导扶贫对象积极构建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使其在脱贫过程中持续得到更多支持资源。
优势视角理论可以为扶贫工作者积极看待扶贫对象提供支持。
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把目光聚焦在人们的问题上,把需要帮助的人群标签化。优势视角理论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面对扶贫对象,人们往往把他们看做无能力的人群,看到的大部分是他们面对贫困不是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等待人们的施舍。其实在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践者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潜能,只是没有被发现和充分利用。因此,作为扶贫工作者不妨换一个角度,把自己和扶贫对象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既有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愿望,还有他们个人的能力,以及可以自配利用的支持网络。
增强权能理论可以为扶贫工作者帮助扶贫对象彻底摆脱贫困提供支持。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通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可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社会工作理论认为,弱势群体长期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负向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负向评价,对自己的行动也倾向于给出负向评价。在此基础上,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常常是负向的,而他们的行动结果常常是失败,从而形成负向经验。因此,在扶贫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活动实践帮助扶贫对象消除负面经验,使他们认识自己有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能力,比如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项目,使他们很快见到效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输血手段,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29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