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在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过程之中,富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元素一直在被人们使用,在将古老文化的独有特色表现出来的同时,这种艺术创造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但是在如今的现代美术的创作和教学之中,人们可以使用很多的流行元素,这种流行的元素也比过去多了很多。但是,现代艺术中却往往也缺失了很多的传统艺术的神韵,因此,在美术观初期形成的初中学生群体中。教师在引导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元素的韵味,并且努力让他们将流行元素也带入到传统艺术中去。
一、传统与流行融合的内涵
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针对目前初中美术课程的具体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教学标准,也就是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不是刻板的课本教育。为了使学生们能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比较传统的元素进行改革与发挥,增添上一些流行元素,美术教学将会变得非常的灵活多变,也可以让学生把美术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创新的意识。与此同时,在美术教育将传统与流行结合起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初中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如今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阅历、心理素质等都还尚未成熟,比如,女同学会比较擅长绘画,男同学大多比较乐于去做手工。
二、从实际案例入手,实现传统与流行的融合
1.组织辩论。初中课程中有一堂课是《蓝天之美》这幅画,基底布料是蓝色的印花,具有非常浓的地方特色,也是属于我国比较古老长远的一份作品,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的精神文明产物之一。不过在现代文明非常发达的今天,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导致经济也非常多元化,对于这样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呢?教师可以采取组织辩论的方法,先从提出“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的方法”来切入课程,组织同学们就此展开辩论,从而引出《蓝天之美》这幅作品,之后,再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会顺利得多。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泼。
2.引导创造。初中的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并不喜欢单纯的听老师说和仅仅讨论,大多都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去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之中,因此,单纯地讲述理论知识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亲自参与制作的作品往往包含着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加入到作品当中,在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加入了创新,也就是学生视角里的流行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美术课程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素养。比如《和谐》这个作品,它的主要构成是一双泥塑的鞋子,但是在成型的`过程中,创作者将它的两侧都进行了非常个性化的改造,一侧的荷花绘画代表了非常吉祥的寓意,而在鞋子的另一侧则加入了现代的耐克品牌标志,一面传统一面流行,这一份作品综合了两种元素,用非常新鲜、生动的形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整个作品不仅拥有传统艺术的优雅,也有了流行元素的创新。学生在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对自己的美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和流行因素不是对立的,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3.引经据典。初中的课程中有这样的一堂课叫做《多变的颜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堂课比较难切入主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用名著《红楼梦》里面的一个小情节来展开授课:莺儿认为大红要配石青和黑色,松花色要配上桃红,绿色要陪柳黄;而宝玉则觉得手里的玉色很难配,宝钗则觉得大红犯忌、黑色暗沉、黄色不好看,提出了金色丝线和黑色的珠子共同搭配。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提出这个情节之后,指导学生理解就算是在今天的色彩学上这种配色也是非常好看的,冷暖色调相配的同时也显得非常美观大方。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很好地把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造型相结合,由此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4.引导观察。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试着让学生主动去观察,例如《古代雕塑》这门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去从传统的艺术品种观察美术的元素,由此提升自己本身创造元素的水平。比如古代的仙人往往仙风道骨,这都表示着他们拥有希望远离红尘的向往,而在唐朝则变得非常的人性化。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在的含义的基础之上就会进行自主的创造,例如将山水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非常好的艺术创新。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受众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接受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这种美术创作方式,并因此创造出非常有趣的作品,由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王伟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葛武初级中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29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