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学前班美工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这样解释“创造性思维”的:有独特创见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包括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小朋友们美工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呢?请往下看。
小朋友进入学前班之后,随着视野的开阔、美工实践机会的增多,教师按部就班、拘泥陈规、缺乏新意地授课已不能满足小朋友的创新欲望,小朋友需要在一般的处理之上,通过移植生活中对他人成功的沉淀(耳闻的、目睹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作品。下面是我面批他们课堂美工练习中的四例:能创造性地涂个红绿相间而不是单色的苹果;画完之后能想到添画当头照的太阳,使画面有了比较明确的时间概念;在车窗上再画上表示玻璃的符号“//” ;为平面的大红灯笼添画几对弧线,使他们自己做的吊饰有了立体感。(小朋友既细心又可爱!)这些正是求异思维、形象思维等的具体表现。
从教学实践来讲,小朋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体现创造性思维,即有创新积极性,是因为教师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就是说,要尽早引领小朋友占据创造性思维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先于进而融于绘画机会----完成课业之中。
这里讲的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营造自由、生动的绘画气氛;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提问。而自由、生动的绘画气氛尤为重要。
一.营造自由、生动的绘画气氛
五六岁的孩子对班级授课制还不十分习惯,举了手还没有想好怎样答、答非所问、蓝绿不分等等,这些经常出现的现象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要和颜悦色、态度亲切、情怀至真,要循循善诱,以便激起小朋友的绘画欲望,从而一步一步地使他们入门、熟悉,直至比较自如。
不要命令小朋友这样或那样,应多给他们留些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相对创造一个个性发展、自由呼吸的天地,以体现“上不封顶”。我们都知道“一锤定音”这个词,教师千万不要用一张范画统一了全班的作品,切忌以一种处理画面的方式框住小朋友。要提倡和鼓励他们选用的颜色、采用的方式等与教师的范画有别,允许自由发挥,表扬那些画得出人意料的、“出格”的`,哪怕是与成人审美观相悖的、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其他的自会不甘示弱,逐步缩小与他们的差距,那种“身随心违”的被动状态也就不大可能出现了。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态势:宽松、活泼的气氛----强烈的绘画欲望----可喜的包含些许创见性的作品。
二.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提问
学前班小朋友初学绘画,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限,毋庸置疑,超出他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很难激起绘画兴趣,“创造性思维”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教学《可爱的小猫》(连点、涂色)一课,画面的下半部分是花篮,有关花篮部分的教学目标:1.选择适当的颜色,通过回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涂色。2.继续训练涂色均匀、不超出轮廓线的能力。在小朋友动手给花篮涂色之前,我问:1.请小朋友想一想,你见过的花篮是什么颜色?[再现] 2.先看看你给彩带涂的颜色,然后想想涂什么颜色最能显出花篮。[求异] 3.你涂花篮的方法和颜色不一定与老师范画上的一样,也不一定与其他小朋友回答的一样,只要涂上能显出花篮的、自己喜欢的颜色就是动脑筋的孩子;谁能涂个拼色的花篮,并且涂得颜色均匀、不超出轮廓线?请告诉老师。[创新] 面批之后,能够均匀地、不出线地涂一种合适颜色的小朋友受到了口头表扬;花篮的上下边缘另涂一色的小朋友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能够凹凸部分分别涂色的小朋友领到了一枚“小画家”红花。老师认可了自己的教法,小朋友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师生鱼水相得,大家笑得那么灿烂。由此可见,成功的美术课提问设计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再现---求异----创新。
就小学而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学前班抓起,为他们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小朋友将终身受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20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