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误区一:心理健康水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在实践中,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学校确有不少,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能给学校带来蓬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光环。其实这种作法在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还有一些学校积累了许多测验问卷,却不知如何分析,如何使用,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些做法,都使心理测验成为赶时髦,而与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去甚远。

  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们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学校还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 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应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室还可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

  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江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拓展: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心理误区

  1、“投射效应”误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子女身上,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且往往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忽视孩子自己的意愿,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

  小强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小强却表现得情绪低沉。经了解我们才知道,小强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小强成材,一口气为他报了英语、美术两个班,还请了一位家教教他弹钢琴,而小强偏偏喜欢跆拳道。结果小强不但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每天的日程还被安排的满满的,所以才失去了以往的活泼。后来,小强的爸爸妈妈在跟小强沟通后,为他报了跆拳道班,而小强为了能学他喜欢的跆拳道,也同意了学美术,小强又象从前一样的活泼可爱了。

  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欢笑而不是过分的压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走入“投射效应”的误区。

  2、“从众效应”误区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简单地说,就是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想跟着做什么。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从众效应十分常见。象前面讲的小强的例子,小强的爸爸妈妈为小强选择各种辅导班的依据,就是邻居们几乎都是这样做的。而邻居们这样做的理由,也是因为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显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从众效应”误区。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年轻家长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成为获取儿童教育间接经验的捷径,因而,从众效应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并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选择教育的方式和培养的途径,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就会避免盲从,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3、“角色效应”误区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社交,每种角色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 ,就叫做角色效应。角色效应的产生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对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往往使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家庭的核心,自己的意愿必须优先得到满足,进而形成了不会关心别人的自私的心理;二是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角色概念的认识的偏差,一些孩子常以“我爸是经理”、“我爷爷是书记”而自负,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 致使这类孩子养成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表心态;三是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的角色规范,实现角色期待,这就叫角色行为。从角色认知的形成到角色行为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帮助和教育孩子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是家长的职责。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在生活细节上引导孩子。比如吃饭的时候,好吃、爱吃的菜,要先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学会礼让和关爱,让孩子自己管理玩具、图书,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语言和行为,不让孩子产生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等等,让孩子在角色体验和角色行为中,让孩子更深层次地了解家庭生活,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性格,是十分有益的。

  4、“晕轮效应”误区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强调,以此掩盖此人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了类似月亮晕轮的作用。因此,也叫光环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最直接的表述,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

  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往往使家长们忽略或原谅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却有可能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造成不好的影响。小丽是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孩子,经常得到幼儿园老师的表扬,爸爸妈妈都以小丽为骄傲。一次家访时,发现小丽对爸爸妈妈说话非常不客气,家长说,因为小丽聪明、爱学习,所以平时就比较娇宠。其实这种娇宠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会助长孩子骄傲自大、不尊重别人的心理。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小丽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聪明懂事,乐于助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升入小学后,还担任了班级的小干部。

  5、“超限效应”误区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一位牧师做关于捐赠的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督促孩子方面,经常会陷入“超限效应”的误区,为了督促孩子完成一件事,家长总会多次提醒、催促,致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结果导致刺激超限,反而事与愿违。

  菲菲一家打算利用下个双休日郊游,菲菲主动要求承担一项工作。为了鼓励和锻炼孩子,妈妈让菲菲负责带烤肉的调料。妈妈怕菲菲忘了这件事,几乎每天都要跟菲菲说,别忘了带那些调料。到了双休日,全家高高兴兴地到了郊外,在大自然中流连赏玩。该吃午餐了,爸爸负责的烤炉和碳火、妈妈负责的肉和水果都带全了,偏偏是每天提醒的菲菲没有带盐,妈妈和爸爸都抱怨菲菲粗心,菲菲自己也不开心。其实,菲菲的粗心,正是由于妈妈的过分唠叨产生了“超限效应”,造成菲菲的心理疲劳和厌烦情绪所至。在督促孩子重视学习时也是这样,直白、频繁的提醒,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超限效应”。如果能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启发孩子学习的自觉,必将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