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刚专访
现年60岁的于刚选择在生日当天宣布第三次创业,或许是外界无法理解的。
60岁生日当天,于刚宣布开启人生中第三次创业。这是他13年前以“人才引进”身份加盟北京儿童医院时不曾料想的。
援引他自己的说法,“这一决定并不轻松”。在此之前,被朋友评价为“有想法”“爱折腾”的于刚,内心经历过无数次自我论证的追问,甚至与家人有过多次寻求理解的争论。
“是享受创业的过程么?”健康界试图找到他“爱折腾”的原因。
“其实不仅是享受创业的过程。创业的冲动、创业的过程、创业的成功,三部曲都不可少。最珍贵的是,和一群有爱心、有想法的团队一起做事、一起前行。”坐在小圆桌一角的于刚会心一笑,挪一下身子,说这个问题很好,思考片刻后一脸认真地回答。
“其实,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也是我所享受的。”他又跟了一句。
对话发生在于刚正式宣布创办美和医疗集团的一周前,北京西环广场T1座19层的北京美和眼科诊所。
往前追溯,深耕小儿眼科领域三十余载的于刚,可谓创新无数,尝试性行动几乎涵盖如今医疗行业的所有热词——多点执业、自由行医、民营医院、异地办院、大篷车医院、品牌医生、医疗传播、互联网医疗,而且每一次都颇具深度。
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专访里,健康界一直在探寻这位心态年轻的连续创业者背后的思考逻辑与创业理想,甚至按捺不住直接发问他对成功的定义,得到的答案是“活着就要做事情,做事情就要做好。”
访谈越深入,越发觉喜欢褚时健的于刚不仅打造了自己的“移动帝国”(请参见健康界2015年专访文章《于刚:一个医生的移动医疗“帝国”》),更是将视角投向品牌团队的搭建、医生创业的孵化,第三次创业伊始便选择医院、诊所、视光中心、视觉产品研发中心、医生集团五个项目齐步走。
唯变所适,不逾矩。现年60岁的于刚,创业再出发,为很多人,亦将被很多人追随。
老小孩与医匠
“我们的理想是,做自己的医院,做有温度的医疗,挣有尊严的钱。”这是于刚的期待,也早已在践行。
提问美和医疗集团的愿景描述时,于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卖了个关子”,笑着将问题抛给坐在一旁的美和传媒年轻的负责人李诚诚。后者心领神会,给出与于刚在生日当天发言时同样的总结。
言语之外,细节之中。于刚和团队对“人情味儿”颇为重视。
为了缓解很多患儿的害怕,于刚逐渐改变出诊穿白大褂的职业习惯,主动来到诊所休闲区,在宝宝们玩“乐高”玩具的时候,见缝插针完成会诊。
他花费心思的瞬间,越来越多地被细心的同事和孩子家长记录。于刚笑着说,后来才有所察觉,自己给宝宝们看病时,总是不自觉地握着他们的手、抚摸着他们的头,而且“葛优躺”、单膝跪地的姿势愈发日常。
“于刚爷爷”的称呼也因此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宝宝、宝妈、医生团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可是,疏远的却是自己的孙子。于刚语气里透着遗憾地告诉健康界,孙子现在快4岁了,自己去看的次数还不超过6趟。“去年见了我就哭,后来通过食物、玩具、小狗的“诱骗”才不哭了,逐渐接受了这个‘陌生的爷爷’。”
“其实,你说哪个做爷爷的不想和孙子一起玩,去看着他长大?”于刚突然有点哽咽,声音中夹杂叹息:“就像最近比较火的达康书记,有评论说他什么爱好都没有,连扑克都不会打。”“但人生可能有很多活法,有时需要我们慢慢调整,伴随孩子们的成长。”
曾有媒体采访于刚:“现在很多医生想塑造品牌,却又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该如何是好?”他的回答直白朴实:“品牌是用心血、精力、时间换来的;是用牺牲母爱、父爱、孝道、健康、时间换来的。”
这个答案显然并非夸张。
于刚在健康界学院做直播时,曾分享过一件触动内心的事。几年前,在一次团队成员亲子活动时,逗趣地问主任医师曹雯红的小女儿,喜欢妈妈还是爸爸。小姑娘的答案是爸爸。而之所以不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回家只做两件事:回复患者帖子和缝鼠标垫练习显微手术。
“对我的孩子来讲,我只是个母亲;但对患病的孩子来讲,我就是整个世界。”吴倩(创业合伙人)微博的开篇语,让于刚感慨良多。
人文与温度的气息亦在团队内部弥散。譬如,美和诊所精心设计了“探险寻宝”的故事场景,用游戏的方式提前让孩子进入手术室,通过术前心理干预让孩子不再害怕,顺利配合麻醉师、眼科专家完成手术。同时,为了给孩子更好的体验感,于刚团队将麻醉面罩设计成小动物的头像,包括长颈鹿、大象、狮子等等。玩具是孩子的词汇,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于刚团队深谙此理。
此外,美和小课堂的开设,也让候诊间隙的孩子们乐在其中。而美和小课堂的主力军是于刚在去青海义诊过程中结识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比如,于刚的助理赵欣舒,擅长美术并具备教师资格证,平时会开设眼病宝贝绘本班,让宝宝们学画画、看眼病两不耽误。
“我的团队就是我的后天亲人。一看见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很多艰辛和苦闷,就都烟消云散了。”于刚说这话时,已至正午。原本访谈定在上午九点,后因外地患儿家长加号,被推至十一点。期间,一位现任某医院院长的老同学临时来访,希望取创业之经,访谈再次往后顺延。
每人一份酸辣粉,外加一个肉夹馍。于刚特意安排助手叫了外卖,一个一度火爆全城的中餐品牌——西少爷。“我平时顾不上吃饭,商场里的外卖都被吃遍了,这家创业公司的饭菜很不错。”于刚像代言人似的不停点赞,推荐品尝。
创业抉择
于刚的创业同样迎来无数点赞。原本退休的年纪,此番再次“出山”,不仅在医疗圈内,就算其他领域的创业圈也属鲜见,更况以“创业老兵”的身份。
活动当天,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全科医生集团创始人于莺、著名营养师顾中一、百度人工智能总经理李政、健康界总裁赵红以及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医疗互联网科技领军人王咸毅、眼科界知名自媒体创始人李宇等业内大V悉数到场,一起见证这场别有意味的启航仪式。
“其实,这次创业可以算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刚讲述背后的故事时,毫无掩饰地激动起来。
凡事预则立。早在美和医疗集团成立的一年多前,于刚已精心筹建美和传媒,不仅有摄像、编导,还有编辑,完全团队化运作。包括新近成立的医生集团,十几位专家和视光师也已搭建成熟,同时拥有IT团队的支撑。美和医疗集团收购并重新研磨了国内暂无先例且属于医生的视觉产品,打造了一个弱视、斜视治疗和训练于一体的研发中心。坦白地讲,这些事并不是医生简单说辞职开始创业就能驾驭的。
在正式访谈于刚前,健康界还特意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北京美和眼科诊所”几个字,因为当时得到的消息也只是于刚创业的第一件事是落地了诊所,其他并不知情。
法定代表人显示的是张丰(创业合伙人,跟随于刚24年的眼科专家),开始让健康界有些疑惑。现场追问企业关联关系,方才知道于刚正在描绘的创业图景已非单纯开设诊所这般简单。他现在的身份已是注册资金1亿元的美和医疗控股的董事长,更多的职责是把更多的“医生集团”引进到美和这个平台上来。
“当时考虑北京美和眼科诊所的选址时,是已有连锁的.打算么?”二环边上开诊所,只开一家显然不合逻辑,成本和营收的平衡亦是艰难,于是不禁好奇地问于刚。
于刚首肯之余解释称,在确定现址前曾和团队先后看过70多个地方,后来综合交通方便、规模设施以及标杆效应等多重因素最终敲定,即便诊所每年就将消耗近300万的成本。
既定规划蓝图也慢慢舒展。“我们这次要做成全国连锁,集团化运作。未来还有美和妇婴、美和口腔、美和整形、美和视觉、美和公益,未来上市也不是没有可能。北京会建立3个中高端的儿科眼科诊所、4-5个视光中心、2个日间手术室和1家中高端综合性医院。”
于刚透露,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美和医院现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3.2万多平米,医院的手术室有两层,未来主要用于为自由执业医生(集团)提供日间手术室,定位是大专科、小综合,以儿童眼科为特色专科。“还会进行一些医生创业项目的孵化。目前我们已经和4个麻醉医生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我们会成立美和麻醉医生集团。”
目前,美和医疗集团已邀请两位在儿科和妇科经验丰富的院长、国内某三甲医院前任眼科院长加盟,于刚20年的创业伙伴国外眼科专家David Zheng也已正式加入美和医疗集团并任美和海外联合创始人。
诊所连锁亦已在进行之中,而且第二个和第三个已进入筹备阶段,首选地址是深圳、武汉、成都,后者沟通已有时日。
“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美和,美和现在也面向全国招募医护人员、视光师、宣传人员、运营专员,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医疗新业态。”
实际上,于刚创业的想法已酝酿三年。期间,健康界曾三次约访都被婉拒。“虽然当时规划的远景轮廓基本清晰,但并不成型。”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医生创业风潮涌起,张强、于莺、龚晓明等医生大V先后从公立医院辞职,各有天地。
“万事俱备,东风可能都不欠。”于刚笑着说,13年线上线下的积累已经实现透明转化,现在宣布创业,时机正好。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再送东风。于刚生日当天,《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挂网发布,明确重点支持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举办的医疗机构,在紧缺专业领域举办的医疗机构,品牌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医生集团等医疗新业态。
医生与企业家
至此,于刚的身份也再经转换。36年眼科医生、13年眼科医院院长、19年眼科主任,再到如今的美和医疗集团董事长。
“为什么我们现在敢做这件事?前段时间,我和准备创业的医生们聊天时就问了一句话:挣不挣钱说不好,创业者你敢拥抱失败吗?敢拥抱失败,你就敢出来。”于刚自问自答。
曾经“失败过”的于刚坦言,自己的人生低谷时期实际上是去北京儿童医院的头两年。作为“医疗北漂一族”,他来北京的真实想法原本只是“不再折腾”,不曾想更大的折腾迎面而来。
2004年的北京儿童医院,虽已有着62年历史,可小儿眼科发展比较滞后,挂靠在五官科之下,没门诊、没病房、没手术、没奖金、没项目,医生团队也只有三个半(注:有1名退休专家),科室收入1年只有50万……彼时,摆在于刚面前的挑战似乎远大于机遇。
时隔十多年,北京儿童医院眼科的年度门诊量已经到22万,各项综合年收入1.24亿元,科室也发展成拥有96人的医、护、技团队,科研成果、医学文章、发明专利都居国内儿童医院前列,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综合的小儿眼科团队。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内心讲,我无愧于这两个平台——第一次创业的张家口眼科医院,第二次创业的北京儿童医院。我要真诚感谢四位提携我、帮助我、宽容我的院长。”于刚深情地念出了四位院长的名字:刘化周、曹文桂、李仲志、倪鑫。“我无愧于接纳我的北京儿童医院的父老兄弟。”坦然的言语中流露出不舍和留恋。在此期间,于刚收到的“橄榄枝”不在少数,包括爱尔眼科集团董事长陈邦多次邀请,试图说服他加盟参与,做全国的小儿眼科事业。
“昌乐,你说我现在还缺少什么?”于刚略作停顿,反过来问笔者。
“可不可以理解为,您的一生都是一个战士的角色?”俩人相视一笑。
“男人就应该是个战士。”于刚继续说道:“有一句话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除非有一天做不动了,就退了。”
“我原来有个计划,就是退休后把奥斯卡大片全部再看一遍,然后写写影评、做配音、幻灯。”创立美和医疗集团之前,作为“奥斯卡”追星族的于刚曾如此畅想自己的退休生活。
很显然,于刚接下来的日子并不会比以往轻松。“这些都是她们给我布置的作业。”聊天间隙,于刚看似轻松地望了一眼坐在对面的李诚诚,并展示自己塞得满满当当的手提包。“包括一星期后开业当天的安排,都得提前熟悉。”
关于集团的发展,于刚更倾向搭建平台,诚邀有创业想法的医生加入。“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医生。创业者必须敢于拥抱失败。医生创业还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懂市场、懂网络、懂税法、懂政策、懂医疗、懂创新、懂人情世故、懂谦让。” 八个“懂”字,实则是“于式”创业真谛。
这一点可以模仿,恐难超越。而且,从创业与投资角度来看,于刚几乎不用讲述创业故事,扎实的技术和多元化团队充实的BP(商业计划书)干货自成体系。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资本约见,于刚的解决方案则是采用合伙人制的方式办医疗集团,暂不准备引入风险资本。在他看来,这会影响集团的自主决定权,干扰集团的大政方针。
围绕文化融合,与于刚同样聊了很久。期间,有意三次追问未来美和医疗集团连锁化进程中的人员招聘和团队理念如何融合处置。坦白说,健康界并未得到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但于刚分享的现阶段团队发展节奏与状态,完全有理由让人充满期待:
“新建的医院旁会有咖啡厅、餐厅,还有两套公寓,一边是患者用,另一边是专家用。中间设计一个共享花园、菜园作为休闲区。”“补贴员工提供住宿。对于一些骨干员工,我们会专门登门拜访,和家属聊聊对孩子的期望值。”“现在顾不上,先做了非常简单的三件事:一是中午加餐,二是给每人免费办理共享单车骑行卡,三是为护理人员买学分卡,四是给所有的医护人员发放书费。”“未来老职工还要一起出国旅游,奖励模范员工。享受全部眼科治疗、手术优惠股权激励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设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11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