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业经验交流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领域,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出现第一批创业者,90年代出现第二批创业者,他们是中国的创业先锋,他们创业成功的时候,中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创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但我们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有意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套本土化的、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青年就业日益成为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创造就业岗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800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规模可能突破1000万,并长期保持,每年将有400-500万学生就业。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不能靠等待,而是创造。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教育计划,把部分本身具有一定创业基础条件的中职学生培养为成功创业者,主动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开展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培养一大批成功创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今天的中国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加拿大、韩国、挪威、美国、阿根廷、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最高可达20%-30%,而我国尚不足1%。中职学生创业的情况还没有具体统计。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都难以实现创业,中职生一定更难,但事实上这里有个认识问题。首先,能自己创造并养活自己就是创业;其次,大学生创业难在于动不动就办公司,注册资金数十万,很不切实际。
成都市高新区经济基础扎实、工业商业繁荣、人流量大,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而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从小发明、小作坊、小商业开始的。中和职中选择以职高生为培养对象,以初级创业者为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抓小不求大,符合基本创业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就如他们自己的定位,是初级创业者,目标一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当老板;目标二是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
中和职中通过近10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并有许多实现了成功创业,我认为他们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锻炼了学生创造行为和服务行为;三是让学生学会了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四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对那些受传统文化和教育影响,缺少必要的冒险精神和吃苦精神的学生来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和职中通过中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为具有类似条件的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提供一定经验。
篇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认识片面,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我国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之一是解决就业问题。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事实上,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更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二是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和课堂,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显得较为陈旧、封闭;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较少开展实践活动。三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形成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操作练习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非常缺乏。
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构建“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以模拟实训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或在创业园实习,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应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并注重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创业实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创业体验,或通过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以及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获取创业教育鲜活材料和信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校企联合模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途径筹集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
形成坚实的创业实践组织保障。由高校领导及教务、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创业活动固定场所,可在校园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或创业园;出台鼓励政策,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并减免场租、水电、通讯等费用,扶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1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