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陶行知故事》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1

  陶行知为什么会爱到别人的敬佩呢?因为他总是把国家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读陶行知的`这些故事让我有深有感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出计算秒,和站在教室外听课。 陶行知出计算题,让我意识到,我以前碗里剩饭不说,还会把米掉在桌子上,真是太不该了,虽然妈妈也经常和我说浪费可耻,可是没用。像陶行知这样算我一年要浪费多少粮食呢?是不是比他们浪费的还要多呢,不管怎么样,我下决心从今天起,要珍惜每一粒大米,不会让桌子上有一粒米。也不会让碗里有剩饭。 陶先生有一次上课迟到了,他怕影响到老师和学生上课,于是便站在教室外听课,当时的天气那么的冷,而他想到的是别人。这种为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学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各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去。”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了,确实做了一件事,而他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明,光照中华大地。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他妈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 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3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块糖是因为他听话,让他住手时他就住手。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块糖是他打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才下决定;最后一块糖是因为他知错就改,他下次也不会这么充动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块糖,后果会怎样呢?也许那个男同学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气愤吧!老师应该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太过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的。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为中国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创立“生活教育”学说,提倡“创造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身体力行于师范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改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超前意识和现实意义,至今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何救教育,又如何使教育现代化呢?陶行知主张,第一步是“求真”。他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晚年则把“求真”写进“育才学校”校歌:“涵养一片向真之赤心”。

  所谓的“真”首先是指“真知识”。陶行知忠告同胞:“二十世纪以后的世界,属于努力探获真知识的民族。凡是崇拜伪知识的民族,都要渐就衰弱以至于灭亡。”似此,“我们个人与民族的生存都要以真知识为基础。伪知识是流沙,千万不可在他上面流连忘返。早一点觉悟,便是早一点离开死路,也就是早一点走向生路。”欲求“真知识”就自然要反对“伪知识”和“伪知识阶级”。“真”的另一个内涵则是真品格:“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这就必须向双重人格、多重人格开战。必须真实真诚、真知真学、真情真性,才算得真君子;而这样的真君子,只能从真教育中产生。“生活教育”就是这样的真教育,它以生活而不是以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不是以学校为本位,其目的是把学生从虚拟的“鸟世界”中解放出来,回归真实的“鸟世界”,回归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回归本色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陶行知主张的教育现代化之第二要义是做自由人。“伪教育”之害,清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早有解剖:“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龚自珍所抨击的就是“伪教育”造成的人的异化。他痛心疾首而发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寥寥数语,乃将教育的真谛和盘托出:那就是把“梅”从“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梅”回归真实的土地;也就是把人从“伪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人回归真实的生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社会生态中自然成长、自由成长。龚自珍坚信,只要这么去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他点出了问题的要害:教育的目的是还原人,“复之全之”;而其手段则是解放人,“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只有通过人的解放才能还原人,没有人的解放、没有人的自由,则回归真我、本我就无从谈起了。但龚自珍毕竟暇日无多,闲田有限,纵有“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之宏愿,实际上难有作为。

  总之,陶行知强调,必须对人的自主性、人的“自然的生长力”抱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不能以外力妨碍、挫伤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中国的问题不是国人天生愚笨,富有聪明才智的国人之所以无为,乃在于不自由的社会机制使然,归因于这种不自由的社会机制对人的`“自然的生长力”的束缚和压抑。改变了不自由的社会机制,去除了对人的“自然的生长力”的束缚和压抑,国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喷涌而出,国人就会生龙活虎。所以,教育者没有权利以精英自居、高高在上、强加于人:“我们不能将他们当鸭子填,更何况我们所填给他们的东西,一点也不滋补。”他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关系不能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知识分子至多只可做小孩与大众的顾问。超过了顾问的范围,就要损害他们的自动精神。”而且,“即是做个顾问,知识分子也得跳进小孩与大众的队伍里去与他们共患难同休戚,才够得上顾问的资格”。教育是培养自动力,但只能“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否则,“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只能事与愿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79970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