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



【热】《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1

  《第56号教室的故事》,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部教育专著,不如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因为雷夫老师带给我的感动多于启示。前几年,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一直困扰着我: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好方法的老师。这句话,让我苦恼了很多年,因为当我面对教育不好的学生时,想起这句话,就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苦恼于自己没有方法,痛苦于自己不够聪明智慧。后来,才知道,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好老师,但是,我还是为此郁闷,因为我总想把每个孩子教育好,但又做不到,直到认识了雷夫,才终于解开了这个心结。

  雷夫说: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所有人都曾有过失败的体验。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拯救每一个孩子?我认为做不到。但是,我确信,我们一定要努力拯救每一个孩子!读到这几句话的那一瞬间,我激动得不能自己,我立即在书上批注到:雷夫,相见恨晚哪!

  这几句话,首先让我明白了,所有老师都有这种失败的体验,不是我无能,所以我不再为自己不能教育好所有孩子而纠结痛苦,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几句话,还让我明白了:面对难以教育的学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样,就不再因为想起班里难以教育的孩子而彻夜失眠,不再把这样的学生看成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而为他们揪心,自然地,就能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和百倍的包容,就能面对他们和颜悦色笑容灿烂,给他们春风,给他们阳光。我的心情也随之好了许多。

  雷夫在这一篇文章最后写到:很多时候你可能会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看到孩子们有什么变化------也许只是你还不知道结果而已。他讲的鲁迪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他所努力拯救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非常努力非常感谢老师的好学生。

  我相信雷夫所讲的故事,还相信这样的故事不只会发生在他的身边,只要我们去做了,这样美好的故事也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和雷夫相比,我的工作环境太好了,雷夫的教室漏水,最终学区解决的办法也不过是发了六个水桶,而我们的教室和办公室崭新,冬暖夏凉;雷夫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好多孩子的第一语言几乎都不是英语,他们居住在非常贫穷的地方,甚至常常挨饿,有的孩子已经十四五岁了,连基本的拼读都困难,有许多是“问题儿童”,还有好多孩子没有父亲,还有难以沟通的家长,而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既有好的习惯又有聪明的头脑,我们的家长也极力配合并支持我们的工作;雷夫的学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甚至开枪事件,而我们的学校,这种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所以,我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困难,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想办法克服的?雷夫的故事,告诉我只要用心只要坚持只要付出,就一定能做一个好老师,雷夫,无疑是我的一个加油站!

  老师对学生的爱心需要自己的辛勤劳苦去浇灌,爱心更需要对他人的那份责任心,爱心不只是言语的承诺,更是承诺之后的身体力行。我终于明白,56号教室这份奇迹,是雷夫用爱心在倾心浇灌!他不仅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

  一间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带给我无限感动的,就是雷夫老师这种全心全意付出的面貌和用爱践行一切的气度。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2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剪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绝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7534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