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也论国学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也论国学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也论国学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所谓"国学"的起始含义是指西周时期政府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西周时期的贵族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讲授的内容是"书、数","大学"讲授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两者合称"六艺"。此类学校在汉代时称为"太学",明清时称"国子监"。历经两千多年,到19、20世纪之交,由于欧风美雨狂袭而至、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清帝国的大门,在西强中弱的大形势下,谈论西学、学习西学一时成为风潮。在这一大背景下,相比较而言,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因此,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对于国学内容的认识,许多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是共通的,那就是国学的核心和精髓,应该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经典部分。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百家著作和各种经史子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等文化启蒙读本,另外再加上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自 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由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遥遥领先的古老帝国沦落为一个"东亚病夫"式的国家;由一个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强大帝国衰败为一个在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丧失主权、面临亡国灭种的处境的弱国。当时许多对此痛心疾首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这种现状时,愤激之下,把这种落后、挨打命运的根源完全归咎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身上。可以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在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一直是"西学"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方现代文化一直主导着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人们在事实面前,愈来愈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只有西方发达国家一途,它应该是多元的,各取所长的。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多次试图彻底改造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人甚至提出取消汉字、彻底换血的观点。时过近百年,经过历史的冲刷,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是偏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辉煌的、厚实的、珍贵的"合理内核"。因而,学术界开始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才出现了现在的推崇国学。应该说,推崇国学的出现既是一次对民族道路的反思,也是一次对理性思维的回归。,从广义上看,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它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

活动中长期孕育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一般称为"小文化",也就是学术界一般所说的文化。心态文化层又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一般大众的流行心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理论著作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意识。这部分大致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如孔子编定的《六经》以及后代儒家在此基础上增删而成的《五经》、《十三经》等。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其实并不仅仅是孔、孟等哲人独自思考的结果,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时,中国人的集体创造,少数哲人只是对那个时代的整体社会心理做了理论性的总结而已。这些经典在中国古代是各种层次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学习的,是指导所有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的准则,几乎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中国的`整个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不开的,古代猿人本是蒙昧无知的,人类今天所生存的这个现代世界应该说是人创造的,是由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的人类共同创造的,而不是由生活在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某一部分人类创造的。也可以说这就叫"群星灿烂"观点。所以,我们应该既避免"全盘西化"论,也避免"中国文化"优越论,而应兼取各种文化之长,主要是兼取中西方文化之长,融会贯通地创造新的中国现代文化。对国学来说,死读硬背古代经典不行,但完全不学也不行。"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今天提倡国学,不是"倒退"和"复古",而是要将"国学"中的优秀部分与现代科学精神接轨,使之符合当代社会的各种要求。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进行严肃认真的扬弃和更新,它就能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交融,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但历史的久远、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发展等使得现代人准确理解分析"国学"典籍已不像古代学者那么容易。所以,首先应该对"国学"典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研究、分析和剔抉,像庖丁解牛那样从整体上把国学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而对其各个部分进行准确的、还原意义上的剖析。不做到这一点,则可能导致后人继承的不是"国学",而是变了形的别的东西。现在时髦的、将某一个人的心得式的解读由媒体流布于众的传播"国学"的方式,很容易误导舆论,偏离"国学"本身。我们现在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真正内行的、严肃的专家学者先将原典的本意传达给大众,然后才能根据现实需要"去其糟粕"和"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6377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