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1]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的前面。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读后感(通用2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些天,重新拿起了王树增先生的《长征》,翻开书本,重新阅读那些用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里不禁生起涟漪,平静的心灵重新被震撼。
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并数度行走长征路线而创作的6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全面的视角,理性地反映“长征”的作品。
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数万人的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面对的是高山悬崖、冰天雪地,面对的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和无底的沼泽……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覆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名族放牧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这令人感到绝望的险境,却被这支队伍以滚烫的热血与钢铁的意志战胜了!
这是红军,这就是百折不挠的红军。身着薄衣,饥寒交迫,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的呢?是意志,坚强的意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红军,在经历了草地泥潭,渡过了雪山激流,经历了冰霜的磨砺,
“红军”这一柄长剑更加锋利,直取日本帝国。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红军用一次长征完美地诠释了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他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万里长征。长征唤醒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者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断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人类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今天,行走在这条崇山峻岭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难以忍受疲劳,劳顿和生存条件的贫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热津斯基走过长征后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王树增先生用写实的手法,把长征历史上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灵魂与肉体的挣扎,真真切切的告诉读者。我从长征中读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长征就是一场人类不可能超越的苦难,无法跨越的一道山梁。就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不断的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甘愿忍受疲惫、劳顿之苦,重走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长征之途,也就是为了能够重获这种力量,填补心灵的荒芜。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长征的意义。
“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
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细亚莽原上,
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
这就是那条威力与希望化身的神龙!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
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
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
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
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
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一位意大利的诗人用这样的诗篇来描述人类历史上的这场伟大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和合围之中,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
读王树增《长征》一书,时光也仿佛回到了一九三四年的井冈山苏区。于是自己开始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雨雪风霜,认识行进在这队伍中伟大的红军士兵,缅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一个十六岁的小战士,他在连续刺倒了两个敌人之后,又和另外一个把刺刀刺入他后背的敌人抱在了一起,无论敌人怎样扭打他就是不松手,直到赶过来的战友把这个敌人刺死——小红军终于松开了自己的双手,他踉跄着扑向自己的战友,背上依然插着敌人的刺刀。”
“三排长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迹,他一直爬到敌人的机枪跟前与这个川军射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二排长已经奄奄一息,手里还握着刺刀,刺刀的刀刃深深地插在一个川军的肩胛骨里。”
“生在江南的女红军谭怀明倒在了中国西北苍凉的大山里,两眼直直地望向腊子口上那一线淡青色的天空。红四方面军妇女团一营一连,全连近百名官兵,七十多人阵亡于腊子口。”
每每读到这样的段落,自己总会湿了眼睛。这样壮丽的牺牲令江河变色,使山川动容,然而在二万五千里路上大大小小四百余场战斗中,这样的牺牲不也仅仅是一个缩影吗?董存瑞、黄继光...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共和国的历史中熠熠生辉,而他们,这些个无名英雄却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他们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者,他们的铮铮铁骨铸造了人民军队的铁血军魂,他们的光辉事迹必将永远激励后世儿孙!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自己曾经亲到泸定桥,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当年横跨大渡河两岸的只有十三根铁索。也许,在对面把守的国民党川军无法明白红军为何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战胜对面守军的并不是二十二名英勇的红军勇士,而是红军强大无匹的革命信念。正如作者书中解释道:“自人类进入有纷争的时代以来,所有的推进力量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只能是某一种理想或某一种信念。”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便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毛泽东同志的那首《七律.长征》自幼便习得,如今又有了更深刻的一层领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在一次党课上听闻《长征》这本纪实文学的,年轻的老师讲到动情处竟泪光闪闪,于是下课后就找来研读。
阅读期间,因缘际会去了趟北京,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那时,北方的秋已经很深了,踏出纪念馆大门,发现路旁的银杏树有着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树叶如风铃般在风中摇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紧紧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夜里行军、饥寒交迫……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群青年,义无反顾地跟着党走?是什么让他们慷慨赴死?又是什么让看似不可能的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在《长征》这本书中寻找答案。记不清多少个瞬间,我放下书闭上眼,鼻子发酸,心绪难以平静。之后,我的眼神慢慢掠过每一个英雄的名字,试图以认真地默记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泪水能开出小雏菊,真希望他们的坟前此刻能有些许的暖意。英雄们的身影像是一组群雕,由信念、纪律、为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问,哪一种是其他品质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长征的胜利,决定了抗战的胜利,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读完《长征》,我更深刻地读懂了这句话。
当战争打响时,红军将领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红军官兵舍身往死,攀悬崖架人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红军不同队伍之间相互协作,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要拖住敌人。红军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共产党人大局在胸的宽广襟怀,诠释了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
面对群众,红军一心为民,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而老百姓也给了红军最诚挚的心意。书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要离开于都时,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借宿的老乡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满水,甚至还上山割了些草把房东家的牛喂了。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把她们做的鞋和缝补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妇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红军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缝几针;孩子们追着队伍往红军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遵义东南有个叫桑木垭的地方,红军驻扎在那里的时候,红军小卫生员经常给百姓看病。有一天,小卫生员一个人上路去追赶队伍,没走出多远就被杀害牺牲了。当地百姓们把小卫生员的遗体洗净,埋在路边,那里从此被百姓们叫做“红军坟”……
面对饥饿,红军严守纪律,同舟共济。在一些连队3天没有一粒青稞的情况下,仍旧对所经藏区的财物粮食给予妥善保护:在山里发现无人看管的牦牛,尽管官兵们无米下炊,但绝对不会杀牛,还会割草养牛,几天后牛主人找来,红军全数奉还。经过玉米地,实在饿极了,便煮点玉米叶吃,当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妈揭开红军的锅,看到煮的是玉米叶子,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后,官兵们才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
面对同志,红军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爬雪山过草地,不少担架员和炊事员倒下了。担架员的负重太大,他们不愿丢下那些在作战中负了伤的红军战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别人,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佯装已死去。炊事员牺牲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了轻装的规定,他们总想多带些食物,以便日后别让官兵们饿着。不单单对人,哪怕是对一匹战马,饲养员也照顾精心。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人的一生,总归要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信念能让人拥有不竭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进入新时期,相信每个人仍能从“长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养。或是爱岗敬业的工作热忱,或是勇于拼搏的英勇气概,或是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或是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更应该自我叩问,是否传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
读完这部作品,作者的一段话令人难忘: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王树增的《长征》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队伍在怎么走,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之前长征在我们的意识里简直就是一帮“神人”干成的事儿,一帮“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作者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请到平地上,让我们将心比心跟他们去比一比。我们发现这些士兵的心地是纯净的,他们单纯———我就要活下来!什么时候我都要活下来!只要不倒下,就跟着这支队伍走!而且坚信仗打胜了,公平的世界就到来了!这种纯净令我们敬仰。虽然在书中作家描绘了很多战斗和战役过程,但这部书不是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党史,是一部从绝望走向希望,从绝境走向新生的心灵史。比如泸定桥,书中四百零四页是这样描述的“一座有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13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桥头的桥楼已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泸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紧贴河边,城墙高约两丈,上面的堡垒所配置的火力在桥面上形成了一张火网”。飞夺泸定桥,从军事上无法解释。不要说那边有一个营在那儿堵着,一杆机枪就全封锁了,谁也过不来。可那22个红军晃晃荡荡就过去了,所以,到最后,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就是拼意气。当你发现对方已经舍生忘死的时候,肝胆俱裂啊,使敌军的意志瞬间垮掉了。而且泸定勇士22人,一个落水的都没有。我们看有些电影拍飞夺泸定桥,不停地往下掉人,但从这本书上看来一个都没牺牲,全过去了。
很多当年长征中的事,我们今天读来有时候不可思议。读的时候我就想,很多的时刻我都绝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没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么一条小河来回走四趟,几万人的部队。那肯定是绝境了。很多这样历史的关口,我们今天不会想得到。好比我们的人生,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好像没有路了,绝望了。其实看看长征,我觉得世界上恐怕没有绝望这一说,哪儿有冲不过去的口子啊?我想,认识长征不必说大话,就是结合自己人生,你就会有收益。从那些走过长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们可以挖取一点能够滋养我们今天心灵的东西,使我们更坚强一点、或者更快乐一点,或者更自信一点。不要轻言失败,不要轻言放弃。有这样一种阅读的收获,说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心。
当我合上《长征》一书的时候,我的思绪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吴起镇;耳边回响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桥上冲锋的红军健儿、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历史画卷;我在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业绩?答案是:信仰。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成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走过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的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总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八万陆仟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多万的合围中冲出去,踏上的长征之路,1936年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到达陕北的武装,全军兵力最多的时候八千多人,最少是只有一千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坚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一个平等、幸福的中国。
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向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指挥员年龄平均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八十。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其英勇顽强和部位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与1981年来中国走"长征路".当这位西方的政治家带着他的家人来到大渡河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中国工农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讲到:"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须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征。
我被书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牺牲、每一次会师感动着;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牺牲承载者不屈的信仰,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是,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我们的伟大的导师讲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通过学习,我感觉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只有知道长征,才明白什么是苦难与辉煌,只有了解长征才清楚的。
今天,我读了毛主席的《长征》,终究晓得了赤军具有的坚强意志,想到过去的事,脸不由自主地烫了起来。
长征经过了两万五千里,已成为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正是那些征途上的兵士,赤军兵士!他们那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打动落泪。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趁树湘率领部队为赤军垫后,在保护主力部队撤离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了。比及他们撤离时,湘江已被国民党封锁,他们又饿着肚子退回山西打游击。撤离途中,陈师长腹中中了仇敌的子弹。但他仍然坚持到底,命令其他兵士撤离,本人来保护,最终被仇敌抓住,壮烈牺牲,年仅29岁。多么可敬的人啊!多么可爱的兵士啊!如果没有了陈树湘这样的兵士,这场战役如何能取胜?如果没有了千千万万个陈树湘,长征能胜利吗?在这样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超卓的兵士,他们大概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勇敢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夜,静静地夜。窗外已是万籁俱寂,群星璀璨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灿灿的圆日那树枝上的猫头鹰,正睁大眼睛,预备抓一只爱惜美味般的田鼠。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在夜幕下变得格外安好。与此时,我正躺在床上久久难眠,我的脑海里不竭地浮现赤军兵士过雪山、草地那雄伟宏伟的场面,心里不断地称赞他们的坚强意志,不由思绪万千,心潮磅礴。
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暑假。登山的那天,天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那天爸爸和妈妈正好闲得没事做。于是,我们全家决定去爬那生长着生气勃勃的树木的紫荆山。来到山脚下,望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我不由有此忘而怯步。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开始爬起山来。
长征途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杰故事,这些故事也常常在我的心中飘荡。那种不平不挠,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豪杰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办事的崇高质量,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长征途中赤军前无望不穿的高山峻岭,江河阻拦,后无数不尽的重兵强敌、机枪大炮的追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赤军却仅靠动手中弹药不多的破枪烂炮,硬是从国民党百万大军组成的包抄圈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打开了一条大道。是什么特殊的力量使实力如此弱小、配备如此落后的赤军收获了成功呢?是精神,是信念,是聪慧。
翻开这本著作,是历史课以后。刚刚学完长征,心里带着崇敬和感动看了这本书。
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长征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围敌人的包围圈,用着简陋的装备,在艰难的旅途中,长驱两万五千里,完成了世界震撼的浩荡史诗!
虽然学过这方面历史知识,但是《长征》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更为具体的再现了长征的每一个细节。这一段的峥嵘岁月,它带来的伟大意义,他给我们后人的激励,都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打败敌人派来的中央部队。它们用坚强的意志,严明的纪律,坚定的'信念和顾全大局的胸襟带来了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企图,保存了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了。
对于红军来说,长征一定是一段难捱的离骚,但是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命运化难捱为动力,舍弃了尘世的情感,用无怨无悔的气概,奋不顾身的勇气,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为新中国谱写了最壮美的乐章,它响彻了每个中国人心灵的最深处!
回眸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历史,更为了从历史中找到更高洁的灵魂,从历史的背影中找到它留给世人的一抹光亮。看完长征,有人哭的梨花带雨,有人会沉思半天。这是长征的力量,人们可以为它不朽的精神感动落泪,愿意因它开始思量现状。是啊,长征带给我们荡气回肠的震撼,它告诉我们一种精神,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肯吃苦,要有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长征是一段注定被历史铭记的伟大时刻,它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我愿意做一个歌颂者,缅怀革命先驱,赞扬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我更愿意做一个有这样长征精神的中国少年,寻着历史背影里的光亮,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孟子说“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红军吃过草根,野菜,最终不是成就了一个奇迹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这种长征精神,生活像不规则几何,我们不知道何时相交平行,我们也不是能预知未来的使者,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就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吧,我们作为中国少年,一定可以像这些给了我们美好今天的英雄一样,挑战自己,勇往直前!用这份宝贵的中华之魂,洗礼自己的心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2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再次回眸历史,对比昨天与今天,从历史的背影里寻一抹光亮,沿着光亮前进。
合上《长征》这本书,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整整两年的征途,总行程2.5万余里,最后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间,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波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长征途中,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啊!雪山上的“小太阳”、草地里的小红军、丛林中的“造船厂”……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感人的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他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和红军相比,我是多么惭愧啊!红军能吃到树皮草根已经很满足了,而我现在面对满桌的饭菜却还要挑三拣四,真是太不应该了。《长征》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时时反省自己,检点自己;《长征》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软弱和娇嫩。我们应该以红军“不怕困难,舍己救人,持之以恒”的崇高品质为指引,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从这儿我读出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会忘记《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军神》《丰碑》《草地夜行》《三人行》等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有钢筋铁骨般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有同志间浓浓的亲情。在这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钩》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
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的野菜汤,最后饿晕在钓鱼的小水沟边。即使在他生命垂危时,也不愿浪费一点儿食物。他为了红军队伍,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红军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呀!鸡鸭鱼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服装鞋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红军过草地时,一人只带了一包青稞面,吃完了挖野菜,啃树皮,吃草根,最后甚至连皮带也煮着吃了,除了饥饿寒冷,还有枪林弹雨,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呀!
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会像工农红军遇到的大雪山、大草地一样,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因自己的错误受到同学、朋友的冷落等等。这些时候我们都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弃自己,因为长征途中红军叔叔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失败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诱惑,面对同学,我们需要长征精神。
读完《长征》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明白新中国能有今天是多么地不容易。改革开放也有30年了,我们应该想想到底为祖国,为党做过些什么。
祖国能有今天,是那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真的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人都在埋怨上天为什么自己不是外国人,甚至还有人改了国籍或是搬到国外去。想想长征那时,毛主席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有今天的,他们那时候是多么苦。但是他们挺过来了,他们没有放弃,可是我们这些学生,一点苦也吃不了。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有的人说不读就不读了。你们应该感到羞愧,不管你们到了哪里你们都应该记住:是祖国给了我们这一切,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能有幸走到一起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这几十年来,今日的祖国已不是昔日的祖国,我们也不是昔日的我们。祖国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祖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改革开放30周年了,那些历史还在眼前闪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神奇。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为我们发明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是因为祖国多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长征时至今日已经胜利85周年了。《长征》这本书,是我在校图书馆中不经意看到的,当我发现这本极具历史意义性质的书籍时,兴奋至极,内心颇不宁静。
《长征》主要讲的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红色根据地,踏上了漫漫征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起毛主席的这首经典诗词,我的心中不禁涌起当年长征那壮烈豪迈的场面: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在弹尽粮绝,后面又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仍然没有放弃,也没有抛弃受伤的同伴,而是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使我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创造奇迹!这便是长征精神,舍小家而为大家!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现在的社会,我们丰衣足食,有人还抱怨饭不好吃,想想红军过草地,挖野菜,啃树皮,吃皮带……有人抱怨衣服穿得不够时髦,想想红军翻雪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很优越,但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有一支军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只为了创造今天这样美好而和平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学习长征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努力拼搏!
读完王树增先生的《长征》一书,书中那用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让我心里生起涟漪,平静的心灵深受震撼。
数万人的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面对的是高山悬崖、冰天雪地,面对的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和无底的沼泽,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身着薄衣,饥寒交迫。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的呢?是坚强的意志。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红军用一次长征完美地诠释了它。
王树增先生用写实的手法,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了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把长征历史上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灵魂与肉体的挣扎,真真切切地告诉读者。我从长征中读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长征就是一场人类不可能超越的苦难、无法跨越的一道山梁。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甘愿忍受疲惫、劳顿之苦,重走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长征之途,也正是为了能够重获这种力量,填补心灵的荒芜。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历史虽已过去,即使在现今社会,我们依旧需要虔诚地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弘扬先辈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得从上学开始就不断学习《长征》中的故事,长辈们也会经常向我提起其中的故事,对此我也非常感兴趣,至今有许多感人励志的情节依旧历历在目。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红军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社会的历练中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种技能,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大道。
王树增先生的《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右派分子的百万大军的围追下进行大规模军事转移,辗转行军数万里,一路跨越了十余个省,翻过二十多座山,波过三十多条汹涌大河,穿越人迹军至的广袤沼泽地……
这本书全面记叔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一路唤醒千百万民众,给予民众从未有过的向往扣希望。他们不论职务,年龄,性别,都坚持走下去。
其中,一位小宣传员令我印家深刻。他叫郑金煜,他总背着柴火走在最前面,但是,途中他病了,突然,他叫住了政治委员,断断续续说:“我在政治上是钢铁,但是我的腿不管用了,我要掉队了,我舍不得红军,我看不到胜利了。”走出草地前一天,他死在了马背上年仅十六岁。
我们跑操站队旁有句话形容红军再合适不过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今天,读完了《长征》一书,虽然已经学过很多关于长征的课文与诗,再加上历史课上所学的有关长征的历史,对长征这一盛举已经了解的不少。再次翻开《长征》这本书,回味长征故事,心里仍是五味陈杂。
长征,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词。现在是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的八十五周年。这些年里,全世界对于长征的报道层出不穷,慕名寻访长征路也络绎不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混乱中国,有一支队伍却在为国家复兴、民族解放而进行着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他们积极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勇拼搏,执着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这群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这两年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在数以百万计的敌军的围追下辗转行军两万五千里,一路跨越了15个省,翻过二十多条山脉,渡过三十多条汹涌险峻的河流,穿越人迹罕至的广袤沼泽地……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无比巨大的伤亡牺牲,他们没有退缩。正如这本书的作者王树增所说:“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红军战士最终用胜利捍卫了自身的崇高信念和革命理想。”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需要长征精神来支持,坚持、不怕困难、不放弃……都可以使我们成功。
长征,作为全人类勇敢奔赴理想的宣言,将永远向世界传送希望,播种灿烂的信仰之花。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长征》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
这本书讲了红军为了不被国民党围剿,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的根据地,执行战略转移,进行艰苦长征,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了14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了无数的荒草地和雪山,足足走了两万五千里。在这过程中,因为红军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他们打赢了三百八十多次战斗,占领了七百多座大小城市,虽然他们也损失很多干部,但是长征的结果总是好的。
是啊!读了这本书让我十分自豪,红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是依靠“打土豪,分土地,让全家幸福”的信念活下来,所以,我只要不放弃任何希望,就能转危为安,渡过难关。
“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如银。”一句句耳熟能详的旋律,唱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从贵州突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到达了甘肃会宁。横跨了当时中国十四个省份,历经大大小小四百余场战斗,平均三天就有一次战斗。《长征》一书就是作家王树增所写的一本纪实文学。红军长征十分惨烈,下面且听我列举个例子。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执行者实行错误的战略方针,导致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在过了第三道封锁线后,暴露行动目标。蒋介石东拼西凑了几路“围剿军”利用滚滚湘江,建立起第四道封锁线,这便是湘江战役的起始。那天,风云压城,血流成河,杀声震天。红军万分艰难地过了湘江,从开战时的6.4万人,到结束时的3万人,红军损失惨重。这,就是湘江战役的结果。
纵观全书,从起点的中央苏区,到终点的甘肃会宁。大大小小的战役描绘的十分清晰。让我不禁折服在了毛泽东、朱德等一系列共产党领导人的雄才大略之下。现在国家要求学党史,我觉的学党史的主要因素是让我们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读完本书,我对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敬爱又添了几分。本书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透露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读完本书,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种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长征》,分为上下两本厚厚的大书,仅仅是拿在手中掂量几下都能感受到其内容之厚重。
封面上蜿蜒曲折的路线如同长江黄河般曲折,似乎犹疑不定地奔向北方,几次掉头就又向前,又仿佛一条匍匐在红色大地上的巨龙。两枚小小的党徽坚定而显眼的在两头闪耀着,丝毫不被周围的红色所吞噬。
“长征”。两个大字似乎与小小的光芒呼应着,光芒更加顽强耀目。
长征,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伟大壮观而又牺牲惨烈的大型军事转移行动,被作者浓缩为两本书,每一个散发着墨香的方块字背后都有匿名的牺牲,每个标点背后都隐藏着领导人无数个日夜的运筹帷幄。我与战士们一同欢笑,一同悲伤,一同走过万水千山,我为他们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肃然起敬,为领导人的准确判断与正确决策而折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走了一次长征路。
合上书,心中仍有一个疑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过长征二万五千里?他们明明可以安逸的在家里生活,何必去遭那样的罪呢?
暑假去北京旅游,看完升旗后,漫步在拥挤的人民广场上。忽然喧嚣消失,抬头看见矗立在面前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简单的四方体,单调的石灰色,看上去矮墩墩的。这令我有些惊讶,我本以为纪念碑会刻满烈士姓名。然而这样的单调却带给我更沁入心怀的震撼,我忽然间明白了。
这支“穷人的军队”能让他们脱离饥饿,更重要的是,他们挣脱了心灵的镣铐,摆脱了思想的枷锁。生活不再是单调的石灰色,疲惫麻木的躯体又找到了热血的灵魂,燃烧着,直到最后一刻。他们在队伍中相互搀扶着,一起跳出那漆黑的深井,仰望广阔的蓝天,看见希望的光芒。
也许前几天有人在碑前献上一束白菊花,几片纯白无瑕的花瓣,飞舞着,飘向那在平坦的人民广场上,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唯一坚定的隆起,几个金字在灰色中熠熠生辉——人民英雄。
这时我才明白,那光芒,是不朽的。
现在时代已将接力棒传到下一代年轻人手上,而我们也将全力奔向那不朽的光芒。即使深陷泥潭又如何?有了希望,冰山也能被炽热的心融化。
我们不会一直停留在用刀片肉搏的长征的时代,但我们永远需要长征战士们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曾经走过了多少转眼间已成历史,重要的是,新生的力量在崛起,带着过去传承下来的精神,奔向心中不朽的光芒。
长征是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被列为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并被选入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之一。
现在我们对于“长征”的理解是指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在向陕西、甘肃一带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然而,“长征”不只是这一串冰冷的文字,它所能记述下来的,“长征”它所上演的是一系列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们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坚信:自己是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奋斗。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胜利。“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决定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读懂人类精神中不屈与顽强是何等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难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彩。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平无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不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为此,我们有心要重新上路,走过那万水千山感受那风霜雨雪,认识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感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今天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工作中,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用知识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历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
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毅力开辟通向成功的大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学的时候,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我对长征充满了好奇,这是一群怎样的人?面对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却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凡。
暑假里我看了王树增的纪实作品《长征》,让我真正了解了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是什么让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我想就是救人民于水火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吧。
看了《长征》后,我热血沸腾,拉着爸爸一起去远足。那天早上虽然天下着雨,却是38℃的高温。妈妈说:“找个天晴的日子再走吧!”这怎么行,说好今天走就今天走!尽管下雨、天热,但一点也没阻止我远足的热情。
我们撑着伞,背着小背包出发了。一开始我和爸爸还兴致勃勃地边走边聊天,可是雨越下越大,雨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打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寸步难行!夏天的雨如变脸的娃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幸好雨停了,我们松了口气,可是雨后的公路上更加闷热,热浪汹涌而来,热辣辣的阳光打在我们的身上,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从脸上、身上滚落下来……
我们不停地往前走,20里后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也磨出了泡。爸爸开始落在我后面,叫苦不迭想停下来。路边的荷花也高傲地昂起头想看我们的笑话。就这么停下来吗?可是有个声音告诉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都坚持下来了,我怎么能这么轻易放弃呢!我咬咬牙,硬是走完了30里的远足。
30里,25000步,虽然只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九牛一毛,可是却让我明白:不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即便风雨兼程,只要不忘初心,挑战自我,终能不负此生,迎来成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到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一书,心灵像是受到了洗礼,感受颇丰。在那段斑斓宏大的历史中,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强暴、寻求民主自由、探索国富民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遇到最复杂的危险,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中国人立身安命的高耸的脊梁。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让我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长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根据地遭到敌人毁灭性的“围剿”或是在军事指挥失误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巨大的军事转移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长征跨越了中国的十一个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队伍要随时随地克服饥饿、寒冷、伤病等困难,还要时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交战。是什么给与他们这份信念,是什么给与他们这份执着和不弃,使得他们一次又一次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甚至是在绝望中再度重现光辉。是党,是党的理想信念给与共产党人精神支柱,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这就是党的精神,党的信念。
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因担任后卫任务,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三十四师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负伤被俘。他在被国民党押送的途中撕开自己的腹部,拧断自己的肠子牺牲。死后居然还被军阀何键残忍地割下了头颅,悬挂在城门上,他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四渡赤水时牺牲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二营的小卫生员龙思泉,他由于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没能赶上队伍而被当地的民团捉住后残忍杀害。当地的百姓悄悄地埋葬了这位小红军,并把他称为“红菩萨”。后来当地百姓只要有了疾病,都会到他的坟前烧香跪拜。这位小红军牺牲时刚满十八岁。
还有为保护伤员身中十七枚弹片的贺子珍;为保护毛主席牺牲的红军班长胡昌保;进入草地后没舍得吃一粒粮食,而被饿死的红三军团某部的炊事班钱班长……那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那一个个舍己为人的英雄,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深深震撼着我的灵魂,扎根于我心。
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不已。他们怀着对党的信念面对生死时,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读《长征》红色经典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正确理论和指导方向,党的精髓所在,纵然历史远去,但中国夺得伟大胜利后一直深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祖国的强大,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中国崛起了,我们也要再接再砺,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1935年12月27日陕北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准确的概括,他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唤醒了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失业者从共产党中使他们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长征在人类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大概就是长征精神,我坚信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
传教士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国脊梁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气概,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长征之长,长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征,征在艰难险阻。
《长征》是由历史学家王树增著的一本书,它讲述了1934年开始的长征的全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这条路跨越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份,翻过了二十座大山,其中五座终年积雪,渡过了三千多条大江,走过了危机四伏的草地……想想这些就足以让人退缩了吧,可困难还远远不止,还有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与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带着娃娃稚气的红军战士们,没有畏惧,更无退缩。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惨烈的远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八万六千多人开启了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剩八千人。在这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之中,每三百米的路就要用一个年轻的灵魂来守护。从离开到到达,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活了下来,那十分之九的红军,你们都在哪儿呢?你们可知你们的亲人是怎样地思念你们,怎样地期盼你们的归来?可是,回不来了,永远都回不来了,英勇的你们光荣牺牲,永远地留在了长征路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忍辱负重的远征。这些年轻的战士啊,他们一路艰辛,只是为了正义,只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可是正义化身的他们在敌人的眼中却被称作“赤匪”。武器简陋的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以计的敌人,年轻的娃娃兵们能在好多天没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然后再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斗争,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忍辱负重只为心中的信念。
邪终不压正,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胜利定然是属于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长征》这本书,是我在书店不经意看到的。我发现这本书时,兴奋地手舞足蹈,实在是好久没读到这种历史书了。
《长征》讲的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红色根据地,踏上了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之后血漫湘江,损失数万名宁死不屈的红军。“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穿过大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使我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创造奇迹。长征精神,就是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受尽了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怒火喷涌而出,即使牺牲自我,他们也要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国家!
红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乐观。你看,红军长征多么艰苦,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只等闲”;五岭连绵不断,只不过是“腾细浪”;乌蒙山多么高大险峻、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只是小小的“泥丸”罢了。
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现在的社会,我们丰衣足食,有人还抱怨饭不好吃,想想红军过草地,挖野菜,啃树皮,吃皮带……有人抱怨衣裳服穿得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想想红军翻雪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很优越,但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有一支军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只为了创造今天这样美好而和平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学习长征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努力拼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60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