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吴晓波是个名人,就不浪费笔墨介绍了,感兴趣的总能找到丰富的资料。不过,眼神不好的我,刚开始把吴晓波看成王小波了,罪过,罪过!
从古至今,治理国家,必然和经济管理联系在一起。经济宽裕,国家自然富强,人们安居乐业;经济低迷,则要么被外人欺辱,要么国人揭竿而起,后果都不妙。一句话,没有钱,不好办事。
个人看来,《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还是值得一读的,读完之后,你至少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经济管理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书中,各朝各代的经济管理者各展所长,在历史舞台上或长袖善舞,或执刀前行,无论他们的结局如何,我对这群为理想而奋战的人们表示尊敬。
书读完了,没觉得有成就感,反而有点沮丧。因为越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比如我对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名词就不懂:青苗法,均输法,井田制等等,之后还是查百度才明白些许;还有书中许多对中国经济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以前对他们的了解或仅限于名字,或存在误解,比如王安石,宋子文。怪不得萧伯纳说:好书读得越多,就越让人感到无知。
当然,书,只要去读,就会有收获。如果加上一点自己的思考,得到的就会更多。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明清以前,我感觉一直在重农和重商中徘徊。一段时间重农轻商,一段时间是重商轻农,特别是在朝代更迭的时候容易发生改变。本末倒置这个词中,本为农业,末为商业,所以处理本、末的关系,是各个时期经济改革家门首要的任务。商鞅是重农的,桑弘羊是重商的,到了汉武帝,又开始重农了。而到了宋朝,朝廷的控制力弱,商业高度发达。明清时期,因为稻与棉的技术成熟,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稳定的自我循环封闭式农业社会,缺少了和外界的联系,错过了发展的时机。
看现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多都是古人用过的。比如现代专营制度,便始于商鞅的盐铁专营。烟草行业最挣钱,由国家专营;石油、通信、电力、食盐也都是的;不过食盐的专营制度20xx年11月已经废除。还有国有企业,古代已经有了,比如宋代,政府就控制了茶、盐、酒、醋等利润丰厚的关键性行业,这就是国营;而针线、服装、肉食、儿童玩具等利润少,不易监管的行业,开放给民间经营,这就是民营。这种商业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引出了两个新名词——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
这本书对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及现代经济管理情况进行了简单地描述。陈毅任上海市长时与投机分子的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桑弘羊和王安石给我的印象更深刻——虽然他们的方法类似,但陈毅市长的故事更生动。
还有一个感受:在经济管理这个领域,法家似乎更有用武之地。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概括性较强的书,时间跨度比较大,又限于篇幅所限,人物的立体感不够强,有的部分让人读得不过瘾,所以,想有一本新书来弥补我心中的这个遗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59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