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距今已经2500多年,虽然每个人都会念几句《论语》,但是孔子的形象却模糊不清。
《孔子传》通过讲述孔子一生的经历,将孔子遇到的事、说过的话串了起来,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孔子向我们走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但圣人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反而比常人的情感更加充沛丰满!
孔子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比如他提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拘泥于规则的人,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般是好的,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此,也只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时,孔子也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子游把武城管理的井井有条,孔子会和弟子们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失,被人说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然一笑:“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也会骂人,对白天睡大觉的宰予,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对僭越礼制,八佾舞于庭的季氏,他更是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
01
陈蔡论道
鲁哀公六年,63岁的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
孔子与常年跟随在身边三位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进行了一次关于道的讨论。
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直率的子路率先发难:“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子贡认为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建议孔子降低标准适应社会(夫子盖少贬焉),而孔子不为所动,反而教育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赐,而志不远矣)。
最后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他也认同现状是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但颜回认为道如果不够完善,固然是自己的问题(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道已经很完美,是别人不识货(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听完颜回的话,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02
仁者与智者
孔子一辈子追求的.道,主要包括仁与智,通过逐个提问的方式,探讨“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接下来出场的还是熟悉的三位弟子,出场顺序也没变。
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评价:“可谓士矣。”
子贡进来,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答:“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孔子评价:“可谓士君子矣。”
最后,颜渊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评价:“可谓明君子矣。”
03
学习路径
如何达到道的标准,孔子为弟子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的路径——学文与躬行,两者相辅相成。
起初以行为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学的过程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04
一点思考
孔子期望通过规范礼仪来教化民众,是否真的有用?
《孔子传》说效果显著,但我认为要么年代久远,真实情况已不可考,要么是作者有意夸大其词。在诸侯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礼仪既不能帮助底层百姓吃饱饭,也不能帮助诸侯攻城略地。或许这也是孔子传道一生也不得志的原因。
2500年以后的我们,可以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说,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大幅提升,竹简的出现导致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是说孔子提倡的礼仪没有用,只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仪很重要,但需要在吃饱饭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孔子的思想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我们不能否认礼仪(道德)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在市场制度下自由交易,每个人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福祉。但市场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我们依然需要有道德的追求。
或者这样说,在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不要求其他人都讲道德,追求个人利益即可,但具体到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需要讲道德,才能生活地更幸福。这也符合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
孔子大事记(以下均为虚岁)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出生,父叔梁纥、母颜徵(征)在。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子贡操办后事,待之以父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59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