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生暑假读后感
战争,是可怕的,它可以摧毁一切的一切,泯灭一切的一切,消灭一切的一切,但我不得不承认,有一样东西,它没有办法摧毁,那就是人心,安妮用她自己的人心,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了这么一本《安妮日记》,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小女孩她对战争的思索,对人生的解读,同样,也是安妮的灵魂对我们的倾诉。正是这倾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
在我的心中,日记本应该是每一位学生快乐的源泉,但这本日记却是安妮在随时随地都受到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写下的。她仅仅只是一个刚过完13岁生日的小女孩,却要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和她的家人只能躲在她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她没有办法像普通的13岁小女孩一样过着悠闲、自由自在的生活,她只能过着冰冷黑暗的生活。在这漫长的25个月当中,安妮记录了自己在顶楼的每一天。 为了不惊动任何人,安妮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小心翼翼的,不论是上厕所还是用水……都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每天只能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安妮她拿起了自己的笔,写出了自己在顶楼的生活以及自己在顶楼上的成长,安妮逐渐从一个任性又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位成熟的少女。她用她自己的视角思考战争,写出了她对生活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
在这日记里,我感受到了安妮内心的强大,她能做到同龄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在她的日记中,她的笔迹中,我能够感受到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文字中透露出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当所有人在无尽的黑暗中徘徊时,她却将温暖和光明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鼓励别人,就仿佛是给他们指明方向的路灯,带给他们生的希望与勇气。
她在日记中写下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颇为深刻:“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吗?是的!她做到了!她所留下来的《安妮日记》出版,《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了55种语言,在各个国家销售。没错,她死了,但她仍活着,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她的事迹已经遍布全球,她的坚强,坚强的内心,让我打心眼里敬佩她,尊敬她。
我相信,安妮这个名字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可以用她的文字让更多人感到温暖与光明,让更多人可以以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去面对困难与挫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目送》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
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背影告诉你,真的“不必追了”。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和生命和解。
那一年的你,让我有那么一点不习惯;那一年的你,又让我那么骄傲。龙应台以一位女性作家的细腻,用平实的叙述,为我们留下了与儿子生活的镜头,这一组镜头,单一地采取了对比的手法,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懂事体贴、追求独立,感情逐渐内敛,思维渐趋理性,视野不断开阔的一个少年、一个男人。
“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一个快步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是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此句中的母亲和儿子是一对奇妙的对比,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展示内心。母亲似五岁的孩子,而儿子却是大人。这样的颠倒,母亲为衬托,指向的是儿子,儿子年少轻狂的十七岁,纵然有再多的桀骜不驯,在母亲的眼里也不过是孩子在使小性子罢了。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温情而又悲伤的笔触,也描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琐事。在细碎而生活化的语言之间,能够充分感受到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对母亲老去的一种淡淡的无奈与伤感。对于龙应台来说,苍老的母亲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么多的儿女记挂着她、惦记着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确是无法勉强时间能停留下来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永远逃避不了岁月的流逝,那相处了几十年的感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无影无踪,作者一次又一次帮母亲捡回记忆,只是在岁月面前,谁也无能为力。在作者小的时候,父母还很年轻,再高的火车,他们也爬得上去。青春是轰轰烈烈的,是所有记忆中最美丽的一部分,更是永远回不去的一段旧时光,一幕幕的画面像时光机一样,一张一张在脑海中呈现,又一张一张闪去。原来的那些回忆,最后只剩下一段语言,一次遐想,简简单单,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在成长,父母在衰老,琐碎的童年在我的脑海中拼凑又删除。
目送,站在人生的尽头,扭过头来,看看这一路,但愿是一种坦然,但愿是一种释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雾散,梦醒,当初的稚嫩与迷茫早以消失,被轻轻唤醒的,是那沉睡的神伤与点点缠绵。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似乎不仅仅只是缠绵,更多的竟是悲与伤……
-----前言
在这一本深邃美丽却又带着忧伤的书里,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也未曾强求过一丝一毫的绮丽辞藻,只是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又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在短短几句平凡的字眼里,藏着一次又一次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那沉重的冲击力!……
一篇小小的文章《目送》,便是这本书的开篇。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用我的心去悄悄感受其间的情感时,我便深深地迷恋上了它。
这是一篇让人心碎,但又有着一股无形力量的文章,情感变化极大,却又有着让人看不透的沉寂:孩子长大,少了些稚气,少了些不安,他挣脱捆绑,可最终却又在人生的慢慢长路上迷失了方向;而做父母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慢慢消失在孩子的世界里,独自咀嚼着这份无尽的落寞……
是啊,仔细想想,这世间,不就是如此吗?我们在时间的海洋里逐渐长大,可却在无意中,怠慢了他们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给他们带来的,却是一遍又一遍的目送与心痛……在这温柔缠绵的字里行间,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让人心痛的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短短一行的字眼,不禁让我热泪盈眶,一遍读,反复读,可却怎么也读不厌,这看似平凡的三个字“不必追”,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刺痛着我柔软的内心。孩子所去的方向,是那璀璨的未来,而在身后目送着,默默流泪的他们,却在悄悄地向黑暗靠近…..
也许,这就是命运残酷的安排吧,明明这么相爱,却要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分离。熟悉的老屋,没了至亲的亲人,花开花落,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唯留下的人,景,也只剩下了寂寞……
而龙应台的另一篇文章《距离》,同样让人浮想联翩。在作者细腻的笔下,有着这样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他们在田地里奔跑,可却看不见那未来的方向,他们痛苦,他们绝望,可是却无力与命运抗衡,他们,便是可怜的老挝孩子。明明同样都是孩子,老挝孩子与那欧洲孩子,却因为命运,有着天壤之别。仔细品味,才明白题目的含义,其实,这距离指的,便是这群孩子,这群穷苦的老挝孩子,与那打扮的如同部落王子一般的欧洲孩子之间的距离。这看似轻易的人物转换,却是无法丈量的,其间的奥秘,恐怕也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吧。
每每读起这篇文章,我便觉得,作者的语言真是妙哉妙哉,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老挝孩子,正眼巴巴地望着那衣裳华丽的外国人。而眼中,充满了羡慕与渴望。又仿佛读出了作者对老挝孩童深深的无奈与惋惜之情。其实每每阅读这篇文章,我都不禁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明明只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却被命运安排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没有校园,没有书本,更没有知识,甚至连一身干净舒适的衣裳也成了那遥不可及的想望。不禁叹惋……又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呀,竟能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地方,享受着这如梦的一切…
读着龙应台的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感悟,不禁使我感慨万分.......人生短短数载,不能再犹豫,不能再惆怅,不要让亲人们一次次的目送,成为徒劳,我要去放飞属于自己的梦,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我拿起这本书,又放下这本书。但这段文字,依旧是我在这本《草房子》中感触最深的地方。
草房子是油麻地的象征。没有草房子,油麻地就不再是油麻地。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在草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他在草房子里上学,在草房子里生活,在草房子里做天真的傻事。我想,桑桑和草房子的羁绊,比任何人都要深。
所以在离别之际,桑桑久久地坐在屋脊上,看着在乡野纯净天空下,在太阳凌空而照时美得让人窒息的草房子,轻声幽咽。他舍不得它呀!他舍不得油麻地,舍不得大家,更舍不得一排排草房子。因为他爱他们,他深爱着这片原野。
我想,也许曹文轩把这本小说命名为“草房子”的原因就是这样吧。桑桑生在草房子。活在草房子。学在草房子。离,也在草房子里。他的爱全部倾注在这草房子中。
我无法知晓桑桑心中在想着什么,但我似乎能体会到那种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的悲伤与不舍。或许是曹文轩的作品有种压抑的氛围,亦或许是我自身的缘故,明明是有些滑稽的故事,我却越读越苦涩。
但我仍旧感觉到一种人性的美。一种真正的善与爱。草房子里的人和事,会在你读完这本书后,无声无息的映在你的脑海。
我不得不提“秃鹤”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物。因为秃头,他被大家以一种微妙的态度对待着。不过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盯着他的头发出半嘲笑的笑声。任谁被人笑话,都会很不爽。秃鹤更是自尊心极强的人。于是他便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别人,我有自尊。
纸月这个孩子,让我不禁联想到葵花。《青铜葵花》中的葵花。纸月和她一样,也是一个干干净净、白白嫩嫩的孩子。她们只要站在那儿,我就莫名对她们产生一种好感。
还有秦大奶奶的去世,杜小康对学习的热爱,细马的执着追求······这些奇特的故事,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无不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人性的光芒。
他们做出这些事,都是因为爱啊!他们爱他们周围的人,也用行动去证明他们的爱。爱如冬日暖阳,温暖整个人的身心;爱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他人心灵;爱如一双手,带给他人慰藉。
这是一束黑暗中的人性之光,温暖了身体,照亮了内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35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