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

  不知道你们读了我与地坛这书后,感觉怎么样呢?那么下面yjbys小编为你们整理了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与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一

  大多数时候的放弃,是你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

  ——史铁生

  是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生命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二十一岁,正当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因患重病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了,在被现实沉重地打击后,他默默地躲到地坛自我逃避,自我疗伤。这古老的地坛,仿佛与他有相似的宿命,经历了最初的少许风光后,断垣残壁,枯花野草的景象勾起他同病相怜的感觉。疾病的痛苦,远远比不上他内心的苦闷,当同龄人正意气风发地开始人生的旅途的时候,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远处,望望衰败的地坛,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白天渐渐变成黑夜。

  但是,在他笔下的地坛,一草一木,春华秋实,园子里的任何一个小生物,植物,都是栩栩如生,生机蓬勃的,“如雾的小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累了祈祷的瓢虫,寂寞的蝉壳”多么富有生趣,它们是温情的,柔软的,我想,他大概从地坛发现了一些生的希望,发现了生命中的美好,心境从深深的雾霾中逐渐明朗起来了。

  他的文字还充满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遭遇了重大挫折,难免产生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心态,因而不小心伤害了身边的人,往往又是最亲近的亲人,这都是能理解的,只是这个过程,不要太长,否则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作者的母亲心里的苦一定不比儿子的少,甚至更撕心裂肺,痛入骨髓,伟大的母亲,默默接受这一切命运残酷的安排。

  慢慢阅读完这部作品,心中百感交集,感叹疾病的残酷,感叹命运的神秘,经历了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凄凉和沧桑后,作者终于以豁达闲淡的心态品味人生。一个人到底要经历多少痛苦才能充满感恩地生活,当生活给予我们重大考验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感受最深刻的是要学会善待生命,学会温暖地看待这个世界,学会面对,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坚强。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二

  初读《我与地坛》一书,是在高二下学期每日午休时刻,将书放于枕边,窗外是夏日的烈阳与蝉鸣的聒噪,而文字的舒缓温和吹去我整个夏天的拂尘。以至现在不论何时看起这本书的任何一个章节,那个夏天的沁人心脾气息都能随之而来。

  看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我总能感到自己的“贪婪”,总是想像快速下楼梯般一阶阶把文章一段段看完。然而自己的“囫囵吞枣”,又担心会遗漏些什么。已经走到下一段了,又掉头把上一段仔细反复读上几遍。末尾结局似佳人引你入怀,眼下此段同样秀色可餐。十分享受这种在史铁生文章中如同磨盘上碾轮碾压的这种痛快之感。

  再读史铁生是在大一,故事情节之前也有所了解,不再像第一次读追求那种酣畅淋漓,而更加感受他的文字那种静谧感,是深邃而不锋利,温柔而不无力的。像一座森林,那层层不同的绿向你张开怀抱,清新的气息让你想赶快亲近,一瞬间仿佛又看见了这绿的伟岸,树木个个都高耸入云,敬畏又油然而生。我好像能跟随他轮椅印在土地上条条痕迹,步入那座地坛,那座圣洁的'教堂,那两个老姑娘的幼儿园。看看四周,那穿着花裤子的八子,那月下跳舞的珊珊,那满面泪痕的小桓,他们都是鲜活灵动的,他们仿佛从那布满灰尘的老北京四合院中走来,从那封存在作者记忆的地方走来。

  从叙事的角度及技巧来看,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语气,好像夕阳下山慢慢落下。空气中飞舞的小虫,地上散落的“小灯笼”,甚至远处传来那悠长的钟声皆进入他的作品之中。他总是喜欢自问自答,在不断询问着自己的内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吗要写作”。他在思考在探索,在不断论证博弈着自己的观点。谁没有尝试着与自己对话呢,而他总是能在关于生命的深刻探讨中自娱地称自己一声“嘿,老兄”,实在有趣呢。

  人们总喜欢贴标签,例如明明可以叫“史铁生”“作家史铁生”,可非要来个“残疾作家史铁生”。把残疾放在他名字前面,好像这个残疾比他是谁更重要。我并不想因为他身体的原因,而增添怜悯的眼光,同时他也没有因自身状况而博取同情。那些种种命运的苦难,经他思想的过滤,竟成了对命运的豁达。“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生死与你我毫不相干”,他终究抛开了“生与死”“命运”恰乎规则的条条框框,俯瞰生命自由遨游。先生终究没能逃脱死(我们谁又能逃脱呢?),但我始终相信迎着朝阳,从山洼处跑来的孩子,总有一个是他。

  一直想去地坛,去踩踩先生车轮压过的土地,但到现在未能完成,仍留遗憾。但先生说过:“不是我在地坛,而是地坛在我”,用此句得以宽慰自己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感悟】三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陪伴”。

  地坛,这是怎样一个园子呢,沧桑荒芜,却又富有生机。

  而“我”,那一年的“我”,孤独无望,自怨自艾。

  是“我”与地坛切不断的缘,让“我”在断了双腿的那一年,走进了地坛。在这里,“我”开始思索人生,重拾生活的希望。这真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它默默无语,陪伴了“我”的每一次悲喜。“我”呆在这儿的一个小角落,仔细观察它的一草一木,尝试与它一同呼吸。“我”熟识这里的每一个行人,知晓这里的天气。地坛每天都以不变的沉默陪伴着“我”,让“我”慢慢觉得,生活其实没那么糟。

  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地坛,可能陪伴过很多人,从明清的皇帝,到现在的游人。陪“我”的那些年可能不算长,但对“我”来说,却跨越了青年中年,陪“我”度过了小半段人生。“我”在这里沉思,找灵感,地坛让“我”的心灵安静。这数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与包容,让它成为“我”的朋友。

  “我”与地坛,不用言语,便彼此知晓,不必相识,便彼此相知。“我们”相互熟识,彼此安好。

  可能,彼时,“我”已搬家,远离地坛,地坛也已不复当年模样。但“我”会永远记得它,由于它多年的陪伴,使“我”心中安宁,充满希望。

  若心中想寻求安宁,“我”便会到心中的地坛一日游。

  因为它的陪伴,已融入“我”的生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3483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