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世说新语》读后感
当你们看完《世说新语》之后,你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几篇《世说新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主编的一部志人小说,记录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与趣闻轶事。它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亦可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史名著。全书分为三卷三十六门,例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共计一千多则故事,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向我们展现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以前也读过《世说新语》,但是那时是为了应付人文知识竞赛,只是观其大略,记住一些重要的篇目而已。今年再读,不想再带着目的了,唯有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于是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睡前的小品,放松身与心,走进魏晋名士的世界里,细细体味那个时代的风流。在此有必要举两个故事和大家分享,以此佐证我的进益,不在知识,而在境界。
提到《世说新语》,稍微有些基础的人就会想到“竹林七逸”。这很自然,因为这七人的形象尤为突出,虽然都有风骨,但是个性鲜明。我要说的,是里边的嵇康,他是“竹林七逸”的精神领袖。嵇康崇尚玄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且德才相济,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世说新语》之中关于嵇康的故事共有二十一则,有的说他长的很帅—“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的说他蔑视权贵、临死不惊—“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让我最感动的却是他和挚友山涛绝交的故事:“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若从表面理解,会认为是因为嵇康品行高洁,性格耿直,不愿与司马家族同流合污,对山涛背弃共同的初衷深感气愤,所以写下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是仔细分析,却会发现这是朋友之间的互相保全。山涛举荐嵇康,是想保全他的性命;嵇康与山涛绝交,是不想牵连他。因为嵇康知道,自己早已触怒司马家族,死是在所难免。唯有与友绝交,才能迷惑当朝权贵,得以保全山涛。这才是真正的刎颈之交,也因此不难理解嵇康死后,山涛替他养育子女。正是“一片冰心”,天地可鉴。
这对我们交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现在不少朋友都是酒肉朋友,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我们需要心有一轮明镜,照人鉴己,将心比心,一方面要志同道合,一方面要彼此信任。志同道合是基础,彼此信任很关键。古人说: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却是为自己插朋友两刀。有这样的调侃,就有这样的事实,为何至此?我想这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分不开吧,物欲横流,倘若没有信仰,难免会做出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事。我们青年一代断然不应如此,如果信任危机此起彼伏,何谈勠力同心、建设家国。因此,交友要会交心,心诚则灵,不要被人欺骗,更不要欺骗人。
王羲之同样是《世说新语》里的关键人物。在《世说新语》中,与他相关的记载共53条,分布在17个类目当中,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其复杂的性格。大家对于王羲之的印象,可能是贯穿古今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还有人把“飘如游云,矫如惊龙”视为对其书法的评价,其实不然,这八个字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篇里,何为“容止”?即“仪容举止”也。所以这八个字,还是说王羲之风采卓绝,俊逸潇洒,简言之是个美男子。不看《世说新语》,有人也会知道东床快婿的故事。说的是,郗鉴到王导家求婿,不挑那些一本正经的子侄,只中意那个坦着肚子躺在东厢房的家伙。以前我老以为他是骄傲,明知选婿,虽不必矜持,也不至于坦腹。这次阅读,才明白,不是作秀,而是超然,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违拗本心。王羲之不为人所知的是政治才能,《世说新语》有则他和谢安的辩论,说“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却认为“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若东晋真有这股实干精神,倒真不会“清言致患”,过早夭亡。
我认为,王羲之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青年典范,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该学习他。他的`优点在于超然达观、潇洒飘逸,人都有颗本心,《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若不顺从这颗本心,就会“违己交病”。不要患得患失,一时一地之得失不能证明什么。人的一生是件长远的事,须有适度超然的精神和达观的态度,看到未来与远方,那里满怀希望。目光浅陋之人即使小有成就,最终还是难成大事,而且他的每天都是纠结与痛苦。王羲之还有一个高明的地方,那就是心怀家国、参与政治。如果常怀超然达观道家思想,不加调整,难免堕入消极避世的怪圈。所以需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不要逃避责任,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例子就举这么多了,因为行胜于言,多说无益。再读《世说新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第一,我重温了一遍魏晋风流,体验那个昏暗的时代里人的自我救赎。那些选择了物质的,遗臭万年;那些献身于精神的,流芳百世。究根结底,真善美始终是人性最亮丽的光辉。第二,对于自身品行的建设很有帮助,在现实中的问题,在书本中总有答案,当然需要结合实际的总结。一言以蔽之,就一个“真”字。何以见得?我们要做真我,不能忘本,更不能泯灭了人性,背弃了信仰;我们要交真正的朋友,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在前进的道路上相互提携;我们要真超然,不要计较短期利益,才能得到长远之未来;我们更要做真国民,何为真国民呢?把实现个人价值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创新,为了国家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另有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也是这样。答应了别人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如若确实有难处无法帮忙,就要当即拒绝。对方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远好于先答应却又中途停止。必要的拒绝,要早越好。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34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