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懂得的道理
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你们懂得了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懂得的道理,欢迎大家参考与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我喜爱并经常谈起的一本书,这本书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理想、奋斗、挫折、机遇、选择等等。它对处于各个年龄阶段,面临事业、婚姻等生活中各种选择的人们有着积极、睿智的指导作用。
书中的四个人物是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生活中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周围构建起自己的幸福生活。过了很久以后,有一天,奶酪突然不见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每个人的反映截然不同: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寻找,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面对变化不知所措、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下定决心,冲破思想障碍,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怨天尤人中郁郁寡欢。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艰难,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许多人历尽艰险,找到了“奶酪”,可又因为种种原因丢失了。这时,有一部分人想着奶酪自己长腿回来,这是愚蠢的人的做法,天上是永远不可能白白掉馅饼的,只有靠着自己的努力,放弃旧的信念,勇敢的再次闯入“迷宫”,去寻找新的欢乐与幸福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有时候,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而不求进取;如果我们忽然失去它,就会深感困惑甚至受到极大的伤害。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多储备几个“奶酪”,才能成为各种奶酪的主宰,成为一个有准备的、能够抓住机会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首先要充分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爱岗敬业才会努力钻研,努力钻研才能有所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奋斗、去追求,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奔向目标永不放弃,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世事变化本无常,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我捕捉,我感受,我领悟,我认识到了一个面队挫折、挑战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自加入读书会以来,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或者说读书会给我带来最大的福祉是:我终于静下心来,在工作与生活的点滴时间里,在繁复与忙碌中偷得些许闲暇,读了几本自己想读的书,实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虽说有时也是被迫去读,却也对自己来说颇有斩获。
《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这样被逼着读下来的。
其实本来我对这种题材的书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为了完成共读计划,只得硬着头皮读下来,尽管他是那么枯燥乏味。
通篇读来,全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及早发现变化,适应变化,敢于放弃既得利益才能有出路。很多人对此道理顶礼膜拜,奉为人生经典、行为指南,但是我却不完全赞同。我觉得这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式思维,全书读来,道理浅显易懂、非常容易理解是他的优点,但是他所阐述的道理太西方化了:作者始终强调的是适应变化、及早做出改变,但是他没有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储蓄”精神——有备无患!作者也是在强调一种有备无患,但是他表现的只是精神层面的,没有物质方面的,因为西方人的思维里没有储蓄的概念,所以他写不出来。我们的先人早就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备无患”……很多人读完《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觉得好有道理,好神奇,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就告诉我们这些道理了,而且更全面,更实用。不信你看,本书作者讲的故事里说的是让我们及早发现变化,在变化来临时及早做出反应适应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到来时才做出反应的道理是不现实的,你面对变化时已经没有了选择和退路,变化到来了,你一无所有了,你要么变化,要么饿死,但是你饿着肚子如何适应变化?你应该在享用大堆的奶酪时就居安思危,首先储备足够的奶酪以防备变化来临时饿肚子,有了储备你才有可能去适应变化,否则,现实中我们的社会保障也不够健全,你两手空空、饥肠辘辘如何去适应变化?你只会陷入困境甚至是绝境,因为你没有资本和力量去应对。所以说,我觉得不用到变化来临时就应该居安思危,主动做出变化去避免变化来临时的窘迫和无奈,储备足够的力量以做应对变化来临时的保障。我想,这也是东西方文明、文化内涵的一个差异之处吧。
前几年,于丹的书铺天盖地,于丹火得一塌糊涂,被奉为神籍一般的《于丹论语》相信大家都看过或听说过,但是,这几年为什么于丹不火了?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当年《于丹论语》出版之时,被当时刚刚涉世不深的那一代青年才俊遇上,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的他们立刻就被于丹所折服,感觉书里说的都是至理名言,都是无价之宝,奉为神语,神书,神人,神话……然而,后来当他们慢慢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阅历,他们渐渐发现:于丹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些最起码的常识,都是只要知识和阅历稍有积累的人就明白并付诸实践的道理,朴素之极,甚至是不言自明,说的夸张一点,书上的神句很多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废话。如若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追这本书?如果有时间,你也可以去读一下,看看是不是会发现:原来这样也可以写书、这样也可以出版呀……
我的观点可能不是主流,但是,从我的的观点出发,你品味一下我的理解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呀?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哈哈,扯得有点远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33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