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1

  拿起《心理学的故事》,翻开扉页的序言,读下来就觉得本书的视角是那么的不落俗套。本书开篇即说: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作者是站在一个人类文明智慧的高度和历史长河的宽度上思考的。从古希腊哲学讲起,一直到近代心理学,期间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内容也不像国内的教材那样枯燥无味。它的语言很简洁明了,引用的话也都是经典之句。虽然作者是以著名的心理学家来组织故事的,但它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立某种流派或理论的前前后后交行得很清楚,让我看完之后能对某一流派或理论了解得更全面。墨廷亨顿给予了那些心理学的开拓者很客观准确的评价。他说:“在任何知识领域,就算是时间和地点恰到好处,脱颖而出的绝不会是几千人、几百人,而只能是少数几个佼佼者,甚至只能是一个:一个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他们启发了数以千计的跟随者,后者向这些人学习,并将他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也只有一个冯特,他的天才和驱动力,构成了欧美新心理学的指路明灯。”

  一开始,我对心理学的创立一直存有疑问,像韦伯的最小可觉差研究、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实验都在冯特实验之前,为什么不把他们作为心理学的开创者呢?书中的观点给了我一个很让我信服的解答。书中说:“人们可以认为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也即韦伯进行最小可觉差的研究之时;或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也即赫姆霍茨对神经传递的速度进行测量与费希纳进行第一次心理物理学实验之时;或开始于1868年,也即唐德斯在进行反应—时间的研究之时;甚至如罗伯特.沃森所说,它应该开始于1875年,因为在这一年,莱比锡大学批准冯特使用位于孔维德的房间以存储他的演示工具,而哈佛大学也在同年在劳伦斯大厦里辟出一个专门的房间供威廉.詹姆斯做实验之用。但大多数权威认可的则是1879年,因为这一年冯特在孔维德的房间里进行了心理学的第一次实验。并且冯特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家,而不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在这本书里,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弗洛伊德的谦虚,原来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很自信、很自以为是的人。书中引用了弗洛伊德曾说过的一句话:“回顾一生中所做的这些杂碎的工作,我可以说的是,我只不过做了许多个开端,也提出过许多个建议。将来有一天,它们当中有可能衍生出什么。不过,我自己无法确定衍生出的这个什么的多少。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条通道,我们的知识将长驱直入。”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对待自己的成就的谦虚,以及对学术的开放态度。

  书中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也让我对心理学一些领域的研究主题更加明了。墨廷.亨顿把心理物理学的主题描述为:刺激的强度和受试者是否感受到刺激,或两种刺激间能否达到某种差别。把深度知觉的基本问题归为以下一个事实:我们的信息来源 —视网膜上的图像—基本上是两维的,但我们又是如何看到三维世界呢?把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概括为:遗传和环境并不是在性格之中简单地叠加,而是跟化学品生成化合物一样,重新生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物品的东西,然后它再与随之而来的经验产生反应。对于心理学中具体的理论与大而综合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故事》说:“当心理学仍由哲学家思索时,任何理论看上去都能解释一切;而当其成为一门科学时,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一切。一个领域越是科学,人类设计无所不包的解释性的心理学理论的.可能性就越小。”读完豁然开朗,之前一直很纠结的心理学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通用的理论模型的问题也觉得没有必要了,因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越是追求可涵盖一切的理论可能越背离其学科特性。这个观点应用在普通心理学现在的学科特点时也很发人深思,书中说: “普通心理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们如此吹捧追逐的‘普通’规律则根本谈不上普通,相反,它们往往表现得十分具体。”对于情绪理论,作者也有一个非常贴切并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规律的观点:“早期的理论往往被后来的实验研究所否认并抛弃;同时,新的理论不断地推出,但现实是,再后来的证据往往重新证明旧理论的有效性,而所谓的新的学说似乎又与证据不符。因而,在心理学中,人们很少能证明某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反之,它们看上去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当其与其它常说串在一起时,拼凑成一床虽不整洁但屡经缝补的理论时,却显得很有价值。”像这样精辟的总结在文章中到处都闪烁着光辉,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觉得总结得太恰当不过了。

  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获益匪浅。同时也让自己心理慰藉了不少,因为终于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心理学书籍,觉得很有成就感。李老师强调的“多看些书总是有好处的”现在终于有更切肤的体会了。剩下的时间就按自己的读书计划,再看一到两本深入一些、有历史眼光的心理学史书籍。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2

  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对于心理学还是有点了解的。不管是中学时代的学习,还是自己额外看的辅导书,又或者是大学时代专门的心理学课程选修、考试。在我看来,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可以分析自己,也可以了解他人、分析事情。不管是约翰内斯还是佛洛伊德,冯特还是华生总会信手拈来,能说道一番。可能当看到这样一本《心理学的故事》的时候,我就被权威的心理学解说折服了。厚厚的一本书,讲述了有关心理学的种种历史。就如书中题记说的那样,我们研究一门科学,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掌握这门科学的完备知识。

  作者李汉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或许还有其他头衔也不一定,但是为他做序言的学生都已经是北京师傅大学心理学院资深教授,想来这个耄耋之年的学者在心理学的教程中更是有着多年的研究。书中将心理学划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哲学心理学时期,第二部分讲述科学心理学创建时期。两个部分一共分为五篇,包括古代欧洲灵魂官能心理学、近代欧洲意识的经验心理学、近代末期实验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西方技能主义心理学和当代西方结构主义心理学新思潮。朱子语类中说道,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这也就是李老说创作本书的目的,让人们去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的哲学心理学降到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用时间发展的顺序升入论述其发展概况,评介历史的功绩与不足。文章思路敏捷清晰,观点深刻睿智,讲述了很多未曾知晓的心理学史的史实、学派的观点和心理学家鲜为人知的轶事。

  文中通过不同时期人物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来讲述心理研究的精细和深入。开篇的人物画像、名人名言以及每章后面的总结都能让读者快速的明白每个时期的发展进程。可以让读者对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能梳理出一个思路,然后去认识心理学,去深入了解心理学。国外已经有了那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了,但是国内排的上名号的却没有。这本客观讲述心理学的书籍或许就能帮助爱好、研究心理学的人们得到启发,成为研究的一大助力。

  说来心理学在读书时代会穿插的讲述一些,但现实社会中似乎心理学真正实用的却不多,讲述整个心理学发展史的就更少了。而这样一本完整的心理学发展史足够让初始心理学的人们好好的去了解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史,作为辅助工具,非常值得收藏。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3

  书刚拿到手,精装硬皮的,三个侧面和封面的上部印着金粉,与白底黑字的封面相互映衬,简洁大方但又不失品质感,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像现在市面上很多那种伪精装的书,虽好看但并不能体现出全书整体的设计感和设计理念。书内让我眼前一亮的设计是目录和章节页,用最简单的单一线条最大化展现了目录和章节页的功能,同时还不乏创意与美感。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二十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内容十分详尽且系统,这是我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想要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所迫切需要的。我本科时是一名中文教育的师范生,毕业已经两年了,大学时发的心理学教材都还不舍得扔,因为想到以后还要当老师,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但我却根本不会再去翻那些心理学教材了,因为实在是写的太无趣了,大部分是按照心理学流派及其主张形成的单一章节样式,可是自己又不知道有哪些心理学书籍适合我。

  本科的时候自己的老师会推荐一些诸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之类的书籍让我们读,在大致的翻看这本书后,我觉得李汉松这本《心理学的故事》与《西方美学史》很像,不仅仅是因为美学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两本的内容都十分的系统、完整,介绍心理学家及其主张时并不刻板,在适当的地方会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如果是对于像我一样的'心理学爱好者的话,选择这本书作为入门级读物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如果直接去选那些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心理学著作可能会因为翻译语体的问题给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对心理学的主要学者和主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一些学科专有名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选择国外译作甚至是知名学者专著更符合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

  最后,最为一名想要日后成为教师的读者,希望作者和编辑能够出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心理学书籍,与这本《心理学故事》能够相互参照、对比着阅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心理学知识指导工作,也许实验啊、高深的理论啊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却十分需要具体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4

  在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横行其道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紧张于丰衣足食,并不需要什么心理学知识,即便他们很多时候并不快乐,或在内心思考一些生存问题,然而没人追寻答案,他们更热衷于去找一找“乐子”。大众意识不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而在学者这边,心理学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意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反应都属于心理学范畴,那还能说它与我们个体无关吗?

  “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正如艾宾浩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概论》里所做的开头那样,长久的经验积累,学科才开始崭露头角,以后的各个时期产生了或分歧或融合的论述和主张,又推动了心理学各派别的发展。于是,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形成了心理学史。

  李汉松的《心理学的故事》即是遵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的客观规律,结合历史资料,系统围绕心理学发展史,透视整个发展脉络,解析各个时期心理学家的思想体系。该书结构好似讲义一般,将其分为二十五章,每一章前面以清晰的历史角度做了整体概括,后面又做了理论性的整体总结,将历代心理学家包括为此做出贡献的人物悉数网罗,如此全面细致,可见其认真的态度,这将是一本全面认识心理学不可多得的大众教科书。

  人类对心理学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唯心论的“灵魂”解释,到深入科学的延伸,从古希腊哲学派的融合到心理学单独分离出来,这其中既有与哲学史重合的部分,也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解争执。历经理论的分歧和重建,后一代心理学家总会在前一代的理论上改进创新,促成心理学系统性地发展下去。

  《心理学的故事》按照发展史阐述了各个时期重要的心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各自的理论和主张。若干心理学家在整个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贡献斐然。这其中,冯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因为真正的心理科学诞生,就是以他创立的心理实验室和出版的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继而独立出来的。虽然他的理论仍属于保守体系,然而他为心理学从哲学、生理学中分离出来,且区别于认识论这些问题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至此,脱离哲学倾向的心理学,正式进入了实验心理学的阶段。

  心理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一些针对性的课题较为突出。教育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有实际意义,比如桑代克认为原始能力经过练习就会凝固成实际的能力,并举例具有音乐原始能力的儿童可以培养成音乐家。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这三位注重现实意义的学者,延伸了分析心理学体系,引起对人格教育的重视,提倡家长应该接触一些心理学观念,有利于教育孩子。

  下一代心理学家在对上一代心理学家的分歧和融合中产生了新的心理学体系,后来者对前者进行解构或重建,这是学科发展必经的新陈代谢程序。致力于研究和教授心理学的李汉松肯定了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承认心理学家的失败也是发展的基础,这种看似谬论的说法,其实隐含着心理学发展史探索未知的包容性和持续发展的坚定心。梯形或平行拓展式的发展,将心理学发扬起来,广泛运用于社会体系中。直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学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新颖,每登新台阶。

  相对于诸多学科,心理学更细致探讨人的本真状态。说白了,研究心理学就是为了看清我自己,加深对自我的深入认识,离自己更进一步,将“我是谁”从哲学层面延伸到心理意识层面,回到“人”的心灵本身这个课题。

  针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心理学倾向于心理治疗,荣格及其以后越来越完善的分析心理学显得更加实用,具有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所以与大众走得更近。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感知,个人的处事哲学,是不是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学。那么,了解一门学科完全可以从那些全面系统的书籍开始,比如《心理学故事》,它的职责就是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心理学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5

  和语言学一样,心理学被彻底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时,人类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大半,它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觉醒之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人们捕获。发展到如今,心理学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无数的分支在其中应运而生,无数的故事也在其中流淌开来。

  不过,在这本《心理学的故事》里你想要找到像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一样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恐怕有些困难。“心理学的源流与故事讲述的极致融合”这样的标语介绍并不十分妥当,作为一名中国资深的心理学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李汉松教授写的科普专著,严谨有余,趣味性却并不丰满,因此若你本身就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完全一窍不通,那么这本书可能并不太适合你。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心理学流派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相应理念、所做过得到相应实验,虽然也配上了图片,使之图文并茂,但如果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猎奇心态,那么坚持看完几乎不可能。整本书的内容更像是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心理学历史讲义”,以一种学术的眼光,精确到心理学这个大的话题中,每一个时期的细枝末节,让人不由地想到了一本正经的大学课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耐着性子,来阅读这本厚厚的心理学历史讲义呢?

  出于自身专业的原因,学过半年的教育心理学,这里可以说一说读心理学专著的心得。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这本书的目录,从古代欧洲的灵魂官能心理学到当代西方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新思潮的诞生,其间的起起落落、不断创新启示的过程几乎让人望洋兴叹,但好在整本书的逻辑系统很严密,按照时间顺序排下来,基本上可以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以内就把握住大方向,心理学的整个历史脉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理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从主干向脉络的分支进发的过程。虽然零碎,但好在全书的排版印刷很有秩序,在需要加关注的地方,都有特别的.符号来区分,代表人物和相应的理念也用小标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并加以详细说明,更让人感到贴心的是,在每个部分的结束,李汉松教授都进行了系统的小结,如同在课末的最后几分钟里,老师在PPT上留下的归纳总结,当然这在不远的未来,也会成为考试的重点。

  而正是其专业性,也就使这本书更倾向于真正想要弄明白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这类人。在不断要求简化书本内容、过于注重内容趣味性的现在,换一换口味,不带有任何感情因素,也没有所谓博人一笑的“八卦”,完全用一种正规科学的眼光,客观审视一门学科的过去,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回归呢?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6

  心理学真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我看完《心理学的故事》后还是不能很好地明白它。这个学期我有学消费心理学,希望能通过学习而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心理学的故事》说出了心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每一种新学科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心理学也一样。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也有许多不成熟的思想在各个时期出现,也曾一度不被世人接受,但是它终于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现在的心理学被人从各个方面接受,现在的心理医生也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

  心理学联系的.学科非常广泛,如生物、医学、物理等,所以心理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心理学的用途也非常广泛。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青春期做出来的事进行科学的处理。所以,现在的老师在学习时都要学习心理学。经营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可以卖出商品,因此他们都有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心理学真的无处不在。有人说:了解人的心理由如察言观色,会做人的人无论在哪个朝代、社会都可以活得很好,因为他们懂得人的心理,也可以利用它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快乐、幸福。

  人类真的很伟大,发现了这么有用的学科,希望大家都多点去了解心理学,了解人的心理,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搭起一座心桥,让世界更美好,那么,世间将会很少战争,没有饥饿,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7

  用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听心理学家讲故事》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咨询师讲课用,下面摘录有所触动的句子。所谓阴影,就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隐约感受到,却又不敢认同,不愿接受,不能正视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实践中遭遇负面经验时,即有可能感受到阴影,或者说,意识到心里面产生了阴影。阿德勒举例说一个虚弱的孩子经常勤奋的锻炼身体,使自己成为一个肌肉发达的强壮的人,这就是他在补偿生理上的缺陷------阿德勒补偿学说。

  人们都会为力求自身完美而不断努力,这叫做追求优越,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别称。自卑并不是坏事,它可能激发我们身上某些隐藏的潜能,看你怎么看待自卑。柏拉图说人们所犯的最大的错误,他们只想治疗身体,而不想医治思想,可精神和肉体是一致的,不能分开处置。容易陷入自卑情绪的人,他们缺乏集体情感,集体的荣辱得失引不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只有个人的成败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过分关注自我,总是期待自己处处比别人强。那你总会发现自己才能不足,总会感到自卑。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其实是无限膨胀的。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不是感情的成熟,其实是情绪的退化。实际上是将情绪转入了内心,当情绪受到外部压力,不能自由宣泄时,便会在体内发泄,危及自己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危害更大。

  工作分三种:必须自己做的,可以交给别人做的,可以完全放下的从微笑开始,学会赏识和赞美他人,微笑是情商的美丽外衣。最大的失败是在失败面前低头。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攻击性是以极端自私为中心的绝对平均主义。嫉妒是伴随自卑而来的,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怨恨与自惭交织的复杂情绪。行动,是摆脱沮丧最好的办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行动都是治疗心理创伤最好的办法,情绪往往不能被理智说服,但却往往被行动改变,这是人类最奇妙的现象之一。哪怕只是收拾了一下家务,做了一顿美餐,在大自然运动了一会儿,都会使你的情绪有所改观,而这份小小的成就感,就会使你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要相信时间会帮你的忙。如果不能挽回和补救,不如等待。

  也许你现在一无所有,饱受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以致怀疑自己生存的目的和价值,这不要紧,我知道你渴求心灵的满足,但他迟迟没有来到你身边,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来了,他只是因风雨耽搁了行程:上帝的延迟并非上帝的拒绝。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这种心态和情绪与挫折和失败无关。一个成熟的人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说,我不快乐,因为先生对我不好,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先生,一位母亲说,我不快乐因为孩子不学习,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孩子掌管,一位员工说,我不快乐因为上司对我不好,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上级掌管。

  享受快乐的生活:如果你的小姨找你借钱,你就要庆幸: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你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