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推荐)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瓦尔登湖》有感1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2

  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现如今,梭罗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没有一点尘土,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南极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造成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读《瓦尔登湖》有感3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下面是分享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读《瓦尔登湖》有感4

  瓦尔登湖上冬去春来,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鸟雀的啼鸣,带给我们无限的神往…… ——题记

  炎炎的夏日令人厌烦,闷热的空气使人做事都会觉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调房里凉快着,顺手拿起了《瓦尔登湖》,读着读着,慢慢地心变得静谧清凉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离开了现代文明的大城市,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停留在瓦尔登湖畔,享受着那种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也一点点体会到了他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思考。

  梭罗展现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静、很独特。也许当生活归结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时,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瓦尔登湖》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瓦尔登湖》毕竟是作者一个人在远离世俗的环境下所思考的结晶,但梭罗无时无刻不在紧扣世人的常态,来仔细地剖析人们的心灵。尤其是他对阅读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

  梭罗爱读书,因为书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无论我们多么赞赏演说家偶尔爆发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远处于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的背后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书面文字。就像布满繁星的苍穹隐在浮云的背后一样。”“书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诉说,可是,当它们启发并支持了读者,这时候书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大于国王和皇帝的影响。”在这里, 梭罗给我们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当目不识丁、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挣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也难以企及的知识和财富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不可以自满,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以知识文化,这正是他敏锐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读书那么重要,那我们应该读怎样的书以及怎样去读书呢?大多数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都认为是它是一种生存的工具。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阅读的训练,读各种各样的书,或许还可以对教科书里的文章、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是否能真正领会字里行间深刻含义呢?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只要记住要点及文章的主旨,应付考试就够啊。

  可是梭罗却是这样认为的:“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这需要一种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受的一样,要不变初衷,终身努力。”啊,原来,我们要读好的书,要读真实的书,的确时间很宝贵,尤其是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抽出时间读点课外书都觉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选择阅读的对象,还真觉得对不起自己呀!当我们拿到一本好书之后,未阅读之前,且听听梭罗的建议吧,“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的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决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现在我们可能都按照梭罗所说的去做了,然后会觉得自己很不错,收获了很多,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瓦尔登湖》第三章也展现了梭罗有关阅读的许多新的认识。“别期待着你能从书中获得多大的益处,别想着读多少书就能有多大的学问。”诗人马斯特马说过:“读书的美妙之处在于,舒适地坐着也可以驰骋自己的思想。”舒适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当翻开一张纸飘来一缕缕墨香,思绪飞扬,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有人觉得我们与书中的世界相隔太遥远,产生的共鸣不多。但当你静下心来也许会不同吧。“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它们的读者那么了无生趣,或许某些文字就能针砭时弊。倘若我们真能倾听和理解这些,那对我们的生活将大有裨益,胜过清晨和春天,并可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书能给人带来智慧,但前提是读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读几本书就成为圣人。当我们真正想问题时,“今天我们难以启齿的,或许在一些书里已经出现了。那些困扰,迷惑我们的问题,也同样为难过所有的智者,而每个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语和人生,尽力地去解答这些问题。再者,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有开阔的胸怀。”

  以上只是我阅读了《瓦尔登湖》第三章之后,一点点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只有不停地去阅读,我肯定我还会发现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时刻都能在我们的心中声声唱!

  就让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决定不给它写结尾,在青春尚未结束的如今,不愿意写下这个句号……

读《瓦尔登湖》有感5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好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境都会有所不同。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朴质生活中获得的领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

  梭罗在里面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见解。

  《瓦尔登湖》中对瓦尔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我向往梭罗所描绘的那种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也向往他笔下美丽无比的瓦尔登湖;海子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仅仅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我们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己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美好,这也使得我们渐渐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远离文明发达的社会,他想要避开一切多余的东西,而避免罪恶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刚露头时就避开它。梭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正做到了淡泊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

读《瓦尔登湖》有感6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读《瓦尔登湖》有感7

  又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信步走入书店,来到书架前,俯下身来,希望可以挑选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籍。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黄色,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方则是一行艺术的英文,显得有些龙飞凤舞,却不失优雅,下方则是一行小字:"(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抗议,和一种避讳。他隐居于自然当中,享受清新与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有一天,梵志拿了两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没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 书中这样一句也写得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8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我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我,靠智慧和双手生活,所以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我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我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一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齐谈论些发生在自我身边趣味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礼貌,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事的活动,但最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终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读《瓦尔登湖》有感9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 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 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 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 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来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来。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源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很多的言情小说中,女主角谈论过你,很多的作者评价过你,也从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那儿听说过你。

  当我把你拿在手中,怀着无比膜拜的心情,激动地翻开你。徐徐读来,平静安宁便在心底氤氲开来。

  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名著,是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所著。书中涉及了经济、农场、木屋、禽兽、动物、自然、声音、孤独等很多内容。像我这样的浅薄之人来写你,也只能写出一丁点皮毛,一丁点碎玉。我看完之后,合上书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说的女主所说的,没觉得好,有点读不懂。但有些句子却让我摘记下来。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开多少东西。

  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个早晨的降临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请,使我的生活变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样的朴素,也可以说,同样纯洁无暇。

  我们一定要学会觉醒,并保持清醒。

  人类毫无疑问有能力靠自觉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世间最鼓舞人心的事实。

  可是我们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蚂蚁一样。

  时间无非就是供我们垂钓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彻事物的奥秘。

  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

  晨风永远吹拂,创造性的诗篇永不中断,但能够听见这种乐音的耳朵却不多。我发现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们得益于太阳的光和热,也该配以相应的信任于宽宏的胸怀。

  我喜欢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欢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与宇宙的创造者携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敌国,我的目标任然是一样的,手段也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书中还可信手采撷。

  苇岸评这部作品:是瑰伟的富于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从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却读出了清闲散淡之意。清浅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闲适散淡在于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于作者所生活的所选取的环境——瓦尔登湖,在于文辞的'平静和不动声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这章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我坐在一个小湖的岸边,大约在康克德村南面约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势比村子略高一点,就在市镇与林肯之间的一大片森林中间,在我们唯一闻名于世的战场“康克德战场”南面约2英里处,但我所处的地方是在林中极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别处一样林木葱郁的对岸,就成了我最远的地平线,在头一个星期不管什么时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个高高悬挂在山边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当太阳升起时,我看见它脱下了夜晚的雾衣,湖上轻柔的涟漪或波平如镜的湖面也逐渐地在各处显露出来,武器就像幽灵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各个方向隐入森林,像一次夜间秘密集会散场那样。正是这露水白天还披在树上,像在山腰那样,比通常停留的时间更长……以下还有细腻的描写。

  梭罗毕业于哈弗大学,爱好测量,需求甚少,从未婚配,孤独一生,淡泊寡欲,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情,也决定了他得笔墨的基调,也决定了他超凡出尘的大家风范。

  时光清浅,静水深流,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书在手,便是现世无扰,岁月静好。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我静静地,我感觉到自然的力量,感觉到一股清劲的风吹拂着我的心,我了解到,静心感受,原来自然真的是那么美好。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生存制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轻轻地从正面翻转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称霸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在想,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给“我”什么真理?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心中的瓦尔登湖世界太拥挤,太复杂。杂这个东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或许生活中本就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杂,本就有许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诱惑与选择。只是它们一旦与大学校园本该有的详和与宁静发生冲突,我们往往就显得很无奈甚至无所措手足。

  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自己似乎也从未认认真真地端坐在书桌前,端详一本自己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书。手边放一杯清茶或者什么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随着书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阳光,阳光透过窗户倾斜地照进来,于是手影同书影一块儿跳动。---我想要的快乐其实很单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校园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复芜杂。

  正如我们系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你们现在诱惑太多。大学校园里的诱惑的确不少,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堕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蚀人灵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许你认为我说得太过,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进了一个很不被看好的专业,成天抱着一叠砖头似的书穿梭在校园里,在其他人或惊异或好奇的目光下游来游去。其实我并未怎样地喜欢或者是厌恶我的专业,只是单纯地感到它带给我的单纯的感觉。芜杂的心绪会慢慢宁静,流逝的时间仿佛也会止步---当你沉浸在书香弥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时候,当你用心去感触穿越时空的伟大的时候,当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时候,当你披着晨曦的微光书声琅琅的时候。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需要一份难得的沉淀和宁静。也许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适合的,但却是最适合我的。也听到师兄师姐们说过,这个专业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这将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微笑着选择它。

  我想是的。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我敢肯定,简单、宁静、踏实不仅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个人都从心底里真正渴望的吧。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梭罗为什么要远离尘嚣独居湖边的小木屋过着那种原始的生活,只是因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守望心中的瓦尔登湖。在宁静中抛开繁芜,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说我也找到了,只是没有放弃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执着地坚持你内心的那份可贵的安静详和吧,不要让杂掠夺走了它:它应该是深邃的瓦尔登湖,波澜不兴,清澈透明---而且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瓦尔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罗所言,在这个伤痕累累的星球上,有这样一片湖,你愿意吗?

  人类的必需品是什么?如果如梭罗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没有食物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无法存活。衣服,早在几千年前便被创造出来,并且至今没有被淘汰掉,可见衣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标志。住所,请试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场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这个星球。

  为什么其中没有讲到关于人与人相处时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诚实,善良,或者“爱”。那是因为梭罗更向往一个人的孤独。他在瓦尔登湖畔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与动物为伴,与花草为友,从夏日到春季,从黎明到傍晚,从美丽的瓦尔登湖到三只蚂蚁的“世界大战”。他以一种亲切的目光看这片湖,看自然,仿佛已经活出了一种新高度!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无论是鱼打涟漪,还是水草丛生,都被梭罗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在他心中,瓦尔登湖是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征。他在瓦尔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适。从梭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梭罗对现代文明是抵触的,他讨厌工业革命的黑烟污染了环境,现代发展的脚步过快,以至于他心生厌恶,最终“逃”到瓦尔登湖,幽居了两年多。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三房两厅,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劳碌,而有些人却去西藏朝圣,去澳洲旅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挣脱出去,就像个死性循环,人们无可奈何。瓦尔登湖有你向往的天然淳朴,幽静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无网络,无交通,无文明,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罗一样,轻物质重精神,义无反顾地跑到瓦尔登湖。有时候一台电脑和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们不能身处瓦尔登湖,就让瓦尔登湖沉淀在我们心里,像梭罗所说,“我们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两年在笔尖上流转,瓦尔登湖边留存着梭罗的一方天地。他将凡俗置若罔闻,保持着孤独的自由,应当是个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谁会如他一般,毅然放弃太多生活体验。既不用聚富敛财,也不需抵抗诱惑,一生孑然独居,不入世俗。许是他没有饕餮的胃口,又许是他对凡俗无过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间之人谁也不甘如此,谁也不愿松开功名利禄的衣角吧。他犹如隐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隐君,仍坚持着求知笃行的报负。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却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说:“我爱他,可我没法喜欢他,与其去挽他的胳膊,还不如去挽榆树的枝条呢。”梭罗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性让朋友望而却步,即便是他们明白,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罗好比一棵树,蓬勃向上,独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长着。其余人只得远观,不愿靠近也无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与凡俗似乎划分了楚河汉界,彼此远离,默默观望。

  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念之间的欲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个大发横财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商业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倒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拥有神仙一般的物质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人们便随波逐流地投入获利颇丰的行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为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诱惑。

  但在此处境中的梭罗,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够聚富敛财又怎样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贫自守,这便是我的人生。梭罗说,“就算我获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样多的财富,我的志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坚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为活出自己。

  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命运与自然有着无尽的牵扯,他将他的才智奉献于自然,他将全部的热爱投身于乡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对自然,他依然是充满思想的学士。海子曾这样评价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来的是他自己。”兴许梭罗便是如此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通过生活,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自然,他成为了多情的孩子。他说:“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还是存着一颗难得的纯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得灵动和真实。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对污浊的世间的蔑视,他的叛逆,是对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离不弃。他,不浮于表面,拥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与人流格格不入者,却是坚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永存于瓦尔登湖畔,欣赏着湖边的大好风光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进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鸟鸣,污浊的废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处弥漫着物质的铜臭,人们的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袭,紧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面对这些,梭罗毅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挣脱那无数的羁绊,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要过一种"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29817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