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阅读·0148]《红楼梦》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安顺市第五小学徐佰英上小学前,不知从哪儿得到一本《红楼梦》小画册,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精美的人物画像却让我爱不释手,上小学后,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上中学后,从教材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中对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从电视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参加工作后,有一天,同事们在办公室议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位同事问我怎样,说句实话,我最讨厌看这种类型的电视剧…,谁知她将手中一本厚厚的东西递给我,神秘地说:有空慢慢欣赏,就这样,我的床头多了一本消磨时间的课外读物.看了《红楼梦》,心里除了惋惜,更多的是遗憾.不知是是为了四大家族的衰亡,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分析,我觉得这是憎恨.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厌恶.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女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辜负美女而不气愤呢?红楼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数不胜数爱情故事.对于爱情故事,我首先力推薛宝钗与贾宝玉的爱情.大多数人都认为林黛玉的爱情最悲惨,与林相比,我觉得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真是可悲啊!第二,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坠入爱河,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美丽的爱情神话诞生了.但是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对于红楼梦,我觉得自己称不上看,更谈不上精读,只是浏览一遍罢了,总觉得书中描写的胭脂味太浓.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这也许就是曹雪芹先生的高妙之处吧!说老实话,我不是《红楼梦》的粉丝,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部悲剧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爱情,是真正的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难到不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吗?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23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