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不是我写的 -西游记读后感
很多儿子一生中都以父亲为潜在的敌人,然而,却在一生中都渴望得到父亲的承认。这是一个矛盾的又非常深刻的事实。(1)人类的整个历史,一个人的全部人生经历,都在处心积虑地从事着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这种实践性不反映到梦中才是不可思议的。梦不过是人类在自己放松下来休息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这是人白日里伴随实践的积极思维的一个延伸,这个思维以新的、余音袅袅的方式重复白日实践的旋律,这非但不是难以理解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看透人是实践的动物,看透人的实践性,能够深切地感觉和把握人的全部生命中那种解决矛盾的实践旋律,那种根深蒂固地刻在人每一秒钟的心理活动中的旋律,我们就能够理解梦的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本质。如果真正抓住这个本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远比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达成"的结论更为深刻的结论,就能够在更加广阔的、透彻的意义上理解人类的整个行为和思维。俗话说,人白天做事,晚上做梦。这是一句极为深刻的谚语,它包含着人类实践的最整体的概念。人类实践分为白天和夜晚两个世界,分为阳间和阴间两个空间,分为现实和幻想两个部类。不了解人类的梦,就等于无视了人类实践的一半。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要讲到梦的一个直接变种,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讲的昼梦。根据深层心理学的研究,也根据现代人对自己心理的审视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昼梦也是梦,它在实质上和梦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说梦是在睡眠状态中潜意识透过理智的检察官流露出来的思维活动,那么,昼梦在实质上也与此相同。只不过,白日里人的理智审查与夜晚的理智审查相比,稍稍显得更明显一些。昼梦和夜梦的实质都是解决矛盾的特殊实践。它面临的矛盾依然是两大类:一类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一类是主体内在的矛盾。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像前面所分析的,也是两大类。一类,是在现实中解决矛盾,以灵感的、直觉的思维方式解决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各种白日实践的难题──在梦中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实际解决问题的真实答案。第二类,是在幻想中解决矛盾。这可以说是梦解决矛盾的一个更主要的方式。正是在这类解决方式中,弗洛伊德所说的"愿望的达成"也包含在其中了。如果更深刻地审视梦的心理意义,就会发现,在幻想中解决矛盾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精神需要。这个精神需要不仅在睡梦中存在,也在昼梦中表现出来。经过昼梦这一环节,它以更加现实的方式,即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昼梦到了某种程度,就有了讲述的需要。昼梦到了某种程度,就有了听别人讲述的需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而且大概也必定是准确地道出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不知有过多少研究。有人把它归结为宗教之后的事情,有人把它归结为宗教之前的事情。有人把它归为最初起源于劳动中的种种言语、动作,在那里,诞生了最早的发声艺术与形体艺术,最早的音乐,最早的歌唱,最早的舞蹈。应该说,这种把艺术的起源与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叙述是最有道理的.(而这道理又和原始巫术相联系,参看本书第四十二章)。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断定,人在进入劳动生产这个水准之后,人在进入了真正有着人类性质的劳动生产之后,当人类有了在劳动中用自己特殊的发音行为和体态动作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甚至在人有了比较完备的语言时,梦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特殊现象,无疑也是必然地同时存在的。真正的语言艺术──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注定是在梦之后诞生的,注定是昼梦的显现。昼梦是沟通梦与艺术之间的一个桥梁。可以说,梦是最原始的艺术。也可以说,艺术是梦的现实显现。艺术的实质同梦一样,就是解决矛盾的特殊实践,特别主要的体现在以幻想的方式解决矛盾。艺术的整个创造实践,本身就是梦思维实践。这里,最典型的艺术是神话。人人都知道昼梦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在做昼梦。人人都知道神话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在喜爱神话。人人都知道艺术中的故事是假的,可是人人都当做真的在听读。这就是梦的力量。人类需要在幻想中解决矛盾。(2)如果把小说、故事、所有语言文字的艺术都归为一类,那么,一切神话、小说、诗歌、一切语言故事都是人类的昼梦,都是人类在幻想中解决矛盾的思维实践,都打上了人类深刻的解决矛盾实践的烙印。我们也就可以深刻地看到,越是轰动的、影响普遍的作品,越是触及了人们在幻想中解决矛盾的普遍需要。或者说,它不过是人们共同的一个梦。流传长久的故事,不过是解决着人们特别恒久的矛盾,它体现着人们解决矛盾的恒久的需要。神话不过是特别童年化的故事。正是在童年化的故事中,正是人类在童年中就真切感受到的人生矛盾,以及那种解决矛盾的需要,最本质地反映着人类的梦。人类的童年和一个人的童年是一样的,它所面对的矛盾,它所要表达的解决矛盾的需要,不仅是最原始的,最根本的,最实质的,而且也是最裸露的,最少文饰的,最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纪实的文学故事,哪怕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故事,当人们喜欢阅读它,使它成为一个流传普遍和长久的艺术作品时,不过是因为一个人的真实事迹对于其他人却是梦的幻想。如果一个人的真实的故事不能为其他人提供一个梦的意义,那么,这个故事也不会成为真正被人接受的作品。艺术的本质就是梦。而人们对梦的需要、对以幻想的方式解决矛盾的这种实践的需要是十分强烈而普遍的。认识到这一强烈性、普遍性,认识到这一实质的存在,对我们深刻地认识人类是攸关重大的。在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那种对纯粹叙述方式的探索。这种文学艺术作品如果说有意义,不过是在解决人们渴望解决的叙述上的矛盾,它仅仅在这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上体现了人类艺术的实践性。然而,就直接的阅读效应而言,一切艺术的作用,一切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力量,一切作品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的力量,其实是以特殊的方式解决人们较为普遍的矛盾。这些矛盾应该是在现实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它包括前面所讲到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欲望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还包括实际中那些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需要灵感出来提供思路的矛盾。还包括释放各种压抑情绪,解决内在冲突的矛盾。这时,艺术就是流露,艺术就是倾诉,艺术就是释放,艺术就是发泄。还会通过自惩解决内心的罪恶感、疚愧感等等冲突、矛盾。还要创造解决矛盾的最巧妙的方法。这个最巧妙的方法本身就在解决表达的矛盾。看到了梦与艺术的相关性,看到了艺术的实质就是梦的实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而且坚定地断言──所有的影响普遍的作品,是解决普遍性、全面性、强烈性矛盾的作品,而且常常是解决多个矛盾的作品。所有流传长久的作品,是因为解决了有着恒久存在的矛盾的作品。作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力,决定于它在幻想中解决人类矛盾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这里正是艺术的规律。这是我们的艺术创造必须正视的规律,也是我们的艺术批评必须抓住的规律。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解决普遍的、强烈的、甚至多样的矛盾,应该解决恒久性的矛盾。所谓解决矛盾,必须是深刻地触及矛盾,同时以真正巧妙的、精彩的、独特的、智慧的方式解决矛盾。这个解决方法如同梦的规律一样,必须是能够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呈现的,能够被人自然接受的。梦常常是愿望的达成,然而,梦在达成愿望的时候,必定采取理性思维能够通过的方式。梦是解决矛盾的实践,然而,解决矛盾的方式,必定是能被整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所能通过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梦是透视艺术辩证法的真正窗口。扑朔迷离的梦的世界与扑朔迷离的艺术的世界是同样的结构。(3)为了进一步透视梦的思维,透视梦思维的现实化──人类的艺术,透视人类实践的另一大领域,我们有必要剖析一部典型的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就是中国的古典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历史不能说十分远古。故事明显受到西土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几百年来,它被全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老少所接受,所喜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还会以其特殊的力量几百年、几千年地流传下去。那么,通过《西游记》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对其结构的内在分析预断,我们还可以说,它将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个神话故事。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分析,将使得我们透视人类精神世界有着极为深刻的发现。《西游记》中描写了一个从石头中诞生的仙猴,在创造了大闹天宫的传奇事迹之后,曾受到佛祖严厉的惩罚,后又接受了佛祖的安排,走上了去西天取经的道路。在漫漫的取经之路上,历尽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终于护送唐僧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了正果。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主人公孙悟空的英雄主义,处处表现了人与客观环境斗争的实践性,表现了人在不断地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实践努力。故事惊险曲折,想象离奇,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仅从表面意义看来,故事本身提供了一种在幻想的境界中解决幻想的矛盾的旋律。或许仅仅以这个表面的故事,就能够使我们找到它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然而,同人类的所有神话故事一样,《西游记》之所以有力量,绝对不在于其表面的言语。一部艺术作品,一个神话,当它用幻想的方式叙述一个幻想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时,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打动人。幻想的方式解决的矛盾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的矛盾。我们必须探究这部作品解决了人们潜藏在心中的什么样的真实矛盾。孙悟空历经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取经成功,含有怎样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这是我们要探究的。我们看到最初的一种分析,孙悟空大闹天宫,与玉皇大帝、佛祖如来、神仙世界的对抗,表明了劳动人民、平民阶层反对王权、神权的叛逆精神。他最终走上取经的道路,修得正果,又表明了不得不接受王权、神权的统治,最后被招安的结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一个艺术反映。我们说,这个象征的意义,在这部小说中无疑是存在的。由此,我们还联想到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写的是一群绿林好汉与朝廷对抗,集结在梁山泊造反,最后却令人遗憾地被朝廷招安。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以现实的故事表现了《西游记》以神话的故事同样的政治逻辑,体现了同样的社会政治事实。然而,《西游记》在中华民族中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那种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中所引起的情感的深刻触动,那种余声袅袅的笼罩性,注定有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象征。根据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中还潜藏着一个象征,是作者吴承恩比较自觉地隐含在作品之中的。我们可以将《西游记》中孙悟空取经的过程,看成佛教修炼的过程,甚至通俗地讲,看成一个中国气功功夫的修炼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所谓佛,正是佛教意义上的佛。所谓魔,正是佛教修炼中所讲到的魔境,是一个人必须战胜的幻相。这个幻相无论是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刺激,还是直接产生于内心,都是修炼者必须战胜的干扰。我们接着看到,书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甚至白马,都是一个修炼者的比喻性的整体。唐僧象征修炼者的本心;孙悟空象征修炼者的元神;猪八戒象征修炼者的欲望;沙和尚象征修炼者的躯体。战胜一个个妖魔的过程,就是在修炼中战胜各种魔相、魔境的过程。到西天取来的经书,有无字经和有字经两种。无字经不过是隐喻着禅宗所说的"佛祖西来无一字",体现着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所谓有字经,又是各种各样的可以诵读的佛经。《西游记》五花八门的变化神通,都可以从佛教修炼的神通中找到对应的说法。《西游记》中被夸张与神化的高能本领,都是佛教修炼中的神秘功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吴承恩在这样一个长途跋涉、战胜千难万险的曲折故事下面,隐藏着其自觉设置的修炼的象征。这个象征虽然是作者自觉为之的,作者的整个叙述过程中也到处表现出了他对佛家气功修炼的知识和见地,表现出了他的许多专业性经验和领悟,而且,其象征的、隐含的意义对读者也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暗示,接受这个隐含的修炼象征的暗示。然而,考察这部神话故事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激动人心的影响时,我们说,它还有更深刻、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象征未被发现。它必定是解决了人生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矛盾,才能够引起人们在潜意识深处的内在共鸣与震动。人人都能在自己生命的深处,体会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情绪感染。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人人都会感到自己潜在情绪和潜在目的的实现。可以说,《西游记》让众多的人们做了一个伟大的梦,一个了不起的梦。这个梦不仅是其表面故事所提供的一般性的英雄主义;不仅是人类一般意义上对封建神权、王权的抗争与归顺;也不仅仅是佛家气功修炼、佛教宗教修炼的象征。透过文字的表相,在这三层意义的下面,与这三层意义结合为一体的,还有更加具体也更加深刻、普遍的象征含在其中。这样,我们就将进入对《西游记》的分析,进入我们对《西游记》的发现。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duhougan/106956.html